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理学》课程标准课程名称:病理学课程代码:120007课程类型:专业基础课程课程性质:必修课课程总学时:临床90学时理论学时:72学时开课学期:第二、三学期适用专业:临床、护理、妇幼、影像先修课程:人体解剖学、组织胚胎学、生理学、生物化学、病原微生物学、免疫学、遗传学、有机化学。一、概述(一)课程的性质病理学是应用辩证唯物主义方法探讨疾病发生的病因、发病的过程及机制、机体在疾病过程中所出现的形态结构、代谢功能等变化,以及这些变化与临床表现之间的关系,疾病的转归和结局的一门学科。它既是一门基础学科,同时又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具有临床性质的学科,长期以来成为基础医学和临床医学之间的“桥梁”课程,是医学中的重要骨干学科之一,为临床医学、高等护理专业及其相关医学类专业所开设的一门专业必修的核心课程。通过病理学的学习,帮助医学生认识和掌握疾病本质和发生发展的规律,为疾病的诊治和预防奠定坚实的基础。同时,临床疾病诊断最可靠的方法仍然是病理诊断。通过尸体解剖和活组织检查等研究方法通过客观观察器官、组织结构和细胞病变为临床各科疾病的诊断提供重要依据,病理诊断被认为是最具宣判性质的、权威性的诊断,所以美国著名医生和医学史专家WilliamOsler称“病理学为医学之本”,病理医生被认为是“医生的医生”。学习病理学的预修课程有《人体解剖学》、《组织胚胎学》、《生理学》、《生物化学》和《医学免疫学》《病原微生物学》等基础课程;为后续课程如《内科学》、《外科学》《妇产科学》、《儿科学》等课程专业课程的学习奠定扎实的理论基础。(二)课程基本理念结合我院医学类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的有关要求,面对高职学生的特点,在教学过程中应因材施教,科学设计教学内容及教学过程,制定适合我院各专业学生特点的教学方案,保证教学质量,为学生们在医学基础学科与临床学科间筑建起一座扎实的桥梁。1.用“动”的观点认识疾病任何疾病及其病理变化,在发生发展过程中的各个阶段都有不同的表现。在病理大体标本和组织切片所见的病变,只是疾病发展过程中某一阶段的表现,而非疾病的全貌。因此在观察任何疾病的病理变化时,必须了解疾病发生、发展的规律,进行动态的思考,以便掌握疾病不同时期的病理变化。2.局部与整体相结合机体作为一个有机的整体,局部与整体关系密切。局部的任何疾病都可通过神经-体液等途径引起不同程度的整体反应,而机体的整体反应又可以影响局部病变的发展,两者相互影响,互相促进。例如,皮肤疖肿虽然是局部性疾病,但是除了有局部表现外,还可有白细胞数目增多、发热,甚至导致败血症而出现昏迷等全身性表现。但如果是一个反复发作性皮肤疖肿,又是糖尿病的常见合并症。因此在病理教学中,要突出局部与整体的相互联系。3.形态、功能与代谢相结合疾病过程中机体发生形态结构、功能和代谢三方面的改变。代谢的改变是功能和形态改变的基础,功能改变往往又可导致形态改变,形态改变必然影响功能和代谢改变。如风湿性心脏病患者,由于二尖瓣狭窄和关闭不全,导致全身血流动力学改变,引起组织器官缺氧和代谢紊乱等。可见疾病过程中机体形态、功能和代谢变化之间互相联系,互相影响,互为因果。病理学在侧重介绍形态学改变的同时,要联系代谢的改变,更好地理解功能的改变。4.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病理学的基础理论知识是疾病共性或特性的总结,为了加强学员对于理论知识的理解和记忆,在理论授课过程中要尽量联系具体疾病和临床常见,有助于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的统一。同时病理学侧重疾病形态学变化与疾病发生发展的联系,病理教学中要充分利用大体标本观察、组织切片观察,在联系病例中讲活知识,使学员们学活知识,加深学员们对于基础知识的理解与掌握。在理论课、实验课、讨论课、病例分析教学等各个教学环节,在注意发挥教师在教学中主导作用的同时,应特别注意体现学员的学习主体地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运用点拨、启发、提问、引导等方法,通过学员自学、小组讨论、学生自己讲课等活动,使学员的思维充分活跃和调动起来。在实验教学环节中,要突出培养学员独立观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让学员在独立观察标本和切片时,学会理论联系实际,分析临床疾病的发展规律。5.传统与现代相结合病理学是一门典型的形态学学科,现在的病理学教学已不单纯的局限于课堂纯靠语言对于形态学特点的描述,各种现代媒体的介入,如各种病理图片库、病例库、尸检资料库,提供了广泛的学习素材来源,为学员学习提供了极大的便利,也为教师的授课提供了丰富多彩的方式,因此在病理学教学中,充分利用此优势,将传统的教学模式与现代的教学方法相结合,充分利用投影仪、多媒体课件、互联网、电视录像等现代媒体教学手段,发挥信息化教学的特点和优势,增强学员的学习兴趣,进一步强化学员的知识与实践操作技能,开扩视野,培养科学的思维方式。(三)课程设计思路1、框架设计与内容安排《病理学》有理论课、实验课,电教课程等形式。理论课的安排是先学习总论,从总体上把握疾病病理变化的共性规律,掌握疾病的基本病变及相关的基本知识;再学习各系统常见疾病及多发疾病的特殊规律,用总论的基本规律掌握各系统代表性和重要的疾病的特性。实验课与理论课并进,每学习完一章节理论,跟进相应的实验内容,使学员通过观察大体标本、组织切片、代表性图片、讨论典型病例等形式,在巩固及加深理论知识的同时,牢固掌握基本病变和特征性病变的变化规律,为后续临床课程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2、教学实施加强教学的各个环节,保证教学质量。认真对待每次课程和每个教学环节,对每次理论课程、实验课程的重点、难点内容在教研室进行分析、讨论。充分利用教研室丰富的教学资源,如标本、切片、视听教材、网络资源等,激发学员学习的兴趣、调动学员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加深对病理学知识的理解。在充分理解课程标准的基础上,在教研室内定期组织集体备课、轮流听课、换班讲课等方式不断提高和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授课质量,提高学员学习效果。3、课程评价考核在课程教学结束后进行,采用闭卷、笔试的形式。以百分制评分,60分为及格,满分为100分,理论考试按照“教考分离”的原则,考试成绩占70%,平时成绩、实验作业成绩、出勤率等方片也作为评价内容,占总成绩30%。题型应严格按照《商洛职业技术学院考试规范》,内容以课程标准为依据,除了考察学员知识以外,重点考核学员分析、归纳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病理学》课程在第2、3学期开出,临床医学专业总学时为90学时,其中理论教学72学时,实验教学18学时。学时分配如下表所示:教学内容与课时分配课程内容(章序)教学内容学时分配理论实验小计绪论22第一章疾病概论22第二章细胞和组织的适应、损伤与损伤628第三章局部血液循环障碍628第四章炎症628第五章肿瘤8210第六章、第十章发热、弥散性血管内凝血22第七章水、电解质代谢紊乱44第八章酸碱平衡紊乱22第九章缺氧22第十一章休克22第十二章心血管系统疾病628第十三章呼吸系统疾病8210第十四章消化系统疾病628第十五章泌尿系统疾病628第十六章传染病428合计721890理论与实验比4:1,实验所占比例:20%二、课程目标通过对《病理学》的学习,能够阐述和应用病理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病变,能说出疾病的发生发展演进规律,学会细胞、组织、器官、系统水平和整体水平,解释疾病的病理变化规律,为学习临床医学课程打下坚实的基础。(一)知识目标1.掌握各种基本病变的病理学形态特点以及疾病发生、发展的一般规律。2.掌握临床各系统常见疾病及多发病的病因、发病机制、基本病理变化、病理临床联系及结局。3.掌握临床常用的病理学术语的概念。4.能够说出尸体解剖实验在推动临床医学发展中的作用及其基本操作方法与操作过程,体会和领悟医学人文关怀精神。5.能够说出病理学科研方法和科研思维,并具有初步的科研思维。(二)技能目标1.能够运用已学相关医学基础及病理学知识,解释各种常见疾病的病理变化与结局。2.能够解释疾病的临床病理联系,灵活运用病理学知识对疾病的发生发展作出科学合理的解释与分析,并提出初步病理诊断。3.熟悉各种基本病变的病理大体标本的描述以及病理切片标本的观察;4.能够准确描述病变的观察所见,根据观察结果进行综合分析、判断,做出初步结论并解决相关问题。(三)素质目标1.理论、实验、网络、第二课堂等多种教学活动,逐步增强自主学习能力,领悟人文关怀与科学精神的高度结合是医学的基本精神,具备热爱和献身于人类医学事业的高尚情操以及不断进取创新的探索精神;2.初步具备协作工作的团队合作能力;能养成基础理论与临床技能相结合的意识;3.能重视获取病理病学专业信息能力的养成,初步了解专业信息资源,确立一定的专业信息意识,能初步运用有效的方法获取相关的专业信息。三、内容标准(课程内容和要求)序号工作任务课程内容和教学要求活动建议学时理论实验绪论1.掌握:病理学的概念、病理学的研究方法、病理学的观察方法。2.熟悉:病理学的任务及地位。3.了解:病理学的学习方法。理论讲述多媒体20序号工作任务课程内容和教学要求活动建议学时理论实验1疾病概论1.掌握:健康、疾病、亚健康的概念;疾病发生发展的一般规律和基本机制;死亡、脑死亡的概念及判断脑死亡的标准;植物状态与脑死亡的区别。2.熟悉:疾病的病因、条件和诱因的概念及其在疾病发生中的作用。3.了解:传统死亡的概念及其各期特点。1.理论讲授2.课堂讨论3.多媒体202细胞和组织的适应、损伤与修复1.掌握:萎缩、肥大、增生、化生的概念;病理性萎缩的类型;变性的概念、类型及其病变特点;坏死的概念、基本病变及类型;修复、再生的概念;肉芽组织的概念、形态将诶够和功能;机化的概念。2.熟悉:萎缩的原因和类型;肥大的形态特点;化生的类型;细胞水肿和脂肪变性的原因,玻璃样变的病理变化特点;坏死的结局;创伤愈合过程及类型;影响组织再生修复的因素。3.了解:肥大和增生的区别于联系;细胞水肿、脂肪变性发生的机制;各种细胞的再生能力和组织的再生过程;瘢痕组织对机体的影响1.理论讲授2.课堂讨论3.多媒体4.实验操作623局部血液循环障碍1.掌握:充血、淤血的概念及后果;血栓形成和血栓的概念及其形成条件;栓塞和栓子的概念、栓子运行途径;血栓栓塞对机体的影响;梗死的概念、病理变化。3局部血液循环障碍2.熟悉:肺、肝淤血的病变特征;梗死的原因、类型;栓塞的种类;血栓的类型及结局。3.了解:梗死对机体的影响;栓塞对机体的影响;血栓形成过程及其对机体的影响。1.理论讲授2.课堂讨论3.多媒体4.实验操作624炎症1.掌握:炎症的概念、基本病理变化、炎症及其病变特点;肉芽肿性炎、炎性息肉、炎性假瘤的概念及病变特点。2.熟悉:炎症介质的类型、作用;炎症的局部表现和全身反应。3.了解:炎症的原因和结局。1.理论讲授2.课堂讨论3.多媒体4.实验操作625肿瘤1.掌握:肿瘤基本概念;肿瘤的异型性;肿瘤的生长方式和转移途径;良、恶性肿瘤的区别,癌与肉瘤的区别;肿瘤的命名原则;癌前病变(癌前疾病)、非典型增生及原位癌的概念。2.熟悉:肿瘤的肉眼形态特点;常见肿瘤的形态学特点和生物学行为。3.了解:肿瘤的病因和发病学。1.理论讲授2.课堂讨论3.多媒体4.实验操作82序号工作任务课程内容和教学要求活动建议学时理论实验6发热、弥散性血管内凝血1.掌握:发热的概念;发热时机体代谢与功能的改变;弥漫性血管内凝血的概念及发生机制;DIC时发生出血、休克、器官功能障碍和贫血的机制。2.熟悉:发热的病因、发生机制以及发热时相;DIC凝血原因、诱因及对机体的影响;DIC的分期和分型及其特点;DIC的临床表现。3.了解:发热热型、发热防治和护理的病理生理基础;DIC的防治原则。1.理论讲授2.课堂讨论3.多媒体207水、电解质代谢紊乱1.掌握:高渗性脱水、低渗性脱水、等渗性脱水的原因及发病机制;水肿的概念、病因和机制;常见几种水肿的概念;低钾血症、高钾血症的概念;病因和机体的功能代谢变化。2.熟悉:三种类型的脱水对机体的影响及防治原则;常见几种水肿的主要发病机制。3.了解:体液分布、电解质含量、水和电介质交换以及水和电介质的胜利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