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阶段的农村工作,对小城镇建设提出了新的任务和要求。党的十五大报告指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由农业人口占很大比重、主要依靠手工劳动的农业国,逐步转变为非农业人口占多数、包含现代农业和现代服务业的工业化国家的历史阶段”,并强调要“搞好小城镇规划建设”。十五届三中全会指出,“发展小城镇,是带动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一个大战略,有利于乡镇企业相对集中,更大规模地转移农业富余劳动力;避免向大中城市盲目流动,有利于提高农民素质,改善生活质量,也有利于扩大内需,推动国民经济更快增长”。十五届五中全会指出,“积极稳妥地推进城镇化”、“发展小城镇是推进我国城镇化的重要途径”。一、我国农村小城镇建设现状和问题80年代以来,我国农村城镇化进入了高速发展时期,小城镇的蓬勃兴起已成为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一个重要标志。近10年来,小城镇共吸纳农村富余劳动力6000多万人,占同期转移出的农村富余劳动力的50%.小城镇发展已成为推进中国城镇化道路的重要途径之一。迅速发展起来的小城镇,不仅是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载体,而且是城市与农村之间必不可少的桥梁,已经成为农村的经济、文化、教育及社会服务的中心。在东部地区,一些小城镇的经济规模已经超过了一些中、西部地区县级市甚至地级市的水平。尽管城镇化战略的实施取得了积极进展,但也出现了一些值得注意的新情况、新问题,需要引起高度重视并予以解决。1、小城镇的规模普遍偏小,严重制约了小城镇的健康发展。小城镇的规模小必然造成发展空间和辐射区域狭小,使得城镇经济难以繁荣起来,城镇功能的发挥也受到极大影响,导致小城镇发展的后劲严重不足,并且不利于集中有限的财力加快农村城镇化建设的步伐。小城镇规模小,对资源的集聚能力小,不仅难以把周边的资源吸引过来,对镇域经济也无法起到辐射作用。2、一些地方把推进城镇化片面地理解为加强城镇建设,热衷于搞形象工程、政绩工程,甚至不惜举债建设大广场、大马路和标志性建筑。还有一些地方通过修编城镇规划、设置开发区,以及“县改区”、“乡改镇”等,把规划区做大,把开发面积做大,以获取土地开发的短期收益。很多地方城镇规划面积的扩张速度大大快于人口城镇化的速度,有城无市的地方为数不少,没有把推进城镇化的工作重点放到如何促进农村富余劳动力向城镇转移、实现农村人口城镇化上来。3、规划比较僵化,缺乏弹性。有些地方小城镇发展很快,早已突破了原来的规划,有的地方两个或多个相邻的镇已经联在了一起,形成了具有一定城镇化水平的经济区域,但由于受到行政区划的制约,这些经济区域的基础设施不能共享,造成资源浪费,各镇各自为政,在同一经济区域争市场、争资源,基础设施、公用设施在低水平上重复建设,其结果是都形成不了规模,造成很大的浪费,并阻碍了人口和其他资源的进一步集聚。4、一些地区把城镇化与工业化相适应的原则绝对化。简单地将城镇化等同于工业化,片面强调要在本市或本镇建多少工厂和制造业基地。反映在工作上,就是不惜代价招商引资,盲目上工业项目,但却忽视城镇化与服务业发展相互促进、共同带动、互为前提的作用。还有一些城市脱离本地实际,贪大求洋,追求高标准,试图建成国际性经济中心、国际大都市等;只重视现代服务业,不重视那些能增加就业、吸纳农民进城的一般性服务行业的发展。二、加快小城镇建设的政策措施和建议发展是硬道理。推进城镇化,必须遵循客观规律,与经济发展水平和市场发育程序相适应,走符合本地区实际,吻合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的多样化城镇化道路,逐步形成合理的城镇体系。不应把城镇化单纯理解为就是圈地、搞市政建设,也不能理解为就是“县改市”、“县改区”、“乡改镇”,更不能一哄而起,遍地开花。龙田镇在推进城镇化进程中,完善城镇体系,发展经济,健全城镇功能,改善城镇功能,加强城镇管理,形成有利于促进城镇化的体制和政策环境,是顺利实施城镇化战略的关键。一要转变小城镇发展方式。城市是市场经济的载体,是现代经济大集聚、大流通、大发展的产物。把小城镇发展作为一个大战略,是从我国人口基数大、城市化水平低、70%的人口在农村这一基本国情出发的。但小城镇建设同样有自身的规律,它要受经济、文化等社会因素和自然变迁规律的制约。在经济规律和资本法则面前,小城镇建设不能赶鸭子上架。为此,小城镇建设应因地制宜,充分尊重经济规律和城镇发展规律,走可持续发展之路;应有的放矢,实行择优扶强的策略。事实上,追求乡乡变镇、镇镇变城是不可能的,强求平衡发展更不可能。与其浪费大量的人力物力去造一些城不像城、镇不像镇的空壳城镇,不如凝聚有限的经济资源和社会资源,以县城为中心,以重点镇为基础,整合小城镇建设资源,实现县城与重点镇的扩容提质,增强其辐射能力,提高城镇建设对乡村发展的带动作用。与此同时,还应持之以恒地做大做强非农产业。产业发展是城镇持续发展的动力源。要立足基础产业优势,突出重点,培育强势产业,逐步形成产业特色。要以工业化改造传统农业,推进农业产业化,促进农业结构优化。二要转变小城镇规划方式。实践证明,就小城镇搞小城镇建设是没有出路的,小城镇的规划方式必须从根本上加以改变。在小城镇规划上,必须做到四个有利于:一要有利于优势区域、优势经济优先发展。小城镇规划要在宏观交通规划、区域发展规划、城镇体系规划指导下,依托产业和区位优势,布点在有经济优势、资源优势、产品优势的区域。从宏观上、全局上进一步优化小城镇的布局,将小城镇汇入分工明确、布局合理的城镇体系,利用大市场形成强有力的增长点。二要有利于自然生态与社会人文环境的和谐。小城镇规划要结合当地的优势条件、人文历史、地方特色、民族习俗,并与经济发展、自然环境、人文环境融为一体,突出小城镇建设的地方特色。三要有利于基础设施的超前发展。必须从农村现代化的战略高度出发,在小城镇规划上坚持高起点一步到位,量力而行分步实施的指导思想,打破行政区划,按经济区域合理确定小城镇的规模、布局、功能分工,体现超前性、连续性、特色性和可持续的完善结合,保证三十年不落后,五十年不拆迁。四要有利于小城镇参与市场体系的分工与合作。要树立社会化、大生产、大流通、大市场的观念,把小城镇规划与市场经济体系建设结合起来,使小城镇成为城镇体系的重要一环,成为农村市场经济的载体和农民走向市场的桥梁。三要盘活土地资产,实现土地使用的市场化。此外,还要坚持引业进城,以业兴镇。大力发展民营经济,吸引和鼓励先富起来的农民到小城镇落户、办厂、经商,为小城镇积累建设资金。四是要改革小城镇的政策环境,降低农民进城门槛。农民在我国工业化、城市化发展过程中作出了巨大的贡献,农民转化为市民,政府应提供各种方便。在努力增加农民收入的同时,在农民入城户籍管理、就业、购买住宅、子女入学等方面应一视同仁;积极制定和完善投资政策,制止三乱,为小城镇创造良好的建设与经营环境。四要创造商机,集聚人口。小城镇的吸引力,直接取决于其有机体的多功能性,其中最重要的就是就业和发展第三产业吸引力。龙田镇现代生活变化,采取灵活区分的原则,合理规划小城镇的性质和发展方向,统一考虑小城镇的产业结构及功能,形成各具特色,重点发展,经济互补。近3年,龙田镇镇区人口增加了近2.55万人。小商品集散地发展到3560多家。二是调整产业结构,促进二、三产业快速发展,加快小城镇建设创造良好的条件。三是鼓励民间资本向基础设施投资。民间资本在基础设施建设上起着一定的作用,如果有合理的激励机制,民间投资的基础设施项目的建设、运营及维护效率就高得多。四要大力招商引资,吸引外资壮大发展基础。五要积极利用优惠政策挖掘潜力,盘活资产,促进建设,加快人口和生产要素的聚集。五要立足于繁荣农村经济和增加农民收入,切实为农业、农村和农民服务。为农业、农村和农民提供服务,是小城镇建设的出发点和着眼点,也是小城镇建设的基础和动力。小城镇建设必须深入研究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摸清他们对小城镇发展的实际需要和要求,并据此制定小城镇建设的计划和方案;做到有的放矢,防止出现为建设而建设的现象,切实为“三农”问题服务。当前,小城镇建设要适应农业向公司加农户和订单农业方向发展的要求,为农业产业化创造适宜的软硬件环境,为农业生产资料交易和农产品加工、贸易、运输等提供便利的条件,充分发挥小城镇作为连结供需双方“纽带”和信息交换平台的作用。同时,不断增强小城镇对农村人口的吸纳能力,积极引导农民有序转移,就地就近进入小城镇,在尊重农民意愿的前提下逐步推进农户承包地使用权流转,促进农业的规模化经营。繁荣小城镇经济是小城镇建设的重要目标,充满活力的经济是小城镇建设和发展的基础。小城镇建设要着力于繁荣农村经济,农村人口的有序转移和农民的增收致富,着力于为经济发展提供广阔的市场和持久的动力,着力于优化城乡经济结构,促进国民经济和社会健康协调发展。各地要根据小城镇的特点,以市场为导向,以产业为依托,大力发展特色经济,培育各类农业产业化经营的龙头企业,形成农副产品的生产、加工和销售基地。积极发挥小城镇功能和连接大中城市的区位优势,兴办各种服务行业,因地制宜发展各类综合性或专业性商品批发市场。充分利用当地风景名胜、人文景观及其它观光旅游和休闲娱乐资源,加快发展第三产业,带动小城镇经济发展。在大力发展小城镇二、三产业的基础上,要千方百计为进镇农民提供更多的就业岗位,逐步提高农民的收入。三、小城镇建设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㈠发展小城镇经济是农村城镇化的核心所在。⑴发展小城镇经济是提高小城镇的经济集聚能力,实现农村工业化的重要途径。农村工业化水平是衡量一个地区城镇化水平的重要标志。在调研中,我们感到,小城镇已成为农村工业发展的重要载体和依托,小城镇工业的发展为加速农村城镇化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是农村城镇化的主要动力。我们调研的大部分小城镇本身就是农村工业发展的伴随物,像新渡、青草、三山、孙村、井中等实力较强、发展较快的镇都是在以工兴镇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经过多年的积累,这些镇已积聚了相当的实力,成为当地县域经济的主要支撑,同时也促使了乡镇企业向小城镇集聚,资金、技术向小城镇集聚,并带动了小城镇第三产业的发展。⑵发展小城镇经济是提高小城镇人口集聚能力和实现农业人口非农化的关键。农民愿不愿意进入小城镇,仅靠政策引导还不够,农民更加关注有没有就业机会,有没有发展空间。小城镇经济的发展带来了就业机会的增加,使小城镇成为调节城乡人口分布的巨大“蓄水库”。目前我省农村剩余劳动力大约还有800多万人。根据我省的省情及近年来城市就业矛盾日益突出的现状,今后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的主要依托还是遍布农村的小城镇。随着小城镇经济的发展,不仅可以使在小城镇工作的农民完成由“农民”到“城镇居民”的转变,而且还可以吸纳更多的农民向小城镇二、三产业转移,为剩余劳动力转移开辟更广阔的渠道。⑶发展小城镇经济是扩大经济辐射面,推动城乡一体化发展的突破口。小城镇介于城市和农村之间,是连接城市和农村的桥梁和纽带,是城乡间技术、信息、人才交流的中心。通过发展小城镇经济,可以形成对周边农村的辐射和带动作用,使小城镇成为农村地域性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为农民提供市场、技术等多功能服务,为农业生产产业化、现代化和农工贸一体化创造条件。在我们调研的小城镇中,许多小城镇通过经济辐射带动了农村经济的发展,例如,亳州谯城区的小城镇把发展畜牧业作为支柱产业来抓,通过农民分散领养,小城镇集中育种、收购、加工等方式带动了畜牧业的发展;濉溪县三山镇利用小城镇农贸大市场的集散优势,发动千家万户进行大棚养植,带动了当地农民脱贫致富。㈡强调发展小城镇经济不是简单地否定小城镇建设。⑴小城镇建设是发展小城镇经济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经济涵盖建设,建设要为经济发展服务,二者紧密结合、相辅相成,但起决定作用的因素是经济。我们认为,经过多年的建设,我省小城镇已有相当的规模和数量,目前的突出问题不是小城镇的规模小了、数量少了,而是多数小城镇缺乏工业和规模人口的支持。小城镇建设固然非常重要,但本身不是城镇化的目的。充满活力的经济才是小城镇建设和发展的基础。调研中我们看到了这两个方面的典型,一些地方小城镇建设与发展小城镇经济结合得好,小城镇经济发展的后劲十足,小城镇建设呈现出一派生机勃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