绘画的沉思者——浅析超现实主义大师雷内·马格里特课程名称:美术史与美术作品欣赏学生姓名:李修然学生学号:1203080106指导老师:周巧云学院:土木建筑学院专业班级:建筑0801班完成时间:2010年4月联系方式:15116331098绘画的沉思者——浅析超现实主义大师雷内·马格里特[摘要]作为超现实主义运动中的一朵奇葩,雷内·马格里特以其独特的视角,丰富的想象,严谨的理性,为世人呈现了一幅幅传世画作,为我们打开观察社会的一扇独特的窗。[关键词]超现实绘画理性想象寓言思想冷峻,淡定,坚毅,理智,这位绘画界的思想大师以一种傲然独立的姿态出现在我们视线中,身后是其特色鲜明的肖像画。马格里特,比利时人,1924年的20世纪比利时最接杰出的超现实主义画家。出生于莱西讷。曾在布鲁塞尔艺术学院学习,后受到契里柯(《爱之歌》)的影响,开始超现实主义绘画的探索。1927年迁居巴黎,进入创作的旺盛期。生平及概述纵观其生平,马格里特少时丧母,服过兵役,经历二战,先后两次加入又两次退出比利时共产党组织,举办过若干次画展,最后在布鲁塞尔度过余生。其丰富的个人经历,对其画作不无影响,尤其是他遇到的几位绘画界的大师。雷尼·马格里特无论在出道之前,还是在成为比利时超现实主义代表人物之后,一直在勤奋创作。除了绘画作品,他自己还编导和摄制电影,利用当时的新科技手段进行超现实主义实验。马格里特一生的风格变化不大,他不受流行的新技巧影响,而专注于创作奇幻的、恐怖的、充满特殊构想的形象。他的绘画作品仿佛谜语一般让人猜想,作品里浮现一种死寂的安静,表达的观点含括了从政治到哲学的理性世界,对于其他大师们常用的有关男女情爱的题材,马格里特极少涉及。他是一位用形象来表达哲理的艺术家,用诗人的眼睛与哲学家的思辨方式将习常的景象与事物神奇地结合在一起,把真实的生活内容用幻想空间的奇思异构呈现给人们。他的宗旨是“以发现物体可能永远不被注意的方式来呈现”,要从这些似是而非的形象后面选择到真实的答案,寻找到生活的本质——那才是真正属于马格里特的世界。超现实主义的领军人物布莱顿称马格里特的作品是“最清晰的超现实主义”。马格里特的创作对西方现代绘画,特别是对达利、马宋及年轻一代的波普艺术家有较大的影响。超现实主义超现实主义作为文艺界和艺术界共同的流派,形成于两次世界大战的欧洲,那时西欧的达达派正处于退化的困境之中。超现实主义一词是由现代派诗人阿波利奈尔在1917年首次使用的,并在西方现代视觉艺术领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布莱顿认为诗人和艺术家所表现的梦幻和潜意识,是属于另一个世界的现实,人们只有在那个一个世界里才能摆脱一切束缚,最直率的显示人的纯真。在超现实主义宣言中,超现实主义被定义为纯粹的精神的自动主义,企图运用这种自动主义,用口语或文字或其他的任何方式去表达真实的思想过程。他是思想的笔录,不受理性的任何控制,不依赖于任何美学或道德的偏见。超现实主义,建筑在对于一向被忽略的某种联想形式的超现实主义的信仰上,建筑在对于梦幻的无限力量的信仰上和对于为思想而思想的作用的信仰上。因此,超现实主义艺术和立体派,风格派等等艺术流派不同,它并非一种风格,而是针对生活和社会所持的一种态度。布莱顿解释说,超现实主义比达达派的文化目的和纲领都更为严肃。可以这样说,达达派成员们是打开敏感的社会之躯,并截去一到两部分肢体的学徒式外科医生,而超现实主义成员则用一些治疗和处方来探查那些露肉的伤口。马格里特的画作中,通过对人们司空见惯事物的描绘,令人们发现了观察这个社会不一样的视角。超现实主义的创作方法体系中所谓的“偏执狂批判”源于弗洛伊德的潜意识学说,即指挖掘潜意识境界的一种执拗的思维方式。在创作中,画家会把毫不相干的事物硬凑在一起,似乎是一种梦呓。与立体主义,野兽主义着重解决“怎样画”问题不同,超现实主义画家要解决的是“画什么”的问题,而在怎样画的问题上是相当自然主义的。在超现实主义画家的画面中,我们看到的是莫名其妙,极其真实的荒诞,是精神世界中内容。部分作品马格里特的绘画风格基本保持了被称之为精密、神秘的现实主义,或魔幻现实主义的超现实主义风格。他的作品常常赋予平常熟悉的物体一种崭新的寓意,或者将不想干的事物扭曲的组合在一起,给人荒诞、幽默的感觉。作品真实地表现日常场景,不作变形歪曲,但事件与细节的意外组合,产生奇特怪诞的神秘意味,如同睡眠中醒来一瞬间,在不清醒状态下所产生的错幻视觉。而超现实主义画家所依据的佛洛伊德精神分析理论认为,在这类看似荒唐错乱的意象拼贴后面,是一个人的最为真实的心理内容。马格里特把无意识或潜意识的内容给予视觉化,他的每一件作品都给自己提出一个个的问题。具有超凡的想象力,形成了超现实主义绘画中独具一格的画风。他的作品大致分为两类,一类为神秘超现实主义,一类为哲理性超现实主义。在第一类中,画家用看似平常的景象,组织成舞台般的布景,人物和环境都是道具式的,一声不响,却静得有些奇怪,令人感到丝丝恐怖。如《受威胁的凶手》,《肖像》。第二类,画家用同样平平常常的个体组成一眼看上去就有点反常的场面,却禁不住引人思索。在《错误的镜子》中,画家用一只充满画幅的眼睛,反证似的为超现实主义做了一个辩解。图一《形象的背离》(图一),中,他画了一个精细得可以乱真的烟斗,但是在烟斗下面却清晰的写着“这不是烟斗”这句话,从而混淆了图画的真实性。马格里特说,“一个显而易见的事件,可以被它显而易见的那一面所隐藏。”他画过许多与眼睛相关的作品,视觉上的写实主义与情境中的超现实主义构成悖论,让人们对视觉经验与理性逻辑之间的冲突感到困惑担忧,马格里特用清晰而写实的画面去扰乱理性思维的正常逻辑,利用制造出来的这种矛盾去揭示生活本身的深奥、复杂甚至荒谬。他的意思包含了:我们看似真实并加以描述的东西不一定是真正的真实。如此辩证的观察事物的方式,不禁令我们联想到哲学思维中某些东西,叹服于马格里特深刻的思想。图二马格里特阅读奥地利小说家卡夫卡的一本名著《变形记》,受到书中所述景象的启迪,绘成了这一幅《集体发明物》(如图二)。马格里特爱画大海,又富幻想。画上这条半人半鱼与以往常被人幻想地描绘的“美人鱼”正好在形象上倒置了,不是上身为美人,而是下身为女人形。他幽默地根据卡夫卡的小说描写,来一种突兀的转换,以表明它虽不是民间神话所常出现的样子,但也是一种幻想物。幻想,是人类生活的享受,也是一种权利。我们不得不钦佩马格里特丰富的想象力。马格里特认为物体的形象与物体的名称之间并不存在确定的或不可转移的关系。绘画就是打破人们日常生活中的参照系。布莱顿评价他的作品图三构思是:“所显示的语言和思想已超越从属的特性之上。他已经把语言和思想置于视觉形象之下,通过词语与符号间的微妙关系,打破了逻辑因果关系的常规。”所以,有了《单词的使用》(图三)。画家用拘谨,然而十分干净的色彩,光洁地画出一个室内环境。右边一个楼梯通向无路可走的墙面。地板上有一法语单词Sirene,其中字母i被一截手指和手指尖上飘浮着的圆球形象所代替。这个模型在地板上投下了一道阴影。画上所写的这个单词,与环境的联系不可捉摸。用马格里特的话解释,就是“事实经验经过错位后所形成的梦”。图四马格里特的肖像画作品与其他的大多数巴黎超现实主义画家不同,画面上往往没有真实的肖像,而以其他景物如海景,景物等代替,观者为之目瞪口呆。他真正的所谓肖像,尤其是特写式肖像,却从来不画脸部。这里的《戴圆顶硬礼帽的男子》(图四)就是一例。戴圆顶硬礼帽、穿黑大衣的绅士即是马格里特本人。他用一只偶然飞过脸前的鸽子挡住他的容貌。据他自己解释,他要与巴黎大多数超现实主义画家相反,藐视用色彩作人物肖像,他只想告诉观众,画上的肖像不过是一个普普通通的中产阶级市民。不是让人物背过脸去就是用偶然事物来遮挡。这是他的超现实派肖像画的另一特色。与其他超现实主义大师的比较他与达利、米罗等超现实主义画家不同,认为人不必在睡熟了才做梦,在光天化日之下,梦也会降临。画里的一切,就是一些哑谜,加上字谜,恐怕任何人难以说清它的本意。人们观后,只能把谜永远保存在记忆里。马格里特认为要打破理性秩序的视觉习惯,还要借用理性手段,以原来熟悉的事物质询这个熟悉的系统,使画中物体具有相当的肖似性。因此马格利特喜欢选用冷调的色彩、稀薄的平涂、界线明确的绘画方式。马格里特的作品中有一种黑色幽默,就像达利及恩斯特,但是马格里特在处理手法上,似乎营造出平静的气氛,不像前两者具有恶梦般光怪陆离的形象。他喜欢将平凡的事物,赋予新的面貌,使人在静默中屏息以对,有时会在超官能情境中,突如其来地产生一种飘浮的诗意,让人的情绪飞跃自如,心灵获得解放。他和达利不同,他不以绘画表现个人的困惑或幻想;他作品的特色是智慧,讽刺,还有一种机智论辩的精神,而非自我披露。米罗的创作表现方式是有意的打乱知觉的正常秩序,在直觉式的引导下,用一种近似于抽象的语言来表现心灵的即兴感应。因此在它的作品中会有象征的符号和简化的形象,使作品带有一种自由的抽象感,也有儿童般的天真气息。马格里特的画少了光怪陆离的荒诞梦境,而更加静谧和纯净,他尝试将我们日常生活中很平淡无奇的事物予以新的再生的能力。人们在他的一副作品前长久的沉思.也许正是因为那些平常的甚至变的陈腐的不被人们关注的事物在完全不符合正常逻辑的状态下呈现出一种全新的面貌.这种似曾相识的面貌以另一种不为人知状态出现,需要一些时间被重新接受.绘画对于他来说,只是加深对世界认识的一种手段,甚至可以理解为一种思维方式.任何一种技术,即使是古老的,只要能使我们在画家有意给予我们的角度里,去重新观察对象,那它就是有用的.相反,如果只是在颜色上洋洋大观,而对对象本身没有什么发现,那倒是应该颇感遗憾的,因为画的外部形象的改变所伴随的是内容的贫乏。总结雷尼·马格里特独特的超现实主义在今天仍对西欧文化产生着重大的影响,它是通俗艺术、传媒艺术的灵感源泉马格里特把自己称作“沉思者”而拒绝“艺术家”的头衔。他像个探索者,经常这样问自己:“我看到了什么?我看到的是真实的吗?它说明了什么?它是我想看到的吗?”对于一个现象以及现象后面隐藏着的本质进行如此一连串的追问,显现出马格里特艺术创造中的思辨性。他在绘画中也透着某种神秘的哲理味道,通过奇幻的形象来表达哲理性思考,画面如同谜语般引人猜想,奇特怪诞的神秘意味,就像一道道考题或者益智游戏,促使人们发挥聪明才智与主观能动性,去做出思考与解答,从而获得精神上的自由。凡埃尔称马格里特为:抽象思维的画家,而他的作品首先是其故事性,其次才是绘画性。运用理性的思维做着荒诞的梦,雷内·马格里特为我们开启了观察世界不一样的窗口。正是从这些似是而非(或似非而是)的形象后面,我们选择到真实的答案,寻找到生活的本质。参考文献:朱伯雄著,《世界美术名家名作大典》,浙江教育出版社,2002年,第48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