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觉论与大学英语教学改革北京师范大学现代教育技术研究所何克抗2010.4语觉论与英语教学改革一、什么是语觉和语觉论?二、基于语觉的“言语理解与生成模型”三、“言语理解与生成模型”和英语教学四、改变“聋子英语哑吧英语”出路何在?——实施基于“语觉论”的英语教学模式一、什么是语觉和语觉论?1、什么是语觉语觉并非是一种无中生有的、人为杜撰的概念,而是客观存在并为人脑所独有的、专门用于感知与辨识口语中各种语义关系的第六种感知觉。由于涉及的是口头语言,相应的语义识别必须在语音感知与辨析的基础上才能进行,所以语觉实际上具有两个方面的功能:对语音的感知与辨析以及对语义的分析与识别。由于语觉不仅涉及口语中的语义关系,还涉及口语中的语音,而且首先要感知与辨析语音——这就表明,语觉的输入通道(即接受外界刺激的感觉器官)必定与听觉器官(耳朵)有关。一、什么是语觉和语觉论?2、什么是语觉论自古以来,在人们的观念中(包括在学术界)都认为人类只有五种感知觉。早在2000多年前,古希腊先哲亚里士多德就将感觉分为视觉、听觉、味觉、嗅觉和触觉五种。随着现代脑科学研究的进展,人体感觉系统的划分已愈来愈细,例如有的心理学家认为有十种感觉系统,即: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痛觉、运动觉、温度觉、位置觉和平衡觉;有的心理学家认为有三类共七种,即:视觉、听觉(这两种属“远距离类感觉”)、味觉、嗅觉、皮肤觉(这三种属“近距离类感觉”)、肌动觉和平衡觉(这两种属“内部类感觉”)。但是,不管是按十种划分还是按七种划分的心理学家,若是主要从感知觉过程中起主导作用的感觉器官来考虑,则他们仍赞成按“眼、耳、鼻、舌、身”这五大类感官,将感知觉系统分为五种即:视觉、听觉、嗅觉、味觉和躯体觉。总之,目前国内外学术界(包括心理学界、教育学界、哲学界)还没有人主张将语觉列为人类的第六种感知觉(一般都把对语音和语义的感知觉归入听觉范畴,而不承认是语觉)。那么,我们现在提出这一命题到底有没有科学依据呢?语觉论正是对这一命题作出科学论证,并对语觉论和语言教学特别是外语教学之间的关系作出深刻论述的一种理论。一、什么是语觉和语觉论?2、什么是语觉论脑神经科学告诉我们,任何感知觉系统都是由感觉器官、传入神经、皮层下的低级感觉中枢和大脑皮层的高级感觉中枢等四个要素组成。人们之所以忽略语觉,不知道有语觉,是因为长期以来,人们一直错误地把它划归到听觉系统当中。众所周知,听觉系统的四个组成要素是:感觉器官(耳朵,听觉感受器是耳蜗内的毛细胞);传入神经(螺旋神经节的长轴突,螺旋神经节和耳蜗内的毛细胞直接相连);皮层下的听觉低级中枢(依次为耳蜗复核→上橄榄复核→下丘→内侧膝状体等四个);大脑皮层的听觉高级中枢(则包括听觉基本皮层A1区(布洛德曼41区)和听觉联络皮层A2、A3区(布洛德曼42、22区)。一、什么是语觉和语觉论?2、什么是语觉论语觉系统的四个组成要素是:感觉器官(耳朵,听觉感受器是耳蜗内的毛细胞);传入神经(螺旋神经节的长轴突,螺旋神经节和耳蜗内的毛细胞直接相连);皮层下的语觉低级中枢(依次为耳蜗复核→上橄榄复核→被盖→丘脑枕等四个);大脑皮层的听觉高级中枢(则包括大脑皮层的、布洛卡区、沃尼克区和概念中枢,前二者在左颞叶的前部和后部,概念中枢则在缘上回和角回附近)。一、什么是语觉和语觉论?要严密地论证“语觉是人类的第六种感知觉”这一重大命题决不是轻而易举的事情。为了论证这一命题,首先必须对当前学术界关于感知觉概念和感知觉系统的神经机制及其组成要素的诸多理论观点进行认真的梳理与剖析,在此基础上还要引用大量九十年代以来脑科学研究的成就和脑神经解剖的结果,才有可能作出令人信服的证明。由于时间关系,关于这一命题的论证这里就不再贅述了,有兴趣的同志可参看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年12月出版的“语觉论”一书(本人的专著)。这里只对语觉论的主要内容作一扼要的介绍——一、什么是语觉和语觉论?2、什么是语觉论语觉论的主要内容:(1)语觉——人类独有的第六种感知觉也是人与动物的最本质区别。(2)语觉论对言语理解(即“听”)和话语生成(即“说”)所涉及的“语音、语法、语义”等三种不同的心理加工过程进行深入分析后得出结论:语音心理加工(包括“语音感知和语音辨析”)有先天遗传性;语法心理加工(包括“词法分析和句法分析”)有后天习得性;语义心理加工(指语义的分析与识别)有先天遗传性。(3)在以上论证的基础上将听说能力与读写能力加以明确区分:前者主要靠先天遗传而后者主要靠后天习得,是两种本质特性完全不同的言语能力;因而对这两种言语能力的学习方法也有很大的不同。(4)依据国内外大量儿童与成人学习语言的案例可画出“语觉敏感度曲线”(如下图所示)。(5)在语觉论指导下,通过批判继承当代理论研究成果提出比较科学的基于语觉的“言语理解与生成模型”。一、什么是语觉和语觉论?由图可见,儿童语言获得的最佳敏感期是在8岁以前,从9岁以后开始下降,到12岁下降到1/2左右,到14岁则下降到15—20%。由此不难看出,我们的“语觉敏感度曲线”和伦内伯格的“语言发展关键期”(2—12岁),含义虽有相似之处,但其形状不同,对语言教学的指导意义也就不完全相同。一、什么是语觉和语觉论?应当指出的是,在上述关于语觉论基本内容的介绍中,除了第四点(即儿童的语觉敏感度曲线)是主要针对儿童以外,其余四点对于任何年龄段学习者的外语学习(包括儿童、青少年、大学生和成人的外语学习)都有理论上的指导意义。尤其是第五点(基于语觉的“言语理解与生成模型”)更是人类学习第二语言的主要理论基础,所以与各级各类学校的外语教学有极为密切的关系,并起至关重要的指导作用。下面我们着重对第四、五两点作进一步的说明。先看语觉敏感度曲线——二、基于语觉的“言语理解与生成模型”语觉敏感度曲线对中小学生的英语教学有至关重要的指导作用(从中小学英语课程标准的制定、教材的编写、到教学模式、教学方法的选择,无一不取决于儿童的语觉敏感度曲线)。在这一理论的指导下,还可实现小学英语教学的跨越式发展(使小学毕业的英语听说能力有可能达到高中七、八级的水平)由于这些内容只涉及中小学的英语教学,这里不作过多的解释。下面我们再对与大学英语教学有直接关系的“言语理解与生成模型”作较详细的阐述。言语理解与生成模型即“听、说”过程的心理加工模型,其加工过程如下图所示,图中包括言语理解与言语生成两大部分(上半部分涉及言语理解,下半部分涉及言语生成)。下面我们就对这一模型的含义、以及这一模型与大学英语教学之间的关系作进一步的说明。要严密地论证“语觉是人类的第六种感知觉”这一重大命题决不是轻而易举的事情。二、基于语觉的“言语理解与生成模型”1、言语理解的心理加工过程大致要经历以下五个阶段:(1)语音感知:是指从感觉器官(耳朵)接收到言语的声音信号开始,通过外耳和中耳把声波引起空气振动的机械能加以放大,再由内耳把放大后的机械能转换为电脉冲形式的神经冲动,然后由螺旋神经节细胞的长轴突把反映语音信息的神经冲动传入皮层下的低级中枢,进行逐级加工:从第一级(耳蜗复核)——第二级(上橄榄复核)——第三级(下丘)——直到第四级(丘脑枕),从而完成对当前输入语音的感受和声谱分析的过程。(2)语音辨析:是指从当前输入的语音串中,对单词进行辨别并加以区分的过程。由于这一过程,只是依据输入语音串中的音位特征信息与言语中枢沃尼克区的音位词典(也称“词汇音位表征库”)进行比较匹配而实现——把连续输入的语音串转换为一组按音位特征排列组合的语音单位序列,其中并没有涉及到对单词含义的理解。(3)单词识别:是指利用概念中枢的“词义库”识别出各个单词的词义。(4)语块生成:在单词的词义识别基础上即可利用布洛卡区保存的“语法知识库”完成词组(即短语)构成分析,并确定由输入语音串所包含的格语块(所谓“格语块”是指表征不同格关系的语块,而“语块”即词组或短语结构)。(5)语义辨识:最后把当前输入格语块所组成的关系和“语义关系结构模式库”中所保存的语义关系进行匹配比较,从而实现语义的分析与识别,并最终完成言语理解过程。二、基于语觉的“言语理解与生成模型”2、言语生成的心理加工过程也要经历类似的五个阶段:(1)语义匹配:是指把想要表述的意思(语义)转换为相应的语义关系结构模式,这可通过对概念中枢的语义关系结构模式库进行搜索匹配来完成。(2)语块分离:是指从搜索到的语义关系模式中分离出组成该模式的各个格语块(如上所述,“格语块”是指表征不同格关系的语块,而“语块”即词组或短语结构,所以语块分离也就是短语构成分析)。(3)单词识别:是要确定各语块中有关单词的词义及其排列顺序。(4)音位规划:是指在单词词义识别的基础上,利用沃尼克区保存的音位词典(也称“词汇音位表征库”)去确定各个单词的音位表征。(5)发音规划:是指依据单词的音位表征形成发音控制指令,从而控制口腔和声带发出指定的话语,并最终完成言语生成过程。三、“言语理解与生成模型”和英语教学1、言语理解与生成模型中的反馈机制2、双向言语互动对语言学习的作用3、言语理解与生成模型中对英语教学的重要意义三、“言语理解与生成模型”和英语教学1、言语理解与生成模型中的反馈机制由上图所示的“言语理解与生成模型”可见,在语声输入端有两条反馈线:一条来自语义辨识模块(我们称之为“内反馈线”),另一条来自话语生成系统的输出,也就是整个言语信号系统的输出(我们称之为“外反馈线”)。内反馈只和言语理解(即“听”)的心理加工过程有关,外反馈则和言语理解以及话语生成(即“听”与“说”)的整个言语加工过程有关。语言的本质是交际。若从这一最根本的功能特点考虑,那么不论是内反馈还是外反馈,都离不开“交际者”(即参与对话的另一方),一旦失去交际方,不仅外反馈要中断,内反馈也要中断。认识到这点,对于外语教学方法与策略的选择,乃至整个外语教学设计将有决定性的影响,这是因为,上述两种反馈对于语言获得(尤其是外语学习)有极为重要的作用。先看内反馈——三、“言语理解与生成模型”和英语教学1、言语理解与生成模型中的反馈机制先看内反馈——在语言初学者尚未形成言语能力的情况下,由于积累的词汇还很少(在其沃尼克言语中枢的词汇音位表征库中还只保存着个别单词的音位特征),更缺乏语法知识,在听到当前的输入语音串并初步完成“语音的感知与辨析”、“单词识别”和“语块生成”等加工环节后,往往难以对当前输入语音串所形成的语块划分是否符合某种规范的语义关系结构模式作出判定,即无法作出正确的语义辨识——对于一种语言的初学者来说,这种情况是经常发生的。怎么办呢?由于初学者在这时尚未形成言语表达能力,还难以用言语要求对方重述一遍,或要求对方就某个词语作出解释,只能依据现场对话情况,利用交际者的声调、语气、手势或体态等信息(手势与体态信息可通过视觉来获取),对当前输入语音串的“语音感知与辨析”、“单词识别”和“语块生成”等心理加工环节作出修正(其结果是对当前输入语音串的语块划分加以修正),并最终对当前输入语块划分所确定的语义关系模式作出正确判定,从而完成对当前输入语音串的语义辨识过程。由此可见,对于一种语言的初学者来说,其交际者的声调、语气、手势或体态等信息是初学者完成语义辨识过程,即真正达到言语理解所必不可少的一个条件。而这一切均有赖于内反馈。当语言学习者形成初步言语表达能力以后,由于可以直接用言语与对方交流、沟通(不一定要依赖手势、体态等信息),这时交际方的言语表达则成为语言学习者熟练掌握该种语言的一个必不可少的条件,而这仍然有赖于内反馈。三、“言语理解与生成模型”和英语教学1、言语理解与生成模型中的反馈机制再看外反馈——整个言语信号系统对语声输入端的还回传入(即外反馈),是为了实现“自我监控功能”——在语言学习过程中利用这种功能,可以使语言学习者及时发现与纠正自己说话过程中的偶然性错误(包括语音、语法和语义错误);利用这种功能,语言学习者不仅可以将自己当前的话语表达与大脑中保存的经验信息(规范的、正确的表达)相比较,还可以依据当前对话者(即交际者)的声调、语气、手势或体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