教育冷暴力的危害分析与解决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教育“冷暴力”的危害分析与解决李勇(枣庄技术学院南校区山东枣庄277102)摘要:教育“冷暴力”是一种软性暴力,表现形式有冷漠型、嘲讽型等,具有习惯性、隐蔽性等特点,引起对方产生性格缺陷,与教育模式和职业压力有关,树立教师的爱心和维护学生的权利是解决关键。关键词:教育冷暴力软性隐蔽性危害职业压力教师爱心一、什么是教育“冷暴力”?何为“冷暴力”呢?从心理学的角度上说,教育“冷暴力”是一种精神虐待,与显性热暴力不同,冷暴力是一种软性暴力,常采用忽视、打击、言语羞辱等手段,伤害对方的尊严,具有一定的隐蔽性和持久性。随着社会的进步,身体显性暴力因为过于野蛮、违法、不再被主流舆论认可而逐渐减少,但冷暴力却会越来越多,尤其在受过良好教育的知识阶层里。它有时是无意识的,但更多是被蓄意用来控制对方的心理战术。“教育冷暴力”是指在学校教育中,非暴力性手段对学生进行惩罚的作为或不作为的行为,教师通过表现为冷淡、轻视、放任、疏远、嘲讽、漠不关心或其他非暴力手段,不公正对待学生,致使学生的精神和心理上受到侵犯和伤害。用殴打、辱骂、体罚等方式对学生进行惩罚的行为已经被明令禁止,一般教师也不敢碰这根高压线,但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实施“冷暴力”的现象却时有所见,并不为人们所重视。少数教师甚至把实施“冷暴力”行为作为治理班级、管教、震慑学生的法宝,因为“冷暴力”常常是看不见、摸不着的,学生吃了暗苦却说不出来,无痕无迹却能伤及学生灵魂,令学生不寒而栗。比如这些属于教育“冷暴力”:学生因为成绩太差而被老师视为拖累冷落在一边不闻不问;因为老犯错误被老师视为屡教不改、一无是处,成为班级的边缘人物;因为个性过于张扬被老师视为异类而打入冷宫。二、教育“冷暴力”的表现形式教育“冷暴力”总的来说可分为作为和不作为两种形式。作为的教育“冷暴力”,指那些通过具体的言行来达到在心理上“惩治”学生目的的行为。比如批评过度,把学生说得一无是处;不分场合,不问具体情况,因为学生的一点小错而否定学生的一切,或者动不动就以不许上学、不许进教室、或找家长相威胁,使学生时时处在挫败与恐惧中。所谓不作为的“冷暴力”,常常指对学生不闻不问,冷淡漠视,使学生失去认同感、归属感。教育“冷暴力”具体表现为1.冷漠型:教师无视学生的存在,对学生漠不关心,表情麻木。2.教训型:有的老师习惯高高在上,声色俱厉,学生一无是处,教育往往变成了教训。3.威胁型:教师动辙以威胁的语气来批评学生,如让家长领回家、带去见校长、处分等的语言威吓。4.嘲讽型:教师对成绩不好的、经常违纪的、参加集体活动不积极的、给班级量化带来负面影响的学生冷嘲热讽。5.孤立型:教师对学生进行不公正的孤立。比如,孤立他,一些活动不让他参加,社团组织不接受他,让他一直坐在后排或较偏的座位上等。6.控制型:有的教师习惯于发号施令,严密监视学生的一举一动,使他们绝对服从教师的意志和愿望。在家庭中,教育冷暴力”一般有三种常见形式:首先,父母不愿意搭理孩子,漠视孩子的存在。有的家庭父母整天忙于自己的工作和活动,根本不关心孩子。第二,父母批评过度,甚至是全盘否定。这常常是因为父母的期望值太高,希望自己的孩子尽量完美。最后一种就是威胁恐吓类,这样的现象更常见。“考不好就不准出去玩”、“再这样,就滚出家门”、“断绝父子关系”这类威胁性语言可谓不新鲜了。从研究来看,教育“冷暴力”对青少年伤害最大,因为这个时期的孩子心理尚未发育成熟。三、“教育冷暴力”的特点1.习惯性强。教育有着特殊的职业特点,教师的心理暗示作用很强,受教师个人素养、性格特点、心理状况的影响,对学生实施“教育冷暴力”成为一些教师控制学生的比较得意的成功的手段,一旦实行,效果明显,有不会遭到异议,这种行为因为成功而被加强,成为一种习惯。同时,因为“冷暴力”要求的时空条件低,还具有较强的机动性和随意性。2.隐蔽性强。研究发现,在教育学生方面,有的教师经常使用“冷暴力”,但在主观上却对此感受不清晰,甚至认为一切是为了学生好。学生遭受“冷暴力”因教师无明显过错和所指对象,加上教师的权威性,也只能沉默。显性暴力会因为被视为野蛮、而不再为文明社会接受,但冷暴力却越来越多,尤其在受过良好教育的知识阶层里,它有时是无意识产生的。3.伤害时间长。越是软伤害越难治愈,体罚疼在身上,“冷暴力”伤在心上,有些学生甚至十多年后也未必能驱散心理上的阴影。一位20多岁的大学生倾诉烦恼说:自己有严重的自卑心理,甚至不能与同学相处,思想上有焦虑症状,上课不能集中精神。更可怕的是,由于长期的“离群索居“,他的脾气变得越来越暴躁,已出现明显的暴力倾向。在心理咨询师的调理下,这个大学生透露了实情,原来他的父母望子成龙,从小就不断在他的肩膀上压担子,动辄大嗓门地呼喝他,默默承受的他于是越来越不自信。四、教育“冷暴力”的危害遭受“冷暴力”会导致学生的精神、心理受到伤害。这些“冷暴力”常常会有碍学生良好个性品质的形成和发展。一个人对自己的评价,往往取决于别人对自己的态度,学生注重家长对自己的态度,更注重老师对自己的态度,对学生来说,教师无疑是道德与智慧的化身,教师的冷眼无疑是一种审判,进而否定自我。对一些所谓问题学生,教师常常采用集体“冷暴力”的方式,甚至公然鼓动全班学生不和这样的同学来往,使这样的遭受“冷暴力”的学生在集体中被孤立、遭抛弃。“教育冷暴力”是精神上的体罚,它将伤害学生的自信和自尊。长期的嘲讽、恐吓、侮辱等语言或对学生不闻不问,会使学生产生强烈的自卑与抗拒心理,并导致他们厌倦、惧怕学习,消极自卑,孤僻自闭,自暴自弃,甚至会严重扭曲学生的人格,最终可能会影响学生的一生。“教育冷暴力”对学生造成长期的性格影响,表现主要有两种:一种是“退缩性人格”,孩子在高压下往往回避问题,不敢与人交流;即另外一种是“爆发性人格”,性格变得暴躁,内心充满了“攻击性”,对他人和社会产生威胁。五、教育“冷暴力”的形成原因1.教师的职业倦怠。教师对工作失去认同感,情感投入差。平凡的教育教学工作很难使教师产生强烈的成就感,弱化了教师对教育工作的积极性、主动性,教师对学生情感投入的源动力受到削弱。2.统一的教育模式。现在我国仍以传统的班级授课制为主要教育方式。学校对教师、教师对学生统一要求、统一行动的教育方式,使教师与学生的个性发展受到了很大的扼制,教师对学生热情度降低。3.教师的职业压力。近几年,教师承受了更多的来自社会、学校、学生的压力,使得教师对学生产生了麻木的情绪。大班额的现实客观上也使教师无力热情相对。迫于升学压力,使教师为了提高学生考分而变得急功近利、求全责备,因而教育方法愈加简单,不愿意化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对提高考分无望或行为规范存在问题的学生进行耐心细致的教育和帮助,并逐渐对这些学生产生厌烦、嫌弃心理,从而滋长、形成了教育行为的“冷暴力”倾向,4.教师的教育惯性。教师对学生的期望值过高,而学生的发展或变化往往达不到教师的要求。教师对学生虽不再施以打骂等手段,但由于教师对问题学生的认知惯性以及学生问题给教师心理上带来的失望与挫折感,导致有些教师对问题学生施加了循环性的“冷暴力”。5.师生间的沟通障碍。教师为了学生好,但却不能让学生和家长理解;教师在客观事实上对学生的身心健康造成伤害,但教师在主观上并未意识到。.对学生有“冷暴力”行为的原因很多,但从根本上讲,还是因为爱的缺失和平等的教育理念的缺位。一切“冷暴力”的教育行为,都可以归结为爱的缺失,都可以找到以教师为中心的高高在上的不平等的教育专制观念的影子。因为没有爱和平等,所以才会有歧视和冷漠、厌倦和嫌弃,而“生硬的话、粗暴的行为、强制的办法,这一切都蹂躏人的心灵,使人对周围世界和自己采取了冷漠的态度”(苏霍姆林斯基语),这样的教育无疑是失败的教育,如果任由其继续下去,其结果大概是谁也不愿意看到的。六、如何解决教育“冷暴力”问题1.教师加强学习,提高教育水平。教师学习教育学、心理学等知识,追踪研究教育理论的发展动向,注重教育中方式方法的选择和应用,提高教师的教育艺术性,有效地促进学生健康发展。倡导赏识教育与激励教育。教师要不断发现与再造学生的闪光点,不断赏识学生、鼓励学生。尊重学生的人格和权利,让他们拥有自尊和自信。激励是持续激发人的动机的心理过程,在实施激励教育过程中,把学生作为一个能动发展中的主体来看待,尊重他们的主体性和能动性。通过各种外部诱因来满足学生兴趣、情感等的需求,点燃他们求知的火花。构建激励机制,促进学生的生动学习和主动发展。2.改善教育软环境。减轻教师的压力,让教师拥有关爱学生的空间,学校要改变评价教师的一系列复杂的体系,适当地控制班额,积极尝试小班教育,这样有利于教师耐心地对待学生。注重对学生的心理疏导,学校建设心理咨询室,充实专业人员,负责学生的心理健康的咨询和指导工作。3.教师的爱心是成功教育的原动力。心理学研究表明,爱是儿童成长的的基本心理需求,儿童的健康成长不仅需要物质的基础,更需要一个充满爱的环境。教师的爱心,能激起学生良好的情绪,感到生活的愉快和生命的价值,形成健康、向上的品德。著名瑞士教育家裴斯泰洛奇说过这样一段话,“从早到晚我一直生活在他们中间,我的手牵着他们的手,我的眼睛注视他们的眼睛.我随着他们流泪而流泪,我随着他们微笑而微笑。”美好的人生是为爱所唤起。对品学兼优的学生,教师的爱心专注在锤炼其意志、帮助其心理稳定健康成长。对有成绩差的、个性强的、有不良倾向的学生教师的爱心特别表现在关心和体贴上,使之摆脱自卑、增强信心和勇气使学生振作起来。孔子与所有学生的交往中,态度谦和,平易近人,对问题学生关怀备至。“有教无类、因材施教”的教育理念至今仍传奉为经典。4.运用教师的爱心。首先了解学生,苏霍姆林斯基说得好:“不了解学生,不了解他的智力发展,他的思想、兴趣、爱好、才能、禀赋、倾向,就谈不上教育。”了解他们的爱好、才能、个性特点及他们的精神世界,才能引导他们成为有个性、有志向、有智慧的完整的人。其次,爱学生就要公平对待所有学生。据有关教师人格特征的调查,在学生眼里,“公正客观被视为理想教师最重要的品质之一。他们最希望教师对所有学生一视同仁,不厚此薄彼;他们最不满意凭个人爱好,偏袒某些学生或冷落、歧视某些学生。公正,这是孩子信赖教师的基础。第三,爱学生就要尊重他们的人格和创造精神,与他们平等相处,用自己的信任与关切激发他们的求知欲与创造欲。一名好教师会将学生放在平等地位,信任他们,尊重他们,视他们为自己的朋友和共同探求真理的伙伴。爱心是一片照射在冬日的阳光,它使饥寒的人分外感到人间的温暖;爱心是一泓出现在沙漠的泉水,它使绝望的人看到生活的希望。提高教师教育水平,改善教育环境固然重要,教师的爱心更重要,教育是心灵的接力工程,人类的文明在这过程中不断滋长、繁茂。师者,首先要爱学生,爱学生才能够真正去了解学生,平等地对待学生,真正尊重学生的人格,去关注呵护学生心灵的成长。很显然,这样的教育是远离一切伤害学生心灵的“冷暴力”行为的,也只有这样才能带给我们职业的幸福和成就。

1 / 4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