粟裕、叶飞、陈毅等将帅恩怨之三野(华野)军事情报已经成为了一门学科,密码破译,秘密潜入,派遣间谍都属于情报学的应用。共产国际对于军事情报极为重视,因为莫斯科正可谓是现代军事情报(间谍战)的开山祖师,所以中共作为第三国际的重要支部,自然对情报工开展得心应手。一开始由周恩来领导的“特科”在国共第一次内战时做得风生水起,但在苏区被围剿并被迫长征的情景下不断受到挫折;长征中军委二局的无线侦听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帮助毛泽东完成了四渡赤水这一得意之作(不知博古、李德为何没有充分利用军委二局,难道真是教条主义作怪?);立足延安后,又策动张杨,引发西安事变,赢得喘息之机;1939年中共又成立了社会部,并逐渐建成了王石坚情报系统、潘汉年情报系统、吴克坚情报系统、刘少文情报系统等等。这些系统,除王石坚情报系统被摧毁外(王石坚情报系统中的“后三杰”曾对西北战局起到了极大作用),其余均坚持到建国,并发挥了极为重要的作用。另外,大量的潜伏人员、红色代理人,在关键时期都发挥了重要作用。如在经济方面,还通过党员冀朝鼎故意扰乱了国民政府的金融政策,让国统区经济加速崩溃;而国军军事中枢中的郭汝瑰、刘斐,莱芜战役中的韩练成,淮海战役中的张克侠、何基沣、廖运周等,这些潜伏者在内战期间对中共的胜利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不过,硬说胡宗南是红色代理人,可能胡宗南会觉得委屈,他虽然指挥大兵团打仗是个草包,但对国民党的忠心还是有的。粟裕对于情报历来重视,在新四军时期,他就组建了一支专门从事无线侦听的“四中队”。他指挥的新四军一师,许多胜仗中有四中队的功劳。在国共第二次内战期间,中共的情报系统发展到顶峰。莱芜战役、孟良崮战役等,除了华野的能征贯战,老蒋的临阵换将等因素,情报及潜伏人员起了很大的作用。自从饶漱石整军后,华东野战军先后取得了莱芜战役和孟良崮战役两个重大胜利。他们正要进一步扩大战果之机。毛泽东决定提前发动反攻,把战场烧向国统区,于是就有了刘邓的千里跃进大别山。1、莱芜战役与孟良崮战役粟裕对莱芜战役总结报告中指出:“大兵团作战,情况瞬息万变,除非敌人实行总退却,个别部队决不能改变整个部署的决心。……大兵团作战,各纵队求缴获之心不应过于迫切,而应局部服从全部,个别服从整体。”粟裕把缺点也列了5条之多,简述有以下几点:“部队开进紊乱,行军道路交叉,大家争路走,争房子住。这个问题主要应由我(粟裕)负责,因陈(士榘)参谋长留南线指挥,刘(瑞龙)、张(元寿)副参谋长又忙于后勤,对部队运动道路未能更精细区分”;“通信联络差”;“个别部队不注意隐蔽”;“每次战斗前几乎都有俘虏兵逃跑回去,向敌人告密”;“战场追击差”等。打了胜仗的华野尚且有这么多的缺点和不足,那国民党军队呢?国军多级指挥,南京蒋介石、陈诚,徐州薛岳、济南王耀武,各有分歧,并且没有给战场指挥官李仙洲充分授权,反而无法发挥大兵团作战的优势。被俘的李仙洲感叹,后方的王耀武虽然坐阵济南,远离前线,但命令直接下达给师级单位,使他成为空架子。莱芜战役中,仅60余个小时,国军损失5万余人,而华野损失不过数千。这给予国军将领很大震撼。74师的张灵甫也借口“不熟悉山地战”表示怯战。蒋介石临阵换将,以策划了皖南事变的顾祝同代替薛岳。休整一月后,顾祝同排兵布阵,再次进攻,虽然把74师放在进攻的集团军中央位置,但华野通过准确情报,把位于中央位置的74师与周边国军分割,包围于孟良崮、坦埠一带。国军又惊又喜,希望在此情形下顺势举行决战,但张灵甫判断失误,带领这支劲旅上了绝地——没有水源、难以构筑工事的孟良崮,不但使部队得不到补及,而且还发挥不了自己重武器的优势,结果仅3天就全军覆没。华野是非常幸运的,因为战斗刚结束就天降大雨。这次战役,极为凶险,因为莱芜战役中,华东局饶漱石动员了50余万民工从事战争后勤工作,这次却是“万军之中取上将首级”,一旦不能快速结束战斗,极有可能被困于此不得脱身。有资料写,本次战役中,许世友对调整总署有意见,在电话里与粟裕争辩,结果被陈毅压服。这说明陈毅、粟裕还是很厚道的。如果换成彭德怀,有下属向他提要求,不可能批评几句算完的。2、七月分兵失利与粟谭之争6月28日华野将下一步的作战方案上报中央军委。但当时毛泽东已经定下了向国统区主动进攻的战略。根据这一战略,6月29日,中央军委提出了留四个纵队在正面监视敌人;以五个纵队外线进军。至6月30日,华野按照这一要求,提出分成三路的方案:一、四纵队(南兵团)、三、八、十纵队(西兵团)以及二、六、七、九纵和特种兵纵队(留守兵团)。中央军委当即同意了这个方案。7月初这一方案就被实施。7月份天降大雨,南兵团攻滕县、邹城失利,下旬又被国军围困,艰苦向西突围。西兵团攻济宁、汶上失利,与刘邓大军在鲁西南会师。留守兵团在粟裕指挥下,先攻南麻,败于胡涟第11师。撤出战斗未及休整又攻临朐,再败于李弥第八师。各兵团均损失重大。为此,粟裕向中央军委发电自我批评:自五月下旬以来,时愈两月无战绩可言,而南麻临朐等役均未打好,且遭巨大之消耗,影响战局甚大。言念及此,五内如焚。此外,除战略指导及其他原因我应负责外,而战役组织上当有不少缺点及错误,我应负全责,为此请求给予应得之处分。至整个作战之检讨,俟取得一致意见后再作详报。然而,谭震林认为这一认识不够深刻,特地写了一封信给粟裕,指出打败仗的原因是粟裕一味贪多贪大引起的。陈毅看过这封信后,特地找粟裕夜谈。粟裕不能接受谭震林的看法,也写了一封辩解的信,陈毅看过后,认为粟裕是正确的,反过来劝说谭震林。毛泽东代表的中央军委及饶漱石代表的华东局都对粟裕表示了支持,经过协商,陈毅粟裕率部分军队外线,与陈唐、叶陶会师,组成外线兵团,再次集中力量歼敌,许世友和谭震林率留守部队组成内线兵团,饶漱石等华东局领导随内线兵团行动。谭震林是井岗山的老革命,在黄花塘事件中,谭作为亲历者,讲解过陈毅与毛泽东的“不合作”历史;而在谭负责的淮南军区,整风工作也有些过火,幸而接受了黄克诚等人的意见。建国后又支持吴芝圃在河南的大跃进,造成了大饥荒。然后,在文革中,谭震林却能够站出来反对四人帮。最为出名的当是“大闹怀仁堂”时对江青等人说的几句痛心疾首的话。当谭震林在井岗山担任茶陵县委书记时,粟裕只是连级干部,资格当然比粟裕要老得多。谭震林其人有话就说,二人之间的争议并无其它。3、外线兵团和留守兵团的指挥人选8月3日,陈毅粟裕请外线兵团整编为西兵团,由陈士渠担任司令员。陈粟还检讨上月的败绩,粟裕自请处分。8月4日和5日,毛泽东发四电,回复粟裕的检讨,称七月失败“不要紧”,并命令粟裕带炮兵纵队前往外线统一指挥作战。正式电报中有一句“陈唐指挥能力弱”的理由。8月5日毛泽东又电令陈士榘等人,不可轻举妄动:“5纵至少须有两星期安全休整,并待粟裕到来方能举行机动作战。”因为两天后,即8月7日,刘邓将正式向大别山挺进,没有华野外线兵团的配合策应,这一举动失败的可能性就会增加。粟裕得到命令后立即与陈毅一起回复,要求陈毅同去,并要求把王必成纵队带走。因为毛泽东电报中已经给陈毅安排指挥留守兵团即东兵团的任务,并命令饶漱石把后勤工作重心转向粟裕将去的“鲁西南”。所以对陈毅也去外线的要求有些犹豫。然而粟裕再次单独署名要求陈毅同去。毛泽东不得已在8月6号,同意陈粟仍一起行动,多带部队到外线。改由谭震林任留守兵团的司令员,黎玉任政委,许世友任副司令。并催促粟裕迅速动身出发。因留守兵团实力大为减弱,谭震林军事指挥水平有限,山东根据地在短时间内遭到重大挫折,华东局于8月21日提出由许世友担任司令员,谭震林任政委,共同指挥作战。中央经考虑后同意。8月26日,华东局书记饶漱石、黎玉等人要求集中兵力,“提出9纵应即13纵靠拢,进行胶东内线作战准备,请谭震林提出东兵团作战计划”,谭震林却未按要求行动。粟裕与陈毅于8月29日致电军委并告饶漱石、黎玉,批评谭震林“往复电商,致丧失战机,形成分兵局面”。最后,饶漱石等华东局把军事指挥权交给了许世友。4、陈毅借调中野跃进大别山是毛泽东于1947年5月提出的外线反攻,逐鹿中原的设想,1947年5月15日,接受外线任务的晋冀鲁豫中央局书记邓小平,就组织晋冀鲁豫中央局于1947年5月15日在冶陶召开会议,决定由邓小平、刘伯承、徐向前向党中央建议,专门组织中原局,以邓小平、刘伯承、李先念、张际春、郑位三、李雪峰、刘子久、陈少敏等为中原局常委,以邓小平为第一书记,刘伯承为第二书记,邓子恢为第三书记。第二天中央批复。9月28日,刘邓刚在大别山站住脚,中央即重新划分了战略区域。任命邓小平仍为中原局书记兼晋冀鲁豫中央局书记,薄一波为晋冀鲁豫中央局第一副书记并代理书记,陈毅为该局第二副书记。要求陈毅、粟裕、张云逸、邓子恢加入晋冀鲁豫中央局,陈、粟代表该局负责指导黄河以南、运河以西、平汉以东、淮河以北地区之党政军民工作,以利直接支援前线。张、邓代表该局指导渤海地区工作。晋冀鲁豫中央局负责统筹刘邓、陈粟两野战军及陈谢兵团的后勤供给。在目前,除供应刘邓、陈谢两军不可放松外,应将供应陈粟野战军工作放在紧要地位。当陈粟率领外线兵团打了一系列胜仗后,刘邓正在大别山吃苦。所幸陈粟大军与陈赓、谢富治兵团(名义上隶属刘邓,实际归中央直接指挥,个别战役划归陈粟指挥)在中原进行了一系列的胜仗,从大别山吸引了部分兵力,刘邓才缓过劲来。刘邓、陈谢、陈粟(属下的陈唐兵团有时也直接受中央领导)三路大军经略中原,不得不重新组织中原地区的领导机构。晋冀鲁豫中央局方面,邓小平只是挂名,工作实际已经由第一副书记薄一波及滕代远、徐向前等负责。中原局书记邓小平几次三番请陈毅、邓子恢等人率领大批干部前往自己所在的中原局,加强领导团队。其中一个方案中,甚至提出请彭真到中原局来担任一把手。因为刘邓经过国军重点围剿,实力大不如前了,而华野势头正锐,在这时候,如果不调来一批大员,中原局的领导机构恐怕就不能跟着刘邓的司令部走了,即便继续维持,也很难协调三支大军的行动。经过淮海战役前的争论,毛泽东同意了粟裕继续在中原歼敌的主张,并认为粟裕已经可以在军事上独挡一面了,因此决定调陈毅前往中原局,加强领导。这样,陈毅从晋冀鲁豫第二副书记的位子上,转任中原局第二书记,在刘邓大军中担任副司令员,并到职工作,但同时保留华野的司令员和政委的名义。应当说,毛泽东对陈粟之间的配合是相当满意的。但这时,政治上需要陈毅前往中原局领导班子工作,而军事上粟裕也可以独挡一面,那就让他放手施为吧。陈毅对此也表示理解,虽然他明白自己到中原局后,政治上接受邓的领导,军事上接受刘的领导。5、许世友离开三野济南战役期间,粟裕即向中央请求开展淮海战役。淮海战役是一个经典战役,其中粟裕应记首功。刘邓的二野因为在大别山损失较大,因而战果不如三野。但三野中有两人未参加淮海战役,一是叶飞,因为养病;二是许世友,也是养病。大家比较关心的是许世友,各种传言都说许世友在1948年9月16日至24日的济南战役中不听指挥,助攻变主攻,虽然活捉王耀武,虽然部队有了济南第一团的荣誉,但还是受到处分。中央军委1948年10月30日给华东局下令整风的电报中说:“(饶)漱石同志:自中央子虞电至今已九个月,未寒电至今已两个半月,华野前委书记对于执行中央请示制度及在军队中开展反对无纪律无政府状态,反对事前不请示事后不报告经验主义与游击主义的恶劣作风,至今没有表示态度,亦未申明理由,在此问题上失去主动性,落在一切兵团之后,实属不合。你是华东军区及华野全军的政治委员,现责成你传达中央意旨,处理此问题,并以结果告为盼。军委三十亥。”这一电报点名“华野前委书记”粟裕,可谓在给饶漱石施加重大压力。许世友虽然在济南战役时归粟裕指挥,但其一直隶属山东军区也即当时华东局的饶漱石指挥。粟裕在淮海战役前后就向中央建议,由“陈(毅)军长、邓(小平)政委”统一指挥淮海战役,后中央采纳其建议,成立了以邓小平为首的淮海战役总前委。井岗山老革命谭震林也成为总前委之一。山东兵团大部参战,战功显赫。淮海战役后,山东兵团几个纵队被编入三野战斗序列,其中以9纵为基础的27军更成为当今的王牌部队之一。但许世友被任命为山东军区副司令员(司令员张云逸),在三野南下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