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诗歌的用典和意象高考考查诗词鉴赏中的“形象”,包含着对典故、意象的考查,了解一些象征意义的典故和具有固定意义的意象,对广大考生快速准确鉴赏评价诗词是大有裨益的。1、月亮、夕阳、白云、杜鹃月亮亦称蟾宫、玉盘、银钩、婵娟、桂宫、玉盘、玉轮、玉环、玉钩、玉弓、玉镜、天镜、明镜、玉兔、嫦娥、蟾蜍。用“月”来寄托对2家乡、亲人的思念。如李白的《静夜思》:“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杜甫的《月夜忆舍弟》:“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苏轼的《水调歌头》:“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可怜楼上月徘徊,应照离人妆镜台。”夕阳(包括斜阳、残阳等)多给人以失落凄凉、漂泊沧桑之感。如李商隐的《乐游原》“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古人常用“夕阳”发思古之幽情。《三国演义》开篇词“青山依3旧在,几度夕阳红”,古人还常用“夕阳”写男女相思,柳永的《八声甘州》“渐霜风凄紧,关河冷落,残照当楼”,范仲淹的《苏幕遮》“山映斜阳天接水,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白云见月怀人,望云思友,是古代诗词中常表现的情感。唐刘长卿的《谪仙怨》“白云千里万里,明月前溪后溪”,写别后相隔之遥,思念之深,希望悠悠的白云,把自己的一片思念之情带给千里万里之外的友人。再如李白的“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表达对朋友的思4念。杜鹃又名子规、布谷、杜宇、望帝。中国古代有“望帝啼鹃”的神话传说。杜鹃在中国古典诗词中常与悲苦联系在一起,多用来渲染哀怨悲凄的气氛或思归的心情。如李白诗云:“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又如李白《蜀道难》:“又闻子规啼夜月,愁空山。”白居易的《琵琶行》:“杜鹃啼血猿哀鸣。”秦观《踏莎行》:“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文天祥《金陵驿二首》:“从今别却江南路,化5作杜鹃带血归。”杜鹃的啼叫又好像是说“不如归去,不如归去”,这叫声最容易触动游子的乡愁乡思,宋代范仲淹诗云:“夜入翠烟啼,昼寻芳树飞,春山无限好,犹道不如归。”2、鸿雁、尺素、双鱼、锦书、彩笺、青鸟鸿雁常借指书信。书信也称为雁书、雁足、鱼燕、尺素、双鱼、双鲤、锦书、彩笺等。相传苏武在匈奴牧羊十九年,他把书信缚在雁足之上从北海带回祖国,传递消息,这就是人们所说的“鸿雁传书”。南朝乐府民歌《西洲曲》6有“忆郎郎不至,仰首望飞鸿。”“望飞鸿”就是盼望书信的意思。李清照词云:“雁字回时,月满西楼”、“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大雁没有带来盼望已久的书信,引起了女词人无法排遣的相思。北宋秦观的《踏莎行》“驿寄梅花,鱼传尺素,砌成此恨无重数。”汉乐府《饮马长城窟行》诗云:“客从远方来,遗我双鲤鱼。呼儿烹鲤鱼,中有尺素书。”后来即以双鲤借代远方来信。青鸟青鸟是传书的信使。传说西王母有三7只青鸟,一只先被遣为信使,前来给汉武帝报信,另外两只随西王母而来,并服侍在王母身旁。南唐中主李璟有诗:“青鸟不传云外信,丁香空结雨中愁。”李商隐诗云:“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3、松、梅、竹、菊、荷、蝉松、梅、竹、菊被称为“岁寒四君子”,是品行高洁、不畏邪恶的形象化身,古人常用这四种形象表现崇高的志向和气节。松树常用来象征孤直的品格。如李白的《古8风》“松柏本孤直,难为桃李颜。”魏晋刘桢的《赠从弟》“岂不罹凝寒,松柏有本性。”梅花常被诗人赋予高洁的品格。王安石的《梅花》“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陆游的《卜算子•咏梅》:“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竹子,被人们认为具有“性直”、“心空”、“节贞”等特点,用以比拟君子的品德修养。王维《竹里馆》:“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9菊常被诗人们用来表现追求隐逸、不随流俗、坚贞不屈的品格。元稹的《菊花》“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苏轼的《赠刘景文》“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荷花,素来是纯洁、清高的象征。周敦颐的“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爱莲说》),表现的情感就是赞美哪些居高位而不贪婪,处尊贵而清廉的可贵品格蝉,在诗人笔下是高洁的象征。由于它栖于高枝,餐风食露,不食人间烟火,所以用它10来比喻清高的雅士文人。骆宾王的《在狱咏蝉》:“无人信高洁,谁为表予心。”李商隐的《蝉》:“本已高难饱,徒劳恨费声。”寒蝉秋后的蝉是活不了多久的,寒蝉就成为悲凉的同义词。如宋人柳永《雨霖铃》开篇是:“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4、梧桐、芭蕉、芳草、落花、红豆古语有“一叶落而知秋”,说的便是梧桐叶落。以梧桐写悲秋,是古典诗词常用的手法。李清照的《声声慢》:“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11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李煜的《乌夜啼》“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梧桐”总是跟“愁”分不开。芭蕉在中国古典诗歌中,“雨打芭蕉”也像“梧桐夜雨”一样,令人愁肠百结。吴文英的《唐多令》“何处合成愁?离人心上秋,纵芭蕉、不雨也飕飕”,五代李煜的《长相思》“秋风多,雨相和,帘外芭蕉三两窠”,元朝徐再思的《水仙子•夜雨》“一声梧叶一声秋,一点芭蕉一点愁”。12芳草,在中国古典诗词里常喻离恨。《楚辞•招隐士》:“王孙游兮不归,春草生兮萋萋。”春草茂盛,春光撩人,而伊人未归,离恨顿生。乐府《相和歌辞•饮马长城窟行》:“青青河边草,绵绵思远道。”以春草起兴,表达了对远方伊人的思念。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以远接天涯、绵绵不尽、无处不生的春草,来比喻离别的愁绪。落花古人云“落花有意”,由花落而感叹13人生的无奈,这是中国古代诗词的一个典型主题。“落花”的意象,往往代表生命的短暂,惜春、伤时的惆怅和对于死亡的焦虑、忧伤。如李煜《浪淘沙》“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晏殊《浣溪沙》“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红豆:传说古代一位女子,因丈夫死在边疆,哭于树下而死,化为红豆,于是红豆又称“相思子”,常用以象征爱情或相思。如王维《相思》:“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愿君多14采撷,此物最相思。”5、南浦、长亭、西楼、折柳南浦,在中国古代诗词中,是水边的送别之所。屈原《九歌·河伯》:“与子交手兮东行,送美人兮南浦。”江淹《别赋》:“春草碧色,春水绿波,送君南浦,伤之如何!”古来水边送别并非只在南浦,但长期的文化浸染,南浦已成为水边送别之地的一个专有名词了。长亭,驿路十里一长亭,五里一短亭,供15行人休息和送别,是陆上送别之所。李白《菩萨蛮》:“何处是归程?长亭更短亭。”柳永《雨霖铃》:“寒蝉凄切,对长亭晚。”李叔同《送别》:“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西楼是相思之所。许浑《谢亭送别》:“劳歌一曲解行舟,红叶青山水急流。日暮酒醒人已远,满天风雨下西楼。”唐五代李煜《相见欢》“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折柳,古人送别时有折柳的习俗,因“柳”,16是“留”的谐音。后用“折柳”指送别,用“柳岸”指送别之地。唐李白的《春夜洛城闻笛》“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6、捣衣砧【zhēn】、寒衣。捣衣砧,在古典诗歌中常常代表闺妇思念外出丈夫的惆怅和迷惘。秋天到了,远在他乡的丈夫无御寒的衣裳,在阵阵捣衣声中寄托了无尽的牵挂和思念。唐张若虚《春江花月夜》“可怜楼上月徘徊,应照离人妆镜台。玉户帘17中卷不去,捣衣砧上拂还来。”寒衣,和捣衣砧相关,今天民间还有十月一日送寒衣的风俗。通过寒衣表现对亲人的关爱和思念。清蒋士铨《岁暮到家》“爱子心无尽,归家喜及辰。寒衣针线密,家信墨痕新。见面邻清瘦,呼儿问苦辛。低徊愧人子,不敢叹风尘。”唐刘长卿《余干旅舍》“乡心正欲绝,何处捣寒衣?”7、羌笛、胡笳、阳关羌笛是古代出自西部的一种乐器,它发出18的声音凄切哀婉,唐代边塞诗中经常提到,如王之涣《凉州词》:“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李益《夜上受降城闻笛》:“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范仲淹《渔家傲》:“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羌管发出的凄切之音,常让征夫怆然泪下。胡笳的作用与此相同,李陵《答苏武书》有“胡笳动,牧马悲鸣”句。张孝祥《六州歌头》:“笳鼓动,遣人惊。”陆游描写边塞诗常用19胡笳声塑造悲壮氛围,表现豪迈气概。《汉宫春•初自南郑来成都作》:“羽箭雕弓,忆呼鹰故垒,截虎平川。吹笳暮归,野帐雪压青毡。淋漓醉墨,看龙蛇飞舞,飞落蛮笺。”阳关,在今甘肃省敦煌西南,为自古赴西北边疆的要道。送别时所唱歌曲称作“渭城”、“阳关”。出自王维《渭城曲》“劝君更进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唐冯延巳《鹊踏枝》“醉里不辞金盏满,阳关一曲肠千断。”8、黍离、麦秀20《诗经•黍离》有“彼黍离离”的句子,是说东周大夫过西周故都,看到故都长满黍,由此悲叹宫室宗庙的毁坏。魏晋向秀的《思旧赋并序》“叹《黍离》之愍(同“悯)周兮,悲《麦秀》于殷墟”。后来常用“黍离”表示对国家昔盛今衰的痛惜伤感之情。9、柳、东篱、三径陶潜宅前植有五棵柳树,故其自号“五柳先生”。后以“五柳”代隐者。唐王维《辋川闲居赠裴秀才迪》“复值接舆醉,狂歌五柳前。”21东篱,出自陶潜的《饮酒》诗:“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多借以表现辞官归隐后的田园生活或闲雅的情致。三径,隐士的住所,或指家园。出自陶渊明《归去来兮辞》“三径就荒,松菊犹存”。北宋叶梦得《水调歌头》“归来三径重扫,松竹本吾家”。10、鸿鹄、请缨、投笔、击楫、逐鹿鸿鹄,秦末陈涉少有鸿鹄之志,后揭竿而起于大泽乡。后以“鸿鹄”喻人有远大志向。22汉无名氏《古诗十九首》“愿为双鸿鹄,奋翅起高飞。”魏曹植《鰕篇》“燕雀戏藩柴,安知鸿鹄游。”南宋辛弃疾《水调歌头》“少歌曰:神甚放,形如眠。鸿鹄一再高举,天地睹方圆。”请缨,汉武帝欲使南越王归顺,派终军前往劝说,终军请求给他长缨,必缚住南越王带回长安。后用“请缨”指报效国家。唐魏征《述怀》“请缨系南粤,凭轼下东藩。”南宋岳飞《满江红•登黄鹤楼有感》“何日请缨提锐旅,一鞭直渡清河洛。”23投笔,出于班超掷笔从戎事。指弃文从武、建功立业。唐五代祖咏《望蓟门》“少小虽非投笔吏,论功还欲请长缨。”近代秋瑾《感事》“儒士思投笔,闺人欲负戈”。逐鹿:比喻争夺政权。唐魏征《述怀》“中原初逐鹿,投笔事戎轩。”清李秀成《抒意二首》“举觞对客且挥毫,逐鹿中原亦自豪”。11、沙鸥、鹧鸪沙鸥,是诗人们常常用来抒发内心因漂泊无依而伤感的意象。如杜甫《旅夜书怀》“名24岂文章著,官应老病休。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诗人即景自况以抒悲怀,水天空阔,沙鸥飘零,人似沙鸥,转徙江湖。鹧鸪,它鸣叫声似“行不得也哥哥”,后来多用衬托处境的艰难或心情的惆怅。如辛弃疾《菩萨蛮》;“江晚正愁予,山深闻鹧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