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讲-明代文学概况;明代小说的繁荣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1第一讲明代文学概况(第四周1)绪论:综观明代文学,小说成就最高,戏曲次之,诗文相对衰微。《三国志演义》可说是历史演义小说的高峰,《水浒传》则是英雄传奇小说的典范。《西游记》可说是神魔小说的楷模,《金瓶梅》在世情小说中揭露封建社会黑暗方面也是前无古人的。明代的白话短篇小说,是宋、元话本的继续和发展,其成就也很高,代表作是“三言”、“二拍”。戏曲中的《牡丹亭》以其独特的构思,表现了强烈的反封建精神,影响深远。所以,明代小说、戏曲的成就是极为辉煌的。明代文学的演变发展,大致可分为前后两个大的阶段,从明初到正德年间是明代文学的前期,从嘉靖年间到明亡是明代文学的后期。这两个阶段的文学有着显著的变化,表现着鲜明的时代特点。这种变化和特点,是社会经济、政治、文化和哲学思潮发生变化的必然结果。【前期文学】明代前期文学的发展,有个曲折的过程。除元、明之交产生了著名的长篇小说《三国志演义》和《水浒传》外,这时期没有产生成就较大的作品,只是到成化年间戏曲和民歌才有一些新的开拓。【后期文学】从嘉靖以后,小说、戏曲等得到了迅速的发展,创作十分繁荣,不仅数量多,而且取材面也较广。这是明代后期文学的一个显著特点。明代后期的通俗形式的文学取得了重大成就。长篇小说《金瓶梅》,短篇小说集“三言”和“二拍”,戏剧如汤显祖的《牡丹亭》等,都在各自领域中达到了新的历史高度。这一时期“雅”、“俗”文学传统相互混融的现象,也比前一时期更为突出。一、明代社会对文学的影响(一)前期沉寂的原因元明之际社会动荡,形成了一股人心思治、崇拜英雄的思潮,涌现了一批精神上比较解放而且富有时代使命感的文人,作品有阳刚之气,作家有忧患意识。以《三国演义》、《水浒传》、南戏中兴、宋濂、刘基、高启诗文为代表。但这种繁华很快就遭到阻扼和摧残。1、明初,政治上加强中央集权统治,把自秦汉以来的封建专制主义发展到顶峰。2朱元璋针对元代由于政治制度松懈思想统治的松懈所带来的社会变化,以强烈的手段建立了空前的独裁统治。①滥杀功臣:洪武13年制造左丞相胡惟庸私通蒙古和日本案,胡被凌迟处死,持续十年,诛杀三万人。洪武26年制造大将军蓝玉谋为不轨罪,蓝玉也被凌迟处死。这两个案子诛杀数万人,几乎杀尽了开国英雄。②大权独揽:废除实行了上千年丞相制度和七百多年的三省(中书、门下、尚书)制度,将军政大权独揽于一身。③削弱诸王权力:至成宗永乐和宣宗宣德年间,建立内阁制度,削弱诸王权力。④实行特务统治:还设立锦衣卫、东、西厂,对群臣和百姓进行监视。2、思想文化上实行严格控制,对文人采取拉拢和高压双重手段。①八股取士——要求士子只能代古人语气为之,按照固定的程式、字数,绝不允许自由发挥,强化对文人思想的禁锢。②剥夺文人自由: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士子向来有隐的权利,而朱元璋却规定“寰中士大夫不为君用者”,即可“诛其身而没其家”。当时文人“一授官职,亦罕有善终者”。如高启因辞官而被腰斩;苏州文人姚润、王谟被征不至而被斩首抄家。③大兴文字狱:制造大量的文字冤案以树立绝对的皇权。如朱元璋自幼为僧,参加过被称作贼的红巾军,文人在文章中用了“僧”、“贼”、“发”同音、谐音或有关的字如“光”等,就被认为是有意讽刺而定罪斩首。在这种淫威高压下,思想文化界呈现了一派沉闷、压抑的气氛。统治阶级这么做,是为了从根本上塑造文人的奴性品格。明代经济的复苏和人民生活相对安定,消蚀了士人的忧患意识,而思想文化上的专制主义和特务统治,又平添了创作上的不安全感,为了保持心态平衡,欣赏一种平稳和谐、雍容典雅的美,明初文学创作呈现出贵族化、御用化特点,如台阁体诗垄断文坛近百年之久,以及讴歌富贵、道德、神仙的戏剧泛滥。(二)后期繁荣的原因——主要是戏曲和小说的繁荣。1、明代中叶以后,皇权的高度集中逐渐导致以皇帝为中心的统治集团的腐化堕落,政治上由盛转衰,出现了宦官专权,宦官专权与朝政腐败,又加剧了党3争,统治集团逐渐放松了政治思想的控制。于是思想文化界开始活跃起来。2、经济对文学的影响——改变了文学作品的面貌商人们经济实力雄厚,生活奢靡,引起人们的注目和羡慕;商人们附庸风雅,与“贤士大夫们倾盖交欢”。文人们也改变了不屑与商贾为伍的清高态度,乐意与商人、名公巧匠交游,越来越具有世俗平民化的特征。尤其到了明代中后期文人与商人关系越来越密切。他们相互影响,产生了一批受到市民思想感情和艺术趣味的熏陶、并愿意为市民阶层服务的文人士子。如小说家凌蒙初、陆云龙等都兼营印刷业。唐寅、屠隆、汪道昆等人都出身商家。文人的市民化和市民化读者群的形成,自然地改变了文学作品的面貌,使文学创作商品化。市民的生活,市民的情趣、市民的形象在明代诗文、小说、戏曲中越来越显得举足轻重。如《金瓶梅》、《三言二拍》等。3、哲学思想上心学的发展创造着一种新的文化氛围,在思想领域掀起了巨大的思想解放思潮。抨击程朱理学,反对禁欲主义,追求人性解放,肯定人的私欲、情欲和凡俗的日常生活。二、明代文学的特征1、小说、戏曲等俗文学的地位空前提高明代最为兴盛的文学类型是小说和戏曲,这两种文学类型从理论到实践在明代都获得了突破性进展。俗文学的价值从李梦阳、何景明开始便明确得到肯定。李梦阳将《西厢记》与《离骚》并称,后来王慎中、唐顺之又把《水浒传》与《史记》并称。李贽、袁宏道、汤显祖和冯梦龙进一步为俗文学大声疾呼。对于提高小说、戏曲的地位,打破传统的观念起了十分重要的作用。袁宏道将词、曲、小说与《庄》、《骚》、《史记》、《汉书》并提,称《水浒传》、《金瓶梅》为“逸典”。小说《三国志通俗演义》、《水浒传》、《西游记》、《金瓶梅词话》被称为四大奇书。2、章回小说体制上的定型在各类通俗文学中,小说的勃兴最为引人注目。特别是中国古代长篇小说——章回小说的发展和定型,是明代对中国文学作出的最为宝贵的贡献。章回小说是在宋元讲史等话本的基础上发展而成的。它的特色是分章叙事,分回标目,每回故事相对独立,段落整齐,但又前后勾连、首尾相接,将全书构成统一的整体。宋元话本也有目录,但字数参差不等,未作修饬。明代小说,目录文字越来越讲4究。今见最早的刻本《三国志通俗演义》,每回标题都是单句七字。《水浒传》每回的标题已是双句,大致对偶。《金瓶梅》回目已十分工整完美。除分回立目之外,章回小说还保存了宋元话本中开头引开场诗,结尾用散场诗的体制。正文常以“话说”两字起首,往往在情节开展的紧要关头煞尾,用一句“欲知后事如何,且听下回分解”的套语,中间又多引诗词曲赋来作场景描写或人物评赞等。明代章回小说在体制上得以定型的同时,艺术上也日趋成熟。“四大奇书”清晰地展示了长篇小说艺术发展的历程。3、戏曲小说的兴盛,促进了人们对于文学特性认识的深化。①高度重视文学的情感特征。明代文学把情感作为品评作品美学意义和社会功能的准则。如汤显祖称,情之所有,理之所必无。李贽称《水浒传》是“发愤之所作”。冯梦龙编短篇小说集名之曰《情史》,提出“情教”说。都表明明代情感论的发展与俗文学的繁荣有着密切的关系。②清晰认识文学的虚实关系。明以前文学理论,重诚、真、信、实,反对浮、夸、虚、幻,往往不能正确认识艺术真实与生活真实的关系。而戏曲、小说与诗歌散文不同,它们描绘的故事与人物大都虚实相间,多有艺术虚构。到了明代,随着小说戏曲的兴盛,文学家不仅在创作中运用虚构手法,而且对虚与实的关系作了较好的论述。如叶昼:“《水浒传》事节都是假的,说起来却似逼真,所以为妙。”李日华:“虚者实之,实者虚之,实者虚之故不系,虚者实之故不脱;不脱不系,生机灵趣泼泼然。”(《广谐史序》)③关注人物性格的刻画。宋元以前,由于长篇叙事作品不发达,故有关塑造人物形象的理论比较缺乏。明戏曲小说繁荣,促使人们重视之。如叶昼论《水浒传》提出了刻画人物性格应在“同而不同处有辨”的命题,说明明代文学批评中人物性格论已具相当深度。④更加重视语言的通俗易懂。在中国文学史上,大张旗鼓的提倡语言的通俗化,是随着白话小说的繁荣而兴起的。《三国志通俗演义》书名突出“通俗”两字。蒋大器序中强调通俗的重要性,认为“读诵者人人得而知之”,才能使人“一开卷,千百载之事豁然于心5胸。”以后的小说论者及作家从各个角度证明了使用“俗近语”的重要意义。4、明代文学集团林立,流派纷呈,标新立异,争讼不息。明代以前,文人的结合往往是具有较多共同特点的作家同声相应,同气相求而成,且多围绕着一时的文学大家或权势人物组成一个圈子。明初有三杨(杨士奇、杨溥、杨荣)为代表的台阁体,和以李东阳为核心的茶陵派的文人,都是趣味相投,自相结合的,各文人集团尚未形成相互攻讦(jie音节,攻击和揭发别人的短处)的风气。成化、弘治以后,统治集团日见腐败,而城市的发达,有利于文人相对集中,并滋长着一种文酒风流、空疏不学的风气。由于空疏不学,往往偏执一端,不可一世,批评他人,抹杀一切。以正德年间的前七子为代表,文士的集合改变了过去以兴趣相结合的模式,形成了以主张相结合的风气,这标志着明人流派观念的自觉。从“前七子”起,理论追求、创作纲领和流派意识日趋明确。先后有“后七子”、“茶陵派”、“唐宋派”、“公安派”、“竟陵派”等流派,此起彼伏,诗文批评界十分热闹。明代文人集团的争讼本身存在着标新而故意立异,拉帮结派、不容异已的不良风气。但它又是现实创作的反映,反过来还推动了创作和流派的发展。第一章明代小说的繁荣第一节古代小说发展概况一、“小说”名称的形成“小说”一词最早出现在《庄子·杂篇·外物》:“饰小说以干县令,其于大达亦远矣。”这里的“小说”是“小语浅说”的意思,指那些琐碎的言谈和微小的道理,并非文体概念。东汉桓谭的《新论》中最早将“小说”作为一个文体概念加以阐述:“合丛残小语,近取譬喻,以作短书。修身理家。有可观之辞。”这种“短书”,是一种具有一定故事性和虚构性的散文文体。但桓谭说的“小说”,与我们今天的小说,在文体特征上是有较大区别的。“小说”的概念,是伴随着小说创作和小说文体的发展,逐渐形成的。二、中国古代小说发展脉络中国古代小说的发展,经历了漫长的历史过程。大体上可以分为四个阶段:6A、上古秦汉魏晋南北朝阶段从上古到秦汉魏晋南北朝,中国的小说作为一种独立的文学体裁,仅初具规模,尚未成熟,但其内容和形式对后代作品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这一阶段中,小说由口头传说到局面记载,由分散混同在子书逸史之中,到专书记录故事人物。初步形成了小说特有的文体特征,并为下一阶段的小说发展,奠定了基础。B、唐五代阶段在唐、五代约三个半世纪的时间内,小说得到极大发展。尤其是传奇小说的兴起和繁荣,标志着文言短篇小说的成熟,因为它已超出了记录传闻逸事的范畴,而成为文人有意识的创作。唐小说与唐诗并称一代之奇,成为中国小说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重要阶段。C、宋辽金元阶段宋元话本是中国小说发展史上的一个崭新阶段。话本就是“说话艺人”的底本。“说话”是宋代民间娱乐场所中的一种伎艺,有着广大的听众群。“说话”的脚本和记录稿,成为最早的“话本”。话本的出现,标志着一种新的以当时口头语言——白话为表述语言的小说体裁的形成。D、明清阶段明代与清代是中国古代小说繁荣昌盛的时期。在这个时期,出现了以宏大的场面和细致的描写,反映社会生活各个领域的章回体长篇小说。《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金瓶梅》、《红楼梦》、《儒林外史》等长篇巨著,是中国古代文化的瑰宝。短篇话本、拟话本小说大量刊行,“三言”“二拍”是其中的优秀代表。蒲松龄的《聊斋志异》,把中国古代文言小说的创作,推向了顶峰。第二节明代通俗小说的繁荣一、明代小说繁荣的原因(教材略)二、繁荣表现:(教材)首先,表现为作品数量多,规模大,众体齐备,反映社会生活面广。第一、长篇章回小说的诞生、发展和繁荣。出现了一大批长篇小说,仅流传下来和有名可靠的就有近百部。被称为“四大奇书”的《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金瓶梅》都出现在明代,它们成了历史演义、英雄传奇、神魔小说和世情小说的典范性作品,对明中叶以后同7类小说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所谓历史演义,就是用通俗的语言,将征战兴废、朝代更替等为基干的历史题材组织、敷演成完整的故事,并以此表明了一定

1 / 10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