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目录…………………………………………………………………………………1摘要与关键词………………………………………………………………………1《浅析陶渊明的田园诗》…………………………………………………………1一、陶渊明的生平与个性…………………………………………………………3二、陶渊明的田园诗与他的生活和思想…………………………………………4三、陶渊明田园诗的艺术分析………………………………………………………8参考文献………………………………………………………………………………12[摘要]陶渊明开创了田园诗这一古典诗歌题材。他的创作,与其所处时代、家事背景,以及个人的生活思想密不可分。陶渊明在其独特的以自然为核心的思想引导下,运用质朴的诗歌语言,描绘躬耕自资的劳苦与欣悦,冲淡自然的表现田园生活的淳真与美好,既抒发个人的志趣(《归园田居》),有寄托社会的理想(《桃花源记并诗》)。陶渊明田园诗的艺术成就,突出表现在意象的塑造和意境的高远,对后世诗人产生巨大影响。[关键词]陶渊明田园诗新自然说意象意境浅析陶渊明的田园诗一、陶渊明的生平与个性陶渊明(公元365-427年),一名潜,字符亮。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西南)人,魏晋南北朝时代杰出的诗人、辞赋家、散文家,他出生在一个没落的仕宦家庭里,所处时代,是南渡的东晋王朝末期过渡到刘宋,形成南北朝的乱世分裂时代。随着统一的封建王朝的解体,专权乱政,军阀征战,生灵涂炭,儒家思想的统治地位开始动摇,道家、玄学、佛教等各种思想逐步兴盛,影响到文学方面,“理过其辞,淡乎寡味”(钟嵘的《诗品》)的玄言诗赋大盛其时。青少年时期,陶渊明过着“少而贫病,居无朴妾,井臼不任,藜菽不给,母老子幼,就养勤匮①”的生活,但他博读书典,志向宽广:“读书敦宿好”(《辛丑岁七日赴假还江陵夜行涂口》):“游好在六经”(《饮酒二十首》),怀有“猛志逸四海”(《杂诗十二首》)的政治抱负,并且受到魏晋时期盛行的老庄思想、玄学清淡之风的影响,养成“闲静少言,不慕荣利。”“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五柳先生传》)的品格,凭借其“性本爱丘山”(《归园田居五首》):“心念山泽居”(《始作镇军参军经曲阿》)的自由个性,创作出了质朴自然,意境高远的田园诗,成为中国文学史上继屈原之后的又一位伟大诗人。①颜延元.《陶微士谏》.见《陶渊明资料汇编》.北京:中华书局,1962.上册:1.陶渊明生于东晋兴宁3年(公元365年),他28岁以前的经历已经难以考证,只从《五柳先生传》的自述中推想其于贫苦生活中读书不辍。太元18年(393年),于29岁时初仕,“亲老家贫,起为州祭酒,不堪吏职,少日自解归。②”其后“躬耕自资”闲居五六年。隆安3年(399年),35岁,任刺吏桓玄属吏,两年后就因母丧辞职归家。桓玄篡晋后,刘裕出兵讨伐,陶渊明曾任刘裕幕下镇军参军。义熙元年(405年),41岁,为江州刺史刘敬宣的建威参军,同年8月改任彭泽令,但于11月,为官80余天即弃职返里,并写下了著名的《归去来兮词》及《归园田居五首》。自此以后,直至终老,归隐田园。陶渊明的田园诗在东晋末年产生,与当时的社会文化背景紧密相关。魏晋时期,地主庄园经济进一步发展。永嘉之乱后,南逃的士族地主在东晋政权的庇护下,广置田园,掠夺土地,阶级矛盾日益激化。思想意识形态领域中,崇自然、尚清谈的玄学风气极盛,加上佛教的广泛传播,儒家经学暂时没落。当时的士族文人往往生活糜烂,意志颓废,精神上纷纷向“玄之又玄”的老庄道学寻求寄托,有的纵情山水,以隐居逃避现实,所以文学领域玄言诗、山水诗盛行一时。与此相反,一部分不满现实的文人士大夫,深感仕途黑暗,于是弃官归隐,躬耕自食,去探索人生的真谛,寻求个人安生立命的场所,渐渐与统治集团有了距离,因而更接近于广大劳苦大众。陶渊明就是这些文人士大夫中的杰出代表。陶渊明的田园诗创作,还有其独特的个人生活经历和思想基础。他出身于一个没落士族地主家庭,少年生活在农村环境,家乡故园的风光,这些都对他的思想和创作提供了充足的养料。仕宦归来,他“未尝有所造诣,所之唯至田舍及庐山游观而已”(《晋书·隐逸传》)。他的后半生更是长期活动在百里之内的农村,接触的多是田野村夫,议论的多是稻麦桑麻,过着粗衣淡食的贫士生活。长期的农村生活实践,为他的田园诗提供了取之不尽的生活源泉。另外,个人的人生志向对他的田园诗创作有重要的影响。“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归园田居》之一),道出了他从小就喜爱“丘山”的志向。“望云渐高鸟,临水愧游鱼”(《始作镇军参军经曲阿作》)表达了他渴慕自由的性格。虽然我们不能单纯强调作家个人气质对生活道路的选择和文学创作的影响,但我们也没有理由忽视这一点。二、陶渊明的田园诗与他的生活和思想所谓“田园诗”,简单地讲,就是歌咏田园生活的诗歌,是以田舍园林风光、农村耕作生活为题材,抒写隐居田园的生活和恬淡心境的诗歌。在中国文学史上,普遍认为陶渊明是“田园诗”这一诗歌题材的开创者,为古典诗歌开辟了新的境界。②沈约.《宋书隐逸传》.见《陶渊明资料汇编》.北京:中华书局,1962.上册:3.陶渊明流传至今的文学作品,从数量上看并不多,其中占主要部分的诗作约有120多首,除少数四言诗外,大多为五言。大略划分,一类是继承汉魏以来抒情言志传统而加以发展的咏怀诗,另一类则是自创新意,描绘讴歌天生活景象的田园诗,因其影响深远,也最具有文学价值,所以后人称陶渊明为田园诗人。其实,这种划分也并不严密,在咏怀诗中,虽有慷慨豪放之作,如《咏荆轲》《读山海经十三首》《杂诗十二首》等一些篇章,但是由于陶渊明的社会观与人生观都是以自然为核心,因此使不少咏怀之作寄怀于田园,而田园诗对田园生活的真实写照,同样也蕴含了作者的人生理想。“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归园田居五首》)田园生活经诗句高度纯化、美化,成为回避痛苦世界的精神归宿。陈寅恪先生在《陶渊明之思想与清谈之关系》中总结了陶渊明在其所处时代独特的思想观念——“新自然说”:“…渊明生值其时,既不尽同嵇康之自然,更有异何曾之名教,且不主名教自然相同之说如山、王辈之所为。盖其己身之创解乃一种新自然说,与嵇、阮之旧自然说殊异,为其仍是自然,故消极不与新朝合作,虽篇篇有酒,(昭明太子《陶渊明集序》语)而无沈湎任诞之行及服食求长生之志。①…”陶渊明的“新自然说”既不同于名教说,也异于名教自然相同之说;既不与当时政治势力合作,又非当时一些名士的佯狂任诞;不似旧自然说之养此有形之生命或别学神仙,而是“惟求融合精神与运化之中,即与大自然为一体。”被陈寅恪先生评价“实为吾国中古时代之大思想家,岂仅文学品节居古今之第一流,为世所共知者而已哉!②”陶渊明的田园诗以《饮酒二十首》其五最为著名,可以称为代表作: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此首田园之作,以美好的形象表现了作者自然哲学的内涵。心境旷远,自可远避俗世。东篱之下悠闲采菊,不经意间抬眼见山。于归鸟返飞,暮气沧茫之中,感受着大自然的幽邈奇奥,参悟出人生的真谛,但却难以用日常(非诗)的语言捕捉把握。诗中自然的意象:南山、暮霭、归鸟,以其“真意”吸引着人境中的作者远避车马喧哗。步出庐舍,在东篱这一人与自然相隔相接的界线边采摘菊花,暗示作者从世俗社会走向自然田园的归隐之路。陶渊明田园诗以平淡自然的风格,体现出诗人一种超越自我的人格追求。虽然他并非在人与自然之间达到物我两忘的自由境界,而是在平淡自然中,隐藏着乱世之中难以消释的内外矛盾和物我冲突。应该说,诗人的隐居也是迫不得已。陶渊明生活的东晋后期,政治局势动荡险恶,躲避到田园中去,虽然清苦,但能得到心灵上的相对①陈寅恪.《陶渊明之思想与清谈之关系》.见《陶渊明资料汇编》.北京:中华书局,1962.上册:351-352.②陈寅恪.《陶渊明之思想与清谈之关系》.见《陶渊明资料汇编》.北京:中华书局,1962.上册:358.自由,诗人把归隐田园看作是生命的归宿与寄托,由此才能把田园生活写得这般平静、淳朴、和谐。归隐之后,少年时的壮志成为泡影,心境不仅感觉悲凉,内心的苦闷和孤独在作品中是有表现,如《饮酒二十首》《杂诗十二首》等。诗人也并没有完全忘却政治,《述酒》就是一首寄托了晋宋时代之悲的作品。因此,陶诗里的田园景色并非供诗人欣赏玩味的独立的审美对象,更多作为一个背景、一种意象,他对自然田园风物的描写,可以看作一种借物喻己、托景言志的修辞方式,诗歌意象的美学意义不是对自然之物本身的欣赏,而是诗人对自我人格的一种暗喻和确认,其自然美是依附于人格美的。陶渊明虽然归隐,但并不全然脱离开现实,鲁迅先生在他的《题未定草》中说陶渊明“并非整天整夜的飘飘然”;“陶渊明正因为并非‘浑身是静穆’,所以他伟大”。③陶渊明的一生,除几次极为短暂的仕途生崖外,基本过着“归园田居”的生活,因此他的田园诗,来自亲身的经历和感受。虽然陶渊明作为文人隐士的躬耕自资,肯定不同于一个真正的底层劳动者,但他无疑接近并且尝试了田园的劳作:“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归园田居五首》“代耕本非望,所业在田桑。”--《杂诗十二首》“以食当须纪,力耕不吾欺。”--《移居二首》其中的辛劳与欣喜也从诗句中传达了出来。最富有意境之美的作品见《归园田居五首》其三: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实景实情,生动传神,语言浅近却又富含深意。陶渊明抒写自己躬耕甘苦生活的作品还有许多,例如《癸卯岁始春怀古田舍二首》《庚戌岁九月中于西田获早稻》《丙辰岁八月中于下供田舍获》等。更有一些诗作直接描述了因“固穷守志”而饥寒窘迫的生活境遇:“夏日抱长饥,寒夜无被眠,造夕思鸡鸣,及晨愿乌迁。”--《怨诗楚调示庞主簿邓治中》“弱年逢家乏,老至更长饥。菽麦实所羡,孰敢慕甘肥。”--《有会而作并序》这些诗句在多大程度上反映了陶渊明个人生活的真实处境,今天既难以弄清也并不重要,然而作为躬耕田园的无数劳动者中的一员,留下这些质朴自然、真切感人的诗句,陶渊明当无愧于田园诗人的称号。躬耕生活固然艰苦,但是对于安贫守志,不为五斗米折腰的陶渊明来说,又自有其无尽乐趣。他善于从日常生活中发现美的事物和美的感情,并在诗中注入一种冲和平淡之美,读来如临其境。描绘乡间极普通的生活场景:③鲁迅.《题未定草》.见《陶渊明资料汇编》.北京:中华书局,1962.上册:286.“漉我心熟酒,只鸡招近局。日入室中暗,荆薪代明烛。”--《归园田居五首》描绘山水田园风光:“平畴交远风,良苗亦怀新。”--《癸卯岁始春怀古田舍二首》“山涤余霭,宇暖微霄。有风自南,翼彼新苗。”--《时运并序》描绘时节转变:“仲春遘时雨,始雷发东隅,众蜇各潜骇,草木纵横舒。”--《拟古九首》描绘夏日闲居的恬适心境:“霭霭堂前林,中夏贮清阴。凯风因时来,回飚开我襟。”--《和郭主簿二首》描绘作诗饮酒的文人雅趣:“春秋多佳日,登高赋新诗。过门更相呼,有酒斟酌之。”--《移居二首》描绘耕读生活的自由欣然:“孟夏草木长,绕屋树扶疏。众乌欣有托,吾亦爱吾庐。既耕亦已种,时还读我书。”--《读山海经十三首》“衡门之下,有琴有书---朝为灌园,夕偃蓬庐。”--《答庞参军并序》远避尘世,隐居田园的陶渊明,并非抛弃了全部的社会理想。他的思想,曾有过儒家传统经世济民的抱负,又受到老庄思想小国寡民,返归自然之道的影响。归隐田园参与农耕的生活,更加确立了其对“抱朴含真”的小农理想社会的向往:“悠悠上古,厥初生民,傲然自足,抱朴含真。”(《劝农》)结束仕宦生崖,辞去彭泽令,永归田园之后所作诗《归园田居五首》其一,集中体现了陶渊明的人生哲学:世俗的名禄如同罗网和樊笼,束缚了人的天性,只有如羁鸟归林,池鱼返渊,回到自然的状态。在自然田园之中,身心才能获得真实的自由: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暖暖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户庭无尘杂,虚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