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入新课记诵之法,学问之舟。人生富贵驹过隙,唯有荣名寿金石。生无一锥土,常有四海心。你知道这些名句是谁说的吗?第九单元经世致用“经世致用”是中国古代知识阶层居主导地位的文化价值观。这种价值观认为,一种文化学术的价值标准是它的实用性,即由文化学术价值向政治伦理价值的转换。学习目标1.学习《〈日知录〉三则》,了解顾炎武“文须有益于天下”,体会其“经世致用”学术精神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2.学习《浙东学术》,了解章学诚反对“空言学问”、提倡“切于人事”的学术思想,体会浙东学术的务实精神。3.让学生联系社会现实或自己的学习经验,吸收本单元课文阐述的治学方法和表现出的论辩艺术,切实提高议论文的写作能力。单元概述本单元选读两部清代重要学术著作,顾炎武的《日知录》和章学诚的《文史通义》。两位作者虽然相距百余年,但他们都有着经世致用的学术思想,本着孔子“下学而上达”的精神思考问题,务于实用。《日知录》三则课文学习顾炎武(1613-1682),江苏昆山千灯人,明清之际思想家,爱国学者,中华民族七十二伟人之一。初名绛,字宁人,明亡后改名炎武,自署蒋山佣。学者称亭林先生。作者简介顾亭林学术的最大特色,是一反宋明理学的唯心主义的玄学,而强调客观的调查研究,开一代之新风,提出“君子为学,以明道也,以救世也。徒以诗文而已,所谓雕虫篆刻,亦何益哉?”顾炎武被称作是清朝“开国儒师”、“清学开山”始祖,是著名经学家、史地学家、音韵学家。他一生辗转,行万里路,读万卷书,开创一种新的治学门径,成为清初继往开来的一代思想家。他提倡经世致用,反对空谈,注意广求证据。著有《日知录》、《肇域志》、《音学五书》、《亭林诗文集》等。顾炎武出身于江东望族,明末家道中落。他14岁取得诸生资格后,便与同里挚友归庄共入复社。自27岁起,断然弃绝科举帖括之学,遍览历代史乘、郡县志书,以及文集、章奏之类,辑录其中有关农田、水利、矿产、交通等记载,兼以地理沿革的材料,开始撰述《天下郡国利病书》和《肇域志》。顾炎武生于明末,深切地感受到国破家亡的痛楚,坚决反对满清入主中原,积极参加反清复明活动。嗣母王氏绝食而死,临终嘱他“无仕异代”,他终生遵之。当大势已去,恢复无望之时,他则洁身自保,多次拒绝清廷的诏举,以死为誓,不复出仕。选文介绍文须有益于天下《文须有益于天下》为《日知录》卷十九的开卷之作,具有开宗明义的意味。作品分析作者先从正面立论,一口气说出“文之不可绝于天地之间”的四个理由,即明治乱之理、纪政治得失、察民间隐情、彰美德善行。这四个方面,可谓层次分明:“明治乱”是阐明为政理论,“纪政事”是记录为政事迹,“察民隐”是体察民心,“乐道人善”是体悟人情。执笔为文,若能有以上功用,才称得上“有益于天下”,这样的文章,才可以多多益善。作者虽然立论为“文须有益于天下”,却从正反两个方面加以论述,而且把重点稍稍落在了对写无益之文的批判上。著书之难《著书之难》是《日知录》卷十九的第三篇,以考察子书演变的轨迹为缘起,纵议“著书之难”,意在强调自成一家的独立创作的可贵。顾炎武一向以“六经”为旨归,但对于诸子百家之学,也兼容并包。在这一条文字中,他于《孟》《荀》之外,还肯定《老》《庄》等六家之言,体现出他融经通史参之诸子的治学理念。这则文字,以古证今,大有今不如昔、一代不如一代之慨,表现了他复古主义的情调。其中字里行间所隐含的尺度标准、爱恶褒贬,颇寓春秋笔法,学习时要仔细体味。文人之多《文人之多》并见于《日知录》卷十九,是顾炎武议论“文人”的著名篇章,起笔以感叹开端,直揭主题,融入了强烈的情感。在作者心目中,“文人”这一称呼是有其特定意义的,作为“文人”,不可或缺的条件就是“识经术”“通古今”。作者用苛刻的眼光审视“唐、宋以下”的元明清时代,即对于他来讲的“近现代”,表明了他关心社会现实的精神,也表现出他尊古复古的思想。这一则文字,引用古人论述,核以当时社会风气,对唐宋以下文人泛滥、世风浮华表示了极大的忧虑,作者的话虽不多,却融入了他对于立身处世的深沉思考,总归于为学要通古今之变,要经世致用。1.“一以贯之”的经世致用精神是什么?课文节选的三则札记,在《日知录》中编次相近,是顾炎武论文章及文人的经典段落。《文须有益于天下》,强调文以载道,文以纪事,文以揭示民间疾苦、称扬善行,从正面立论,从反面申述,旗帜鲜明地主张作文要经世致用。《著书之难》析古剖今,提出“必古人之所未就,后世之所不可无”的著述标准,主张独创,反对急功近利,实际上还是在提倡治学不为空言,要切合实际,期于有用。《文人之多》主张“识经术”,“通古今”,去华就实,从养器识的角度强调修身的重要性。作者认为,唐宋以后,著作泛滥,文人之多,文风浮华,都是作者的思想观念出了问题,所以首先要端正创作态度。虽然,比起顾炎武那些论述“治道”的札记,他的文论可能只是冰山的一角,但从中我们也能感受到他“一以贯之”的经世致用思想。这两则札记可作比较阅读,它们的立论有异有同。相异之处是:《著书之难》以著述为话题,从正面立论,说“难”是高标准严要求,是为了与“后人之书”的“易”作对比。《文人之多》是以人为话题,从反面立论,说假“文人”多,正是要揭示真“文人”少。2.《著书之难》与《文人之多》立论之异同相同之处是:《著书之难》与《文人之多》所强调的主旨具有一致性,借用司马迁的话来说就是“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浙东学术》资料链接章学诚(1738—1801),字实斋,号少岩,浙江会稽(今绍兴市)人。他出生于中小地主家庭,少时多病,家道衰落,读书也很迟钝,背诵能力很差,却对史书情有独钟。课文节选部分以作者的论述为主,可以看作是一篇完整的论文。作者首先从“天人性命之学”切入话题,以“不可以空言讲也”立论,由此展开全篇议论。探讨天与人的关系,是中国古代哲学很早就关注的一个命题。夏商周三代,尤其是周代,信奉的天具有神学意义,它既是自然界风雨雷电的控制者,也是人间吉凶祸福的施降者,小到一年的收成,大到家国的兴衰,都由上天的意志所决定。所以周人产生了“以德配天”的思想。至于性命之学,也其来久远。《易·乾》:“乾道变化,各正性命。”《礼记·中庸》:“天命之谓性。”孟子在与告子讨论“性”的时候,即言“生之谓性也”。韩愈《原性》:“性也者,与生俱生也。”古人认为“性”即“生也”,与生俱来的即是性;“命”,指命运,即人对之无可奈何的某种必然性,如吉凶祸福、寿夭贵贱等。作者认为,肇自朱熹、陆九渊的学术之争,到后世愈演愈烈,实在是治学的桎梏,学术的荆棘。究其根本,还是空言鼎沸,不食人间烟火之故。作者用三个排比句,连贯而下,再次叙述了史学的渊源及其意义。认为“史学之本于《春秋》”,《春秋》是千古史学之祖,是章学诚的一个基本观点。作者立论鲜明,引证丰富,反对空言、提倡切实致用的思想贯穿始终,字里行间洋溢着堂堂正气和烈烈激情,联系到作者当时著文的老病困境,及今读之,不能不为之感动。拓展阅读古人用韵无过十字《三百篇》之诗,句多则必转韵(古人但谓之音,不谓之韵,今姑从俗名之耳)。魏、晋以上,亦然。宋、齐以下,韵学渐兴,人文趋巧,于是有强用一韵到底者,终不及古人之变化自然也。古人用韵,无过十字者,独《宫》(〔《(bì)宫》〕《诗经·鲁颂》中的一首长诗,共8章,在第四章连用12个谐音字。)之四章乃用十二字。使就此一韵,引而伸之,非不可以成章,而于义必有不达;故末四句转一韵。是知以韵从我者,古人之诗也;以我从韵者,今人之诗也。自杜拾遗(〔杜拾遗〕杜甫。)、韩吏部(〔韩吏部〕韩愈。),未免此病也。诗主性情,不贵奇巧。唐以下人有强用一韵中字几尽者,有用险韵者,有次人韵者,皆是立意以此见巧,便非诗之正格。且如孔子作《易》《彖》(〔《彖(tuàn)》〕《周易》中论断六十四卦卦名、意义的文字。)《象》(〔《象》〕《周易》中解释卦象的文字,也指卦象本身。)传,其用韵有多有少,未尝一律。亦有无韵者。可知古人作文之法,一韵无字,则及他韵;他韵不协,则竟单行。圣人无必无固(〔圣人无必无固〕《论语·子罕》:“子绝四:毋意,毋必,毋固,毋我。”意思是不臆断,不绝对,不固执,不自以为是。),于文见之矣。——《日知录》卷二十一诗体代降《三百篇》之不能不降而《楚辞》,《楚辞》之不能不降而汉魏,汉魏之不能不降而六朝,六朝之不能不降而唐也,势也。用一代之体,则必似一代之文,而后为合格〔合格〕这里指符合做诗的原则。诗文之所以代变,有不得不变者。一代之文,沿袭已久,不容人人皆道此语。今且千数百年矣,而犹取古人之陈言,一一而摹仿之。以是为诗,可乎?故不似,则失其所以为诗;似,则失其所以为我。李、杜之诗所以独高于唐人者,以其未尝不似,而未尝似也。知此者,可与言诗也已矣。——《日知录》卷二十一章学诚介绍章学诚(1738年-1801年),清代史学家、思想家、方志学家。字实斋,会稽(今浙江绍兴)人。乾隆43年(1778)进士。曾援授国子监典籍,主讲定州定武、保定莲池、归德文正等书院。后入湖广总督毕沅幕府,协助编纂《续资治通鉴》等书。早年博涉史书,中年入京,遍览群籍。乾隆四十三年进士,官国子监典籍。后去职,历主保定莲池、归德文正等书院讲习。五十三岁入湖广总督毕沅幕府,主修湖北通志。晚年目盲,著述不辍身处嘉乾汉学鼎盛之世,力倡史学,独树一帜。章学诚倡“六经皆史”之论﹐治经治史﹐皆有特色。所著《文史通义》共9卷(内篇6卷﹐外篇3卷)﹐是清中叶著名的学术理论著作。其中《文德》﹑《文理》和《史德》等篇中涉及文学理论见解最多。他反对“桐城派”的专讲“义法”﹐袁枚的专讲“性灵”。他在《文德》﹑《与朱少白论文》中﹐认为作文要“修辞立诚”﹐要“主敬”﹐所谓“敬”﹐就是态度要严肃﹔“论古必恕”﹐就是从事批评应该设身处地﹐知人论世﹐通情达理。在《文理》中﹐认为“是以学文之事﹐可授受者规矩方圆﹐其不可授受者心营意造”。他强调“读书养气之功﹐博古通经之要﹐亲师近友之益﹐取材求助之方”才是论文的前提。着重批评了舍本逐末的“文法论”。在《史德》中﹐认为“气昌而情挚”﹐才是“天下之至文”。在《答沈枫墀论学》中﹐提倡“文贵发明”(亦即是要有创新)﹐“亦期用世”。在《古文十弊》中﹐反对“不达时势”﹑“画蛇添足”﹑“优伶演剧”﹑“削足适履”等等不良文风。这些都具有针砭时弊的作用。所作的文章也疏畅条达﹐以议论胜。《文史通义》有近人叶长青注本。读书如饭,善吃饭者长精神,不善吃者生疾病。-----章学诚课后练习参考答案二、这是一道学以致用的开放题。“经世致用”是本单元所选课文的中心议题,可以选取自己感受深刻的有关论述引发开来,结合当今的社会现实与个人的择业兴趣来谈,要注意在引证事例中表明自己的观点,避免空泛议论。三、这是一道偏重于社会实践的写作题。这个题目顾炎武写了,但他只是以札记的形式写了那么几句,太概括太抽象,没有展开论述。何况世易时变,“有益于天下”的具体内容也不一样了。如同题目所提示的那样,结合具体的社会实践活动,对这个题目会有更多的感性认识和理性思索,也就不愁没话可说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