波德里亚关于消费社会与符号社会的理论张涵(山东政法学院,山东济南250014)[摘要]波德里亚是法兰克福学派中与德波有密切学说联系的社会批判理论家。波德里亚学说的特点是,由德波的景观社会理论,进入到对消费社会、符号社会的批判。波德里亚对消费社会、符号社会及其关系作出特有论述,由此提出了他的符号政治经济学批判,以实现其对当代西方社会的解析。这对我们认识当今世界的经济、文化及文化产业有不可忽视的启示意义。[关键词]消费社会;符号社会;符号操控;意义解构;完美的罪行[中图分类号]B089.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4145[2009]01-0118-07波德里亚(JeanBaudrillard,在有的中文文献中还译为鲍德里亚、博德里亚尔、波希亚等等),其见解与德波有着密切联系。正是经过德波的景观社会理论,波德里亚进入到对消费社会符号社会的批判。一、从德波的景观社会理论到波德里亚以符号为中介的消费社会理论在波德里亚的思想中,人们经常会看到德波的影响。有学者指出,在马克思刻画出物质性退化为数量化商品和德波描绘的商品世界被吸收进意象的景观帝国的地方,波德里亚描绘了抽象的更高级阶段,在那里,物体全部被吸收进意象之中,并且在符号交换的封闭循环中去物质化了。德波曾在其著作里强调,景观社会中,物的使用价值已在消解,交换价值本身呈现为交换的直接理由,而且由于大众传媒的作用,交换价值本身又被传媒产生的意象所吸收,因此,消费变成了意象消费的过程。德波认为,在当下社会中,消费本身已经变成了一个自成体系的结构,意象也不再是个别的存在,而是相互意指的意象结构,当消费本身变成一种体系化的意象消费时,进入的便是一个新的社会情况,波德里亚对此的概括是以符号为中介的消费社会。(一)波德里亚对消费社会的界定在波德里亚看来,当代西方社会的消费已不是原来意义上的消费,这样,波德里亚对消费的界定与人们习惯认为的消费有着很大不同。通常在政治经济学中认为,消费在生产-交换-分配-消费的链条中是最终环节。这是指利用社会产品来满足人们各种需要的过程。消费又分为生产消费和生活消费。前者指在物质资料生产过程中对生产资料和活劳动的使用和耗费,后者是指人们把生产出来的物质资料和精神产品用于满足个人生活需要的行为和过程,在生产过程以外执行生活职能。简单地说,消费作为社会再生产单向链条中的最终环节,它从属于生产活动,是一个被动吸收的过程,是人们对物质产品和精神产品需要的满足。波德里亚强调,在充分发达了的西方社会生活中,财富的数量和需要的满足,皆不足以定义消费的概念:他们只是一种事先的必要条件。(波德里亚:《物体系》,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第222-223页。)波德里亚明确提出,消费社会已经把消费从满足需要的程序中解放出来。在一种主动的关系中,形成了一种系统性的活动模式,形成了对物体系的全面性的回应:消费不是与生产相对的被动吸收和占有,而是一种建立人与物之间、人与集体和世界之间关系的主动模式,这种模式是系统性活动的全面性回应,并且在此模式之上,建立了整个社会文化体系,以至整个社会体系。这样,在波德里亚看来,如果说,在传统的政治经济学框架中,消费从属于生产的过程,消费体现着对生活中直接物品的需要与满足;那么,在社会发展中,消费这一概念的内涵发生很大改变。消费的对象不再是传统消费中所谓的物质性的单个物品或产品,人们不只是在消费食物、衣服等。成为消费对象的物品,应强调必须是物体系中的物品,而物体系就像语言结构一样,规定着个别物体的意义与功能,也就是说,物品必定具有一个外在于它并作为意义指涉的关系结构,物品本身被组织为表达这个意义体系的要素,因而物品的消费不再是因为它首先具有物质的特征,而是因为它更显示出是一种符号-物,是一种个性化的处于符号差异体系中的意义对象。由于被消费的不再只是物品,更是人与物品之间的关系结构本身,在此模式之上建立的整个社会文化体系中,这种关系已延伸到历史及传播与文化关联的所有层面,以至最后所有与此关联的东西都成为消费品。这样,在消费之光的照耀中,一切都成了消费品,正是在这个意义上,社会进入到消费社会。(二)波德里亚对符号社会的界定波德里亚认为,在消费社会中,物进入到物体系中成了符号-物,这时人们消费的已不只是物的使用价值,而重在于其符号价值,即人们从对物的消费转入对符号的消费。也就是说,在消费社会中,物要想成为商品,必定有符号价值,使其固定在符号结构的逻辑中,即处于符号一物的结构之中。正如凯尔纳所讲到的,此时符号形式的一般化与复杂化扩展到从文化到环境的所有方面,导致符号价值的霸权商品被生产、分布,且仅仅是为他们显著的社会意义消费。客体变成纯粹的使用符号,由此成了抽象的、与生理需要相脱离的东西。波德里亚宣布,生产、分配、消费的整个周期被转化到一个抽象能指的符号系统之中,与客体世界没有关系。当主、客体都被纳入到符号体系中,便产生了新的社会组织原则。波德里亚论述说,在这种情况下,物品的消费首先不在于其具有物质性的特征,由于它变成一种意指的符号-物,所以成为一种处于差异体系中的意义对象。于是形成一个虚拟的全体,其中所有的物品和信息,由这时开始,构成了一个或多或少逻辑一致的论述。如果消费这个字眼要有意义,它便是一种符号的系统化操控活动。(波德里亚:《物体系》,林志明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第223页。)L.P.梅耶认为,波德里亚关于消费的定义,从一开始就明确指出,消费是一种积极的关系方式(不仅与物,而且与集体和世界),是一种系统的行为和总体反应的方式。社会的整个文化体系就是建立在这个基础之上的。(参见波德里亚《消费社会》前言,南京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1页。See,CuyDebord,SocietyoftheSpectacle.)波德里亚在其一系列著作如《物体系》、《消费社会》、《符号政治经济学批判》中从不同角度论述了20世纪60年代以来出现的一种新的社会秩序,那就是消费社会的形成。他非常明确地指出,现代社会已经从以生产为主导的社会转型到以消费为主导的社会,而消费社会的根本特征就在于符号系统的形成。这就是波德里亚所谓的符号社会。所以,波德里亚的消费社会理论,在总体意义上讲亦可称之为符号社会理论。(三)波德里亚论消费社会与符号社会的关系关于波德里亚理论中的消费社会和符号社会这两个概念,总体说来,是从不同角度进行界定的概念,但实质上两个概念就其所论证的内容来讲是指同一对象,如果加以区别的话,可以认为:波德里亚提出消费社会,主要是针对马克思的生产社会而言的。因为马克思的政治经济学着重论述了生产、交换、分配和消费的关系,并且把生产放在了决定性的地位。而波德里亚认为现代的发达社会已经进入到了消费为主导的社会,尽管起初波德里亚是在生产的领域内谈论消费,而后来他远离了生产理论,认为消费是现代社会的主导性逻辑。在这个意义上,波德里亚把他的社会理论称作是消费社会理论。波德里亚提出符号社会,主要是针对或比较于马克思讲的商品社会、德波讲的景观社会而言的。马克思对商品社会的分析构成其政治经济学理论批判的基础。在商品社会中,生产的目的主要不是为了获得使用价值,而是为了在价值交换中获得最大化的利润,商品交换成为社会生活的基本形式,并且这里的商品主要是实物商品。德波为了凸显商品社会中文化景观意义,以景观社会代替商品社会。德波提出的景观社会被理解为意象统治一切的社会,景观社会同商品社会既有区别又有联系。而波德里亚将德波所谓的景观社会理论,引伸为以符号为中介的消费社会理论,对此进行了新的发展,所以波德里亚用符号社会理论来称谓他的新理论。翻阅波德里亚的文本,可以发现,波德里亚并没有对消费社会、符号社会这两个概念给出集中而明确的定义,对它们的理解散现于其著作的不同地方,并且常常是两个概念混同使用。应当认为,这并非波德里亚有失严谨,他提出两种不同的称谓,是他根据其理论观点而从不同角度提出的理论称谓。二、波德里亚基于消费社会、符号社会理论提出了他的符号政治经济学批判(一)在波德里亚之前,德波曾由马克思关于商品社会的分析,引入关于景观社会的分析。人们认为,德波在讲景观社会时,虽然从生产出发构成了其分析景观社会的基础,但这里的分析,德波已经意识到,物在景观社会中已经不再以单纯的实用形态表现出来,而是以符号形态的方式表现出来。巴特在关于大众文化的分析中就表明,在这种社会中,符号-物成为人们消费的主要对象。正是在这个意义上,列斐伏尔提出了风格在日常生活中消解的问题,强调语言学以及符号学的分析对于认识消费社会的意义。由这些人的影响,波德里亚在《物体系》中揭示出,在现代社会中,物体的实用维度已经让位于通过符号标识的符号-物的维度:消费并不是一种物质性的实践,也不是'丰产'的现象学,它的定义不在于我们所消化的食物,不在于我们身上穿的衣服,不在于我们使用的汽车,也不在于实物和信息的口腔或视觉实质,而是在于把所有以上这些(元素)组织为有表达意义功能的实质。因此,要成为消费的对象,物品必须成为符号,也就是外在于一个它只是作为意义指涉的关系---因此它和这个具体关系之间,存有的是一种任意的偶然的和不一致的关系,而它的合理一致性,也就是它的意义,来自于它和所有其它的'符号-物'之间,抽象而具有系统性的关系。这里意在表明,如果说物在消费社会中是符号-物,那么消费社会中人们所需要的结构,作为一种主动的结构就在于似乎是一种符号的结构,对消费社会的分析就要借用符号学理论才能真正揭示其内在的逻辑。对此从符号学的观念来看,消费作为一种主动的结构,是一个以符号编码组织起来的结构,而这是以往时代无法理解的,因为那时的消费局限于物品的实用性功能层面。这个实用功能层面虽然是无法替代的,而当物品过渡到符号-物时,物品可以相互替代了。当意义与符号的外在环境结合起来时,就完成了从意义向意识形态的转变过程,这才构成了大众文化的内涵。在意义的这种产生过程中,符号以一种形式的方式发生作用。其作为一种符号就起到了吸收大众的功能。因此消费社会中的消费就是消费者被符号的意指体系所吸收的过程,而这一过程却是以被大众生动地吸收为基础的。因此,讲消费社会是一个主动的结构,这是在双重意义上说的:一是指大众文化被主动地吸收;二是指消费变成了人对物体系的主动行为。这是消费社会中符号意义逻辑的运转过程。由此便可认为,消费被符号所操控,这构成了消费社会的深层逻辑。符号操控消费,在于社会区分,即通过对符号-物的占有和消费,个体将通过主动地进入到消费社会中,通过身份的差异无意识地认同了消费体系以及相应的物体系(参阅迈克·费瑟斯通:《消费社会与后现代文化》,译林出版社2000年版)。波德里亚由此强调,正是在这意义上,才谈得上由于大众传媒的作用,交换价值本身被传媒产生的意象所吸收,因此消费变成了意象消费的过程。(二)人们注意到,这里有一个关键问题是怎样看待其所讲的意象。在德波那里,意象是一种伪意识,是一种被蒙蔽的意识,也就是说德波的理论基础还是卢卡奇式的。当德波停留于这一理论框架时,按照波德里亚所指出的,德波仍然停留在消费社会的大门口,因为德波没有看到:从形式商品到形式符号的转变,从处于一般等价规律支配下物质产品的抽象交换向处于符码规律支配之下交换运行的转变。通过这种转变走向了符号政治经济学,......这样一个阶段,在这里所有的价值都变成了符号交换价值,处于符码的同质性之下。(JeanBaudrillard,TheMirrorofProduction,tr.MarkPoster.TelosPress,1975,p.121-122.)波德里亚由符号学的立场指出,实际上并不是一种意识性的意象成为统治的基础,这种意象只是大众传媒创造出来的内容。如果从大众媒介的角度来说,德波的分析还是关于传统媒介的分析,停留于大众传媒的内容层面。而波德里亚从麦克卢汉的媒介理论出发,对德波进行了符号学的批判性阅读。麦克卢汉(1911-1980)系加拿大传播理论家,其作为20世纪60年代最走红也最有争议的思想家之一,在20世纪90年代被称为是IT时代的先知。按他的观点,媒介即讯息,不是媒介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