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一章教育心理学及其研究第一节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与应用一、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一)教育心理学的概念1.学科定义:教育心理学是研究教育情境中学与教的基本心理规律的科学(广义)。(狭义)学校情景。2.学科性质:交叉学科(心理学与教育学)(二)教育心理学研究内容.:学习心理、教学心理、学生心理、教师心理。(三)学与教相互作用模式(图)1.五大要素•学生:群体差异、个体差异•教师:敬业精神、教学风格、专业成长等•教学内容:课程标准、课程、教学目标、教学材料•教学媒介:实物、文字、图片、动画等•教学环境:物质环境、社会环境2.三种过程:学习过程、教学过程、评价与反思过程•三种过程交织在一起、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研究的核心内容:学习过程(四)教育心理学的研究任务•1.研究、揭示教育系统中学生学习的性质、特点及类型以及各种学习的过程及条件;从而使心理学科在教育领域中得以向纵深发展。•2.研究如何运用学生的学习及其规律,去设计教育、改革教育体制、优化教育系统,以提高教育效能、加速人才培养的心理学原则。第二节教育心理学的发展概况遵循科学发展的一般规律:从最初依附于普通心理学或被融合于发展心理学成长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并形成比较完整的体系。一、教育心理学的发展历程•两条线索:•1.在实验室中研究人类及动物学习的规律•2.在学校和社会现实情境中探索人类学习的规律,并提出改进教学和学习的主张。(一)初创时期(20世纪20年代以前)特点:多以普通心理学的原理解释实际的教育问题标志:桑代克1903年出版了《教育心理学》。(桑代克的教育心理学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讲人性,第二部分讲学习心理,第三部分讲个体差异及其原因。1868年,俄国乌申斯基《人是教育的对象》,被誉为俄罗斯教育心理学奠基人。1877年,卡普捷列夫出版《教育心理学》)(二)发展时期(20世纪20年代到50年代末)特点:1内容庞杂,没有独立的理论体系。2人类高级心理活动研究少,对教育实践作用不大。3这时的教育心理学尚未成为一门具有独立理论体系的学科。(学习理论一直是这一时期的主要研究领域。杜威强调从做中学。维果茨基提出文化发展论和内化说。1908年我国第一本教育心理学著作房东岳翻译,日本小原又一的《教育实用心理学》。1924年廖世成编写了我国第一本《教育心理学》教科书)2(三)成熟时期(20世纪60年代到70年代末)特点:教育心理学作为一门具有独立理论体系的的学科正在形成。60年代开始,西方教育心理学的内容和体系出现某些新的变化和趋势。表现为:一是内容日趋集中,大都是围绕有效的教与学而组织的。二是比较注重结合教育实际.注重为学校教育服务。(布鲁纳发起课程改革,罗杰斯提出学习观点)(四)完善时期(20世纪80东代以后)特点:教育心理学越来越注重与教学实际相结合,教育心理学得到了大发展。(布鲁纳精辟地总结了教育心理学十几年来的成果,主要表现在这样四个方面:1主动性研究2反思性研究3合作性研究4社会文化研究。教育心理学派别分歧越来越小,认知和行为、东方和西方都在互相吸收对方优点)二、教育心理学的研究趋势1研究学习者的主体性2研究学习者的能动性3.研究学习的内在过程和机制4.研究社会环境的影响5.研究实际情境的影响6研究文化背景的影响7研究学习环境设计和有效教学模式8研究信息技术的应用第二章学生心理一、发展的概念心理发展是指个体从受精卵到出生、成熟直至衰老的整个生命全程中所发生的一系列连续而又稳定的心理变化。二、个体发展的一般规律:1心理发展的连续性和阶段性2心理发展的方向性和顺序性3心理发展的不平衡性4心理发展的个别差异5心理发展的关键期三、教育与心理发展关系1教育必须以一定的心理发展水平和特点为依据2教育对心理发展起主导作用第一节学生的认知发展一、皮亚杰的认知发展与教育(一)建构主义发展观A总观点:(1)发展的实质:发展是个体在与环境不断的相互作用中实现的一种建构的过程。(2)所有有机体都有适应和建构的倾向,同时适应和建构也是认知发展的两种机能。(3)心理的发生就是从一个比较简单的过程过渡到一个比较复杂的过程B基本内容:1.通过图式建构(1)图式:指动作的结构或组织。或个体经过组织而形成的思维以及行为的方式。(2)人最初的图式来源于先天的遗传;为了应付周围的世界,个体逐渐地丰富和完善自己的认知结构,形成了一系列的图式。(动作图式、符号图式运算图式)2.适应机能包括同化和顺应两个过程(1)同化:个体在于环境相互作用的过程中,使外界事物纳入已有认知结构或行为模式中(图式)的过程。(量的增加)(2)顺应:个体在其原有认知结构或行为模式已不能使新的经验同化时,便调整原有认知结构或行为模式,以适应环境变化的过程。(个体改变自己已有的图式来应付改变的环境)(质的改变)3(3)心理发展就是个体通过同化和顺应日益复杂的环境而达到平衡的过程,个体也正是在平衡与不平衡的交替中不断建构和完善其认知结构,实现认知发展的。(4)平衡:指认知结构与环境之间达到均衡。(5)先同化,再顺应,再同化(6)通过不断的同化和顺应,个体图式沿着平衡—不平衡—更高水平的平衡状态一直向前发展,这也是人的智慧发展的实质所在(二)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依据:个体图式的发展变化)1.感知运动阶段(1)总体描述儿童仅靠感知和动作的手段来适应外部环境,并构建动作图式的认知发展阶段。末期出现智慧结构。开始区分自己和物体,逐渐地了解动作与效果之间的关系,获得初步的时空观念。感知和动作是儿童获得信息的直接而有限的手段本阶段后期,开始使用符号和语言。(2)主要成就(特征)①客体永恒性时间:9—12个月(3—4个月)含义:当某一客体从儿童视野中消失时,儿童知道该客体并非不存在。作用:客体永恒性是后来认知活动的基础②目标定向行为时间:6个月后含义:儿童在其动作和客体的不断相互作用中,逐渐对动作本身与动作结果作出了区分,并且逐渐扩展到与客体之间的运动关系。2.前运算阶段(2~7岁)(1)运算含义:指内部智力或操作。即心理运算,指能在心理上将事物从一种状态转换成另一种状态。特点:①内化性②可逆性③守恒性④系统性。(2)总体描述有了符号、表象、直觉思维儿童能够利用表征(心理表象、图画、词、姿势)而不仅仅是动作来思维客体和事件。但这种思维受自我中心主义的限制,即专注于直觉状态,依赖于外表而不是潜在的实体,并显得刻板。(3)主要特征单维思维(集中化):在作出判断时倾向于运用一种标准或尺度。自我中心:儿童从自己的角度出发看待整个世界,不知道可以变换角度或者意识到他人有不同的观点。例:三山实验不可逆性:思维只能朝一个方向进行,不能够在头脑中使物体恢复原状。直觉性:以知觉到的形象作为思维的依据。往往只注意到事物的某种显著特征,而看不到事物同时变化的若干维度。(往往只注重结果、状态,而不关注变化的过程)泛灵论:儿童认为运动的、但本身无生命的物体是具有生命的,有动机和意愿。自我中心言语:受自我中心思维影响,儿童往往从自己的观点出发来说话。传导思维(传导推理):从个别到个别的推理,而不是从个别到一般或从一般到个别的推理(4)主要成就4①表象符号能力;②语言符号能力。3.具体运算阶段(7、8~11、12岁)⑴总体描述儿童获得了运算的概念,它是构成逻辑思维基础的内在心理活动系统。这些可逆的有组织的运算使儿童能够克服前运算思维的限制。习得了守恒、类包含、观点采择以及其他概念。运算只能运用于具体的对象——现存的或心理上表征的对象。(2)主要特征去集中化(多维思维):完成分类任务,从多维对事物分类、排序,皮亚杰称这种思维的多维化叫去集中化。获得守恒含义:儿童已认知到无论客体的外形发生什么变化,但其特有的属性不变(物质含量没有增加,也没有减少)。{数目守恒(6~7岁)物质守恒(7~8岁)长度守恒(7~8岁)面积守恒(8~9岁)重量守恒(9~10岁)体积守恒(12~13岁)}思维的可逆性:守恒观念出现的关键(一个儿童如果在思维中具有了可逆型,可以认为其智慧动作达到了运算水平)去自我中心含义:儿童逐渐学会从别人的观点看问题,意识到别人持有与他不同的观点和解答,他们能够接受别人的意见,修正自己的看法.(去中心化是具体运算阶段儿童思维成熟的最大特征。)具体逻辑推理虽缺乏抽象逻辑推理能力,但可凭借具体形象的支持进行逻辑推理(3)运算阶段和前运算阶段的主要区别①运算阶段依靠概念进行,前运算阶段依靠表象进行。②运算阶段有可逆性,前运算阶段没有。③运算阶段具有守恒概念,前运算阶段没有。④前运算阶段是自我中心的,运算阶段逐渐非中心化。⑤前运算阶段是不灵活的,具有固定性、刻板性或呆滞性。运算思维具有灵活性。4.形式运算期(11、12岁~15)(1)总体描述:儿童开始不受真实情境的束缚,能将心理运算运用于可能性和假设性的情境中;既能考虑当前情境,也能考虑过去和将来的情境;并且能够基于单纯的言语和逻辑陈述,进行假设-演绎推理及命题间推理。(2)主要特征:①假设—演绎思维运用逻辑思维来处理抽象的、假设的情境②抽象思维运用符号的思维,也称命题思维代数问题儿童逐渐从依赖于具体内容的抽象思维中摆脱出来,而逐渐进行脱离具体内容的抽象思维的认知发展阶段本阶段儿童的思维是以命题形式进行的,并能发现命题之间的关系能够根据逻辑推理、归纳或演绎的方式来解决问题;能理解符号的意义、隐喻和直喻,能作一定的概括,其思维水平已接近成人的水平如:一针见血③青春期自我中心不同于低龄儿童的自我中心非常关注自己的观点,分析自己的信念和态度,感觉每个人都在看着自己55四个阶段之间的关系(1)由一个阶段向另一个阶段发展的顺序是不能改变的。(2)每一阶段均有其独特结构,标志着一定阶段的年龄特点。(3)前一阶段是后一阶段的基础(4)发展是连续渐进的,在阶段的转折期,同一个体可能进行不同阶段的活动。(三)影响认知发展的因素这些因素在认知过程中产生交互影响变化。1.成熟:是指机体的成长,特别是神经系统和内分泌系统的成熟。作用:必要条件,非决定条件。提供了发展基础或可能性2.练习和经验:练习和经验指个体对物体施加动作过程中的练习和习得的经验。类型:物理经验、逻辑数理经验3.社会性经验:社会性经验指社会环境中人与人之间的相互作用和社会文化的传递。4.平衡化:具有自我调节作用的平衡化过程在认知发展中起关键作用。总结皮亚杰认知发展观当代发展心理学最有影响的理论A,心理发展实质是主体对客体的适应,适应的本质在于主体与客体的平衡;B,心理既不是起源于先天的成熟,也不是源于后天的经验,而是源于动作,动作是主客观相互作用的中介;主体通过动作对客观作出适应,是心理发展的真正原因。C,心理发展的过程是主体自我选择自我调节的主动建构的过程D,认为在内外因相互作用中,心理不断产生量与质的变化。感知运动阶段:感知-动作图式前运算阶段:表象图式具体运算阶段:运算图式的低级水平形式运算阶段:运算图式的高级水平主要成就主要特点形式运算阶段(11、12岁至成年)具体运算阶段(7岁至11岁左右)前运算阶段(2岁至7岁左右)感知运动阶段(0-2岁左右)逻辑推理过程被运用于抽象概念和具体物体中。类似成人的逻辑出现,但局限于对具体物体的推理上。①以表象思维为主②思维的相对具体性③思维的不可逆性④思维的自我中心性主要通过感知和动作与外界发生相互作用。①假设—演绎推理能力;②归纳推理能力。①守恒能力的获得②去自我中心化;③分类和序列。①表象符号能力;②语言符号能力。①客体恒存性的获得②目标定向行为6(四)对皮亚杰认知发展理论的评价1.皮亚杰认知发展理论对教育心理学的贡献(1)对儿童认知发展过程的整体描述,证实了儿童心智发展的主动性和内发性,肯定了包括教育在内的社会环境因素对个体心智发展的作用(2)皮亚杰关于认知发展阶段的划分不是按照个体的实际年龄,而是按照其认知发展的差异,因此,在实际教学应用中具有了一般性。(3)根据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不同认知发展阶段的儿童年龄差异较大,即使处于同一认知发展阶段内的儿童年龄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