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生长素的生理作用》的说课稿尊敬的各位评委,各位老师:大家好!我叫李莹,来自焦作一中,我说课的题目是《生长素的生理作用》。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设计思路等六个方面来谈谈我对这节课的设计。【教材分析】1、内容地位本节是人教版必修第三册第三章第二节的内容。主要介绍了生长素生理作用的特点及应用。考试大纲中明确要求,学生要重视理论联系实际,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自然界和社会生活中的一些生物学问题。而本节内容,比如顶端优势现象和原理,生长素在农业生产上的应用,恰恰反映了考试大纲的要求,因此,本节内容是考纲中的重点内容。2、教学重点生长素的生理作用。3、教学难点探索生长素类似物促进插条生根的最适浓度4、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概述植物生长素的生理作用(2)用生长素生理作用的特点解释植物的顶端优势现象;探索生长素类似物促进插条生根的最适浓度。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合作与交流能力,以及独立思考和归纳总结,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态度情感目标通过教学和实验,使学生认识生物科学的价值,乐于学习生物科学,养成质疑、求实、创新及勇于实践的科学精神和科学态度。由于不同阶段的学生的理解和接受能力不同,而本节课的对象是高二学生,因此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和心理认知特点,我进行了学情分析:【学情分析】高二学生天性活泼,好动,好奇,好表现,注意力易分散,如果抓住学生特点,积极采用形象生动、形式多样的教学方法和学生广泛的、积极主动参与的学习方式,定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有效地培养学生能力,促进学生个性发展。所以在教学中应紧紧抓住高二学生的这一生理特点,一方面我运用直观形象的实验材料,让学生观察,引发学生的兴趣,使他2们的注意力始终集中在课堂上;另一方面要创造条件和机会,比如让学生自己发表见解,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因此,我将课堂还给学生,从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理念出发,引导学生探究学习。知识方面,学生已知道什么是植物激素,理解了向光性的原因和生长素的产生,运输和分布,且生长素可以促进植物的生长。但学生所知道的这些仅仅是书本上的知识。没有见过生长素,也没有见过在不同浓度的生长素的作用下,植物的生长情况。我通过介绍生长素,展示实验材料,让学生自己观察植物的生长情况,自己统计数据,自己设计表格,模拟科学工作的程序,激发他们的好奇心,引发他们的兴趣,促使他们深刻领悟科学研究的方法——假说演绎法以及建立数学模型的思想,从而自己归纳总结生长素的作用特点。加深对知识的理解。【教法和学法分析】1、直观演示法;2、活动探究法;3、集体讨论法在学习中,学生运用以下学法:1、思考评价法;2、分析归纳法;3、自主探究法;4、总结反思法【说教学设计思路】数学是一门工具学科,在高中的物理与化学学科中广泛的应用。由于高中生物学科以描述性的语言为主,学生不善于运用数学工具来解决生物学上的一些问题。这些需要教师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给予提炼总结,并进行数学建模。所谓数学建模(MathematicalModelling),就是把现实世界中的实际问题加以提炼,抽象为数学模型,验证模型的合理性,并用该数学模型所提供的解答来解释现实问题。在生物学科教学中,构建数学模型,对理科思维培养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美国《国家科学教育标准》指出,学生的探究活动最终应该构造一种解释或一个模型。我国课程标准也很重视模型的教育意义:在课程目标部分对构建数学模型有了明确的要求,高中生物必修3教参中明确指出:“学生要学会领悟数学模型建构方法的思想,并能尝试着建立数学模型”。本节课教师为学生提供体现生长素生理功能及其特点的生命现象或实验数据,引导他们进行分析和解读,自主构建数学模型,体会科学研究的方法,在得出有关生长素的生理功能和特点等结论的前提下,进一步引导学生将生长素的基本理论应用于实践,如解释顶端优势现象,探索生长素促进扦插枝条生根的最适浓度,从而培养和提高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及其科学思维水平。由于本节课的目的在于让学生掌握科学探究的方法,领悟数学模型的构建的思想,因此生长素的生理作用特点的探究是本节课的主要方面,而以下的探索生长素类似物促进插条生根的最适浓度的内容我设计了几个问题,以问促思,开拓学生的思路,然后让学生在课下做实3验,真正的参与到探究活动中,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掌握本节课的难点。我在整个教学过程中,采用“创设情境,提出问题—分析问题,提出假设—设计实验,验证假设—归纳总结,得出结果”的这条思路来设计实验教学。学生在分析资料、观察实验数据,描点画曲线,归纳总结这些活动中去探究生长素的生理作用。【说教学设计流程】回顾旧知,引入课题:(多媒体展示植物的不同的生长情况)——学生分析回答原因。(由于单侧光会使生长素在尖端发生横向运输,分布不均造成的),继续提问,那么上节课我们还学到,横向运输除单侧光引起外,还有哪些因素可以引起横向运输?(重力)(设计意图:回顾旧知,加强对知识的掌握,同时便于引入新课)↓创设情境,提出问题:1、设问,植物平放后,还是按照原来生长的方向生长吗?学生说出原因,教师评价,(展示多媒体)。2、回答:根向地生长,而茎向上生长。3、质疑:这是为什么呢?启发学生思考——植物的生长与生长素有关,这是在生长素作用下的结果,如何来解释这个问题呢?(设计意图:通过现有的知识,锻炼学生的分析能力,从日常生活中常见的例子入手,创设问题情境,引起学生的质疑,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分析问题,提出假设:此时教师鼓励学生大胆猜想,学生经过分析讨论后说明。植物的生长与生长素有关。有可能是以下一些原因(假设)(多媒体展示假设):1、假设:这是根和茎对生长素的敏感度不同导致的。根和茎近地侧生长素的分布相同,该浓度的生长素更有利于茎的生长。所以根长得慢,茎长得快。也就是说在相同的生长素浓度下,根和茎的反应是不同的。2、设问:以上仅仅是我们的猜想,如果要想得到一个正确的结论的话,需要用实验来证明,需要一些证据,或者一些理论或数据来进行科学的解释。这就需要我们继续往下做什么?学生回答(做实验),教师设问:做什么样的实验呢?43、本节探究内容:实验的课题——生长素浓度对植物根和茎生长的影响。(设计意图,通过鼓励学生讨论,启发学生思考,可以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合作交流能力;确定本节课的探究重点,体会科学实验的一般程序)↓设计实验、验证假设:在此探究环节,我从四个层次进行讲解::1、首先启发学生思考:自变量、因变量、无关变量,确定实验设计思路,然后展开实验。由于时间限制,部分探究实验过程难以展开(不同浓度的生长素的配制以及要保证生根的时间),这就需要学生提前在课下做好充分的准备,上课直接观察实验现象。构建模型。2、课前准备:(某学生研究小组的实验)配制药品:配制不同浓度的生长素溶液:称量0.01mol的生长素,先加入少量酒精,待溶解后稀释至1000mL,得到10-2mol/L的生长素溶液,再用蒸馏水依次稀释和配制出(10-10~10-4)mol/L共10个浓度的生长素溶液,保存在棕色瓶中,贴上标签,放在暗处保存。处理实验材料:挑选大小基本一致的玉米种子做实验材料,每组选6个进行处理,共分10组,分别用不同质量浓度的生长素溶液处理浸泡,每组贴上相应的标签。处理后的第7天,差异很大。教师提前准备学案,尺子分发给学生。(教师展示多媒体,我校生物兴趣小组配制不同浓度的生长素照片)(设计意图:引导学生自主探究,体会实验设计的一般程序,如实验材料的选取,实验所遵循的原则,实验目的,实验现象,有助于培养学生养成质疑、求实、创新及勇于实践的科学精神和科学态度。)3、观察实验材料,记录数据,绘制表格:学生分好组,数根和测量芽的长度,在不同浓度的生长素的作用下,可以明显的观察到生长的不同。记录数据后需要绘制表格,在这一点,让学生自己设计表格,展示表格,讲解为什么要这样做,然后大家给予评价,指出表格设计中的一些问题,最后我展示正确的设计方案。通过比较学生会发现遗漏掉一些东西,或某一方面出错,如没有考虑平均值,丢掉空白对照组,在讲解的过程中,让学生注意表格设计应该是明确实验目的,找准实验的自变量,因变量。(设计意图:表格设计是高考中一种常见的题型,通过对表格的设计,思考,评价,能提高学生的识表,知识迁移,收集和整理数据资料的能力。)54、分析数据、构建模型:学生根据所绘制的表格,填写数据,画出对应的坐标图,根据坐标图,分析评价曲线,总结生长素的生理作用。在此强调抑制现象,因为学生在学习生长素的生理作用时,很难理解抑制作用的含义,有的认为抑制是植物不生长,甚至是负生长,教师给予评价。设问:如何用曲线图来证明我们的假设即“根的根和茎对生长素的敏感度不同”是否正确呢?学生回答(将两曲线放在一起)。此时教师展示多媒体,学生可直观的看出同一植物的不同器官,对同一浓度的生长素溶液的敏感程度不同,根对生长素的敏感性高,茎对生长素的敏感度低。(设计意图:本环节以实验数据为支撑,通过指导学生处理,分析数据,让学生利用数学方法,根据证据做出判断。在此过程中,真正理解了知识的内涵,从而在发展和提高学生科学探究能力的同时,实现了领悟模型建构的思想)。↓归纳总结、得到结果:学生解释原因——根的向地性和茎的背地性。最后教师展示多媒体,启发学生,为了证明我们的结论是正确的,整个环节的设置运用的是假说—演绎法。(设计意图:本环节学生可以进一步体会科学研究的方法)。↓理论联系实际,学以致用:1、解释顶端优势现象:根的向地性体现了生长素的两重性。在自然界中,还有一些现象也可以体现,如自然界中树木的枝叶呈现出的宝塔形,引出顶端优势现象。让学生利用刚才所学内容,解释顶端优势的原因和应用。2、创设问题情境—探究促进玫瑰枝条插枝生根的最适生长素浓度;(设计意图:通过对生长素的理论联系实际的分析与应用,可以加深学生对生长素生理作用及其特点等知识的理解,并能应用这些知识解释或解决生产实际中的一些问题,同时通过创设问题情境,以问促思,步步启发,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可以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达到了高考的要求)。↓课后小结,反馈练习6【教学反思】这节课注重科学研究的过程,而并非是只强调结果。而且设计的问题,环环紧密相扣,对学生思维起到很好的引导作用。本节课应用探究性学习,学习科学研究的方法和技能;通过探究培养科学态度、科学精神;通过探究形成科学观点、科学的思维方式。在教学过程中,充分的运用数学建模的思想,创造性的解决了生物学的一些实际问题,使学生对生物学产生更大的兴趣。从而实现了新课程的四条基本理念——面向全体学生、倡导探究性学习、注重与现实生活的联系、提高生物科学素养。7反馈练习:1、将植物横放,测量根和茎生长素浓度与其生长状况的关系如甲图所示。则曲线上P点最可能对应于乙图中的位置是()A.aB.bC.cD.d2.如图所示,如果茎的a侧生长素在曲线B点以下的浓度范围内,下列对b侧生长素浓度范围的描述较为准确的一项是A.在OA段范围内B.在BC段范围内C.在BD段范围内D.在BA段范围内3、在农业生产中,用一定浓度的植物生长素类似物作为除草剂,可以除去单子叶农作物田间的双子叶杂草。下图表示生长素浓度对两类植物生长的影响,则A、B曲线分别表示何类植物?以及应当选用生长素类似物的浓度是A.单子叶植物、双子叶植物;a点浓度B.双子叶植物、单子叶植物;b点浓度C.单子叶植物、双子叶植物;b点浓度D.双子叶植物、单子叶植物;c点浓度4、(1)图表示燕麦胚芽鞘在单侧光照下的生长情况,(2)图表示胚芽鞘对不同浓度生长素的不同反应,则(3)图中表示a、b二点生长素浓度变化的曲线应分别依次是()A.①和②B.①和③C.②和③D.②和④1-4DCD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