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论文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1《论语》论文论《论语》中的孝姓名:唐子陌学院:XXXXXXX专业:XXXXXXXXXX班级:20xx级学号:1234007手机号:159XXXXXXXX2目录摘要……………………………………………………………………………2关键词……………………………………………………………………………2正文内容……………………………………………………………………………2摘要:“孝”作为一个伦理观念正式提出是在西周,“孝”是中华文化传统所提倡的行为,所谓“百行孝为先”,反映的就是中华民族对孝的重视。而我们的传统孝道又是以孔子的孝道思想为基础的,孔子作为对孝道思想影响最大的思想家,他的孝道观自建立起就对中国人的行为、情感、思维方式以及中国社会的进程有着极深的影响,直至今日,孔子的孝道观在当代仍具有重要意义。关键字:《论语》孔子孝文化正文内容:“孝”,从字义上解释是指对父母尽心奉养并顺从,是指子女的行为不应该违背父母的、家里长辈的意愿,这是一种稳定的伦常关系。而真正意义上汉传统文化里面的孝则是以“敬”为前提的,作为子女、晚辈,对“敬”的最好表达就是所谓的“顺”,即“孝顺”、“孝敬”,故孝的本质是也就是“顺从”。在我国,孝的观念源远流长,早在公元前11世纪以前甲骨文中就出现了“孝”字,这也就是说,那时的华夏先祖就已经有了孝的观念。而作为儒家学派创始人的孔子就是一位全面地系统地论述孝道的3思想家。孔老夫子曾经说过,“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论语·为政》)这是对其弟子子游发问的回答,夫子在这里突出的一个“敬”字,说的很有道理,我们要对父母尽孝,不能只是赡养父母,不仅要物质上赡养,还要在态度上恭敬,是应该让父母过的舒适开心,故夫子的孝论并不单纯是指赡养行为,更重要的,夫子认为孝是一种内在情感,一种根源于血缘关系的自然亲情。这是夫子对孝行的那种较高层次要求的体现。无外乎孟子也说:“孝之至,莫大于尊亲。”(《孟子·万章上》)“仁”的思想是孔子思想的核心,也是其伦理思想的根本内容。夫子认为,一个道德高尚的人是必须拥有一颗仁爱之心的。夫子的“仁爱”思想,不仅仅是指“亲其亲”,而且还指“泛爱众”,即泛指爱自己以外的所有人,可以是地位显赫的高官,也可以是碌碌无闻的平民;既可是品行优秀的人之骄子,也可是恶贯满盈的坏人。夫子认为,一个人只有有了仁爱之心,才会去真心实意地孝敬父母。夫子的弟子有若曾说,“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也!”(《论语·学而》)由此可见,夫子及其门生把行孝作为为仁的前提条件。一个奉行孝悌之道的人,是不太可能存心去冒犯长辈和上级的;一个人不喜欢冒犯长辈和上级,却又喜欢犯上作乱,那是从来就没有发生过的事。故夫子认为,“仁”是从孝悌开始的。在儒家的思想中有这样一种观点:“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论语·学而》)可见,孝对封建社会的伦理道德具有极强的重要性。我4们只有学会爱父母、尊敬父母,然后才可能会爱朋友和同学、尊重朋友和同学,之后才能进而学会去爱党、爱国家、爱所有人。在这十次课的学习中,我发现我们大多数人都误会了夫子的“孝”思想。以前一直都认为夫子所说的那种“孝”是有一种“父要子亡,子不得不亡”的愚孝的孝顺,后来认真学习后发现其实并不是这样的。在《孔子家语·六本》里记载着这样一个事例,大致是说:有一天曾子和其父曾皙去地里种瓜除草,曾子在除草的过程中不小心斩断了他父亲曾皙种好的瓜秧,曾皙大怒,要打曾子,曾子为表孝心马上撅着屁股让父亲打自己,曾皙大怒之下居然用锄柄将曾子打昏了过去。曾子待苏醒后不久就回家了。当他正在床上歇着的时候听见父亲回来了,然后他立马起床放声唱歌,好让父亲听见,以示他在挨打后没有不适身体好得很。夫子知道后却批评说:“曾子不该撅着屁股等待着父亲杖罚,如果被盛怒之下的父亲打死,死的没有道理,人们就会指责曾皙的不义,这是以自己的愚孝使父亲陷于不义,是大大的不孝!”夫子还补充说,“曾子应该在父亲盛怒要打自己的时候跑掉的,然后等父亲息怒后给父亲跪下认错,这样父亲也不会因为错手将儿子打死而背上不义的骂名,曾子作为儿子也不会被人说是不孝,这才是最应该的解决办法。”由此可见,孝顺并不是要求子女对父母凡事都要百依百顺的,夫子说过,“父母如果有敢于跟自己争论的子女,他们就不会陷于不义,所以当父母有不对的言行,就应该与之争论。盲目听从父母的指命,又怎能就算是孝呢?”但夫子也说,子女对父母的错误的正确态度是谏诤,是要讲究方5法方式,而不谏就是陷父母于不义。在《论语·里仁》篇中有这样一句话,子日:“事父母几谏,见志不从,又敬不违,劳而不怨。”那么,当父母不接受子女意见的时候,子女是否应该惟命是从呢?显然夫子是反对对父母的惟命是从的。《孝经》中记载曾子问夫子的一件事,曾子问“若夫慈爱恭敬,安亲扬名,则闻命矣。敢问子从父之令,可谓孝乎?”夫子当时非常生气地说:“是何言与?是何言与?昔者天子有争臣七人,虽无道,不失其天下;诸侯有争臣五人,虽无道,不失其国;大夫有争臣三入,虽无道,不失其家;士有争友,则身不离于令名;父有争子,则身不陷于不义。故当不义,则子不可以不争于父,臣不可以不争于君。故当不义,则争之,从父之令,又焉得为孝乎?”显然,夫子强调子女对父母的错误不仅要直言敢谏,及时地批评,而且要讲究方法要做到让父母高兴的接受意见,改正错误为止。从夫子的言论中可以看出,夫子对于“孝”的理解是张弛有度的,同样这也是我们应该借鉴学习的地方。夫子也曾说过,“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这句话的意思是,“父母在世时,不要出远门。如果不得已要出远门,必须要有一定的去处。”对于这句话我们不仅要辩证地理解还要在当时的环境下去理解,这样才不至于曲解了夫子。试想,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下,通讯和交通十分不方便,父母要知道子女的行踪很难,所谓儿行千里母担忧,夫子只是认为子女不应该让父母整日为自己忧心,但是夫子并没有把话说绝对,“游必有方”,表明夫子既强调子女应奉养并孝顺父母,但又不反对一个人在有了正当明确的目标时外出奋斗。我们实是不应以6现在的眼光去看待那时的他们,我们现在出个门,到了目的地,一个电话打给爸妈,他们就安心了,可是那时呢,即便是收到书信那也是至少半月以前了,半月前的平安不代表现在的平安啊,所以父母依然会放不下心啊,所以才有家书抵万金之说。对我们现在的孩子来说也依然是这样的,千百年来,父母对子女的爱,不是聊聊几千字就能说清楚的,所以作为子女,我们真的应该多站在父母的角度,体谅他们、爱他们、敬他们、孝顺他们。一直以来,我都认为自己是个孝顺的孩子,可是在上汉老师的课上,我发现我做过那些不过是微不足道的小事情,我甚至都没有正式在父母生日的时候好好陪陪他们、生日礼物和蛋糕我也基本没有买过,还有妈妈一直很喜欢的花,我也就只送过一次,妈妈她那么的喜欢花,一定是每次都期望然后又很失望吧,虽然她都是说没关系的、不要紧的、多浪费钱啊,可是我知道她不过是希望我不要太自责、她是怕我看到她的失望,亏我还一直自诩自己是个孝顺孩子,一点小小的事都做不好,真是汗颜啊。还有那么那么多的那些事,我的不在意、我的爱忘记都应该是让他们失望的吧。我觉得像我这样的一定也是不在少数的,我们都改了吧。夫子还说过,“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则以喜,一则以忧。”这句话是在告诉我们,我们一定要牢记父母的年纪,我们不仅应该为他们的寿命感到喜悦,而且又时时刻刻要为他们的衰老而担忧。确实是这样啊,我们在为父母长寿感到高兴的同时,也要为父母的衰老感到担忧,所以,我们更应在父母的有生之年好好孝敬父母,夫子是怕我们会有“子欲养而亲不待”的遗憾啊。事实上,现代的中国人“孝”7的观念已明显淡薄了很多很多,所以我们更加需要学习夫子的孝道思想啊!夫子的“孝”思想文化是一个复杂庞大的理论系统,是宝贵的历史文化遗产,不可否认夫子的思想中也包含着一定的糟粕,毕竟是千年前的老人,我们也不该强求他有预知未来的能力。因此发掘其思想的合理的适合当下的优秀方面,使其在能现代道德文化传承建设中充分实现其应有的价值,是夫子“孝”思想最该有的结局,也是其获得新生的前提条件。要更好的发挥夫子“孝”思想的积极作用,则必须对夫子“孝”思想进行去粗取精、扬长避短的继承,只借用发扬夫子“孝”思想中积极的因素,来重新构建适应当今社会需要的新孝道,是十分迫切需要。

1 / 7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