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高考语文一轮复习-专题十-文学类文本阅读(小说)-写尽人间无限事-第5讲-概括小说主题课件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第五讲概括小说主题-2-典题举例技巧总结对点训练小说主题是指作者在作品中通过描绘现实生活图画、塑造艺术形象显示出来的,贯串一部小说始终的基本思想,又称主题思想或中心思想。小说的主题蕴含于小说的故事情节与作者塑造的人物形象之中。因为小说主要是叙事,而不是说理,它要用故事说话,尤其要用形象说话,所以,概括小说的主题,最重要的是分析形象,不仅要分析主要人物,还要分析次要人物以及人物之间的各种关系。(2012·福建高考)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双琴祭梁晓声①那两棵树,是生长极慢的树,其材最适合做琴。那位老制琴师呢,他的经验是,一棵那样的树,只能锯取一段,做成一把音质优良的小提琴。所以他打算用那两棵树同时做两把小提琴,使它们在音质上不分轩轾。-3-典题举例技巧总结对点训练②琴取于材,材取于树。老制琴师当年亲手栽下的两株小树苗,在十余载里,不但增加着年轮,也像少年和少女渐渐长成健壮的青年和标致的女郎一样,深深地相爱了。它们彼此欣赏,彼此赞美,永不厌倦地诉说着缠绵的情话。③但是,琴还没做,老制琴师却病倒了。他临终前对儿子说:“我一直想要制成两把音质同样优良的小提琴。我想做的事是做不到了,你一定要替我做到……”④后来,他的儿子伐倒那两棵树,锯取了它们各自最好的一段,制成了两把音质同样一流的小提琴。他把琴送到了琴店,郑重地交代:“如果有谁在这两把琴中反复比较、挑选,那么无论他最终选择了哪一把,都不卖给他。如果有人说它们是同样好的琴,那么可以将两把琴都送给他。如果是两个人,那么一人一把。”-4-典题举例技巧总结对点训练⑤有一天,琴店来了两位父亲,带着两名少年。两位父亲是好友,他们是陪儿子来选琴的。两名少年不约而同地看上了那两把小提琴,于是店主取出琴让他们试一试。⑥他们各拉一曲后,都说以他们的耳听来,两把琴的音质同样优良。为了使大人们相信他们所选的不后悔,他们还毫不犹豫地交换了琴。于是他们幸运地接受了赠予。⑦后来,他们果然都成了“家”,声名鹊起。无论何时何地,他们一直合奏着。⑧世人欣赏并赞美他们的合奏,但世人的心理是古怪的。不久,就有了他们之间孰高孰低的种种说法。而不甘寂寞的传媒则一口咬住那纷纭众说,推波助澜。⑨最后,他们不能再合奏下去了,只能迫不得已地分开,各自独奏。但他们都是那么眷恋合奏,因为他们觉得只有合奏才能发挥出他们的演奏天赋。-5-典题举例技巧总结对点训练⑩比他们更眷恋合奏的是那两把小提琴。只有合奏的时候,它们才有机会相见。但自从分开后,它们再没“见到”过对方。它们被思念折磨着,它们的琴音里开始注入了缕缕忧伤,正如苦苦相思着的情人的信上有泪痕一样。然而两位由合奏而独奏的演奏家,心里竟渐渐地相互生出嫉恨来。他们不知不觉就坠入了别人的“阴谋”。他们曾经的珠联璧合引起了别人的嫉恨。别人想要离间他们,想要看他们成为仇敌。终于,他们中的一个心理崩溃了。他摔毁了他心爱的小提琴,跃下阳台,一命呜呼。那时,另一个正在舞台上演出。他提琴的几根弦,随弓皆断。弦断之际,小提琴发出类似哀号的最后一声颤音……-6-典题举例技巧总结对点训练悲剧的发生使人心趋于冷静,对死者的同情超过了人心对其他一切的表现。有同情就有憎恨,另一个还没来得及从惊愕中悟到什么,已然懵懂地成了罪魁祸首。最后,他疯了。他那一把琴被换了弦,又摆在琴店里了。然而,无人问津,因为它已被视为不祥之物。只要琴弓一搭在弦上,便会发出号哭一般的声音。是的,那真是一把小提琴在号哭——在为它不幸的爱人而号哭……(选自《2011年中国微型小说排行榜》,有删改)请结合文本简要探析作品蕴含的情感。文脉梳理《双琴祭》这篇微型小说的故事梗概:老制琴师有一个制琴目标:同时做两把不分轩轾的名小提琴,以证明世上有些不同事物的美好是同样的,有些相同事物的美好也是同样的。他希望能够借助这两把同样的小提琴来点化人们,教育人们。两位少年终于以其行动的“不约而同”和语言的“异口同声”符合了老制琴师的“传教”条件,幸运地接受了赠予,并-7-典题举例技巧总结对点训练且后来凭借合奏果然都成了“家”。由于传媒的无事生非和世人的妒恨心理,两位习惯合奏的同样美好的演奏家不得不被人硬分出了高下,两人从不知所措到分开各自独奏,并且最后渐渐地相互心生妒恨,最后终于酿成了一死一疯的悲剧。这个故事表达了这样一个主题:人心愚蠢的褊狭、自私的嫉妒,往往会蒙蔽人的理智,而丧失理智的你争我斗,终将导致两败俱伤。只有消弭人心的褊狭、刻薄,才能让我们真正拥有和谐、美好的生活与发展的自由空间。和谐的生活,需要每一个人相互间的发自衷心的尊重与包容。答案要点:①惋惜双琴一毁一废;②同情两位演奏家一死一疯;③哀叹美好的事物被世人的“古怪心理”毁灭;④悲悯世人毁灭了美好事物而始终不自知。-8-典题举例对点训练教你审题解答该题,首先要从作品所反映的主旨来看,小说借着双琴的悲剧,深刻地批判了社会环境的负面影响,入木三分地分析了世情、人心,而对象征美好事物的双琴的祭奠则体现了作者正视现实、对暂未实现良好愿望的无奈和发自内心的呼吁。因此,在作品中蕴含的情感,可以从多个角度分析:①从双琴、两位演奏家的悲剧分析,②从造成悲剧的“传媒”“乐迷”角度分析,③从作者在文本中表现出的暂未实现良好愿望的无奈和发自内心的呼吁分析。另外,解答时,应注意结合文本中的具体情节(细节)展开分析,使观点明确、理由充分。技巧总结-9-典题举例技巧总结对点训练抓好3个要素,概括小说主题主题是小说的灵魂,小说的环境描写、故事情节、人物塑造、艺术手法的运用都服务于小说的主题。概括小说的主题也是高考的重要考查内容。小说通过环境描写,叙述故事情节,塑造人物形象,从而反映社会生活。所以,概括小说主题主要从环境描写、故事情节、人物形象等3个方面入手。1.通过环境描写概括小说的主题。环境描写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它或交代故事情节,或渲染故事氛围,或推动故事情节,有时直指中心。如《祝福》开篇的环境描写中沉重的晚云,钝响的爆竹,暗示了当时社会等级森严、贫为富佣的社会背景,为表现小说批判吃人社会的主题提供了依据。2.通过人物形象概括小说的主题。小说中人物形象的塑造是小说的中心任务。通过对人物形象的把握,我们就可以把握小说的主题。如鲁迅《药》中革命者夏瑜和华小栓的命运,既反映了封建制度下普通民众受统治阶级麻痹毒害而愚昧无知的社会现实,也反映了资产阶级革命者的悲哀。-10-典题举例对点训练3.通过故事情节概括小说的主题。表面上看,小说情节是故事发展的历程,但作者构思确定情节却不是以生活实际为蓝图的,而是依据自己要表现的主题。所以,通过故事情节来把握小说的主题也是一个方法。如《林教头风雪山神庙》,林冲因受高俅的陷害被发配到沧州,林冲被迫看守草料场,又一次险遭毒手,忍无可忍的林冲一气之下杀死陆谦,在风雪交加的夜晚上了梁山,从而揭示了小说官逼民反的主题。[答题模板]模板一:内容概括+主题。模板二:①环境描写+主题;②人物形象+主题;③故事情节+主题。模板三:小说通过……情节,刻画了……形象,表现了/批判了/颂扬了……情感/现象。技巧总结-11-典题举例技巧总结对点训练(2014·河北邢台调研考试)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大兵梁晓声天黑了。暴风雪更加狂怒得呼啸着。一辆客车,已经被困在公路上六七个小时了。车上二十几名乘客中,有一位抱着孩子的年轻母亲,她的孩子刚刚两岁多一点儿。还有一个兵,他入伍不久。他那张脸看上去怪稚气的,让人觉得似乎还是个少年。那时车厢里的温度,由白天的零下三十摄氏度左右,渐渐降至零下四十摄氏度左右了。车窗全被厚厚的雪花一层层“裱”严了。车厢里伸手不见五指。每个人都快冻僵了。那个兵自然也不例外。不知从哪一年起,中国人开始将兵叫作“大兵”。其实,普通的大兵们,实在都是些小战士。-12-典题举例对点训练那个兵,原本是乘客中穿得最保暖的人:棉袄、棉裤、冻不透的大头鞋,羊剪绒的帽子和里边是羊剪绒的棉手套,还有一件厚厚的羊皮军大衣。但此刻,他肯定是最冷的一个人。他的大衣让司机穿走了。只有司机知道应该到哪儿去求援。可司机不肯去,怕离开车后,被冻死在路上。于是兵就毫不犹豫地将大衣脱了下来……他见一个老汉只戴一顶毡帽,冻得不停地淌清鼻涕,挂了一胡子,样子非常可怜。于是他摘下羊剪绒帽子,给老汉戴了。老汉见兵剃的是平头,不忍接受。兵憨厚地笑笑说:“大爷您戴着吧!我年轻,火力旺,没事儿。”人们认为他是兵,他完全应该那么做。他自己当然也这么认为。后来他又将他的棉手套送给一个少女戴。她接受时对他说:“谢谢!”技巧总结他说:“不用谢。这有什么可谢的?我是兵嘛,应该的。”后来那年轻的母亲哭了。她发现她的孩子已经冻得嘴唇发青。尽管她一直紧紧抱着孩子。于是有人叹气……于是有人抱怨司机怎么还没找来救援的人们……于是有人骂娘,骂天,骂地,骂那年轻的母亲哭得自己心烦心慌……于是,兵又默默地脱自己的棉袄,走到那位年轻母亲身边。帮着她,用自己的棉袄,将她的孩子包了起来……穿着大衣的几个男人和女人,都用大衣将自己裹得更紧了。仿佛,兵的举动,使他们冷上加冷了……再后来,天就黑了。伸手不见五指的车厢里忽然有火苗一亮:是那个想出100元买下他棉袄的男人按着了打火机。他到兵跟前,一松手指,打火机灭了。车厢里又伸手不见五指了。-13-典题举例对点训练技巧总结-14-典题举例对点训练他低声说:“真的,你这兵就是经冻。咱俩商量个事儿,把你的大头鞋卖给我吧,200元!200元啊!”兵说:“这不行。我要冻掉了双脚,就没法儿再当兵了。”他一再地央求,说哪儿会冻掉你双脚呢!你把大衣、棉袄、帽子和手套都白送给别人穿着戴着了,怎么我买你一双鞋你倒不肯了呢?兵沉默片刻,犹豫地说:“那……如果你愿意用你那半瓶酒和我换的话,我可以考虑……”二人互换之际,他又灌了一大口酒。好像如若不然,这种交换,在他那一方面是很吃亏的。兵从车厢这一端,摸索着走向那一端,依次推醒人们,让所有的人都饮口酒驱寒。包括那位年轻的母亲,包括那少女。酒瓶回到兵的手中时,兵最后将它对着嘴举了起来——只有几滴酒缓缓淌进兵的嘴里。兵感到口中一热,似乎浑身也随之热了一下……技巧总结-15-典题举例对点训练车是被困在一条山路上的。一侧是悬崖。狂风像一把巨大的扫帚,将下坡的雪一片片扫向悬崖底谷。于是车开始悄悄地倒滑了。没有一个乘客感觉到这是一种不祥。但兵敏锐地感觉到了,他下车了……拂晓,司机引领来了铲雪车和救援的人。乘客们欢呼起来。只有一个人没有欢呼,就是兵。就是那看上去怪稚气的兵,就是那使人觉得还是个少年的兵。人们是在车后发现他的——他用肩顶着车后轮,并将自己的一条腿垫在车后轮下。他就那么冻僵在那儿,像一具冰雕。也许,他没有声张,是怕人们惊慌混乱,使车厢内重量失衡,车向悬崖滑得更快。也许,他发出过警告,但沉睡的人们没有听见。呼啸的狂风完全可能将他的喊声掩盖……技巧总结事后人们知道,他入伍才半年多。他还不满19岁。他是一个多子女的穷困乡村的农家的长子。他的未婚妻是个好姑娘,期待着他复员后做他的贤妻……(选自《小小说精读》,有删节)请概括小说的主题。-16-典题举例对点训练答案解析解析关闭本题考查概括小说主题的能力。概括小说主题要结合环境描写、人物形象和故事情节。从小说环境的角度,“暴风雪更加狂怒得呼啸着”,以环境的冷反衬“大兵”舍己为人的高贵品质。从人物形象的角度,小说为我们塑造了“大兵”“司机”“男人”等人物形象。大兵让衣、让帽、让手套、换酒等一系列行为,表现了舍己为人的精神。“男人”把“大兵”最后一件可以御寒的鞋子也给换走了,突出了那个男人极端自私的品行。“男人”与“大兵”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在对比中突出了人物性格,小说赞扬什么,批判什么也就非常明确了。答案解析关闭通过对被困于风雪中大兵的行为及献身结局的叙写,赞扬了年轻的“大兵”舍己为人、无私奉献的“兵”精神,也鞭挞了人的自私、冷漠,表现了对社会对人性的深沉思考。技巧总结-17-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1~5题。汽车等待的时候[美]欧·亨利黄昏刚降临,穿灰色衣服的姑娘又来到那个安静的公园的偏僻角落。她坐在长椅上看书,一张大网眼的面纱罩住了她的头巾帽和安详恬静的眼

1 / 26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