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外文化交流史复习大纲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1123《中外文化交流史》复习大纲1,文化人类学、历史学、哲学、传播学等学科都对文化有定义,故多至200种以上说法。历史学的文化定义是指一个民族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从事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创造的成就的总和。包括物质、制度、精神三个层面。文化具有民族性、时代性、不平衡性、传播性等属性。2,在文化传播过程中,本土主体文化对于外来客体文化的接受或排斥,1,本土文化的状态:开放活跃期,适应性;落后封闭时,排斥性。2,外来文化的性格:效用和适应3,古代文化交流的主要途径:1,贸易要求。(1)发展历程:兴起于封建社会早期(秦汉),发展于它的上升时期(主要在隋唐、两宋、元),繁荣于资本主义萌芽发生前后(明中后期),衰落于封建社会崩溃前夕(明后期、清)。(2)历史意义:促进中国古代社会的发展,经济重心的南移,科学技术的进步和传播,中外经济和文化交流,资本主义萌芽的发生和成长。(3)中国古代对外贸的统制是中央集权意志的体现。中国古代的对外贸易一般采取官营和私营两种经营方式,而官营贸易成为中国古代对外贸易的基本特征,即使私人经营的对外贸易,也被置于国家的严格控制之下。宋代提倡对外贸易,出口贸易一般由私人经营。元代,出口贸易有时由私人经营,有时由国家派船出海贸易。明代则禁止私人出海,一般由国家派官员出海贩运。对于进口贸易,宋元以前各代多持积极态度并取鼓励政策,甚至由国家派官招诱外商。但到明代则规定凡进贡的外商,才允许其携带商品入口,此即所谓贡舶制。然而不管采取何种管理方式,中国古代的对外贸易总是被作为对外经济交流的主要途径和主要方面。(4)对外开放是主流:在两千多年的中国封建社会中,闭关锁国不是一种传统政策,对外开放和相互交流才是历史的主流,它占绝对优势的主导地位。中国历史上的对外开放政策,渊源于秦汉,推行于隋唐,发展于宋元。中国封建社会后期虽然有过较长时期的海禁,但也曾实行过开放政策。在漫长的岁月里,在客观经济规律的作用和封建国家政府的倡导、管理下,我国的对外贸易和对外经济交往处于世界领先的地位。例子:丝绸之路:张骞通西域之后,中国同西亚和欧洲的通商关系开始发展起来。中国的丝和丝织品,从长安往西,经河西走廊、今新疆境内,运到安息,再从安息转运到西亚和欧洲的大秦。这就是有名的“丝绸之路”。2,宗教传播。佛教于西汉末年由印度传入中国。唐朝僧人玄奘西游印度,带回佛经600多部,译出1300多卷,成为研究古印度史的珍贵史料。伊斯兰教在唐朝时由阿拉伯人传入中国,在各地建起了一大批清真寺。3,战争与掠夺。在古代,中国与邻国之间也曾经发生过政治纠纷和军事冲突。例如,我国古代曾与日本发生过几次战争。唐高宗龙朔三年(663),唐军与新罗军队联合打败支援百济的日本军队。元世祖曾两次派军队进攻日本,但遭到了失败。元末明初和明朝中期,日本倭寇骚扰中国东南沿海地区,最后被戚继光等率军击败。明神2宗时,中国派军队支援朝鲜共同打败日本发动的侵略战争,等等。在历史上,相邻国家之间绝对没有出现争斗的局面,似乎是迄今尚未见到的历史现象,这也是我们面对的实际情况。但应该认识到,各国统治阶级挑起的战争,在历史的长河之中,只是短暂的一瞬,而各国人民之间的友好交往,则是国际关系中的主流。4,官方派遣使节、学生、乐舞团体等。秦汉时期,主要往来的仅限于近邻的朝鲜、日本、越南等一些国家,直到东汉晚期才和西亚、欧洲有了正式的往来。东汉时期,班超出使时,派副使甘英出使大秦,甘英到达了安息西境,因不明情况行至波斯湾而还。隋唐时期,全面开放,不仅限于一般的来往,而是作为培养人才的中心和经济交流的中心。波斯、阿拉伯的使节和商人大量来中国,陆海并举,双向交流。宋元时期,指南针、火药相继传到欧洲。明清时期,由开放转入闭关,由于封建统治阶级采取闭关政策,这些联系便逐渐中断了,开始抗击外国侵略。4,西域的概念1,广义的西域,是指通过葱岭(今帕米尔山结和昆仑山、喀喇昆仑山脉西部诸山的总称)所能达到的广大地区,涵括中亚、西亚、印度半岛,乃至东欧、希腊罗马、北非等地域。狭义的西域,是指葱岭以东的地区,涵括今天我国的新疆、青海、西藏等地。5,张骞通西域:第一次:公元前139年。欲联络大月氏共同抗击匈奴。历经13年而返。第二次:公元前115年。欲与乌孙结盟。6,《史记·大宛列传》1,大宛:“大宛在匈奴西南,在汉正西,去汉可万里。其俗土著,耕田,田稻麦。有葡萄酒,多善马,马汗血,其先天马子也。有城郭屋室,其属邑大小70余城,众可数十万。……其北则康居,西则大月氏,西南则大夏,东北则乌孙,东则拘弥、于阗,于阗之西,则水皆西流,注西海;其东水东流,注盐泽。盐泽潜行地下,其南则河源出焉。……”2,乌孙:“乌孙在大宛东北可二千里,行国,随畜,与匈奴同俗。控弦者数万,敢战。故服匈奴,及盛,取其羁属,不肯往朝会焉。”3,“康居在大宛西北可二千里,行国,与月氏大同俗。控弦者八九万人,与大宛临国。国小,南羁事月氏,东羁事匈奴4,“奄蔡在康居西北可二千里,行国,与康居大同俗,控弦者十余万,临大泽,无涯,盖乃北海云。5,大月氏“大月氏在大宛西可二三千里,居妫水北。其南则大夏,西则安息,北则康居。行国也,随畜移徙,与匈奴同俗。控弦者一二十余万。故时强,轻匈奴,及冒顿立,攻破月氏,至匈奴老上单于,杀月氏王,以其头为饮器。始月氏居敦煌、祁连间,及为匈奴所败,乃远去,过宛,西击大夏而臣之,遂都妫水北,为王庭。其余小众不能去者,保南山羌,号小月氏。。6,安息“安息在大月氏西可数千里。土著,耕田,田稻麦,葡萄酒,城邑如大宛。其属小大数百城,地方数千里,最为大国。临妫水,有市,民商贾用车及船,行旁国或数千里。一银为币,钱如其王面,王死辄更钱,效王面焉。划革旁行以为书3记。其西则条枝,北有奄蔡、黎轩。”7,“条枝在安息西数千里,临西海,暑淫,耕田,田稻。有大鸟,卵如瓮,人甚众多,往往有小君长,而安息役属之,以为外国。国善眩。安息长老传闻条枝有弱水、西王母,而未尝见。8,“大夏在大宛西南二千余里妫水南。其俗土著,有城屋,与大宛同俗。无大君长,往往城邑置小长。其兵弱,畏战,善贾市。……大夏民多,可百余万。其都曰蓝市城,有市贩贾诸物。其东南有身毒国。”7,《后汉书·西域传》“和帝永元九年,都护班超遣甘英使大秦,抵条支。临大海欲渡,而安息西界船人谓英曰:‘海水广大往来者奉善风,三月乃得度。若遇迟风,亦有二岁者,故入海人皆赉三岁粮。海中善使人思土恋慕。数有死亡者。’英闻之乃止。……穷临西海而还,皆前所未至,《山经》所未详。”“大秦国一名黎轩,以在海西,亦云海西国。地方数千里,有四百余城,小国役属者数十。一石为城郭,列置邮亭。……人俗力田作,多种树、蚕桑。……城中有五宫,相去各十里,宫室皆以水精为柱,食器亦然。其王日游一宫听事,五日而后遍。常使一人持蘘随王车,人有言事者,即以书投囊中。……其人民皆长大平正,有类中国,故谓之大秦。”8,“支那”名称的由来:1,是“秦”的对音,得自当年秦国的盛名,此说影响甚广,李约瑟、张星烺等;2,西南羌族、滇国、日南郡(西汉)的转音;3,是“茶”的对音;4,中国所产丝“绮”的名称,沈福伟《中西文化交流史》据季羡林研究;9,“赛里斯”形象:地域:住在东方,与印度、大夏相邻,东面濒临大海。高大:“赛里斯人与北印度人相传身材高大,达13肘尺。(肘尺:法国古代长度单位,肘至中指末端的长度,约等于半米。)”长寿:“他们寿逾200岁。”外形:“长着红头发、蓝眼睛、声音嘶哑、不轻易与外人交谈。”公元前5世纪希腊人,认为赛里斯人“身体高大近20英尺,过于常人,红发碧眼,声音洪亮,寿命超过200岁。”有学者认为,这里所指赛里斯人可能是指中亚以东,即现在新疆维吾尔族的祖先,也是丝绸贸易的中间商,并不是指中国汉族。10,“羊毛树”的传说1世纪罗马博物学家普林尼Pline《博物志》:“赛里斯人以他们森林中所产的羊毛而闻名遐迩,他们向树木上喷水而冲刷下树叶上的白色绒毛,然后,由他们的妻室来完成纺线、织布这两道工序。再贩运至罗马,由于遥远的地方有人完成了如此复杂的劳动,罗马的贵妇人们才能够穿上透明的衣衫出现于大庭广众之中。”2世纪中叶,希腊地志学家波桑尼阿Pausanias《希腊志》:“至于赛里斯人用作制作衣装的那些丝线,并不是从树皮上提取的,而是另有其他来源。在他们国内生存一种小动物,希腊人称之为‘赛儿’。……这种微小的动物比最大的甲壳虫还要大两倍。在其他特点方面,则与树上织网的蜘蛛相似,完全如同蜘蛛一样也有八只足。赛里斯人为蓄养这种昆虫而建造4冬暖夏凉、四季咸宜的房屋(蚕房),……在第四年之前,赛里斯人一直用小米喂养它们,但到了第五年——因为他们知道这些小动物活不了多久了,改用绿芦苇来饲养。……它们贪婪地吃着这种芦苇,一直到胀破了肚子。大部分丝线就在尸体内部找到。”11,中国历代往西域、天竺取经的高僧主要有:朱士行、法显、玄奘、义净;还有智猛、法勇、惠生等,唐人释道宣《释迦方志·游历篇》,宋人志磐《佛祖统记》卷53有记载。12,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传播中心的更替路线为:于阗—鄯善—敦煌—长安—平城—洛阳—建康、庐山。始建于北魏的中国三大石窟为敦煌莫高窟、大同云冈石窟、洛阳龙门石窟。13,中国禅宗的特点:1,梵我合一的世界观理论:把世界的林林总总,万事万物都归为人心之所造。2,一套自心觉悟的解脱方式:人本怀有佛心——本心,无论渐修或顿悟,都直指本心。3,以心传心的直观的认识方法:本心人人都有,禅定个个都会。非语言、行动可传,自在自心体会。从而达到万物同一、内外合一、梵我合一、心物同一的境界。14,日本历史经历了绳纹文化时代、弥生文化时代、古坟时代、奈良平安时代、镰仓室町时期、安土桃山时期、江户时代、明治以来的近现代等。中国《三国志·魏志·倭人传》是最早记载日本列岛上岛屿、国家、生产、生活习俗等各方面情况的古代文献。弥生飞跃,大和王朝,遣唐使、遣隋使,是中国文化对日本文化影响的三大阶段。15,弥生飞跃公元前3世纪到公元3世纪,日本国内生产力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由于它以非正常的速度发展,史称弥生飞跃。“弥生”一词在日语中是“飞跃、进步”的意思,这个时期的日本不仅出现了半奴隶制的统一王朝,还出现了宗教、农耕、医学、铸造、军队、礼仪等等文化进步特征,一个原始的土著岛屿突然成为农耕加渔猎的古代文明社会,甚至日本本土宗教“神道教”在此时起源,“万世一系”的神武天皇也在这个时候猛然出现。最令人称奇的是,弥生文化早期出现了一篇《本国表纪》,这篇记录了当时日本社会状况和王朝礼制的典籍完全使用汉文书写,甚至文意字意完全与中国同时期的文言文相同,弥生时代的这个奇特现象在世界文化史中仅此一例,整个社会在短时期内近乎突飞猛进的完善与成熟似乎不可思议,一个岛屿民族用极短时间几乎完成了大陆民族在发展进程中需要数千年才能完成的文化飞跃。生产方式:采集渔猎——农耕水稻;工具改进:新石器——金石并用——铁器;人种变化:身材矮小圆脸的倭人——身材较高长脸的混种人(与朝鲜、华北人种杂交)大和王朝:统一了日本国的王朝叫作大和王朝。它是世界上最古老的王朝。第一位大和皇帝在大约2000年前开始统治日本。16,徐福传说《史记·秦始皇本纪》28年:“齐人徐福等上书,言海中有三神山,名曰蓬莱、方丈、瀛洲,仙人居之,请得斋戒,与童男女求之。于是遣徐福发童男女数千人,入海求仙山。”5《史记·淮南王列传》”秦始皇大悦,遣振男女三千人,资之五谷种种百工而行。徐福得平原广泽,止王不来。”17,《魏志·倭人传》。地理概况:倭人在带方东南大海之中,依山岛为国邑。旧百馀国,汉时有朝见者,今使译所通三十国。纹身风俗:男子无大小皆黥面文身。……断发文身以避蛟龙之害。今倭水人好沈没捕鱼蛤,文身亦以厌大鱼水禽,后稍以为饰。诸国文身各异,或左或右,或大或小,尊卑有差。物产种植:种禾稻、纻麻,蚕桑、缉绩,……其地无牛、马、虎、豹、羊、鹊。兵用矛、楯、木弓。木弓短下长上,竹箭或铁镞或骨镞。生活风俗:倭地温暖,冬夏食生菜,皆徙跣。有屋室,父母兄弟卧息异处,18,

1 / 9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