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词第二十二讲-李清照前期词作.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1李清照前期词作李清照存词47首。她的诗和散文也都有较高成就,但却以词著称于世。她的词以金兵攻占汴京为分界线,约可分为前后两个不同历史时期。前期,她的词爽朗明快,善于描写自然景物,反映爱情生活,歌唱离情别意。南渡以后,她备尝国破家亡与颠沛流离之苦,生活视野有所扩大,词的内容多为思旧怀乡或反映个人身世的今昔之感,对国家前途与民族命运的关怀也时有流露。其过于凄苦哀伤之情调,是那个时代与家国苦难在歌词中艺术地体现。“国家不幸诗人幸,话到沧桑句便工。”应该说,最能体现李清照词的思想深度和艺术成就的作品出现于南渡之后。然而,李清照卓越的艺术才华,在前期词作中同样有着熠熠闪光的表现。词人之大胆真率的心灵描写和清丽自然、流转如珠的语言运用等艺术特色,也贯穿于前后期词作之中。纵观李清照的前期词作,大致表现了她闺中少女的生活情怀、婚姻的甜蜜与夫妻的深情、对丈夫的别后相思等几方面内容。一、少女烂漫情怀的表露少女李清照纯真、自由的个性,充分地展露在对自然山水的喜爱中。有了《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的叙述,就可以知道少女李清照外出游玩是比较随意、尽兴的。家庭的诗书教育是一个方面,山水景物的陶冶成为李清照早期教育的另一个方面,这就培养了李清照对生活的热爱与极其敏捷独到的审美感受能力。李清照总是欢欣鼓舞地投入到大自然的怀抱之中,品赏美丽的景色风光,生活是如此的美好而灿烂。《怨王孙》说:湖上风来波浩渺,秋已暮、红稀香少。水光山色与人亲,说不尽、无穷好。莲子已成荷叶老,清露洗、苹花汀草。眠沙鸥鹭不回头,似也恨、人归早。文人墨客向来有“悲秋”的传统,所谓“悲哉秋之为气也”。面对秋天枯萎憔悴的花草,萧条冷落的景色,人生不如意之事就会涌上心头,多愁善感的文人不免就凄凄惨惨、唏嘘感涕、伤心不已。宋代之前,只有极个别心胸开阔的诗人跳出“悲秋”的传统,以欣喜的眼光赏识着秋天的美景。中唐诗人刘禹锡一生频遭挫折,却始终不改倔强刚硬的个性,他对秋天的景色就有另外一幅眼光,《秋词》说:“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晚唐诗人杜牧出身名门,才华出众,自视甚高,一生积极想有所作为,他对秋日景色也有另一番赏识,《山行》说:“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李清照作为女子世界中的豪俊,其豁达的胸襟、爽朗的个性、开阔的视野,毫不逊色于前辈优秀诗人。面对“红稀香少”的暮秋季节,词人不是在为荷花稀落、荷叶枯萎等流逝的风光景色而惋惜感伤,而是兴趣盎然地与“水光山色”相亲,品尝大自然“无穷”的美妙,以充满诗意的画笔勾勒出一幅优美动人的深秋湖面风景图。只有感觉到现实生活的美好灿烂,对现实生活充满了热情,对未来充满了信心,词人才会用如此轻灵欢快的笔调去描绘暮秋景色,以如此爽朗开阔的胸襟去拥抱自然。李清照少女浪漫的情怀,还展现在对未来爱情的朦胧追求上。她的《点绛唇》词,隐约透露出李清照与赵明诚这两位对幸福爱情与婚姻充满了憧憬的青年男女,婚前曾利用机会彼此见过面。词说:蹴罢秋千,起来慵整纤纤手。露浓花瘦,薄汗轻衣透。见客入来,袜刬金钗溜。和羞走,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李清照的闺中生活真是无忧无虑,充满了开心与欢乐。这首词的上片描写少女李清照荡秋千尽情嬉戏的场面。自由自在的少女宛如一只快乐的小鸟,在“露浓花瘦”的暮春季节,气候冷暖适宜,着“轻衣”而荡秋千,以至浑身“薄汗”,玩得酣畅淋漓。下片写外客来访、李清照匆忙躲入闺中这样一个忙乱的小场面。“蹴罢秋千”,稍作休息,却正好碰上了客人来访。为了躲避外客,慌张不知所措到“袜刬金钗溜”。像李清照这样大胆、真率、任性的少2女,有如此过度的害羞与紧张,暗示着来客与她有着密切的关系。李清照毕竟不同一般少女,临进闺房之门的一刹那,她寻找借口“倚门回首”,峰回路转,佯装“却把青梅嗅”,暗地里端详来客。“青梅”的细节描写则将李清照如此忙乱慌张的原因点破,原来客人就是她“青梅竹马”的未来夫君。这一“回首”,再次显示出少女李清照的任性和与众不同。赵明诚是李清照的同乡,两人从小不一定玩耍长大,“青梅”的典故是一种诗意夸张的运用。但这里典故用得天真、俏皮,闺中少女的羞怯、活泼与对未来夫婿的心仪,尽在这一“回首”中。所以,清代李佳称“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之句“酷肖小儿女情态”(《左庵词话》卷上)。这首词脱胎于晚唐韩偓的《偶见》,诗曰:“秋千打困解罗裙,指点醍醐索一尊。见客入来和笑走,手搓梅子映中门。”韩偓的诗场面比较单一,李清照词的描写则深入细腻、生动活泼得多了。后人仅仅依据这首词的“词意浅薄”,词中女子的举止不像是名门闺秀,而与市井妇女之行径相似,便否定这是李清照的作品,这样的推断是不能成立的。李清照一生中写过许多被同时代封建迂腐夫子们骂为“闾巷荒淫之语,肆意落笔”(《碧鸡漫志》卷二)的大胆率真的好词,体现了李清照独立不羁的个性。所以,在没有确凿证据之前,应当仍然将此词认定为李清照即将出嫁时的作品。李清照的父母,就是没有拿封建的条条框框去约束、规范他们的女儿,这再一次说明李清照的少女生活是健康幸福、自由自在的,她的大方开朗性格就是这种家庭教育环境的产物。二、闺中寂寞情绪的表达在父母的温馨呵护下、在有着浓郁文化气息的家庭环境中、在风光秀美的湖光山色景致里,无忧无虑长大的李清照,对美的事物有一份独特的敏锐和细腻的情感,这一切同时也培养了李清照感情的丰富细腻。随着年龄的增长、性别的觉醒,少女李清照少了一些天真烂漫,多了一些难以言说的心事。面对春来秋去的景色,李清照渐渐变得娴静而更多一份婉转的深思。闺中生活是自由的,但也不能免除少女内心深处的寂寞。《浣溪沙》说:小院闲窗春色深,重帘未卷影沉沉。倚楼无语理瑶琴。远岫出云催薄暮,细风吹雨弄轻阴。梨花欲谢恐难禁。独处小院,独对闲窗,春色深深,词人领略了一份不可捉摸的寂寞孤单。“重帘未卷”,是词人没有心思、没有情绪的结果。而重帘遮挡之后,闺中光线越发昏暗,词人的寂寞又更深了一层。这样无言的寂苦,只好通过“理瑶琴”来排遣。“理瑶琴”,是少女李清照所接受的早期教育的一个方面,是她的日常活动之一。从李清照后来的所作所为来看,她十分精通音乐,早期的全面教育为她奠定了良好的基础。词人倚楼之际,还看见室外薄暮时候缕缕缠绕于远山的云絮,微风吹拂下的蒙蒙细雨。敏感的少女立即联想到:春色已深,春光将逝,在这风雨之中,梨花恐怕要纷纷飘谢了。户外景色的逐渐暗淡,春天美景的逐渐凋零,使少女心头那一丝丝飘忽的愁绪更加拂之不去了。一味的天真烂漫,反而显得肤浅。有了这一缕缕说不清楚的愁绪纠缠,少女李清照显示出安闲宁静的一面,李清照成熟了。李清照此时会留恋自己喜爱的即将消逝的春日美景,惋惜美好时光的短暂,这闺中寂寞愁绪的背后,隐然飘荡着一丝少女“思春”的情怀。《如梦令》说: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昨夜一场“雨疏风骤”,摧残海棠,催送春天归去,敏感的词人不用到户外观察,用细腻的心灵去感觉,就能知道肯定是一幅“绿肥红瘦”的狼藉景象。以淡淡的愁怀去体察自然景致的细微变化,也是由词人的特定心境决定的。昨夜的饮酒入睡,是否有什么宽慰不了的私人情怀呢?结合下文对春日景色渐渐离去的着急,不难体会出少女对自己虚度闺中光阴的焦虑。“伤彼蕙兰花,含英扬光辉。过时而不采,将随秋草萎。”(《古诗十九首·冉冉孤生竹》)这一份对青春美好年华的珍惜,是古往今来的感情敏锐细腻的女子所共有的。古代女子的惟一好出路就是寻觅到一位如意郎君,嫁一位好丈夫。所以,少女珍惜青春年华之时,就抑制3不住内心的丝丝缕缕的“思春”情怀,李清照也不例外。日后,李清照对自己的婚姻有如此深沉的一份情感投入,在早期这些伤春伤怀的作品里已经可以看出端倪来了。这首词的构思也十分巧妙,词人用对话构成情感的递进深入,用粗心的“卷帘人”来反衬自己的敏感细腻,将少女幽隐不可明说的情怀含蓄展示在读者的面前。李清照毕竟是开朗活泼、大胆真率的,她很少也不愿意受封建礼教的规范。对少女内心最羞于启齿、最隐秘的那份思春情感,有时竟然脱口而出。《浣溪沙》说:绣面芙蓉一笑开,斜飞宝鸭衬香腮。眼波才动被人猜。一面风情深有韵,半笺娇恨寄幽怀。月移花影约重来。词写一位获得爱情滋润因而显得熠熠生辉、艳丽照人的青春少女幽会前后的情感体验。期待幽会时的喜不自禁、幽会后的寄信重约再见日期,都说明这次幽会给女主人公带来非常甜蜜的感受。上片写幽会前少女的动人情态:面如芙蓉,清丽秀美,掩饰不住的内心喜悦化作满脸灿烂的笑容。尤其是斜靠在“宝鸭”香炉上默默回味爱情的甜美时的那秋波一转,更是将心底的秘密暴露无遗。“眼波才动被人猜”一句,得历代评论家的赏识,清人田同之称其“真色生香”(《西圃词说》)。思春少女娇媚、多情的神态,被词人绘声绘色、惟妙惟肖地刻画出来。下片写幽会回来之后的情思。满脸的“风情”韵致,说明这位少女还沉浸在幽会的甜蜜之中。才分手不久,立即对意中人思念不已,分别的愁恨便阵阵涌来。于是,少女将这“娇恨”写入信笺,寄予对方,焦急地重约在“月移花影”的朦胧美好夜晚再度相见。词人非常巧妙地将笔墨落在幽会前后的期待与回味之描写上,而将幽会的过程轻轻地放过。既含蓄隐约,又细腻深入地写出思春女子情感体验、情态表现的丰富多彩。因为幽会时的喜悦与幽会前后的情感微妙变化相比,反而显得单调。三、夫妻款款深情的展现“有情人终成眷属”,李清照夫妻因此有了婚后的一段甜美时光。婚后两年以来共同爱好的培养、彼此的爱慕、时而分离的思念,都加深了两人的情感。与心爱的丈夫朝夕相处,李清照时时表现出楚楚可爱、娇媚依人的神情。她的词记录了这段生活与情感。《减字木兰花》说:卖花担上,买得一枝春欲放。泪染轻匀,犹带彤霞晓露痕。怕郎猜道,奴面不如花面好。云鬓斜簪,徒要教郎比并看。李清照喜爱梅花,常常通过咏梅自我比拟。这首词不是咏梅词,却仍然以梅花的形象比喻自己。春天的时候,从卖花担上买得一枝含苞欲放的梅花,鲜艳的花瓣上还带着薄薄的晨露。青春妙龄的少妇李清照,买花是为了赏花,是对美的欣赏;同时也是为了装饰自己,珍视自己的青春年华。花季女子,最爱美丽的鲜花。这时候的精心化妆,当然是为了博得丈夫赵明诚的赏识,所以,买花、戴花的动作中又多了一层对幸福爱情执着追求的含义。一心想获得丈夫全部爱情的女子又是“小心眼”的,她会对周围一切与自己比美的事物发生莫名其妙的嫉妒,这种嫉妒又转过来表现她对丈夫的深爱。因此,买得鲜花的李清照,忽然多出了一个心眼:不知丈夫是否会更赏识这梅花,认为“奴面不如花面好”。对自己青春容颜充满信心、争强好胜的李清照,便一定要与梅花比个高低,特意将梅花“云鬓斜簪”,让丈夫仔细端详,究竟谁更漂亮。通过这种对丈夫撒娇的动作,表现出小夫妻之间的亲昵和温情。充满了自得、自信的语气里,透露出李清照婚后的愉悦欢欣。实际上,李清照并不担心丈夫分心到梅花上,只不过借这样一个题目与丈夫逗趣撒娇。少妇的柔情婉娈在这些夫妻日常生活画面中得到徐徐展示。四、婚后离情别思的抒发李清照的婚姻是幸福的,因此,词人更加不堪忍受离别相思的折磨。南渡以前,赵明诚需要求学、求仕,需要离家奔波,夫妻离别是不可避免的。作为一个感情细腻丰富、渴望获得异性爱情的女性作家,李清照内心的离愁别恨汹涌而来,留下了诸多脍炙人口的名篇佳作。4比较长久的夫妻分离生活出现在徽宗政和年间。赵明诚大约在政和七年(1117)前后再度出仕,直到宣和三年(1121)才接李清照前去团聚,其间夫妻大约有四年的分离时间。这一次,是李清照与赵明诚结婚十几年之后的第一次时间较长的离别。新婚之际,赵明诚回太学读书,两人也曾有过离别。但是,一方面两人还共同居住在汴京,另一方面分离是短暂的,重新相见的时间也是确定的。所以,李清照那段时间并没有表现出太多的愁苦之情。这一次就不同了,宦海浮沉,四处奔波,对身在官场者是很平常的事。李清照不知道赵明诚在外为官需要多少时间,要辗转多少地方,也不知道赵明诚何时才有相对稳定的职务,自己可以前去团聚。相亲相爱,默默相守,在青州度过了近十年的时光,忽然面临了这么一场离别,李清照是非常不适应的。李清照许多抒写离情别思的真

1 / 6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