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李清照词中的愁苦情绪【摘要】言愁高手李清照的词把“愁”作为其主调,谱写着千百年来令人潸然泪下的愁歌。她所抒发的愁情浓烈、真挚、深婉、感人至深。不管是少女时代,或是嫁为人妻,以至沦为嫠妇其创作的词作中总都或多或少地渗透表露出愁苦情绪,本文结合词人的人生经历和所处的时代环境,通过人生三个不同阶段创作的几首典型词的分析比较,尝试性地论述了词中蕴含的愁绪的不同姿貌。【关键词】李清照;词;愁苦;闺愁;离愁李清照(1084年3月13日~1155年5月12日),宋代(南北宋之交)女词人,号易安居士,济南章丘(今属山东济南)人。她生于神宗元丰七年二月初五日(公元1084年3月13日),卒于高宗绍兴二十五年四月初十日(公元1155年5月12日)。她出生于书香门第。早期生活优裕。其父李格非藏书甚富,她小时候就在良好的家庭环境中打下文学基础。出嫁后,与丈夫赵明诚共同致力于金石书画的搜集整理,共同从事学术研究。志趣相投,生活美满。金兵入据中原后,流落南方,赵明诚病死,李清照境遇孤苦。一生经历了表面繁华、危机四伏的北宋末年和动乱不已、偏安江左的南宋初年。李清照是中国古代罕见的才女,她擅长书、画,通晓金石,而尤精诗词。她的词作独步一时,流传千古,被誉为“词家一大宗”。她的词分前期和后期。前期多写其悠闲生活,多描写爱情生活、自然景物,韵调优美。如《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等。后期多慨叹身世,怀乡忆旧,情调悲伤。如《声声慢·寻寻觅觅》。她的人格像她的作品一样令人崇敬。她既有巾帼之淑贤,更兼须眉之刚毅;既有常人愤世之感慨,又具崇高的爱国情怀。她不仅有卓越的才华,渊博的学识,而且有高远的理想,豪迈的抱负。她在文学领域里取得了多方面的成就。在同代人中,她的诗歌、散文和词学理论都能高标一帜、卓尔不凡。而她毕生用力最勤,成就最高影响最大的则是词的创作。她的词作在艺术上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境界,在词坛中独树一帜,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易安体”。她不追求砌丽的藻饰,而是提炼富有表现力的“寻常语度八音律”,用白描的手法来表现对周围事物的敏锐感触,刻画细腻、微妙的心理活动,表达丰富多样的感情体验,塑造鲜明、生动的艺术形象。在她的词作中,真挚的感情和完美的形式水乳交融,浑然一体。她将“语尽而意不尽,意尽而情不尽”的婉约风格发展到了顶峰,以致赢得了婉约派词人“宗主”的地位,成为婉约派代表人物之一。同时,她词作中的笔力横放、铺叙浑成的豪放风格,又使她在宋代词坛上独树一帜,从而对辛弃疾、陆游以及后世词人有较大影响。她杰出的艺术成就赢得了后世文人的高度赞扬。后人认为她的词“不徒俯视巾帼,直欲压倒须眉”,她被称为“宋代最伟大的一位女词人,也是中国文学史上最伟大的一位女词人”,有“千古第一才女”之美誉。李清照,是两宋之交最伟大的词作家,也是中国文学史上最杰出的女词人。李清照词的情调,可以用一个:“愁”字来概括,其词就像浸泡在愁液中的一条春蚕,不停地吐着愁绪,最后把自己抽空了,活活地窒息在愁绪的茧壳里。她的词,可谓集宋词愁之大成、无边无涯,浓得化不开。她所抒发的愁情浓烈、真挚、深婉、感人至深。不管是少女时代,或是嫁为人妻,以至沦为嫠妇其创作的词作中总都或多或少地渗透表露出愁苦情绪,本文结合词人的人生经历和所处的时代环境,通过人生三个不同阶段创作的几首典型词的分析比较,尝试性地论述了词中所蕴含的愁绪的不同姿貌。李清照词中所抒写的愁,根据她所处不同人生阶段所作的词归结起来大致有以下三种姿貌:一、少女独处深闺的淡淡闺愁李清照出生于一个文学气氛很浓的官宦之家,自幼便生活于一个恬静,优裕的环境里,因此少女时代的李清照生活幸福快乐,性格天真活泼开朗,少年不识愁滋味,此期她几乎与“愁”字无缘。随着年龄的增长,阅历的丰富,李清照已由天真无邪、活泼快乐的少女走向多愁善感的青年。青春的情怀,人生的滋味,渐渐潜入她的心头。此时作者的词表现出了一种淡淡,薄薄的忧愁情调,词人通过婉约含蓄的笔调,表达了青春少女所持有的莫名的惆怅和淡淡的愁思。如作于这一时期的《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诗的开头两句表明昨夜风急,雨却疏疏落落,作者刚从睡梦中醒来,残存的酒意仍未消,但她却急于知道:经过昨夜风雨的洗礼,外面的花是否美丽依然?是否遭到了风雨的摧残?这里隐约透示出作者一种淡淡的忧愁。作者此时心情十分复杂,当她问正在卷帘的侍女,侍女此时却不能了解词人急切的心情,因此,只是漫不经心地、淡淡地答了一句:海棠依旧。最后两句作者担忧花被摧残,新的忧愁又上心头。这里的“瘦”字不仅仅只是代表鲜花的日渐稀少,实质是表现了作者对即将逝去的春天流露出惋惜之情。再看李清照的《浣溪沙》(淡荡青光寒食天)一词,也表现了作者一种若有若无的淡淡闲愁:“淡荡春光寒食天,玉炉沉水袅袅残烟,梦回山枕隐花钿。海燕未来人斗草,江梅已过柳生绵,黄昏疏雨湿秋千。”在一派融和的春意中,所有的生命都在苏醒、活动,而女词人却在玉炉沉水香的袅袅残烟中沉沉睡去,醒来却发现女孩子们在这越冬的燕子还未飞回的暮春时节,早已迫不急待地跨出闺门去作斗百草的游戏了,这更反衬了女子心中的落寞。“江梅已过柳生绵”写梅子已成熟落地,柳絮离枝飘飞,暗指女词人自己已到“摽梅”求偶的年龄,却仍待字闺中,这使春睡初醒的她更感到一种难消的愁怨。暮春天气难料,刚才的“淡荡春光”转眼变成了“黄昏疏雨”,庭院寂然无声,只有沙沙的春雨和被雨打湿的秋千在微微摇荡,令人感到寂寞惆怅。这首词把少女伤春的情怀,心里朦胧的憧憬和淡淡的忧伤,表现得细腻委婉、生动感受人。以上二首词,均能表现出李清照在青年时期所处深闺中淡淡的“闲闺愁”。从这些词中可以看出李清照在青春时期的感伤情绪,这些感伤情绪都是由她的忧愁不断引发出来的。二、少妇离怀别苦的浓浓离别愁“自古多情伤离别”,离情别绪,一直是词人们施展才情与笔力所咏叹的主题。李清照在这方面表现得尤其突出。她18岁与太学生赵明诚结为夫妻,二人情投意合,琴瑟想得,感情笃深。然而丈夫赵明诚经常外出,因此与丈夫的离别之愁,便比一般人更深了许多。也使女词人静如止水的生活激起了阵阵涟漪,更使词人愁肠千结,至此,难以穷尽的离愁别绪,笼罩了词人这一人生时期的大部分词作,离愁袅袅,余丝不觉。《一剪梅》更是形象地写出了思念的无时不在。“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这首抒情词真挚热烈而又深沉地抒发了词人对初婚不久即离家远行的丈夫的思念。上片记述清秋荡舟和西楼盼书这两件事情,表现词人对丈夫的思念。“红藕香残玉簟秋”,起首奠定了全词凄清深沉的基调,秋风萧瑟,荷花残败,为浓郁的离愁平添了几分凄清。为了排遣自己孤独寂寞的愁怀。作者“轻解罗裳,独上兰舟”,然而独自出游却更加引起对远方丈夫的思念,因而希望在被清亮月光洒满了的西楼收到大雁捎来的丈夫的书信。“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不写愁而愁自见,不言情而情无限,委婉曲折,凄楚动人。下片侧重写相思之苦之情融入飘零的落花,悠悠的流水中,设想丈夫在思念自己。夫妻双方都为相思所苦,因而有了“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暗示夫妻俩的相爱之深。最后以“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直接描写相思之苦无法排遣,由表及里地刻划出思妇忧郁的神情意态,表露出作者思念之情的深度。而另一首词《凤凰台上忆吹箫》由于相思不得,又多了一段新愁。“香冷金猊,被翻红浪,起来慵自梳头,任宝奁尘满,日上帘钩,生怕离别苦,多少事欲说还休,新来瘦,非干病酒,不是悲秋。休!休!这回去也,千万遍《阳关》也则难留,念武陵人远,烟锁秦楼,惟有楼前流水,应念我终日凝眸,凝眸处,从今又添一段新愁。”这首词是赵明诚与李清照屏居乡里十年后,在丈夫重返仕途时所写,李清照在词中表现了自己在丈夫远行前夕难以分别的心情,以及对别后孤寂情状的拟想。本来丈夫可以带她一起去,为何改变不了他的主意。词人近来这么消瘦,并非饮酒过多,也不是因为悲秋,而是因为有难以启齿的隐衷,担心丈夫另图新欢,而且当时纳妾被视为天经地义,因此,香炉熄灭了她不管,被子也不叠,太阳老高才起床,起床后也懒得梳头,以至首饰匣上落满灰尘,她仍终日痴痴呆呆地朝着丈夫归来的方向凝望。只有楼前流水似乎领会到她的深情,但这又增添了一段新愁,这种细细的倾诉,诉出了男女地位不平等,婚姻制度不合理,一夫多妻曾给多少妇女造成了巨大不幸,这也是对三从四德等封建礼教的大胆挑战。当然只有多愁善感、自尊又要强的李清照比她们更痛苦,更勇敢,把它诉诸笔端,诉给丈夫听,希望她怜惜自己,诉给门前的流水听,似乎愁也随流水在增长。又一首《醉花阴》亦是抒写离愁的佳品,词里不仅有浓愁无法驱散,而且使形体消瘦,可见愁之深、之久。“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消金兽,佳节又重阳,玉枕纱厨,半夜凉初透。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词的开头,即以清冷之笔,吐凄愁之语,借秋天景物抒写重阳抒怀,以“愁”字点出心境不好。就层次而言,永恒之愁乃因薄雾浓云所致,也是瑞脑香消,无法驱散的结果。“佳节又重阳”句,不在说一年一度又到了这个节日,而是表达出过节时丈夫不在身边在感叹。有道是:“每逢佳节倍思亲”。到重阳佳节,词人又怎能不思念她远游的丈夫呢?往常相别尚且是“一寸柔肠愁千缕”,今日又是“重阳又佳节”,恐怕是柔肠寸断心欲碎了。下面两句生活絮语,向丈夫诉说秋夜寒冷之苦,也点出夜半相思未昏入眠之意。过片两句写了词人在重阳节的傍晚,篱下菊前,把酒独酌的情景。看起来似乎没有别的意思,其实大有深意。试想,往年她与丈夫登高赏菊、饮酒赋诗,如今两地分隔,不能不勾起无限的离愁别恨。她要告诉丈夫,虽然是东篱赏菊,黄昏把酒,像是过节的样子,实际上不是不伤心的。“莫道不消魂”三句,尤其是作为词眼的“瘦”字,虽然没有点明是在写相思,而“为伊消得人憔悴”的相思之苦已隐露出来。在离别的日子里,易安居士独守空房,望穿秋水,愁思难禁,她“柔肠一寸愁千缕”,“连天芳草,望断归来路”。(《点绛唇·寂寞深闺》)为了打发难捱的时光,她作诗饮酒,以求忘却现实,可“险韵诗成,扶头酒醒,别是闲滋味。征鸿过尽,万千心事难寄”。(《念奴娇·萧条庭院》)在李清照词中,时时有酒的影子,她妄图以醉来麻木自己,摆脱那浩淼无际的离愁别绪。可逃避只能是暂时的,词人孤苦无助的只好“醒过空对烛花红”,(《浣溪沙·莫许杯深琥珀浓》)一种难言的落寞悲凉袭上心头。回想夫妻和谐相处的日子,词人幸福而又坚定的认为“虽处忧患困穷,而志不屈”。(《金石录后序》)因此,当赵明诚长期隐居后开始出仕,她的心情马上感到冷漠。这正她多愁善感,心伤离别的生动注脚。三.背景离乡的愁绪。1.颠沛流离,思人怀乡之愁。南渡后的李清照,先后经历了国破、家亡、夫死,二十余年颠沛流离的生活给她身心沉重的打击,心理上更加愁情悲痛。她的词作在前期哀愁伤感的基调上,更趋向悲怆沉郁。主要反映有:《南歌子》(天上呈转)中的“旧时天气旧时衣,只有情怀不似旧家时”;《武陵春》(风住尘香花已尽)“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添字采桑子》(窗前谁种芭蕉树)中的“点滴霖露,愁损北人,不惯起来听”;《清平乐》(年年雪里)中的“今年海角天涯,萧萧两鬓生华”等等。这些作品反映了作者漂泊流浪之苦;对死去丈夫的思念,对昔日生活的追忆。种种复杂的感情糅合在一起,充满着凄楚、哀婉、悲凉的情调。2.亡国之恨,忧国忧民之愁。国破家亡成为李清照词作前后期的分水岭,忧国之心唱响了她后半生孤独之痛的哀歌,也焕发出她前所未有的摄人心魄的艺术色彩。面对国家灭亡的境地,她体会到了一个亡国之民无处容身的巨大愁苦。在她避难途中留下了大量这样的诗篇。如《武陵春》写出了极度的悲思和浓愁,堪称绝唱,词的上阕词人含蓄中直抒胸臆,点明自己一切悲苦的原因都是“物是人非”山河破碎,家破人亡,只身漂泊,使她满腔愁苦,词人目睹暮春残花,百感交集,愁绪满怀,这种沉甸甸的哀愁倾注于一个体弱年迈,孤苦伶仃的妇人的心头,怎不叫人“欲语泪先流”。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