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说》情境默写默写参考答案1、韩愈的《师说》是写给少年李蟠的。文末所说的“__好古文”,点出李蟠的文章爱好,而“__六艺经传皆通习之”,则说明了李蟠的儒学素养。(2018年高考全国1卷)2、韩愈在《师说》中说:从师与年纪无关,比自己年纪大的人,闻道在自己之先,要以之为师,而“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也要以之为师。3、韩愈所说的“师”,有其独特含义,明确自己所说的老师不是指教授儿童的启蒙教师的句子是: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4.本文从多个方面进行对比,抨击“耻学于师”的人,先用古今对比,指出从师与不从师的两种结果,并用一个反问句推断圣人更圣明,愚人更愚笨的原因的语句是: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5.本文以为子择师和自己不从师作对比,韩愈直接点明自己的态度,认为这样做,最终导致的结果是: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6.韩愈认为老师的职能是: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7、择师的标准是: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8、韩愈在《师说》中的“_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表现出当时的士大夫以地位为标准、耻于从师的心理。9、韩愈在《师说》中写人们为子择师而他们自己却不从师,认为人们这样做是“_小学而大遗”,并不明智。10、《荀子?劝学篇》指出:“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这与韩愈《师说》中“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的观点是相同的。11、柳宗元曾在《答韦中立论师道书》中说:“今之世不闻有师。有,辄哗笑之。”这与韩愈《师说》中“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所描述的现象一样。12、“没有人是天生懂道理的”,这与《师说》中“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一致。13、《师说》中强调了从师是为了学道,和他人的年龄大小无关的两句是:“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14、韩愈在《师说》中表达自己写作目的的两句是:“余嘉其能行古道__,_作《师说》以贻之”,可见他对年轻好学者的扶掖之心。15、韩愈的《师说》中,作者认为“学生不一定比不上老师,老师不一定比学生贤能”的原因是:“___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16、求学需要实事求是的精神,不懂的就要去探求,或是向别人请教,正如《师说》中所说1---“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否则,就会像韩愈在《师说》中批判的对象一样,本末倒置,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17、从师态度不同,结果也不同。古之圣人才智超出一般人很远,“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才智低于圣人很多,“而耻学于师”,这就造成了两种截然不同的结果:是故“圣益圣,愚益愚。”18、韩愈在《师说》中写道,时人在从师学习的问题上,对其子和对自身有不同择师而教之的态度:对其子,择师而教之;对自身,则耻师焉。19、韩愈在《师说》中慨叹,因士大夫之族与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对待从师学习的态度不同,产生了一种出人意料的结果: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20、以孔子为例,指出古代圣人没有固定的老师,广泛学习,重视师道,阐明从师的必要性和以能者为师的道理的句子是:圣人无常师。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21、韩愈在《师说》中引用孔子的话“_三人行,则必有我师”来论述要虚心向每一个人学习的道理。22、《师说》中,作者对当时耻于学习的现象发出两句慨叹:“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其中,“久”字写出了当时耻师现象已成陋习,“难”字写出了从师学习的重要性。23、韩愈《师说》中说明自己写这篇文章是为了赞扬李蟠能行古人从师之道的句子是“不拘于时,学于余”。24、在《师说》中,韩愈以“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这两句,颠覆了老师胜过学生这一传统观念。25、韩愈在《师说》中用对比手法揭示了古代圣人和当时一般人形成巨大差距的原因。古代圣人敏而好学,尊师重教,虚心请教,而现在的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怎能不更加愚昧?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