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发动机构造与维修》说课稿一.说课程设置1.课程定位《汽车发动机构造与维修》是汽车运用与维修技术专业核心专业课程。通过对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具备现代汽车发动机的构造与工作原理、维修基本方法、发动机常见故障的原因、特点及诊断分析方法方面的知识。2.课程目标(1)知识目标掌握汽车发动机机械部分和电控部分的构造、工作原理。掌握汽车发动机机械部分和电控部分主要部件的检测方法。掌握汽车发动机常见故障的诊断、排除等专业知识。(2)能力目标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工作态度和责任感。能够运用专业知识对发动机进行日常维护、常见故障诊断、分析与排除。能够独立查询、学习相关技术资料,具备新知识的学习能力。能够独立制定工作计划并实施。2.课程设计按照职业技术教育学生专业技能的形成规律,建设行动体系的课程,基于工作过程设置学习情境,将课程进一步整合。深入企业生产第一线,研究工作过程知识和能力要求,融入职业道德和先进企业文化,以企业工作任务为引领,完成核心实训项目的建设,并实行核心实训项目动态开放建设。培养汽车发动机维护、修理、一般故障诊断的基本知识和技能,融知识与技能培养于一体。讲授汽车发动机各个总成、零部件的结构,工作原理、维修、故障诊断及它们之间相互关系方面的知识。二.说教学内容1.内容选取本课程教学情境以能力形成为目标,学生在毕业后能运用所学发动机基础专业知识,短时间内胜任工作岗位要求,能完成生产实际中常见发动机检修维护工作。通过后续发动机总成专门化方向课程学习后,能直接解决生产实际中对应车型的故障。2.内容组织教学运行以工作任务为目标来引导教学组织过程,采用教学做一体的教学模式,教学过程中综合运用现场教学法、案例教学法和小组合作教学法等多种教学方法,通过学生主动和全面的学习完成课程目标要求。实训以企业典型工作任务为引领的发动机检维修核心项目,准备设备,保证实训课程有效完成。实训中小组长作组织和协调完成实训项目,包括预习、制定实训方案,按要求完成实训基本任务及自主学习。标准项目由学生按照规定程序操作,考核按照实训标准要求,并将其成绩记入平时成绩,参与期末成绩评定。3.表现形式(1)选用特色教材,保证了教学内容的针对性、实用性和先进性。选用我校编写出版的《汽车发动机构造与维修》,该教材内容新颖,突出汽车发动机新技术,阐述问题透彻,注重实践能力培养,体现职业教育教学特色,使用效果良好。(2)配套实验教材授课教师结合本校的实际情况,编写配套的课内实训标准和发动机拆装与调整实训标准。由于与本校实际情况结合紧密,使用效果十分良好。(3)网络教学环境学生可在校内通过网上学习、选课、查询成绩和老师交流,还可以利用网络进行“在线学习”、“在线答疑”等。三.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与手段项目教学法、案例教学法、多媒体教学法、理实一体化教学法。2.实训设计实训场地建设以实现工学结合、落实企业工作任务为主线,注重校内生产性实训与校外顶岗实习的有机衔接。实训任务所需资源相近的原则分区域建立学习训练区,体现资源的合理配置,充分发挥其效益。实训场地内教学组织实现“理实一体”,车间里建教室,教室外布工位,学生在同一个区域完成学习与训练。实训教学内容实现“做学合一”,学生所学即所用,与顶岗实习对接。教学过程与工作过程一致,实训室布置与车间一致,实训任务与工作任务一致。四.说教学队伍1.课程负责人白林:2.教学队伍结构姓名年龄学历毕业院校职称专业张杰郑洪亮五.说教学效果1.教学评价校外、校内、行业评价:学院教学督导组,均对本课程给予一致肯定和好评,认为课程建设已有相当成效。学生评价:在校生对《汽车发动机构造与维修》课程的评价,学生普遍反映良好,从师资水平、实训设备、师德等方面都给予了高度评价。2.社会评价学生参加劳动部汽车运用与维修职业资格证书考试并获得中级职业资格证书,取证率100%。学生顶岗实习单位评价学生专业能力扎实,动手能力强,素质较高。用人单位欢迎汽车专业学生就业。六.说课程特色1.突破学科型课程框架,建设行动体系课程。《汽车发动机构造与维修》课程建设思路,按照职业技术教育学生专业技能的形成规律,将多门课程整合为本课程。讲授汽车发动机各个总成、零部件的结构,工作原理、维修、故障诊断及它们之间相互关系方面的知识;培养汽车发动机维护、修理、一般故障诊断的基本知识和技能,融知识与技能培养于一体。实现理实一体化教学,注重专业知识传授的同时,突出实践技能的培养。2.基于职业岗位典型工作任务和工作过程,开发课程。(1)深入企业生产第一线,研究工作过程知识和能力要求,融入职业道德和先进企业文化,以企业工作任务为引领,完成课程实训项目的建设。(2)进行社会调查,走访企业,聘请行业、企业专家和技术人员共同参与课程建设,使课程教学与生产一线工作任务实现“零距离”融合。3.基于行动导向的教学观,改革教学方法和手段。在教学方法、手段运用基于行动导向的教学和技能实训的一体化。导入多媒体教学手段,注重学习与实际工作的一致性,实训室有教室,教室旁有工位,教学组织实现“理实一体化”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