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宫殿、坛庙、陵墓上节内容回顾概说实例聚落的形成住宅形制演变住宅构筑类型北京四合院江苏吴县东山天井住宅福建永定客家土楼河南巩县窑洞西藏囊色林主楼安徽歙县棠樾村山西襄汾丁村平面组成、门的等级、建筑特点平面布置、竖向布置、结构构造、布局优点平面形制、技术特点类型、优缺点及改进办法本章主要内容4.1宫殿4.2坛庙概述4.3陵墓唐长安大明宫明清北京故宫清沈阳明宫宫殿是中国宫殿是中国古代都城的主体,按功能兼有施政和居住两部分。4.1宫殿概述“殿”:宫殿中用来举行典礼仪式或处理政务的地方“宫”:用来生活起居的地方。4.1宫殿我国古代宫殿建筑的发展阶段:(一)“茅茨土阶”的原始阶段概述1.来自住屋形式——前堂后室2.夯土高台、宫殿+栅栏、廊庑、壕沟3.四合院——群的概念时间:夏商时期4.1宫殿我国古代宫殿建筑的发展阶段:(一)“茅茨土阶”的原始阶段概述4.1宫殿我国古代宫殿建筑的发展阶段:(一)“茅茨土阶”的原始阶段概述特点:四、五至十多米不等的高台宫室;高台由夯土筑成,台上木架建筑;非庭院结构;建筑色彩已很富丽例:春秋晋故都新田(山西侯马)、战国时齐故都临淄、赵故都邯鄣、燕下都(河北易县)、秦咸阳(陕西咸阳)4.1宫殿我国古代宫殿建筑的发展阶段:概述(二)盛行高台宫室的阶段时间:周、春秋、战国西周早期宫殿瓦,可能只用于檐部和脊部春秋战国时瓦广泛用于宫殿各诸候国竞相建造高台宫室(二)盛行高台宫室的阶段4.1宫殿我国古代宫殿建筑的发展阶段:概述4.1宫殿我国古代宫殿建筑的发展阶段:概述(三)宏伟的前殿和宫苑相结合的阶段时间:秦汉秦统一中国后,在咸阳建造了规模空前的宫殿,分布在关中平原,广袤数百里,布局分散。4.1宫殿我国古代宫殿建筑的发展阶段:概述(三)宏伟的前殿和宫苑相结合的阶段长乐宫——太后未央宫——天子朝廷、正宫北宫——太子桂宫、明光宫、建章宫4.1宫殿我国古代宫殿建筑的发展阶段:概述(三)宏伟的前殿和宫苑相结合的阶段各宫都围以宫墙,形成宫城,宫城中又分布着许多自称一区的“宫”,这些“宫”与“宫”之间布置有池沼、台殿、树木等。格局较自由,富有园林气息。未央宫前殿台基残高14M左右4.1宫殿我国古代宫殿建筑的发展阶段:概述(四)纵向布置“三朝”的阶段时间:自隋至明清三朝:大规模礼仪性朝会、日常议政朝会、定期朝会三种。五门:外曰皋门、二曰库门、三曰雉门、四曰应门、五曰路门。特点:宫室由前朝和后寝两大部分组成后又在正殿两侧设东西厢或东西堂,三者横列。4.1宫殿我国古代宫殿建筑的发展阶段:概述(四)纵向布置“三朝”的阶段4.1宫殿我国古代宫殿建筑的发展阶段:概述(四)纵向布置“三朝”的阶段4.1宫殿我国古代宫殿建筑的发展阶段:概述(四)纵向布置“三朝”的阶段4.1宫殿我国古代宫殿建筑的发展阶段:概述(四)纵向布置“三朝”的阶段明清北京:三朝五门4.1宫殿我国古代宫殿建筑的发展趋势:概述(一)规模渐小:汉长安长乐、未央两宫占地分别为6.6及4.6平方公里;唐长安大明宫3.3平方公里;明北京紫禁城(宫城)仅0.73平方公里。(二)宫中前朝部分加强纵向的建筑和空间层次,门、殿增多。(三)后寝居住部分由宫苑相结合的自由布置,演变为规则、对称、严肃的庭院组合,汉未央宫、唐大明宫台殿池沼错综布列,富有园林气氛,不似明清故宫森严、刻板。4.1宫殿(一)唐长安大明宫唐初利用隋代旧宫(大兴宫)改名为太极宫。唐高宗时,因太极宫地势卑湿,遂在其东北角御苑内龙首原高地上,将唐太宗时所建大明宫扩建而成新宫。太极宫从此降为闲散之所,大明宫成为唐朝政治中心所在地。大明宫位处高地,居高临下,可以远眺城内街市。宫城占地面积约为明清北京紫禁城的4.5倍。4.1宫殿(一)唐长安大明宫三朝五门,后加大花园——“天子诸侯皆三朝”唐称“大朝、常参、入阖(关闭/全部)”即:大规模礼仪性朝会定期期会三种。4.1宫殿(一)唐长安大明宫唐大明宫平面4.1宫殿(一)唐长安大明宫含元殿所依据的承天门形制(隋)是门阙。因此建立翔鸾、栖凤两阁,全组建筑形成“┏┓”形平面。这一形式直接影响五代洛阳五凤楼、宋东京宣德门和明清故宫午门,阙和主体建筑自此相联而不各自分离。含元殿高出地面10余米,殿基东西宽76m,南北深42m,是一座十三间的殿堂。殿前有一条长70余米的坡道供登临朝见之用,称之为龙尾道。4.1宫殿(一)唐长安大明宫含元殿形制主殿为单层建筑重檐庑殿,东西两侧各有向外伸出并向南折出的廊道,与翔鸾阁与栖凤阁基址相连。两阁是跌落的歇山式屋顶形制。4.1宫殿(一)唐长安大明宫内廷部分以太液池为中心,布置殿阁楼台三四十处,形成宫与苑相结合的起居游宴区。太液池西侧的麟德殿,是天子赐宴群臣,宰臣奏事,藩臣朝见、观看伎乐等活动的重要场所。4.1宫殿(一)唐长安大明宫麟德殿,由前、中、后三座殿组成,面积约5000平方米,约为太和殿的三倍。采用了面阔11间,进深17间的柱网布置。4.1宫殿(一)唐长安大明宫唐大明宫麟德殿复原图殿东西两侧又有亭台楼阁衬托,造型相当丰富多样。4.1宫殿(二)明清北京故宫现存的北京故宫始建于明永乐四年(1406年),完成于永乐十八年(1420年)。清代沿用,有些重建、改建,但大体保持明代面貌,且至今不少殿宇为明代遗物。4.1宫殿(二)明清北京故宫宫城称为紫禁城,东西宽760m,南北深960m,周围有护城河环绕。城墙四面辟门:南面正门曰午门,北面神武门,东西分别为东华门和西华门,门上都设重檐门楼。城墙四隅有角楼,3檐72脊,造型华美。1、整体布局4.1宫殿(二)明清北京故宫午门4.1宫殿(二)明清北京故宫4.1宫殿(二)明清北京故宫东华门西华门4.1宫殿(二)明清北京故宫角楼4.1宫殿(二)明清北京故宫宫城内部仍分为外朝、内廷两大部分。所谓“前朝”,即为帝王上朝治政、举行大典之处。所谓“后寝”,即帝王与后妃们生活居住的地方。在“前朝”中央靠墙处设有御座,这是帝王上朝坐的地方。在“后寝”,则设有床具供休憩之用。1、整体布局4.1宫殿(二)明清北京故宫外朝包括三殿、文华殿、武英殿三区。1、整体布局4.1宫殿(二)明清北京故宫文华殿:太子读书,举行经筵讲学典礼和召见学士的地方。一度作为“太子视事之所”。“五行说”东方属木,色为绿,表示生长。武英殿:理事之所,召见大臣议事。康熙时,在此印刷书籍,铜版活字印刷。在中国印刷史上颇有地位。1、整体布局4.1宫殿(二)明清北京故宫1、整体布局三殿: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4.1宫殿(二)明清北京故宫太和殿:外朝主殿,供天子登基、颁布重要政令、元旦及冬至大朝会及皇帝庆寿等活动之用。殿前庭院长宽各200余米,有8m多高的白石台基将殿身高高托起。4.1宫殿(二)明清北京故宫太和殿:①十一间,重檐庑殿②它和明长陵棱恩殿并列为我国现存最大的木构建筑③皇宫一律用黄色琉璃瓦是明代开始的规矩。4.1宫殿(二)明清北京故宫太和殿:①十一间,重檐庑殿②它和明长陵棱恩殿并列为我国现存最大的木构建筑③皇宫一律用黄色琉璃瓦是明代开始的规矩。4.1宫殿(二)明清北京故宫中和殿:是大朝前的预备室,供休息之用,攒尖顶。保和殿:殿试进士、宴会等用。重檐歇山顶。这三座殿宇共立于白石台基上,一律用黄琉璃瓦,色调鲜丽,同时顶部的变化使建筑体型主次分明,富于变化。4.1宫殿(二)明清北京故宫内廷部分包括以乾清宫为中心的中路和左右侧大片嫔妃所居的院落式寝宫。4.1宫殿(二)明清北京故宫乾清宫是皇帝正寝,坤宁宫是皇后所居,明嘉靖时,两宫之间又建了一座小殿“交泰殿”,于是成了外三殿与内三殿的布局。紧靠乾清宫东西两侧为东西六宫,乾东五所,乾西五所等。这种布局附会天象。分别象征了天地、十二星辰和众星,形成群星拱卫的格局,来夸张皇帝的神圣。4.1宫殿(二)明清北京故宫东六宫东侧自北向南还有几组小庭院,是管理衣食的服务机构,南端是宫内祭祖用的奉先殿。西六宫西侧有两路院落:紧靠西六宫的是一些小殿和庭园,供居丧及游赏之用,再西侧为喇嘛教佛堂。以上内廷部分周围有内宫墙环绕保护,墙外还有长巷相隔,以加强警卫。4.1宫殿(二)明清北京故宫由此向东向西直到紫禁城墙称为“外东路”与“外西路”是皇帝长辈、晚辈居住的区域和服务机构。外东路有乾隆作太上皇时居住的皇极殿、宁寿宫和“乾隆花园”,以及皇子所居的南三所,外西路有老太后、老太妃居住的英华殿、寿安宫、慈宁宫等。4.1宫殿(二)明清北京故宫在中轴线的最后,有一区御花园,殿阁亭台作对称布置,了无园林趣味其中钦安殿又称玄极宝殿,是一座明代建筑,重檐盝顶。明时供季秋大享及祭祀玄武之神等用。4.1宫殿(二)明清北京故宫2、中轴线在1.6km的轴线上用连续的、对称的封闭空间、形成逐步展开的建筑序列来衬托出三大殿的庄严、崇高、宏伟。4.1宫殿(二)明清北京故宫(1)基本组合手段:院落北京故宫从大清门开始经历6个封闭庭院后达到主殿,形成3个高潮。第一个高潮:500米长的千步廊组成的狭长前院;与接下来的300余米长的横向空间,组成丁字形平面,到达高耸的天安门前。4.1宫殿(二)明清北京故宫(1)基本组合手段:院落第二个高潮:进入天安门之后为一个较小的庭院,尽端是体量形式和天安门相同的端门,之后是深300余米长的狭长院落,达到轮廓丰富体量宏伟的午门。北京故宫从大清门开始经历6个封闭庭院后达到主殿,形成3个高潮。4.1宫殿(二)明清北京故宫(1)基本组合手段:院落第三个高潮:午门内是豁然开朗的太和门庭院,宽度达200多米,太和门之后为面积4公顷多的正方形大广场,即来到最后的高潮太和殿。北京故宫从大清门开始经历6个封闭庭院后达到主殿,形成3个高潮。4.1宫殿(二)明清北京故宫(2)在建筑处理上,应用以小衬大、以低衬高等对比手法突出主体。台基高度形式、屋顶形式(3)建筑细部和装饰也有繁简高低之别。斗栱、门之前的建筑小品和雕饰。(4)建筑色彩采用强烈的对比色调:白色台基,土红墙面,朱色门窗和青绿彩画,各色琉璃屋面,显得格外璀璨。(三)清沈阳故宫位于辽宁省沈阳市的城中心,是清入关前的两代皇帝努尔哈赤和皇太极营造和使用的宫殿。清入关定都北京以后,这里成了留都宫殿,称“奉天行宫”。4.1宫殿康熙、乾隆两朝又进行了改建和增建。现占地面积为5.66万平方米,由10多个宫院组成,全部建筑90多处,300多间。(三)清沈阳故宫皇宫布局具有浓厚的民族和地方特点,共分东、中、西三路:东路以大政殿为主,是努尔哈赤上殿坐朝议政的地方。大政殿两翼东西纵向排列10座方亭,是两翼王和八旗大臣治政之处。4.1宫殿(三)清沈阳故宫大政殿及十王亭4.1宫殿(三)清沈阳故宫中路为皇太极所建,呈前朝后寝的布局形式。前面进大清门为崇政殿,是上朝听政之处。自风凰楼以后为后廷的主殿清宁宫,其旁边还有麟趾宫、衍庆宫、关睢宫、永福宫等,为帝后寝宫。4.1宫殿西路系乾隆时代增建,主要有文溯阁,仰熙斋、嘉荫堂和戏台等,建筑风格接近北京故宫。(三)清沈阳故宫4.1宫殿4.2坛庙4.1宫殿4.2坛庙概述4.3陵墓北京天坛北京社稷坛北京太庙太原晋祠北京曲阜孔庙概述4.2坛庙1、坛庙的起源坛庙的出现起源于祭祀,祭祀是对人们向往自然、神灵、鬼魂、祖先、繁殖等表示一种意向的活动仪式的通称。伴随着祭祀活动,相应地产生场所、构筑物和建筑,这就是坛庙。台而不屋为坛,设屋而祭为庙概述4.2坛庙1、坛庙的发展20m的方形祭坛,三重遗迹构成:中央为方形红土台;四周为回字形土沟;中偏南为12座大墓。概述4.2坛庙2、坛庙的发展概述4.2坛庙2、坛庙的发展位于平台南坡,女神庙由一个多室和一个单室两组建筑组成。概述4.2坛庙2、坛庙的发展概述4.2坛庙2、坛庙的发展概述4.2坛庙2、坛庙的发展共同点:青铜铸造工艺;都城布局;类似的自然、鬼神、祖先崇拜及相同的祭祀方法差异:奴隶制昌盛,大量人牲的使用。用青铜塑像来祭祀,图腾崇拜较浓。概述4.2坛庙2、坛庙的发展这些祭祀建筑均开了秦汉隋唐以致明清坛庙的先河,祭祀礼仪并被不断的系统化。《尔雅·释天》中记载:“祭天曰燔柴,祭地曰瘗埋。祭山曰庪县,祭川曰浮沈,祭星曰布,祭风曰磔。”到封建社会,坛庙祭祀是古代帝王最重要的活动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