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试用现实性与可能性的辩证关系原理,说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经过努力是可以实现的。现实性和可能性是反映事物过去、现在和未来关系的一对范畴,现实是标志着一切实际存在的事物的范畴,是指相互联系着的实际存在的事物的总和。可能性是指包含在事物,预示着事物发展前途的种种趋势是潜在的尚未实现的东西。可能性和现实性是对立统一的辩证关系。第一,可能性和现实性是相互区别的。可能性是潜在的,还没有成为现实的东西,现实性则是已经实现了的可能性;第二,可能性与现实性相互依赖,不可分割。没有可能性的东西不会变成现实性,它存在于现实之中并以某种现实为根据;第三,可能性和现实性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可能和现实性辩证关系原理对于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指导人们的实践活动具有重要意义。要求人们立足现实,展望未来,注意分析事物发展的各种可能。注意区分理想和空想、幻想。中国梦的内涵是:国家富强,民族复兴,人民幸福。中国梦是百年来中华民族奋斗历史的渴望和追求的概括;是对中国人共同民运中凝聚的感情和力量的表达;也是为当下中国人对未来的期许和追求。中国梦是一种社会意识,也是一种可能性,具有充分的根据,完全可以实现,我们对此应有足够的信心,但同时也要看到,可能还不等于现实,实现这个共同理想要靠全党和全国各族人民发挥主观能动性,通过创造性劳动去努力争取。2**我们为什么要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当今世界各种思想文化交流、交融、交锋更加频繁,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更加凸显,维护国家文化安全任务更加艰巨,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要求更加紧迫。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越来越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丰富精神文化生活越来越成为我国人民的热切愿望,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对于增强我国综合国力,提高社会文明程度,提高民族素质,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具有重要意义。方法论:推进文化改革发展要从建设社会文化核心价值体系为根本任务,以满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以改革创新为动力,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培养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化自信,提高全民族文明素质,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弘扬中华文化,努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3.**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谈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指导意义:矛盾的普遍性普遍性指矛盾无处不在,无时不有,是事物的共性,是无条件的,绝对的;矛盾的特殊性是指矛盾及其各方面都有其特点,是事物的个性,是有条件的、相对的。1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是辩证统一的。2共性离不开个性,共性存在于个性之中。3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是相对的,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方法论:原理要求我们在生活中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矛盾分析法的核心问题是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即在矛盾普遍性原理指导下,具体分析矛盾的特殊性,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马克思主义的灵魂。指导意义: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原理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哲学基础。我们要坚持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的实际与时代特征结合起来,努力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创新、理论创新与制度创新,不断丰富中国特色社会注意的实践特色、理论特色、民族特色和时代特色。4**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关于构建和谐社会1.矛盾的同一性指矛盾双方相互联接,相互贯通的性质和趋势,是相对的,有条件的,斗争性指双方相互排斥,相互斗争的性质和趋势,是绝对的,无条件的。2.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相互联系,不可分割。矛盾的统一性离不开斗争性,同一是以差别和对立为前提的。另一方面,斗争性也离不开同一性,斗争性寓于同一性质中3.和谐是矛盾的一种特殊状态,是同一性的体现,是指矛盾双方相互依存,相互促进,共同发展,其本质在于协调事物内部各要素的相互关系,促成最有利于事物发展的状态。4.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哲学理论依据是矛盾同一性和斗争性辩证关系的原理。为了完成新时期建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战略任务,就必须同破坏社会不和谐的现象作斗争。这一理论和实践对于不断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促进经济社会各方面协调、快速发展、顺利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有重要意义。5科学发展观的历史地位和指导意义1是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既一脉相承有与时俱进的科学理论;2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3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和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创新型国家:核心是人才,关键是科技,基础是教育。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改革、发展、稳定三者的关系是辩证统一的:改革是动力,发展是目标,稳定是前提。发展是硬道理,中国解决所有问题的关键要靠自己的发展;改革是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强大动力,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稳定是改革和发展的前提,改革和发展必须要有稳定的政治和社会环境。第一,保持改革、发展、稳定在动态中的相互协调和相互促进。第二,把改革的力度、发展的速度和社会可以承受的程度统一起来,在社会政治稳定中推进改革、发展,在改革、发展中实现社会政治稳定。第三,把不断改善人民生活作为处理改革、发展、稳定关系的重要结合6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与无产阶级政党的群众路线(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是无产阶级政党群众路线的重要哲学基础。无产阶级政党的群众路线: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人民群众既是认识的主体又是实践的主体。群众的实践活动是认识的源泉和认识发展的动力。“从群众中来”是从实践到认识的过程,“到群众中去”是从认识到实践的过程。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不断反复无限发展就是“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一次比一次更正确,生动,丰富的过程。贯彻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就要在实际生活中坚持走群众路线。目的是为了保证无产阶级政党决策的科学性,保证党的革命事业和建设取得胜利。7.为什么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群众路线是中国共产党根本的政治路线和组织路线。中国共产党的最大政治优势是密切联系群众,党执政后最大的危险时脱离群众。(1).为了群众、相信群众、依靠群众,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本质要求。(2).始终保持党与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是党能否长期执政的关键所在。(3).始终保持党与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是不断取得事业成功的根本保证。9新农村建设必然性1目前,我国农业依然薄弱,最需要加强;农业发展依然滞后,最需要扶持:农民增收依然困难,最需要加快。2解决好三农问题是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国社会会主义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3城乡一体化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途径。9新农村建设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总要求是: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生产发展,是新农村建设的中心环节,是实现其他目标的物质基础。生活宽裕,是新农村建设的目的,也是衡量我们工作的基本尺度。乡风文明,是农民素质的反映,体现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要求。村容整洁,是展现农村新貌的窗口,是实现人与环境和谐发展的必然要求。管理民主,是新农村建设的政治保证,显示了对农民群众政治权利的尊重和维护。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一项系统工程,要按照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和“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有计划有步骤有重点地推进。10社会保障内容:它一般包括社会救济、社会保险、社会福利和社会优抚等。作用社会保障对维护和提高劳动者的素质,使之解除对老、弱、病、死、伤残、失业等问题的后顾之忧,调节社会经济利益关系,在一定程度上缩小贫富差距、维护社会稳定,促进生产发展,转换企业经营机制,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都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基本要求和目标:推进城乡社会保障体系建设,要坚持全覆盖,保基本,多层次,可持续方针,以增强公平性,适应流动性,保证可持续性为重点,全面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11.我国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必然性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长期性,从根本上说是由中国进入社会主义的历史条件和建成社会主义所需要的物质基础所决定的。第一,是由我国建立社会主义的历史前提决定的;第二,是由我国的现实状况及我国所处的时代特点和国际环境决定的。第三,是由社会主义所要求的物质技术基础决定的。我们讲一切从实际出发,中国最大的实际就是中国现在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当前我国发展的阶段性特征,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在新世纪新阶段的具体体现。强调认清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不是要妄自菲薄、自甘落后,也不是要脱离实际、急于求成,而是要坚持把它作为推进改革、谋划发展的根本依据。我们必须始终保持清醒头脑,牢固树立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长期性的观点,坚持党在现阶段的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基本经验和各方面的方针政策,脚踏实地、埋头苦干,不断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12.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这一制度的确立,是由社会主义性质和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国情决定的。(1).公有制是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是社会主义生产力区别于资本主义的本质特征,是劳动人民当家做主的经济基础,也是社会化大生产的客观要求。(2).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力水平相对落后,发展不平衡,需要在公有制为主体的条件下发展多种所有制经济,以适应生产力的要求。(3).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一切符合“三个有利于”的所有制形式都可以而且应该用来为社会主义服务。公有制和非公有制经济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都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必须毫不动摇的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必须毫不动摇的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建设创新性国家必要性1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和建设创新型国家是国家发展战略的核心,是提高综合国力的关键。一方面,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是提高我国国际竞争力的客观需要。科学技术特别是战略高技术正日益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决定性力量,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焦点,科学技术作为第一生产力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突出:另一方面,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中的重大举措,是解决我国当前发展面临的突出矛盾和问题的紧迫要求。基本要求:建设创新型国家,科技是关键,人才是核心,教育是基础。第一,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发展科学技术的战略基本点,走出中国特色的自主创新道路,推动科学技术的跨越式发展。第二,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调整产业结构,转变增长方式的中心环节,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推动国民经济又快又好的发展。第三,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国家战略,贯穿到现代化建设各个方面。第四,把教育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变的辩证关系:量变是指事物数量上的增减和场所的变更,质变是事物由一种之态向另一种之态的飞跃;量变和质变相互联系,相互渗透,相互转换:量变和质变是相互联系的,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量变和质变是相互渗透的,量变过程中有部分质变,在质变过程中有量的扩张;量变和质变是相互转换的,在量变的基础上产生质变,并在新质变的基础上开始新的量变,如此,量变、质变、新的量变、新的质变相互转化的交替,这就是食物发展变化的普遍规律,即质量互变规律。方法论:注重量的积累,当积累到一定程度,抓住机遇促成质变。9**坚持辩证的否定观(否定之否定)的意义:辩证的否定是事物内部的自我否定,是其内部矛盾斗争的结果,是事物发展、联系的环节。它是对旧事物既克服又保留,既批判又继承,是一种“扬弃”。新事物对旧事物的否定并不是简单的抛弃,而是在克服旧事物消极因素的基础上,保留有利于自身发展的积极因素。新事物对旧事物的否定既有连续性又有非连续性,是连续性和非连续性的统一。形而上学的错误在于:否认事物内部矛盾性,认为否定就是单纯的消失,和发展无关;把肯定和否定绝对的对立起来,要么肯定一切,要么否定一切。方法论:辩证的否定原理要求我们对一切事物都应采取科学的分析态度,反对形而上学上肯定一切,否定一切的思维方法。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要正确对待我国传统文化和外来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古为中用,洋为中用,推陈出新,继往开来,我们要继承和发扬我国优秀的文化传统和革命文化传统,积极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