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不起的盖茨比》中“美国梦”的幻灭摘要:文章运用G.利奇等现代语言学家提供的理论框架,对小说中表现梦想幻灭的偏离现象进行分析。通过深入分析盖茨比“美国梦”的幻灭及盖茨比悲剧的根源,深刻揭示了美国社会的黑暗和空虚的现实。关键词:“美国梦”;盖茨比;根源;偏离菲茨杰拉德的《了不起的盖茨比》称得上是美国20世纪20年代现实主义小说中的代表作,它以完美的艺术形式向读者诉说了一场美国梦的破灭。叙述了一个青年由于没有金钱和地位而失去了爱情,于是不择手段试图通过发财致富,夺回逝去的爱情,结果是他以自己的生命仅仅换回瞬间的、对爱情的回忆。小说主人公盖茨比被认为是“美国梦”在20世纪20年代的缩影。从小说的字里行间中,读者能感受到一种“距离感”,那就是:一切美好的事物都是海市蜃楼,美国梦仅仅是个虚无缥缈的空中楼阁。该小说的主题在于:通过盖茨比的悲剧揭示当时美国社会的黑暗和空虚的现实。一、盖茨比的梦盖茨比出生在美国中西部一个贫苦农民家庭,但他从小就崇拜富兰克林那样通过艰苦奋斗实现个人理想的成功范例。然而,少年的盖茨比却碌碌无为,由于自己的地位及财富等原因最终失去了他的恋人黛西。这些都成为盖茨比梦想的雏形。盖茨比的梦想之一是“发财梦”,“出人头地梦”。盖茨比相信资本主义社会所谓的“机会均等”,因而执着地追逐他的梦想。为了出人头地,他不持辛苦地做了许多事情,小说第九章介绍盖茨比少年时代自己定的“时间表”,从早晨六点起床,六点一刻做体操,七点一刻开始学电学等等,直到晚上七至九点“学习有用的新发明”每天排的满满的,真是分秒必争。他还写有“个人决心”书,要求自己“不要浪费时间”,“每周储蓄五元”,“对父母更加体贴”等等。他的时间表和决心书却写在一本已被翻烂的小说《牛仔卡西迪》(描写一名青年如何奋斗最后成功)的空白页上,这说明他从小就立志成为一个有用的人。这时盖茨比的梦想还是积极向上的。然而,少年的盖茨比却一无所成,之后在服役期间,他爱上了富家小姐黛西,但由于自己没有地位和金钱,黛西最终嫁给了汤姆·布坎农。爱情的失意并没有使他消沉,相反极大程度上激发了他为金钱而奋斗的斗志。另外,杰姆斯·盖茨比十七岁那年,在苏必利尔湖遇到丹·科迪。丹·科迪五十多岁,是一个“靠内华达州的银矿和加拿大西部育空金矿发迹的人物,后来经营蒙大拿州又攒下了几百万元的产业”,“是个典型的花花公子,一个曾在美国社会发展的某一特定时期,把边疆妓院和酒店中的粗野的恶习带回东部沿海地区来的人”。(P86)盖茨比认识他时,他正以极其奢侈的方式肆意挥霍早期攒来的钱,这与盖茨比心中的梦想背道而驰。但少年盖茨比崇拜他。在他的影响下,盖茨比的思想开始发生变化,他那纯洁的梦想也开始变质。在小说第九章中,他的父亲来到纽约。“看上去一副潦倒的样子”,“穿一件寒酸,蹩脚的旧外套”。(P143)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盖茨比并没有按照他的“个人决心”书当中所写的那样孝敬父母,尽管那时他已家财万贯。可见他的梦想发生了实质性的变化。这时盖茨比在伦理、道德上极度空虚和堕落。他的“发财梦”也仅仅变成实现他另一个梦想的手段即“爱情梦”。盖茨比的另一个梦想便是“爱情梦”。在美国陆军服役时,他爱上了富家小姐黛西,而他却明白他根本没有资本得到她。他只不过是一个穷小子。在盖茨比的眼中,黛西代表了一切梦想的实现,她的房子象征着盖茨比所向往的财富和地位。而每次黛西与他约会之后,“她回到她那豪华的住宅、回到她那丰富、美满的生活中去了,她什么也没留给盖茨比便消失了”对他来说黛西是可望不可及的,虽然他以欺骗的手段得到了黛西,但盖次比意识到他们在财富和社会地位上的差距,显然这样的爱情根基是不稳固的,是建立在虚幻之上的。当盖茨比到海外之后,黛西嫁给了有钱有地位但她并不爱的汤姆·布坎农,和他一起过上了纸醉金迷的生活。然而盖茨比坚信可以通过金钱夺回黛西,重温他们逝去的日子。决心为实现自己的梦想而奋斗。二、梦想的破灭盖茨比的梦想实际是把爱情和金钱统一起来的梦想。起初他的“发财梦”只是为了出人头地,成就事业。之后,他追逐金钱只是为了他的理想——爱情的梦幻。可以说盖茨比的两个梦想最终归结为“爱情梦”。因此,“爱情梦”的破灭就标志着盖茨比一切梦想的破灭。小说中在尼克和盖茨比之间有两句对话:尼克:“你不能重温旧梦的。”盖茨比:“不能重温旧梦?哪儿的话,我当然能够!”(P95)盖茨比敢于这么说,是由于此时他有强大的物质财富作后盾。他十分自信他能夺回黛西。但在现实中的美国,仅仅有金钱是不够的,不能实现美国梦。虽然盖茨比实现了“发财梦”,但他与黛西处于不同的社会阶级。小说中曾提到:即使富人不再富有,他也不同于穷人,显然上层阶级与下层阶级之间存在不可逾越的鸿沟,暗示他的梦想必然破灭。而盖茨比所追求的黛西实质上是一个不思进取、附庸风雅、追赶时髦、虚伪自私的典型,是金钱的忠实信徒和爱情的彻底背叛者。盖茨比却把她当作一切美好事物的化身,不惜一切地去追求他的梦想,实际上这个梦想已被他美化成一个不现实的虚幻,令自己不能自拔。盖茨比的梦想不仅没有实现,反而以悲剧的形式了结了自己的一生。这表现在小说中盖茨比和汤姆的争执上。盖茨比的梦想能否实现最终取决于黛西是否能毫不犹豫地离开她的丈夫。黛西在争执过程中竟然说:她爱他们两个。黛西想一举两得:既保持布坎农夫人的身份,又得到盖茨比的爱。汤姆最终利用极其卑劣的手段击垮了盖茨比:他指出盖茨比的财富与种种不合法的商务活动有关。此时他的梦想化为了泡影。而在黛西开车撞死茉尔特后,她又和汤姆合谋策划,让盖茨比独自承担责任,自己却和汤姆出外度假,弃盖茨比于不管不问,最终导致了盖茨比的悲剧。三、梦想破灭的根源盖茨比梦想破灭及其悲剧的根源归根到底是由二十世纪二十年代资本主义社会的黑暗和空虚的现实所造成的。“美国梦”由来已久,最初是清教移民对自由信仰、自由创造的渴望和梦想。随后在那片新大陆上及向西部开拓的过程中,美国梦演变为对幸福的追求,尤其是对成功的追求,包括事业、爱情、财富等。到后来美国梦的内容就更加具体了:公平竞争,通过个人努力、勤俭、律己,改变自己的社会地位,达到致富的目的。“美国梦”实质上是一种激发人们奋发向上的精神,它具有积极向上的意义。从18世纪至20世纪20年代,它创造了当代美国辉煌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例如:从原子能的利用到电子计算机的诞生和发展,从民用行业到军工领域,美国处处走在前列。这正是美国梦这一精神支柱作用的结果。但是到了20世纪20年代,也就是一战后,美国梦已经颓废了、腐朽了,原有的艰苦工作、节俭、节制等价值观念都淡薄了,代之而起的是享乐主义、铺张浪费。一战后,美国青年一代认识到这场战争不过是资产阶级争夺各自利益的战争,却给千百万家庭带来了死亡和悲痛。他们觉得被骗了,从而感到失望、迷惘、精神上极度空虚,一味追求物质财富,形成“金钱至上”的思想。那种靠个人奋斗取得成功的纯洁的“美国梦”也不复存在。盖茨比正是在这样的社会环境下成长起来的青年一代,深受社会大环境的影响。起初盖茨比仍怀着一腔热血为他的梦想而孜孜不倦地奋斗,之后他发现在这样一个机会不均等的社会中艰苦奋斗对成功无济于事。在那个年代,一个穷小子想靠自己的力量走正道去获取财富无异于白日做梦。那些通过不诚实劳动、欺骗的人才能获得成功。于是为了实现梦想他通过不法活动成为了“暴发户”。即使盖茨比不被枪杀,最终也会受到法律的制裁。可见盖茨比的悲剧是由当时腐朽的社会所造成的。其次,虽然盖茨比实现了他的“发财梦”,但他并不了解,在现实中的美国仅仅有钱是不够的,仅仅有钱不能跻身上流社会不能实现他最终的梦想。在美国上流社会中,不仅有财富大小的差异,还有“新”与“老”(即“暴发户”与“世族”),稳定的财产与流动的收入,东部与西部之间等众多的矛盾与差异。盖茨比天真地认为有了钱就可以跻身上流社会,而代表上流社会的汤姆是个骄傲、专横、自私残忍的恶棍,他决不允许盖茨比和他谈平等,并最终击垮了盖茨比。深刻揭示了美国社会混乱无序的状态以及上流社会自私、残忍,毫无真诚可言的虚伪本性和腐朽的灵魂。再次,当时资本主义社会的虚伪与无情在黛西身上得到了充分体现。黛西是拜金主义的典型代表,她只不过是一个有美丽外表的富家小姐,她自私、无情,最终导致了盖茨比的悲剧。在车祸之后黛西不仅不敢承认自己是肇事者而且把一切都推给了盖茨比,自己却出外度假。可悲的是盖茨比到临死之前一直在期待黛西的电话,但电话始终没有来。可见黛西的无情,同时也揭露了当时社会人情薄如纸的现实。盖茨比对理想的执着追求和献身精神与“迷惘的一代”只知纵情声色的年青人相比,盖茨比可算是佼佼者了,所以作者称之为“了不起的盖茨比”,但“了不起”一词又包含了极大的讽刺意味。盖茨比也有不诚实,骗人的行为。他曾用欺骗的手段让黛西相信他的出身和她不相上下,从而得到了爱;他编造谎言以美化他的过去;他没有欺诈,但却是道德败坏。这些都是那个时代的特征:虚伪,无情。综上所述,盖茨比的悲剧是当时资本主义制度下青年被毁灭的悲剧,也是资产阶级精神文明破产的悲剧,是时代的悲剧。四、表现梦想破灭的语言学手法菲茨杰拉德运用大量独特的语言学手法来暗示盖茨比梦想的必然破灭。利奇和肖特在他们的著作《小说的文体》(StyleFiction,1981:174)中根据功能语言学的理论从描写的角度对小说进行分析。描写角度是指一篇文学作品中叙述者对叙述事件的态度或意见。这里菲茨杰拉德在他的小说中创造了一个名叫尼克·卡罗威的人物,把他作为整个故事的叙述者,同时他又参与和目睹了故事的发生,过程和结束。这一双重的描写角度给读者造成一种“距离感”,暗示了美国梦的虚无缥缈和最终破灭。尼克作为作者的化身,他既做着“美国梦”,却又能看穿“美国梦”;他“既身在其中又身在其外”,大有“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感觉,可见尼克是站在居高临下的位置上重新审视已发生的事件,其深度可见一斑,他能看透现实中虚幻的事情。尼克认识到盖茨比的梦想不会实现,并提醒盖茨比说:“你不能重温旧梦的”。作者运用第一人称叙事视角有力地暗示了盖茨比梦想的必然破灭。全文运用了很多独特的象征来预示梦想的破灭。象征作为语义层次上的偏离常规的一种形式,能使语言“陌生化”,使读者对语言产生新鲜感和敏感,激发读者体会其中内涵。这是因为“规范化的语言能准确地表达现实世界,但往往滤去另外感觉的变异味道,容不得原始经验的古怪,也因此摈弃了鲜活(钱冠连:1993:316)”。位于长岛西区码头上的那盏绿灯是黛西住的地方。从语义学角度来看,绿色的内涵意义有:光明、温暖、希望。绿灯恰恰是黛西的化身,给盖茨比带来希望。盖茨比常常在晚上孤独地望着它,伸开双手想拥抱它——青春和爱情的象征。然而远处码头上的绿灯在雾中显得虚无缥缈,可望而不可及,犹如海市蜃楼。这无疑是在暗示盖茨比重温旧梦的愿望不可实现。作者运用绿灯这一象征也揭示了当时年青一代生活在虚幻当中的现实。文中另一意味深长的象征是“灰谷”(valleyofashes),那是西卵和纽约之间的一个垃圾场,展现了一个灰蒙蒙、死气沉沉、无生气、无精神的“垃圾站”。它意味着精神的空虚与道德的沦丧。这一象征意义直接影射出当时美国青年在精神上的颓废和对理想与前途的迷惘,也透视出没有适合他们梦想成长的现实土壤,这也为“美国梦”的破灭埋下了伏笔。“灰谷”顾名思义是一处凹陷之地,象征着当时的社会大环境,而年青一代便是被陷入这个社会的受害者,表明作者对年青一代梦想破灭的无奈。小说中三次提到灰谷上空那幅巨大广告牌上埃克尔堡大夫的蓝色眼睛,一双庞大无比,瞳孔就有一码高的眼睛。“这双眼睛不是从一张脸上向外看。而是从一个不存在的鼻子上的一副硕大无明的黄色眼镜向外看。”(P21)在这里作者使用蓝色,是由于蓝色的内涵具有忧郁、沮丧的意味,表明了作者对那个时代的奢靡,追求物质享受以及拜金主义所持的批评态度。在小说第八章中,乔治·威尔逊对麦克里斯谈到他妻子的欺骗时说,她可以骗过他,可她骗不了上帝,上帝知道她做的一切。麦克里斯吃惊地注意到,说这话时,威尔逊在看着那幅巨幅广告牌上埃克尔堡大夫的眼睛。显然,这双眼睛象征着上帝在注视着人间发生的一切。另外,这双眼睛由于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