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道德与法治课程的学习与认识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关于道德与法治课程的学习与认识全国中小学德育研究会理事义务教育《品德与生活》冀人版教材主编全国小学品生、品社优质课评选活动专家评委全国一师一优课、一课一名师评选专家评委全国教科版《道德与法治》教材培训专家河北省教育科学研究所副教授王彦怀一、课程的设置1、时间:2016年4月8日2、依据:教育部办公厅印发《关于2016年中小学教学用书有关事项的通知》(教基二厅函[2016]12号)3、内容:第二条明确:为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关于在中小学设立法治知识课程的要求,从2016年起,将义务教育小学和初中起始年级“品德与生活”“思想品德”教材名称统一更改为“道德与法治”。第三条:义务教育品德、语文、历史学科起始年级使用新编、修订教材,上述学科因后序册次教材正在审定中,仍沿用原出版社出版的教材,不得更换其他版本。二、课程产生背景•十八届四中全会于2014年10月20日至23日在北京举行。全会听取和讨论了习近平受中央政治局委托作的工作报告,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十八届四中全会决定,推动全社会树立法治意识。坚持把全民普法和守法作为依法治国的长期基础性工作,深入开展法治宣传教育,引导全民自觉守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靠法。坚持把领导干部带头学法、模范守法作为树立法治意识的关键,完善国家工作人员学法用法制度,把宪法法律列入党委(党组)中心组学习内容,列为党校、行政学院、干部学院、社会主义学院必修课。把法治教育纳入国民教育体系,从青少年抓起,在中小学设立法治知识课程。三、课程设置目的•牢固树立有权力就有责任、有权利就有义务观念。加强社会诚信建设,健全公民和组织守法信用记录,完善守法诚信褒奖机制和违法失信行为惩戒机制,使尊法守法成为全体人民共同追求和自觉行动。•加强公民道德建设,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强法治的道德底蕴,强化规则意识,倡导契约精神,弘扬公序良俗。发挥法治在解决道德领域突出问题中的作用,引导人们自觉履行法定义务、社会责任、家庭责任。四、名词解释1、道德道德是人本能的东西,更是后天养成的合乎行为规范和准则的东西。它是社会生活环境中的意识形态之一,它是做人做事和成人成事的底线。它要求我们且帮助我们,并在生活中自觉自我地约束着我们。道德的驱使,建立了人类的和谐社会;道德的要求,有了社会群众团体组织;道德的体现,使人们自尊、自重、自爱;道德的鞭策,营造人与人的生活空间。道德具有五大功能:一是认识功能:道德是引导人们追求至善的良师。它教导人们认识自己,对家庭、对他人、对社会、对国家应负的责任和应尽的义务,教导人们正确地认识社会道德生活的规律和原则,从而正确地选择自己的生活道路和规范自己行为。二是调节功能:道德是社会矛盾的调节器。人生活在社会中总要和自己的同类发生这样那样的关系,因此,不可避免地要发生各种矛盾,这就需要通过社会舆论、风俗习惯、内心信信念等特有形式,以自己的善善恶标准去调节社会上人们的行为,指导和纠正人们的行为,使人与人之间、个人与社会之间关系臻于完善与和谐。三是教育功能:道德是催人奋进的引路人。它培养人们良好的道德意识、道德品质和道德行为,树立正确的义务、荣誉、正义和幸福等观念,使受教育者成为道德纯洁、理理想高尚的人。四是评价功能:道德是公正的法官。道德评价是一种巨大的社会力量和人们内在的意志力量。道德是人以“善”“恶”来评价社会现象来把握现实世界的一种方式。五是平衡功能:道德不仅调节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而且平衡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它要求人们端正对自然的态度,调节自身的行为。环境道德是当代社会公德之一,它能教育人们应当以造福于而不贻祸于子孙后代的高度责任感,从社会的全局利益和长远利益出发,开发自然资源发展社会生产,维持生态平衡,积极治理和防止对自然环境的人为性的破坏,平衡人与自然之间的正常关系。2、法治依据法律治理国家。它包含两部分,即形式意义的法治和实质意义的法治,是两者的统一体。形式意义的法治,强调“以法治国”、“依法办事”的治国方式、制度及其运行机制。实质意义的法治,强调“法律至上”、“法律主治”、“制约权力”、“保障权利”的价值、原则和精神。形式意义的法治应当体现法治的价值、原则和精神,实质意义的法治也必须通过法律的形式化制度和运行机制予以实现,两者均不可或缺。法治与法制的区别两者都强调了静态的法律制度以及将这种静态的法律制度运用到社会生活当中的过程。两者最大的不同表现在:法制只是强调形式意义方面的内容,即“以法治国”的制度、程序及其运行机制本身,它所关注的焦点是法律的有效性和社会秩序的稳定。而法治既强调形式意义的内容又强调实质意义的内容,即“法律至上”、“法律主治”、“制约权力”、“保障权利”的价值、原则和精神。实现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强调的七个方面:(1)在立法方面,要有完备的法律体系;(2)法律至上,宪法和法律具有最高权威性;(3)实现“民主的法制化”和“法制的民主化”;(4)国家的权力监督和制约机制的形成和良性循环;(5)“依法行政”、公正司法制度的有效的保障;(6)尊重、保障和实现;(7)国家的法律秩序稳定、人民生活幸福。3、规则意识规则意识是指是发自内心的、以规则为自己行动准绳的意识。比如说遵守校规、遵守法律、遵守社会公德、遵守游戏规则的意识。拿排队作个比方:排队的次序是法治,每个人都可以排队是民主,那么每个人都愿意排队就是规则意识。没有这个意识,民主和法治都是空的。这个最基本的意识和人性与良心有关,和道德与信仰有关。规则意识的三个层次第一个层次是关于规则的知识。比如说,不偷不盗、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爱护环境、讲究卫生、遵守学校纪律、尊敬师长,等等。第二个层次是要有遵守规则的愿望和习惯。第三个层次是遵守规则成为人的内在需要。规则意识是现代社会每个公民都必备的一种意识。4、契约精神契约精神是一个政治学名词,所谓契约精神是指存在于商品经济社会,而由此派生的契约关系与内在的原则,是一种自由、平等、守信的精神。契约精神在民主法治的形成过程中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一方面在市民社会私主体的契约精神促进商品交易的发展,为法治创造经济基础,同时也为市民社会提供良好的秩序;另一方面根据私人契约精神,上升至公法领域在控制公权力,实现人权方面具有重要意义。契约精神,无论是私法的契约精神在商品经济中的交易精神,还是公法上的契约精神,对我国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构建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良性运转都有着积极作用。契约精神本体上存在四个重要内容:契约自由精神、契约平等精神、契约信守精神、契约救济精神。契约自由精神是核心内容,它包括选择缔约者的自由、决定缔约的内容与方式的自由;契约平等精神是缔结契约主体地位的平等原则,缔约双方平等享有权利履行义务;契约信守精神是契约精神的核心精神,也是契约从习惯上升为精神的伦理基础;契约救济精神是一种救济的精神,通过契约来实现对自己的损失进行救济,使自己的利益得到最终的保护。5、公序良俗公序良俗,即公共秩序与善良风俗的简称。所谓公序,即社会一般利益,包括国家利益、社会经济秩序和社会公共利益。所谓良俗,即一般道德观念或良好道德风尚,包括社会公德、商业道德和社会良好风尚。公序良俗是法国、日本、意大利等大陆法系国家以及中国澳门和台湾地区民法典中使用的概念。中华人民共和国现行法未采纳公序良俗的概念和表述。公序良俗的主要有5项内容:一是政治国家公序;二是市民社会善良风俗习惯;三是他人人格尊严;四是家庭道德关系准则;五是其他公序良俗。公序良俗的主要作用:公序良俗来源于民事法律调整的固有缺陷,即市民社会生活交往的广泛性、复杂性、不稳定性与法律的不可穷尽性之间的矛盾。公序良俗原则的任务则是解决这一矛盾,以弥补法律的不足,维护社会公共利益,实现社会正义。五、整体归纳道德与法治课程的设置:措施:加强公民道德建设,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强法治的道德底蕴,强化规则意识,倡导契约精神,弘扬公序良俗。目的:从法治角度讲,引导全民自觉守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靠法。从道德角度讲,引导人们自觉履行法定义务、社会责任、家庭责任。六、道德与法治教材编写依据1、中共中央十八届四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2、教育部颁布的《义务教育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2011年版)、《义务教育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2011年版)。3、教育部、司法部、全国普法办研究制定的《青少年法治教育大纲》。4、教育部制定的《设立中小学法治知识课程实施方案》。5、教育部制定的《中小学法制教育专册教材编写建议》。七、法制教育大纲简介1、青少年法制教育总体目标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普及法治知识,养成守法意识,使青少年了解、掌握个人成长和参与社会生活必需的法律常识和制度、明晰行为规则,自觉尊法、守法;规范行为习惯,培育法治观念,增强青少年依法规范自身行为、分辨是非、运用法律方法维护自身权益、通过法律途径参与国家和社会生活的意识和能力;践行法治理念,树立法治信仰,引导青少年参与法治实践,形成对社会主义法治道路的价值认同、制度认同,成为社会主义法治的忠实崇尚者、自觉遵守者、坚定捍卫者。2、义务教育阶段目标使学生初步了解公民的基本权利义务、重要法治理念与原则,初步了解个人成长和参与社会生活必须的基本法律常识;初步树立法治意识,养成规则意识和尊法守法的行为习惯,初步具备依法维护自身权益、参与社会生活的意识和能力,为培育法治观念、树立法治信仰奠定基础。其中,小学阶段,着重普及宪法常识,养成守法意识和行为习惯,让学生感知生活中的法、身边的法,培育学生的国家观念、规则意识、诚信观念和遵纪守法的行为习惯。法治教育内容要求在低年级教材中的落实一年级上册一年级下册二年级上册二年级下册1.认识宪法法律规定的国家标志,初步建立公民、国籍、国家的意识。第四单元:你好,祖国妈妈●可爱的祖国●国旗国旗真美丽2.初步建立对家庭关系的法律认知。第四单元:我的家●我们一家子3.了解并遵守班级、学校、公共场所的规则,感受规则公平的意义和要求,初步树立规则意识。第一单元:我上学了●在学校的一天第三单元:我的同学和老师●玩游戏,守秩序第一单元:自己拿主意●我能这样做吗八、法治教育内容的落实4.认识常见的交通标志和公安、消防、卫生等安全标志,知晓常用公共服务电话,遵守基本交通规则和消防安全规则。第二单元:上学路上●路上的交通标志●好好走路第一单元:今天吃什么●选择安全的食品●小心,病从口入第二单元:让我的身体更棒●爱清洁,讲卫生第三单元:我会保护自己●认识安全标志●学会使用求救电话5.爱护动植物,节约资源,遵守环境保护规则。第五单元:亲亲大自然●爱护动植物●留住大自然的美第四单元:我生活的地方●爱护周围的公用设施第五单元:我爱绿树,我爱蓝天●我身边的环境●爱惜资源●美,就这么简单6.宪法相关常识。第五单元:喜欢我自己●做诚实的孩子第四单元:我生活的地方●爱护家乡的名胜古迹第三单元:谢谢你的爱●让爷爷奶奶开心法治教育内容中高年级教材中的落实法治教育内容年级册次单元1.知道规则制定要遵循一定的程序,进一步树立规则意识,遵守公共生活规则。四年级上册第三单元;四年级下册第五单元2.初步认识宪法的法律地位和权威,知道宪法是国家的根本大法。知道人民代表大会、人民政府、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等主要国家机构。初步了解法院、检察院、律师的功能与作用。知道国家主权和我国行政区划。知道武装力量维护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的作用。五年级下册第三单元;六年级上册第二、三单元;六年级下册第三单元3.知道我国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初步认知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了解重要民事权利,知道法律对未成年人的特别保护。初步理解权利行使规则,建立依法维权、尊重他人权利、有权利就有义务的观念。四年级上册第二、四单元;四年级下册第二单元;五年级上册第一单元;五年级下册第一单元;六年级上册第四单元4.初步了解日程生活中需要协议,理解诚实守信的意义。四年级上册第一单元5.初步了解消费者权益保护、环境保护、文物保护、道路交通、消防安全、网络安全、食品卫生、禁毒等方面的法

1 / 25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