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力资源三级基础知识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人力资源管理师(三级)基础管理主讲人:郑斌2015年9月国家人力资源职业资格鉴定培训-助理人力资源管理师基础知识内容分析基础知识内容总体分值比重各章分值比重(选择题目数)第一章劳动经济学四级30%/三级20%/二级10%4/2第二章劳动法4/2第三章现代企业管理4/2第四章管理心里与组织行为4/2第五章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4/2小计20/10基础知识内容分析一般侧重考概念、分类、性质等,图标和数学模型等基本上不会考到近两年考试有越来越细的趋势。越是大家认为可能考的地方近两年越是没有题目。要学会放弃。目录第一章劳动经济学第二章劳动法第三章现代企业管理第四章管理心理与组织行为第五章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第一章:劳动经济学(22)一、劳动经济学的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二、劳动力供给和需求三、完全竞争市场条件下的工资水平与工资结构四、就业与失业第一章:劳动经济学(4)一、劳动经济学的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1、劳动资源稀缺性的含义及其属性2、劳动力市场的基本功能3、劳动经济学的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4、实证研究与规范研究的含义及比较1、劳动资源稀缺性的含义及其属性含义:相对于人类社会的无限需要,资源的有限性称为稀缺性;属性(考点-多选):P.1相对的稀缺性具有普遍与绝对的属性市场经济中,劳动力资源稀缺性的本质表现是消费劳动资源的支付能力、支付手段的稀缺性效用的最大化效用最大化利润最大化2、劳动力市场的基本功能市场的基本功能有效配置资源例如:股市劳动力市场的基本功能就业量与工资的决定大学生与民工就业就业量工资率0LSLDEWeLe3、劳动经济学的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研究对象研究劳动力市场现象及其运行规律的科学研究方法(多选题P.3)实证研究方法+规范研究方法实证研究方法认识客观现象,提供实在、有用、确定、精确的知识的方法,阐述是什么的问题试图超越或排斥价值判断,揭示经济本质与规律步骤(收入与消费的关系)确定研究对象——设定假设条件——提出理论假设——验证3、劳动经济学的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研究方法规范研究方法含义:以某种价值观判断为基础,说明“应该是什么”的问题目的:为政府制定经济政策服务两者的关系非对立(前提与目的)2020/6/6举例1、富人的税率比穷人高(实证)2、富人的税率应该比穷人高吗?(规范)3、由于收入水平不高,小汽车还不能进入中国家庭(实证)4、提倡轿车文明是向西方学习,不利于我国的国情况(规范)5、技术进步有利于经济发展(实证)6、经济发展是一件好事(规范)例子:实证研究与规范研究的区别阻碍互惠交易的因素有下述三点:信息障碍体制障碍市场缺陷为促进互惠交易,政策需要加强宏观调控、避免市场失灵第一章:劳动经济学二、劳动力供给与需求5、劳动力及劳动力参与率的含义6、劳动力供给与需求的含义7、劳动力供给/需求弹性的含义8、边际生产率递减规律9、劳动力市场的含义及其主、客体10、劳动力市场均衡的含义及其意义11、人口、资本存量对劳动力供给的影响表现5、劳动力及劳动力参与率的含义劳动力一定年龄范围内,有劳动能力与劳动要求,从事或能够从事某种职业劳动的全部人口,包括就业者与失业者.例:小孩?学生?军人?犯人?返聘人员?劳动力参与率(劳参率)劳动力在一定范围内的人口比率总人口劳参率=(劳动力/总人口)×100%6、劳动力供给与需求的含义劳动力供给在一定的市场工资率的条件下,劳动力供给的决策主体(家庭或个人)愿意并且能够提供的劳动时间。例如:保姆费用昂贵,英国白领辞职做全职太太劳动力需求企业在某一特定时期内,在某种工资率下愿意并且能够雇佣的劳动量,是企业雇佣意愿和支付能力的统一注:两者都是“主观想”且客观“能”的统一与市场工资率的关系:供给正相关,需求负相关;7、劳动力供给/需求弹性的含义劳动力供给弹性(单选P.6)劳动力供给量对工资率变动的反应程度称为劳动力供给的工资弹性,简称劳动力供给弹性Es=(△s/s)/(△w/w)劳动力需求弹性(单选P.8)劳动力需求量对工资率变动的反应程度称为劳动力供给的自身工资弹性弹性的分类Es=0,无弹性;Es1,缺乏弹性;Es=1,单位弹性;Es1,富有弹性;Es无穷大,无限弹性市场需求弹性就业量工资率0需求无弹性需求无限弹性需求单位弹性需求缺乏弹性需求富有弹性8、边际生产率递减规律含义:当把可变的劳动投入增加到不变的其他生产要素上,最初的劳动投入的增加会使产量增加,但是当其增加超过一定限度时,增加的产量开始递减;即边际生产力递减规律。三个阶段(多选P.9)边际产量递增阶段边际产量递减阶段总产量绝对减少阶段0TPAPMPMPAPL9、劳动力市场的含义及其主、客体劳动力市场的主体(多选P.11)劳动力的所有者个体使用劳动力的企业客体(单选P.12)劳动者的劳动力能力:存在于劳动者身体之内的体力和智力的总和;10、劳动力市场均衡的含义及其意义均衡:经济中各种对立的、变动着的力量处于一种力量相当、相对稳定、不再变动的状态;劳动力市场均衡的意义(多选P.13)实现劳动力资源的最优分配使得同质的劳动力获得同样的工资实现充分就业11、人口劳动力供给的影响人口对劳动力供给的影响(多选P.13)人口规模(正相关)人口年龄结构通过劳动人口年龄结构占总人口比重的变化,影响劳动力供给(人口红利)通过劳动年龄组内年龄的构成,影响劳动力供给内部构成的变化人口城乡结构第一章:劳动经济学第三节、完全部分市场条件下的工资水平与工资结构12、工资的表现及其决定13、工资的形式及其影响因素14、福利的特征及其形式15、实物支付与延期支付的优点12、工资的表现及其决定工资含义:劳动力作为生产要素的均衡价格;工资形式(多选P.15)基本工资实际工资=货币工资/价格指数(单选)福利(多选P.17)形式:实物支付:工作餐、免费停车位等延期支付:退休金、失业保险等15、福利的特点及优点福利的特点(多选P.17以劳动为基础,但并不与个人劳动量直接相关;(利润法定性;企业自定性和灵活性实物支付的优点(多选P.17)降低按基本工资支付的法定保险金变相地提高个人所得税起点可以增加就业,改善居民生活质量15、福利的特点及优点延期支付的优点(多选P.18)使企业获得一种稳定的生产经营的外部条件(养老)多样性和灵活性,增加企业适应性(要人)增强职工的凝聚力和团队精神,发挥激励功能使保险基金实现积累;第一章劳动经济学四、就业与失业16、就业与失业的含义17、总供给、总需求与均衡国民收入的含义18、失业的类型(原因)19、失业的度量(4%)20、劳动力市场的制度结构要素21、三大宏观调控政策的含义、手段及其作用22、收入差距的衡量及改进措施16、就业与失业的含义就业:有劳动能力与就业要求的人,参与某种社会劳动,并通过劳动获得报酬或经营收入的经济活动;就业主体有劳动能力与就业要求劳动属于社会劳动,对社会有益(犯罪活动)有酬劳动或经营收入失业:有劳动能力、就业要求的劳动者处于没有就业岗位的状态17、总供给、总需求与均衡国民收入的关系总供给一国在一定时期内生产的最终产品和服务按价格计算的货币价值总量;等同于同期的国民生产总值或国民收入总供给=消费+储蓄(卖出去之后的用途)(单选P.19)总需求社会在一定时期内对产品和服务需求的总和总需求=消费品需求+投资品需求关系(多选P.19)均衡国民收入=总供给=总需求=消费+储蓄=消费品+投资品18、失业的类型按原因分的失业的类型(多选P.20)摩擦性失业:(单选P.20)含义:因岗位变换之间所形成的失业原因:劳动力市场的动态性变化,信息不对称、不充分;性质:是一种正常性失业,是劳动力市场的自然特征技术性失业:(单选P.20)含义(原因):由于引进先进技术替代人力,以及生产方法或管理改进而造成的失业;(砸机器)对策:积极的劳动力市场政策、职业培训、职业技能开发18、失业的类型按原因分的失业的类型结构性失业:(单选P.20)含义(原因):由于经济结构变动,造成劳动力供求结构上的失衡所引致的失业季节性失业:(单选P.20)含义(原因):由于气候状况规律性的变化而对生产、消费产生影响所引致的失业;(羽绒服生产)18、失业的类型需求不足型失业含义:由总需求不足造成的,有劳动能力、愿意接受市场现行工资率的人不能满足其就业需要而引起的失业两种表现形式(原因):(多选P.21)增长差距性失业周期性失业性质:非正常失业;总需要不足是非正常失业的主要原因对策:刺激总需求及扩大有效供给是解决需求不足性失业的根本方向;19、失业的度量反映失业程度的两个指标(多选P.21)失业率失业持续时间失业的负面影响(多选P.23)造成家庭经济困难浪费劳动力资源影响劳动力精神需要的满足程度20、劳动力市场的制度结构要素劳动力市场的制度结构要素(多选P.23)最低劳动标准(多选P.23)最低工资标准——维持劳动力再生产最长时间标准——确保休息休假权最低社会保障以国家或政府为主体,依据法律规定,通过国民收入再分配,对劳动者在暂或永久丧失劳动能力以及由于各种原因生活发生困难时给予物质帮助,保障其基本生活的制度。工会(单选P.24)最基本的功能:集体谈判21、三大宏观调控政策的含义、手段三大宏观调控政策(多选P.24)财政政策(单选P.24)是指政府运用财政预算来调节总需求水平,以促进充分就业、经济发展、物价稳定的一种宏观经济管理政策;货币政策(单选P.25)是指政府以控制货币供应量为手段,通过调节利率来调节总需求水平,以促进充分就业、稳定物价和经济增长的一种宏观经济管理政策收入政策(单选P.25)政府通过控制货币工资与物价的增长,实现宏观经济稳定的经济调控手段21、三大宏观调控政策的含义、手段财政政策调控手段(见效快)(多选P.24)调整政府购买(公共工程)调整政府转移支付(代金券)调整税率(降、退、免税)货币政策调控手段(见效较慢)(多选P.25)基本手段:调节货币供应量(公开市场业务—政府债券)直接目的:调控利息率(法定准备金率、贴现率)最终目标:影响投资、消费与政府支出,使供求平衡收入政策措施(多选P.27)调控收入与物价关系收入平等化措施22、收入差距的衡量及改进措施收入差距的衡量指标(多选P.26)洛伦茨曲线基尼系数库兹涅茨比率(收入份额与人口比例份额差的和与总人数比)人口(或家庭)人数组分布频率帕累托定律(二八定律)基尼系数(单选P.26)0.2高度平等点0.4高度不平等点A0.20.20.40.40.60.60.80.81.0B完全平等EDCF基尼系数基尼系数=A/(A+B)如果A为零,基尼系数为零,表示收入分配完全平等;如果B为零则系数为1,收入分配绝对不平等。该系数可在零和1之间取任何值。收入分配越是趋向平等,洛伦茨曲线的弧度越小,基尼系数也越小,反之,收入分配越是趋向不平等,洛伦茨曲线的弧度越大,那么基尼系数也越大。如果个人所得税能使收入均等化,那么,基尼系数即会变小。联合国有关组织规定:若低于0.2表示收入绝对平均;0.2-0.3表示比较平均;0.3-0.4表示相对合理;0.4-0.5表示收入差距较大;0.6以上表示收入差距悬殊。资料:中国的基尼系数国际认定的基尼系数警戒线为0.4而中国基尼系数目前已扩大至近0.5。第二章第二章:劳动法第一节:劳动法的体系第二节:劳动法律关系第二章:劳动法一、劳动法的概念1、劳动法的含义2、劳动法基本原则的内容、特点、作用3、基本保护、全面保护、优先保护的比较4、社会保险的特点5、劳动法律渊源的含义及其类别6、劳动法体系的构成1、劳动法的含义劳动法(广义)(

1 / 137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