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人民共和国史名词解释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中华人民共和国史名词解释中共七届三中全会:时间:1950年6月。地点:北京。毛泽东,刘少奇,周恩来在会上作了报告,实事求是地、全面地、科学地分析了建国以来的形势,明确了党和政府所面临的基本任务,以及为了完成这一任务应做好的工作,并详细地阐述了在这些工作中应该遵循的基本方针和政策。党的中心任务是争取国家财政经济状况的根本的好转。历史意义:及时实现党的工作中心由战争向经济工作的转变。《共同纲领》:即《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1949年9月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通过,是新中国的建国纲领.它规定了新中国的国家性质和政权性质,指出:中华人民共和国为新民主主义即人民民主主义的国家,实行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团结各民主阶级和国内各民族的人民民主专政,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为中国的独立,民主,和平,统一和富强而奋斗.纲领规定了国家政权机关,军事制度及经济,文化教育,民族,外交等政策的总原则.规定人民的权利和国民的义务.共同纲领是新中国的第一部大宪章,它在一个时期内起着临时宪法的作用。工商业的合理调整:1950年春夏之交市场萧条、私营工商业经营困难商品滞销通货膨胀,政府工作中存在的缺点错误。陈云提出解决目前工商业困难的办法措施重点调整公私关系、调整劳资关系、调整产销关系。意义:帮助资本主义工商业渡过了困难,鼓励了资本家经营的积极性,繁荣了经济。土地改革:1950年6月,中央人民政府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土地改革在占全国一半以上的解放区展开,实行保护富农的经济政策。土地改革的基本目的和基本方针:“废除地主阶级封建剥削阶级的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的土地所有制,借以解放农村生产力,发展农业生产,为新中国的工业化开辟道路”。意义:打倒了封建地主阶级的统治势力进一步巩固了新生的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政权解放了农村生产力,极大地激发了农民的生产劳动积极性,为社会主义工业化创造了有利条件。抗美援朝:1950年6月,朝鲜内战爆发。9月,美军在朝鲜仁川登陆,越过“三八线”占领平壤,向中朝边界推进,严重威胁着我国的安全。朝鲜劳动党和政府的请求以及中国安全的需要,中共中央作出了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战略决策。意义:沉重的打击了美帝国主义的侵略政策和战争政策,保卫了朝鲜的独立和中国的安全,中国的国际威望空前提高。同时,为中国经济建设和社会改革赢得了一个相对稳定的和平环境“三反”“五反”运动:1951年10月全国各条战线开展增产节约运动。资产阶级的糖衣炮弹,党内出现贪污问题。浪费与官僚主义问题突出。“三反”:在党和国家机关工作人员中进行反贪污、反浪费、反官僚主义。“五反”:对工商业者开展反对行贿、反对偷税漏税、反对盗骗国家财产、反对偷工减料和反对盗窃经济情况。意义:三反运动教育了干部的大多数,挽救了一批犯错误的同志,纯洁了干部队伍,抵制了资产阶级的腐蚀。五反运动打退了不法资本家向社会主义的猖狂进攻,在工商业中进行了一次普遍的守法经营教育。第一个五年计划:(1953~1958年)基本任务是集中主要力量优先发展重工业,建立国家工业化的初步基础,有步骤的对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第一个五年计划的投资结构充分反映了优先发展以重工业为核心的工业化战略方针。意义:一五计划末期,我国以生产资料公有制为基础,逐步建立了以大计划、小自由,大统一、小分散为原则的社会主义计划经济管理体制。对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我国50年代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原因:1.毛泽东对民族资产阶级成见较深是我国急于消灭私营工商业的原因之一。2.它是毛泽东对马克思主义理解发生偏差和对我国所处社会发展阶段认识不清的结果。3.毛泽东偏执的个性和缺乏充分民主的作风也是私营工商业被过早消灭的重要因素。50年代中国工业化启动时我国的经济状况和其他条件:(1)我国启动工业化时工业自身的基础十分的薄弱,传统手工业占据主要地位。(2)我国工业化启动时我国的农业生产力水平十分低下,甚至不能满足全国人民生活的需要。(3)中国现代工业化启动时经济发展水平和人均收入水平都十分低下。过早取消私营工商业给我国带来了一系列消极的社会影响:1、造成国民经济部门比例严重失调,使国民经济缺乏发展的后续动力。2、造成了中共中央领导集体在国民经济建设过程中急于求成的心理。3、资本主义私营工商业的改造,还造成了平均主义思想膨胀,严重影响了人民群众建设社会主义的积极性镇压反革命运动:留在大陆的土匪、特务配合蒋介石军队进行各种暗杀、投毒、纵火、破坏道路桥梁等恐怖活动。1950年3月18日,中共中央作出《对于镇压反革命的指示》。1952年底,运动基本结束。运动重点:集中打击土匪(匪首、惯匪)、恶霸、特务、反动党团骨干分子和反动会道门头子。运动政策:(1)镇压与宽大相结合。(2)专政机关与群众相结合的方针。意义:使新生的人民民主政权得到进一步巩固和加强,粉碎了国内外阶级敌人复辟的阴谋,使新生人民民主专政的力量得以充分展示。社会环境得以安定,促进了生产、恢复了经济,有力地支援和保证了土地改革和抗美援朝的顺利进行。过渡时期总路线:背景和原因:从国民经济来看,一方面经过3年的经济恢复,我国国民经济基本上治愈了战争的创伤,并从1953年起进入全面经济建设阶段,当时世界两大阵营的存在和尖锐对立,也要求我国提出自己社会制度发展的明确目标。1953年12月,《为动员一切力量把我国建设成为一个伟大的社会主义国家而斗争——关于党在过渡时期总路线的学习和宣传提纲》。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这是一个过渡时期。党在这个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和总任务,是要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并逐步实现国家对农业、对手工业和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双百方针::双百方针,指“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是毛泽东提出的,繁荣文化事业的基本方针。“百花齐放”和“百家争鸣”分别于1951年和1953年提出,1956年正式提出双百方针。和平共处五项原则:1953年底,中印两国政府就印度同中国西藏地方关系问题举行谈判。周恩来建议把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与和平共处作为处理中印两国关系的五项原则,得到印度方面的赞同。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成为中国对外关系的基本原则。万隆会议:万隆会议是在战后帝国主义遭到严重削弱,殖民地民族解放运动蓬勃发展的形势下召开的。1955年4月,周恩来率领中国政府代表团出席了在印度尼西亚万隆召开的亚非会议。成果:“求同存异”的指导方针。会议在民族、民权、促进世界和平和合作、经济文化合作等问题上达成一致协议,加强了亚非各国的团结。意义:万隆会议推动发展中国家成为世界上的一支重要力量。形成了以“团结、友谊、合作”为核心的万隆精神。《论十大关系》:1956年4月25日到28日,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毛泽东在5月2日的最高国务会议上作正式报告。“以苏联为鉴戒,总结我国已有的经验”,把国内外一切积极因素调动起来,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历史地位:首次提出探索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新课题。三面红旗:大跃进、社会主义总路线、人民公社化大跃进以大炼钢铁为中心,特征是在片面追求社会主义建设的高速度下,不顾客观实际的高指标和浮夸风,空前泛起。河南省逐平县是第一个放卫星的,也是第一个正式使用人民公社的。人民公社的特点是一大二公。总路线的提出:1958年5月,八大二次会议在北京召开,通过了“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的总路线。大跃进运动:1958年5月,八大二次会议在北京召开,通过了“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的总路线。“大跃进”主要是片面地追求工农业生产和建设的高指标,不断地大幅的提高和修改计划指标。意义:造成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是我们党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中的一次严重失误。经验教训:第一,必须坚决否定用政治运动来推动经济建设的错误做法。第二,正确处理发挥主观能动性与尊重客观规律的关系。第三,社会主义建设必须搞好综合平衡。第四,既要尊重又要合理引导人民群众建设社会主义的积极性。人民公社化运动:1958年兴起的人民公社化运动,是“大跃进”的产物。实质上是一场生产关系上的“大跃进”。这是企图通过人民公社,使中国早日过渡到共产主义。但是由于严重脱离了中国历史发展阶段,不但没有达到它预期的目标,反而使社会主义建设事业遭受严重挫折,给人民的生活带来巨大灾难。人民公社的失败和教训:严重损害了农民的利益,影响他们建设社会主义的积极性。人民公社:是一个生产单位,又是一个农村基层政权组织。“管理生产,管理生活,管理政权”,是乡政权和社管委会合并为一。生产:是全公社的组织者和领导者,公社党委对全公社的生产进行管理和经营决策,并贯彻国家指令性计划。北戴河会议:1958年8月17-30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在北戴河举行扩大会议,讨论1959年的国民经济计划以及当前的工业生产、农业生产和农村工作等问题。会议提出“以钢为纲,全国跃进”的方针,号召1958年为生产1070万吨钢而奋斗。庐山会议:前期会议1959年7月2日至8月1日,庐山会议前期为:继续纠左,原则上都拥护总路线、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后期会议:1959年8月2日至16日,中共八届八中全会。毛泽东发动对彭德怀的批判,会议转向反右倾斗争。影响(1)把阶级斗争引入党内。把党内的不同意见变成了向党的进攻,重提阶级斗争。(2)严重损害了党内从中央到基层的民主生活。在全国范围内开展了大规模的反右倾斗争,制造党内冤假错案。(3)反右倾斗争压制了对于总路线、大跃进、人民公社的“左”倾错误的怀疑和不满,打断了在经济建设上纠正“左”倾错误的进程,使错误继续发展,造成工农业生产的巨大破坏,导致国民经济的严重困难《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1、《正处》的发表1957年2月,毛泽东在最高国务会议上发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的讲话。2、《正处》的内容(1)社会主义社会充满着矛盾。基本矛盾仍然是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之间的矛盾,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之间的矛盾。(2)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可以通过社会主义制度本身改革和完善不断得到解决。(3)社会主义社会的各种矛盾,表现在阶级关系上,存在着两类不同性质的矛盾,即敌我矛盾和人民内部矛盾。前者为对抗性的矛盾,后者为非对抗性矛盾。(4)两类矛盾的性质不同,解决的方法也不同。(5)明确指出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已成为国家政治生活的主题,提出并阐述了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各项方针政策。(6)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是为了实现中国工业化。七千人大会:经济形势仍然十分严重,党内思想认识不一。中共中央在1962年1月11日至2月7日召开了县以上负责人的工作会议,参加会议的共七千余人。初步总结了“大跃进”中的经验教训,毛泽东等中央领导人带头做自我批评,为“反右倾”运动中被错误批判的人平反。目的:总结经验,认清形势,统一认识,加强团结,动员全党更坚决地贯彻调整国民经济方针。意义:鼓舞了全党全国人民。西楼会议:1962年2月21日,刘少奇主持召开了西楼会议,讨论经济形势和克服困难的具体措施和1962年国家财政预算。陈云概括经济危机表现:农业在近几年有很大的减产;已经摆开的基本建设规模,超过国家财力物力的可能性;同现在的工农业生产水平不相适应;钞票发得太多,导致通货膨胀;城市的钞票大量向乡村转移,一部分农民手里的钞票很多,投机倒把在发展;城市人民的生活水平下降。周恩来提议下决心对国民经济进行大幅度调整。社会主义教育运动——文革在一些地区的预演。简称“社教”。1962年在党的八届十中全会上,毛泽东把我国社会一定范围内存在的阶级斗争扩大化和绝对化,提出要在实际工作中进行社会主义教育。目的:“反修防修”。城乡社会主义教育运动是党发动和领导的一次大规模的群众运动。尽管它对解决干部作风和经济管理等方面的问题起了一定的作用。但由于指导思想上的偏差,使“左”的错误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八字方针”:1961年1月,中共八届九中全会通过了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方针(简称八字方针.这一方针的主要内容

1 / 7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