填空题01.构成环境的主要因素:生物因素、化学因素、物理因素、社会心理因素。02.环境污染的转归为迁移、自净。03.人体对环境致病因素的反应:生理反应正常范围内的变动→生理反应的异常变动→机能代偿→患病→死亡04.环境污染对人体健康影响的特点:广泛性、多样性、复杂性、长期性05.环境污染对健康危害的主要表现形式:急性危害、慢性危害、致癌作用、遗传毒性、生殖毒性和发育毒性、对免疫功能的影响、干扰内分泌功能06.环境污染引起的疾病有公害病、职业病、传染病、食源性疾病。07.环境污染物对健康损害的影响因素:污染物的化学结构与理化特性、剂量或强度、暴露时间、环境因素、个体易感性。08.同时接触两种或两种以上化学物对机体的交互作用称联合作用。化学联合作用的主要类型:相加作用、协同作用、增强作用、拮抗作用。09.大气污染的主要来源:工业企业、交通运输、生活炉灶10.大气污染对人体健康的危害:①直接危害:急性中毒、慢性炎症、变态反应、致癌作用、机体免疫力下降②间接危害:产生温室效应、形成酸雨、破坏平流层的臭氧层11.室内空气污染的来源:燃料燃烧和烹饪、人类活动、建筑材料和装饰材料、家用化学品、室外大气污染物进入12.水源的种类:降水、地表水、地下水13.生活饮用水水质指标常规指标:微生物指标、毒理指标、感官性状、和一般化学指标以及放射性指标。14.介水传染病是指通过饮用或接触受病原体污染的水,或食用被这种水污染的食物而传播的疾病,又称水性传染病。15.水体污染的主要来源:生物性、化学性、物理性16.红藻--海洋,氮;蓝藻--淡水,磷。17.水俣病--甲基汞中毒、痛痛病--镉污染中毒、地方性砷中毒--水体砷中毒、米糠油事件--多氯联苯引起、甲状腺增生肿大--氯化物中毒18.水源选择的原则:水质良好、水量充足、便于防护、技术和经济上合理19.水消毒的目的:为了使水质符合饮用水各项细菌学指标的要求,确保防止介水传染病的发生和传播,必须进行水的消毒,以杀灭病原体。20.影响氯化物消毒的因素:加氯量和接触时间、微生物的种类和数量、水的pH值、水的温度、水的浑浊度21.常量元素:钙、镁、钾、钠、磷、硫、氯;必需微量元素:铁、铜、锰、锌、钼、铬、钴、碘、硒、氟22.地方性氟中毒的临床表现:氟骨症、氟斑牙23.地方性氟中毒病区类型:饮水型病区、燃煤污染型病区、饮茶型病区24.土壤污染的来源:工业污染、生活污染、农业污染25.各种污染物污染土壤的方式:水型污染、固体废充物污染、气型污染26.自然灾害对人群健康的危害:导致人员伤亡、导致生存条件破坏、引起灾害源性疾病27.导致生存条件破坏有:饮用水供应系统破坏、食物危机、生活居住环境条件破坏、生态平衡破坏、卫生机构破坏、不良气候的暴露28.灾害性疾病有:灾害创伤性疾病、灾害感染性疾病、灾害应激性疾病29.营养素的种类:蛋白质、脂类、糖类、无机盐、维生素、水30.8种必需氨基酸:缬氨酸、亮氨酸、异亮氨酸、苏氨酸、苯丙氨酸、色氨酸、蛋氨酸、赖氨酸31.中国居民膳食指南由一般人群膳食指南、特定人群膳食指南及平衡膳食宝塔三部分组成32.膳食纤维主要的生理功能:通便防癌、降低血清胆固醇、降低餐后血糖,辅助防治糖尿病、能吸附化学物质33.能量供给按营养来源要有适当的比例:糖类占55%-65%,脂肪占20%-30%,蛋白质占10%-14%34.营养调查包括:膳食调查、体格测量、营养缺乏临床检查及营养状况试验室检测。35.营养缺乏造成疾病有:蛋白质—热能营养不良、各种维生素缺乏病、碘缺乏病36.肥胖判断指标有:体质指数(BMI=kg/m2)和腰围,体重过低18.5,正常范围18.5-23.4,超重24,肥胖≥2837.基本膳食包括:普通膳食、软食、半流质和流质///38.食源性疾病的分类:生物性、化学性、物理性39.食物中毒的分类:微生物中毒、有毒动植物中毒、化学性食物中毒、霉菌毒素中毒。40.食物中毒的调查处理包括:食物中毒事故报告、食物中毒的调查食物中毒的处理、食物中毒的处理///食物中毒的调查有:①一般调查②救治患者③采样检查///食物中毒的处理有:①控制措施②追回、销毁导致中毒的食物③中毒场所处理④行政处罚41.职业性有害因素主要来自:生产过程中存在的有害因素(化学、物理、生物因素)、劳动过程中存在的有害因素、生产环境中存在的有害因素///42.职业病分为10类115种43.职业性有害因素对劳动者健康的损害包括职业病、工作有关疾病和职业性外伤44.职业病的预防与控制:组织措施、加强职业卫生监督管理、技术措施、职业健康监护、加强对劳动者的教育。45.中暑按发病机制分为三种类型:热射病、热痉挛、热衰竭46.影响健康的社会因素: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科学技术、风俗习惯、卫生服务。47.社会文化因素与健康包括:思想意识、科技发展、教育、风俗习惯52.家庭的类型:核心家庭、扩大家庭、异常家庭。53.家庭的功能:①抚养和教育子女;②生产和消费;③赡养老人;④提供休息、娱乐的特殊环境///55.影响健康的心理因素:生活事件、生活挫折、不良人际关系、工作紧张、现代化城市生活57.常见心身疾病:原发性高血压、冠心病、哮喘和溃疡病58.常见的影响和损害健康的偏离行为有:吸烟、酗酒、药瘾、不洁性行为、嗜赌、饮食不当、运动缺乏、娱乐缺乏、不遵医、不就医63.以患者为中心,体现全科医学特性的服务的特性:人格化服务、综合性服务、持续性服务、协调性服务、可及性服务64.社区预防保健的基本任务:健康检查、疾病普查普治、计划生育与优生学服务、心理与健康咨询、计划免疫管理、社区传染病管理、社区卫生管理、健康教育、肿瘤和慢性病的防制65.临床预防服务的主要内容:个体危险因素评价和监测、健康咨询、筛检、预防接种、化学预防66.环境污染物的排泄:①经肾脏随尿排出②经肝胆通过肠道粪便排出③随各种分泌物如汗、乳汁、唾液、月经及毛发指甲排出④经呼吸道排出67.氯的杀菌作用机制是由于次氯酸体积小,电荷中性,易于穿过微生物的细胞壁。同时,它又是一种强氧化剂,能损害细胞膜,使其通透性增加,使细胞内容物如蛋白质、RNA和DNA漏出,并能干扰多种酶系统,例如使磷酸葡萄糖脱氢酶的巯基被氧化破坏,而导致细菌死亡。次氯酸对病毒的作用在于对核酸的致死性破坏。68.氰化物毒理:进入机体后释放出氰离子与细胞色素氧化酶的三价铁结合,阻断生物氧化过程中的电子传递,使组织惜败不能摄取和利用氧,引起细胞内窒息。69.食品添加剂分为天然食品添加剂和化学合成食品添加剂。我国常用的食品添加剂:防腐剂、抗氧化剂、护色剂、甜味剂、增味剂、着色剂名词解释:01.卫生学:是在“预防为主”的卫生工作方针指导下,以人群及其周围的环境为研究对象,研究外界环境因素与人群健康的关系。02.生态平衡:生态系统中的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之间,生物群落与非生物环境之间,物质、能量的输出和输入,生物学种群和数量,以及各数量之间的比例,始终保持着一种动态平衡关系,称之为生态平衡03.环境污染:由于各种人为的或自然的原因,使环境的构成发生大变化,造成环境质量恶化,破坏了生态平衡,对人类健康造成直接的、间接的或潜在的有害影响。04.半数致死剂量(LD50):毒物引起一半受试对象出现死亡所需要的剂量,又称致死中量///05.致死剂量:毒物使受试对象死亡所需的剂量。05.大气污染:指由于人为或自然原因,使一种或多种污染物混入大气中,并达到一定浓度,超过大气的自净能力,致使大气质量恶化,对居民健康和生活条件造成了危害,对动植物产生不良影响的空气状况。06.光化学烟雾:是由汽车尾气排出的氮氢化物和碳氢化物在紫外线作用下发生化学反应,所形成的一种刺激性很强的浅蓝色的混合烟雾。07.碘缺乏病:是由于摄碘量不足而引起的一系列病症,包括缺碘地区出现、胎儿早产死产、先天畸形、亚临床克汀病、智力发育障碍、单纯聋哑、甲状腺肿及克汀病等。08.地方性克汀病:实在较严重的缺碘性甲状腺肿病区出现的一种病症,患者生后季候不同程度的智力低下、体格矮小、听力障碍、神经运动障碍、甲状腺功能低下及甲状腺肿。09.营养素:通过食物获取并能在人体中利用,具有供给能量、构成组织及调节生理功能的物质。10.蛋白质的互补作用:将富含某种必需氨基酸的食物与缺乏该种必需氨基酸的食物互相搭配而混合食用,使混合蛋白质的必需氨基酸成分更接近合适比值,从而提高蛋白质的生物学价值称蛋白质的互补作用。11.必需脂肪酸:是指人体不能合成而又不可缺少,必须通过食物供给的脂肪酸12.食源性疾病:通过食物进入人体内的,由各种致病因子引起的、通常具有感染性质或中毒性质的一类疾病13.食物中毒:指摄入了含有生物性、化学性有毒有害物质的食品或把有毒有害物质当作食品摄入后所出现的非传染性(不属传染病)急性、亚急性疾病14.食物添加剂:是指为改善食物品质和色香味以及防腐和加工工艺的需要加入食品中的化学成分或天然物质。15.职业病:是指劳动者在职业活动中接触职业性有害因素而所引起的特定疾病16.工作有关疾病:又称职业性多发病,是由于生产过程、劳动过程和生产环境中某些不良因素,造成职业人群常见病发病率增高、潜伏的疾病发作或疾病的病情加重等,这些疾病统称为工作有关疾病17.高温作业:工作地点具有生产性热源,以本地区夏季通风室外平均温度为参照基础,工作地点气温高于室外温度2℃或2℃以上的作业18.中暑:在高温环境下机体因热平衡和(或)水盐代谢紊乱等引起的一种以中枢神经系统和(或)心血管系统障碍为主要表现的急性热相关疾病。19.家庭:家庭是以婚姻和血缘关系为基础的一种社会生活的群体方式,是构成社会的基本单位。20.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是指突然发生,造成或者可能造成社会公众健康损害的重大传染病疫情、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重大食物或职业中毒以及其他严重影响公众健康的事件21.临床预防服务:是在临床场所对健康人和无症状的“患者”提供的预防服务,是针对个体的预防。22.一次污染物:从污染源直接排入环境,其理化性状没有改变的污染物23.二次污染物:进入环境的一次污染物经物理、化学或生物学作用,形成与原来污染物理化形状和毒性完全不同的心的污染物24.物质积蓄:进入机体的污染物或其代谢产物,如不能完全排出而逐渐积蓄于体内称为物质积蓄。25.功能积蓄:毒物进入体内后,用现代检测技术不能发现其在体内有明显贮存,担忧害物质引起的功能改变却逐渐累积,导致机体对该毒物的反应增强26.公害病:公害病是严重环境污染造成的地区中毒性疾病27.自然灾害:是由于自然界物质急剧运动形成的环境变迁所造成的人员伤亡、财产损失和生态破坏的现象。28.必需氨基酸:指人体内不能合成或合成数量不足,必须每日由膳食供给才能满足机体生理需要29.温室效应:由于生产和生活中大量燃料的燃烧而产生大量CO2并排入大气,又因大面积森林砍伐而缺乏足够的植物来吸收CO2,使大气中CO2含量上升,CO2能吸收地表发射的热辐射,使大气增温,从而对地球起到保温作用,称为温室效应30.富营养化:是含有大量氮、磷等营养物质的污水进入湖泊、河流、海湾等缓流水体,引起藻类及其他浮游生物迅速繁殖,水体溶解氧量下降,水质恶化,鱼类及其他生物大量死亡的现象。由于占优势藻类的颜色不同,故水面上可呈现绿色、红色、棕色、乳白色等。这种现象出现在江河湖泊中称为水华,出现在海湾中称为赤潮。31.化学性食物中毒:是指由于食用了受到有毒有害化学物质污染的食物所引起的食物中毒。32.职业健康监护:指以预防为目的,对接触职业性有害因素人员的健康状况进行系统的检查和分析,从而发现早期健康损害的重要措施。职业健康监护包括职业健康检查、职业健康监护档案管理等内容。33.健康促进:是帮助基本上属于健康的人们达到最理想健康状态的一种手段和过程,主要通过改变人们生活中的以下方面来达到以上目的:①营养;②体重控制;②体育锻炼;④应付紧张;⑤个人成长;⑥睡眠;⑦习惯控制和物质滥用。问答题:01.环境污染物发生生物放大作用的条件答:①环境化学物质易为各种生物体吸收②进入生物体的环境化学物质较难分解和排泄③污染物在生物体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