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传统民居的文化价值与保护摘要:传统民居是解读青海地方历史文化的百科全书,具有重要的文化价值,但是近年来青海传统民居在城镇中已经基本消失,本文通过分析造成这种现状的原因,提出几点建议,希望对青海传统民居的保护有所借鉴。关键词:青海传统民居文化价值保护民居是各民族群众依照自己的生活习俗、宗教信仰和生产方式的需要,为适应自然环境、经济条件,因地制宜地构筑起来的家庭氛围和居住环境,也是当地居民对建筑技术和建筑艺术的理解、探索、创造和发展。民居是民族文化中最具特色的表现形式,不仅体现了一个民族在特定历史条件下科学技术和物质生产发展的综合水平,也具有鲜明的时代性和地域特色。一、青海传统民居的文化价值1、青海传统民居的特征青海农村家家户户都居住在庄廓院内。所谓“庄廓院”实际上是由高大的土筑围墙、厚实的大门组成的四合院。庄廓一词为青海方言,庄者村庄,俗称庄子,廓即郭,字义为城墙外围之防护墙。青海庄廓院看似简单土气,却有着深远的历史性和很强的实用性。由于青海地处边远,气候高寒,长期的战乱、严酷的环境造成了它独有的风格。唐宋以来,青海战火连绵,烽烟不息。兵燹匪患长期困扰百姓。明代伊始,建城堡、设驿站、屯兵移民为国策。所以县有城池,村有堡子,户有庄廓,都是防御性很强的生活居所。一个完整的庄廓院就是一个微缩的城堡。庄廓院的屋顶都是平顶,上房御敌,行走如平地,俗话“青海山上不长草,房上可赛跑”,一点都不假。典型的庄廓院坐北向南,面积1亩左右,平面呈正方形或长方形,板筑围墙厚约0.8m、高5m以上,南墙正中辟门,院内四面靠墙建房,形成四合院,以南北中轴线左右对称,中间留出庭院,可种植花木。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庄廓院内各方位的房子有固定的用途,院内主房.一般三间为一套,从中间一门进去,号为“堂屋”,摆有木柜等,这是客人送札,家人祭神的地方。左右两边房间是客房或居室。院内其它房间依次为居室,厨房,粮房,牛马圈等。主房设置在哪边,也有一定讲究,盖房前都先要请阴阳先生测看。居室主人睡的不是床,而是“炕”,土石结构,群众叫“打泥炕”。炕下煨上煤渣,牛粪,麦衣等,炕上暖烘烘的。院子中间或一边是“花园”,种植果树,花草和蔬菜。庄廓是河湟农家文化的微形天地,在这小小的院子里,会看到整个青海东部的一切。2、青海传统民居的文化价值传统民居是解读青海地方历史文化的百科全书。经济社会发展总是在建筑上留下深刻的时代烙印,不同时期的民居建筑也一定会留下那个时代的许多信息,这些信息可以帮助我们获得更多的历史资料。在历史上,青海各族人民的粗犷、豪放、勤劳的品格,代表了劳动人民优良的民族素质,并通过衣、食、住、行等生活习俗特别是居住的建筑环境,构成特色鲜明的传统文化,而传统民居建筑是最能体现这一地方传统文化的物质载体。传统民居建筑,包含着丰富的民俗内容,表现出与居民生活密切相关的衣、食、住、行、礼仪、宗教信仰等习俗,并在长期的民居建筑历史发展中成为民间社会约定俗成并世代流传的民俗文化模式,是一种传统文化的积淀。因此,研究青海的地方历史文化,风土人情,民俗民风,不能不了解研究青海的传统民居。青海是一个多民族聚居的地区,也是多种文化的聚集之地。在少数民族居住为主的区域,大都延续和保持着各自鲜明的民族习俗和文化特色,从而构成青海历史上特有的多民族文化并存和相互融合的文化现象。传统民居就是其典型代表。反映在“民居”上,便是各个民族在继承自己本民族的建筑艺术的同时吸收他民族的建筑艺术,表现出历史上青海个民族之间文化的互相融合。“民居”,仅仅是这些老庄廓外在的一种形式。实际上,它们的格局、材料,体现了中国传统的文化思想和观念,是将这种思想和观念物化了的建筑艺术和凝固了的古老的民间音乐。它们不仅是几百年来形成的一种生活方式,更是一种具有深远历史背景的地域文化,是自然环境和人文因素的综合产物。它们不是孤立的存在,而是人们生活的一个整体,使我们了解文化的传播、差异和交融,了解人与人、人与社会关系的最具体的途径。青海传统民居是承载着青海记忆的既有物质文化遗产也有口头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载体。它反映了高原独特的地域气质与丰富的人文情感。传统民居建筑本体是物质文化,建筑所寄居的人所具有的风俗习惯、宗教信仰、生产生活方式、家族渊源等等,所蕴含的信息都是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二、青海传统民居的现状和原因分析遗憾的是,与外地那些保存完好的深宅老巷相比,除了偏远的脑山地区还保留有零零散散的土木结构的老宅外,青海的更多典型的民宅古居在城镇中已经消失,用砖块和混凝土构筑的房屋越来越多。造成这种现状的原因主要是:1、经济发展一个重要的标志是生活质量的改善。随着城镇乡村经济社会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有些住户因为居住面积日益狭小,加之水、电、暖、气、厕等原因,拆除正在居住的传统住宅,新建比老式的房屋占地面积小,简洁明快,符合现代人生活的多层住宅,以扩大使用面积,改善和满足自身居住条件。2、保护意识淡薄。住户和当地政府对传统民居具有的文化价值和旅游价值没有足够的认识,也没有保护意识,导致传统民居被砖混结构的“方盒子”组合成的新宅所取代,失去了青海传统民居的精神和文化性。3、国家政策的影响。近年来国家加大了对民族地区的投资,实施了许多扶贫开发项目,极大地改善了民族地区教育条件、居住条件、生计方式等。在新农村建设过程中,注重了农村现代化建设,却忽视了传统民居所具有的文化内涵,采取了单一、呆板的砖混“方盒子”建筑模式。三、对青海传统民居保护和利用的几点建议1、加强政府引导。在新农村建设和城镇化建设过程中,政府部门制定合理而有效的建设规划和建筑布局,避免千篇一律的砖混建筑物,恢复“青海房上可赛跑”的民居景观。政府在城镇合适的地方可以规划成片院落,材料可以从民间收集或者请收藏爱好者自己投资建设,开发为旅游接待用房。2、加强当地居民的保护意识。通过教育、宣传等方式,使居民了解传统民居具有的文化价值和旅游价值,让他们有保护传统民居的自觉意识。3、对青海传统民居进行改建。在原有民居建筑和设施的基础上对民居进行改建,通过对民居内部形态的更新实现民居与建筑文化的延续性,赋予传统民居以新的生机和活力,更好的为现代生活服务。4、通过旅游开发保护传统民居。通过旅游开发,将传统民居的内在文化价值转化为外在的经济效益,提高了当地居民的收入,从而进一步加强当地居民对传统民居的保护意识。可采取农家乐或是民居餐馆、民居旅馆等形式,让游客在民居中吃饭、睡觉,充分感受其文化特色。游客在食宿时有充分的时间欣赏传统的建筑文化,感受传统的生活习俗。将传统民居改造成度假村,也可以满足游客返朴归真的心理需求。参考文献:1.梁琦:青海传统民居——庄窠[A].世界民族建筑国际会议论文集[C],1997年2.梁琦:青海少数民族民居与环境[M].西宁:青海人民出版社,2005年3.黄家瑾,黄诗迪,黄菲菲:试论传统民居的价值与传承[A].中国文物学会传统建筑园林委员会第十六届年会论文汇编[C],2006年4.周伟:建筑空间解析及传统民居的再生研究[D].西安: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05年5.张君奇:青海民居庄廓院[J].《古建园林技术》,2005年第3期6.霍福:悲情青海传统民居[J].民间文化旅游杂志,2003年1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