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名轲,战国时人,著名政治家、思想家,是继孔子之后儒家学派又一位代表人物,被尊称为亚圣。主张行“仁政”而“使天下人皆归之”,主张以民为本,曾说“民为贵,社稷轻之,君为轻”。曾游说各国,但主张不被采纳,退而与弟子们闭门著书,成《孟子》一书。舜发于畎(quǎn)亩之中,傅(fù)说(yuè)举于版筑之间,胶鬲(gé)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áo)举于海,百里奚(xī)举于市。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kòng)乏其身,行拂(fú)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zēng)益其所不能。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bì)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舜发于畎(quǎn)亩之中,傅(fù)说(yuè)举于版筑之间,胶鬲(gé)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áo)举于海,百里奚(xī)举于市。舜(shùn)发于畎(quǎn)亩之中:舜从田野之中被起用舜原来在历山耕田,三十岁时,被尧起用,后来继承尧的君主之位。被起用田地傅(fù)说(yuè)举于版筑之间:傅说从筑墙的劳作之中被起用舜发于畎(quǎn)亩之中,傅(fù)说(yuè)举于版筑之间,胶鬲(gé)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áo)举于海,百里奚(xī)举于市。傅说原在傅岩地方作泥水匠,因以傅为姓,殷王武丁用他为相。任用,选拔筑墙的劳作之中胶鬲起初贩卖鱼和盐。西伯(周文王)把他举荐给纣。后来他又辅佐周武王。胶鬲从贩卖鱼盐中被起用舜发于畎(quǎn)亩之中,傅(fù)说(yuè)举于版筑之间,胶鬲(gé)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áo)举于海,百里奚(xī)举于市。胶鬲(gé)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管夷吾从狱官手里释放后被举用为相舜发于畎(quǎn)亩之中,傅(fù)说(yuè)举于版筑之间,胶鬲(gé)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áo)举于海,百里奚(xī)举于市。管仲(夷吾)原为齐国公子纠的臣,公子小白(齐桓公)和公子纠争夺君位,纠失败了,管仲作为罪人被押解回国,齐桓公知道他有才能,即用他为相。举于士,指从狱官手里被释放并任用。狱官孙叔敖举于海孙叔敖从海滨(隐居的地方)被起用舜发于畎(quǎn)亩之中,傅(fù)说(yuè)举于版筑之间,胶鬲(gé)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áo)举于海,百里奚(xī)举于市。孙叔敖,春秋时期楚国人,隐居海滨,楚庄王知道他有才能,用他为相。海滨(隐居的地方)百里奚举于市百里奚被从奴隶市场里赎买回来并被起用舜发于畎(quǎn)亩之中,傅(fù)说(yuè)举于版筑之间,胶鬲(gé)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áo)举于海,百里奚(xī)举于市。百里奚,春秋时期虞国大夫。虞王被俘后,他由晋入秦,又逃到楚,后来秦穆公用五张羊皮把他赎出来,用为大夫。集市舜发于畎(quǎn)亩之中,傅(fù)说(yuè)举于版筑之间,胶鬲(gé)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áo)举于海,百里奚(xī)举于市。本段列举了哪六位圣贤的典型事例?他们的共同点是什么呢?说明了什么道理:这在论证中属于什么论证方法?傅说舜胶鬲管夷吾孙叔敖百里奚农夫——面朝黄土,背朝天泥水匠、筑墙工——辛苦的体力劳动鱼盐贩子——辛苦奔波,社会地位低囚犯——徘徊在生死边缘隐士——生活清贫奴隶——失去尊严,自由掌握在主人手里君主贤相辅臣名相名相大夫舜发于畎(quǎn)亩之中,傅(fù)说(yuè)举于版筑之间,胶鬲(gé)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áo)举于海,百里奚(xī)举于市。运用排比句式,列举了六位由卑微到显贵的历史人物,说明要干出一番大事业,必须经过一番艰苦磨炼。为下文将要说到的观点提供了事实根据。本段在文中有什么作用?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fú)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zēng)益其所不能。所以责任,担子,使命代词,这一定使他的心智困苦使他的筋骨劳累使他经受饥饿之苦使他身处贫困之中。空乏:贫困,资财缺乏。使他做事不顺利。拂:违背。乱:扰乱。拂乱:使…颠倒错乱使他心灵受到震动,使他的性格坚韧起来曾:同“增”增加。益:增加。曾益:不断增加。用这些来……原先所不具备的能力思想生活行为生活生活目的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fú)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zēng)益其所不能。(1)理解“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这句话的作用?“故”收束上文,归纳论证。“也”表句中停顿,引起下文。此句起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fú)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zēng)益其所不能。(2)造就人才所不可缺少的前提条件?这是从哪些方面来概述其艰难困苦的状况的?思想生活行为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佛乱其所为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fú)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zēng)益其所不能。(3)“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这样做有什么好处呢?一是能培养坚强的意志和毅力,二是能发展一个人的才能道理论证:论述人要担负重任,有所作为,成就大业,必须先在思想、生活和行为等方面经受一番艰苦的磨炼。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bì)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常常犯错误在内心里困惑思虑堵塞。衡,同“横”,梗塞,指不顺。奋起。这里指有所作为表现在脸上,流露在言谈中,才能被人们了解。征:征验、表现。发,显露、流露。喻:了解、明白。在国内坚守法度的大臣辅佐君主的贤士。拂,同“弼”,辅佐在国外实力相当、足以抗衡的国家来自国外的祸患常常灭亡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bì)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人在犯错以后才能有所作为是因为经过了主观思想斗争斗争的方式(困于心、衡于虑)斗争的表现(征于色,发于声)正面论证:人处于困境才能够奋发入则无法家拂士(国君会胡作非为,独断专行……)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君会安于享乐,骄奢荒淫……)国恒亡反面论证:国无忧虑则往往遭到灭亡由个人推论到治理国家,进一步论证艰苦磨炼的必要性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这以后才知道因有忧患而得以生存,因沉迷安乐而衰亡。第4层(入则无……国恒亡):由个人推论到治理国家,进一步论证艰苦磨炼的必要性。(反面论证)第1层(舜发于……举于市):列举六位历史上著名的人物的事例,说明成就大业者都曾经过一番艰苦磨炼。(举例论证)第2层(故天降……其所不能):论述人要担负重任,有所作为,成就大业,必须先在思想、生活和行为等方面经受一番艰苦的磨炼。(道理论证)第3层(人恒过……而后喻):从正面讲人必须经过挫折、困苦,才能长进和有所作为。(正面论证)死于安乐生于忧忧忧忧患课文内容总结这几位古代贤能的人所处的时代不同,但是他们的经历什么共同点?他们出身卑微,他们历经了苦难的磨练,他们都被提拔任用,做出了一番成就。开头连用六个事例,在内容和表达效果上分别有什么作用?所以上天要把重任降临在这个人身上,一定先要使他的心意痛苦,使他的筋骨劳累,使他忍饥挨饿身体空虚乏力,使他做事受到阻挠干扰,用这些来激励他的心志,使他的性情坚忍。增加他不具备的才能。引出并论证“生于忧患”的观点;运用排比,同类并举,增强了文章的气势,使论证更充分。“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在结构上有何作用?有承上启下的作用。由上文的六位明君贤臣的事例过渡到要成就大事业必须经历磨难的道理。经历艰苦磨练的益处是什么?一是培养了坚强的意志和和毅力;而是增长了才干,即具有了担当“大任”的能力。先从个人角度正面论证磨难挫折产生的积极作用,然后从反面深入论述国家没有经受磨难,安乐无忧就会灭亡。最后得出文章的中心论点——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本文第二段的论证思路是什么?国无忧患必灭亡人是这样,那么国家不经历磨难又会怎样呢?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课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先列举六个事例说明经受磨难才能有所作为,然后从正面论述饱受磨难的好处,接着从反面论述不受磨难的危害,最后总结全文,提出中心论点“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一文是如何论证观点的?“人恒过,然后能改”这句话的意思是,一个人常常犯错误,这样以后才能改正。我认为一个人犯错是难免的,犯错并不可怕,只要能知错、认错、改错。只有这样才能不断进步,不断完善自我。结合自身经历,谈谈你对“人恒过,然后能改”这句话的理解与认识?通假字曾益其所不能曾:同“增”,增加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衡:同“横”,梗塞、不顺入则无法家之拂士拂:同“弼”,辅佐词类活用富贵不能淫动词使动用法:使…惑乱、迷惑贫贱不能移动词使动用法:使…改变、动摇威武不能屈动词使动用法:使…屈服人恒过名词作动词:犯错误必先苦其心志形容词使动用法:使…痛苦劳其筋骨形容词使动用法:使…劳累饿其体肤形容词使动用法:使…饥饿空乏其身形容词使动用法:使…贫困所以动心忍性动词使动用法:使…震撼形容词使动用法:使…坚忍入则无法家拂士名词作状语:指在国内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名词作状语:指在国外词类活用一词多义拂行拂乱其所为违背入则无法家拂士同“弼”,辅佐居居天下之广居居天下之广居居住居所、住宅士狱官入则无法家拂士贤士管夷吾举于士一词多义发发于声兴起、被任用显露、流露舜发于畎亩之中而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连词,表顺承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连词,表并列于介词,从舜发于畎亩之中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介词,给征于色介词,在生于忧患介词,由于一词多义韩信受胯下之辱成将军;曹雪芹举家食粥而写出了《红楼梦》;爱迪生经历上千次实验发明了电灯;诺贝尔多次被炸伤发明炸药;居里夫人历尽千辛万苦发现了镭;张海迪高位截瘫自学成四国外语……1、文章中为了论证论点列举了六位古代圣贤,你能沿着作者的思路在列举几例吗?(课后题2)经历艰苦磨难只是一个人成才的客观条件,最重要的是一个人的主观努力;经历了磨难又没成才,说明他主观努力不够。2、孟子认为造就人才需要客观条件和主观因素,但今天现实生活中有些人也经历了许多磨练却没有成才,原因是什么?谈谈你的看法。孟子的“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观点的实质是以时刻坚持积极进取的精神为人生目标,本着这种精神,在我们学习和生活中,可以积聚智慧,砥砺意志,跨越艰难,提高精神境界,以民族的繁荣和祖国的昌盛为己任,追求高质量的人生。所以“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仍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3、作为一名现代中学生,面对当代飞速发展的社会,你如何理解孟子“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这一至理名言?两千多年前的孟子就提出了“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历史无数次地证明了他的观点。当我们遇到挫折,身处困境之时,不要埋怨,不要害怕,不要气馁,你应该感谢生活给了你一个磨炼自己的机会,好好把握这个机会,努力锻造自己的品格和学识才干,你就会走出逆境,开创出一片新天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