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历史主义批评理论By胡婷张墨飞什么是历史主义?历史主义(historicism)是历史学研究(historiography)的一个分支。广义上指的是史学家的一种研究艺术,探讨的对象是生活在某个特定历史时空下的史学家如何“名正言顺地研究发生在另一个时空中的人类活动的历史”。“旧”历史主义一个概念是十九世纪和二十世纪初期德国史学家提出的,“其假设是,过去发生的事件和出现的情况是独一无二、无法再现的,因此要理解它,不能使用一般的术语,而只能使用属于当时的特定术语”(Ritter1986:183)。也就是说,历史研究必须“真实地”再现历史原貌。旧历史主义的另一个概念来自黑格尔的唯心主义和斯宾塞的自然进化论,即把一个国家的文学史作为那个国家不断演化的“精神”的自然表达(Selden1989:104)。根据这种历史观,在文学研究中意味着:历史在本体论上与文学不同,只能作为文学的背景;社会现实被作为文学作品中表达的“集体思维”;文学作品表现的是一种普遍的、不变的人性,并反映了某个历史时期最重要的方面;这个普遍的人性超越了“世界图景”以及文学创作的特定历史时刻(Makaryk1997:127)。新历史主义批评文论意义上的新历史主义是指美国批评家格林布拉特(StephenGreenblatt)所代表的一种批评倾向。简单地说,这种倾向主要是力图抛弃结构主义以来的“共时性”批评方法,主张在美学、历史和文化的张力中研究不同的文本。这一理论倾向亦被称为“文化诗学”(CulturalPoetics),在英国则有“文化唯物主义”(CulturalMaterialism)之说。新历史主义理论在上世纪七十年代末酝酿,至八十年代后期已经成为英美文学和文化批评领域内颇有影响的跨学科、多方向的重要理论流派和批评思潮。新历史主义批评理论产生的背景现当代西方批评理论从形式主义开始,就力图避免涉及历史和社会,结构主义、新批评、符号学等流派都告别了“历史”而走入了“形式”,历史的意义让位于语言的解析。受二十世纪中叶开始的政治运动的影响,后结构主义试图把社会现实纳入理论实践的范畴,但是这个政治现实只是话语现实,从话语游戏中寻找颠覆的快感和消解的欣慰,对社会改良无济于事。正是在这样的大背景下,新历史主义作为一种新的批评模式暂露头角。新历史主义与后结构主义新历史主义的出现至少和现当代批评理论的两个分支密切相关,一个是后结构主义大思潮,另一个是福科的学术思想。新历史主义和以下的后结构主义观点有明显的脉承关系:历史总是“叙述”出来的,因此对“过去历史事件”的第一手把握或者最直接的感受已经不可能;没有一个统一的、前后一致的、和谐连贯的、大写的“历史”或者“文化”,所谓的历史其实是“断断续续充满矛盾”的历史叙述,这个“历史”是小写的,以复数形式出现;不可能对历史进行任何“置身于其外”的“客观”分析,对过去的重建只能基于现存的文本,而这些文本是“我们依据我们自己的特殊的历史关怀来予以建构的”;一切历史文本都应当得到重视,其中包括“非文学”的历史文献:一切文本或者文献都体现出文本的特性,相互都是互文关系,对文学研究都有用(Selden1989:105)。新历史主义与福柯福柯认为,实际的历史以拒斥形而上学的“整体”、“同一”、“起源”、“发展”、“目的”为指归的。福柯反对在时间之外做超历史的观察,反对总括历史,反对追溯历史的内在发展,反对历史决定论和历史目的论,而认为历史的一切都应置于历史运动的细节当中加以考察。福柯的结论是:历史是偶然的,是话语、权力的相互较量和不断的变化。福柯关于话语权力的论述深刻影响了新历史主义者,使新历史主义批评家们也深刻地着迷于人类社会各个层面的权力关系。新历史主义理论的精神领袖美国批评家格林布拉特(StephenGreenblatt)1982年应学术刊物《风格》(Genre)之邀,组一批研究文艺复兴文学的稿件,在为此撰写“前言”时,用“新历史主义”来概括该组文章的共同特点(Veeser1989:1)。一批颇有声望的批评家:海登·怀特,刘易斯·蒙特洛斯,斯蒂芬·奥格尔等Representations新历史主义阵地因为害怕被体制化,所以新历史主义者们并不愿意相互拉扯在一起,宁愿称各自在批评实践上“各行其是”(Montrose),认为新历史主义“根本没有现成的理论”(Greenblatt),说这个术语只是“一个词汇,没有任何指涉对象”(Veeser1994:1)。StephenGreenblatt格林布拉特的文艺复兴研究格林布拉特长期任教于加州大学,专门研究文艺复兴时期的英国文学,他1980年出版的《文艺复兴时期的自我塑造:从莫尔到莎士比亚》一书中强调新历史主义应该是一种批评实践,而不是教条,试图为走向死胡同的文学理论找到一条新路。文艺复兴研究是新历史主义的突破点,它通过研究历史语境中一些不起眼的小地方,去修正打破在特定历史语境中占支配地位的主要文化代码,从而实现“去中心”和重新书写文学史的目的。通过对历史的重新取舍,力图证明文学书写了心灵的历史,记录了主题的状态,参与了历史的发展进程,是一种在历史语境中塑造人类主体的有效载体。新历史主义的代名词加州大学的另一位教授蒙特洛斯(LouisA.Montrose)对新历史主义的理念给出了一个简明扼要的界定:“文本的历史性和历史的文本性”“文本的历史性”指的是一切文本(包括文字文本和社会大文本)都具有特定的文化性和社会性。“历史的文本性”则包括两层意思:1、没有保存下来的历史文本,就无法了解真正的、完整的过去;2、这些文本在转变成“文献”,即成为史学家撰写历史的材料时,它们本身会再次成为对其他文本进行阐释的中介(盛宁1997)。海登·怀特的元历史理论从学理上加强了新历史主义的思辨性,从元理论上对新历史主义做了强有力的辩护,但他从来不承认自己是新历史主义者。他在《元历史:十九世纪欧洲的历史想象》中强调历史编撰离不开想象,历史叙述和历史文本不可避免带有虚构性。他认为解决历史与文本的关系是新历史主义研究的关键。作为研究对象,人们可以在文学文本的研究中采用历史文本研究法,在历史文本的研究中采用文学文本研究法。这样才能打通学科间的界限,使历史“真实”地回归。海登·怀特的“元史学”新历史主义批评实践的共同特点把文学文本重新放入历史语境之下,这个历史语境被“界定为主要由性别、种族、阶级所决定的权力等级”;重新界定文学研究,以一种政治活动家的方式“在意识形态上致力于颠覆权力等级这个目标”。这里福科的影响显而易见,尤其是福科的一些重要观念得到了新的具体阐释和发挥;新历史主义的创新之处新历史主义的创新之处在于,它为这种历史认识做出了新的解释,增加了新的印证方法和手段。历史的确定本身就是一种意识形态立场的选择,后者集中体现在史料的遴选上,而新历史主义把焦点集中在这里,把我们的注意力拉到易于为常人所忽视的“小历史”上,告诉我们:历史的真实不仅表现在那些宏大叙事上。新历史主义想要说的是:形象并不等于“真像”,尽管真像也许并不那么令人赏心悦目。新历史主义受到的批评对新历史主义的一个质疑是它的反抗性,伊格尔顿说过:“极端历史主义把作品禁锢在作品的历史语境里,新历史主义把作品禁闭在我们自己的历史语境里,从某种意义上说,这两家永远只会提一些伪问题”(伊格尔顿1999:111)。过于主观的(“我们的”)阐释毕竟无法避免得出过于主观的结论。另一方面,右倾保守的批评家们也指责新历史主义玷污了传统历史观和文学观的圣洁,模糊了双方的关系,搞乱了人们的认识,造成文不像文,史不像史:“使我们的教育部门无法向下一代传输西方文化经典中积累的价值,这些价值是美国政治社会制度的基石”(Thomas1991:5)。对新历史主义的评价和神话原型批评、读者批评与解构主义批评一样,新历史主义批评经过二十年的风光,到了二十世纪末,“文学批评家们已经很少公开标榜自己属于新历史主义”(Leitch2001:2251)。批评家们曾说过这样一句话:事实是不会陈旧的,但是思想却总是不断过时。新历史主义表述的就是“事实不会陈旧”或者“事实之外还有新的事实”。如果想依赖不断地翻新事实,来表示思想不过时,肯定是做不到的。但是和形式主义、结构主义一样,新历史主义的精神已经成为现当代西方批评理论的宝贵财产。FurtherReadingGreenblatt,Stephen.RenaissanceSelf-Fashioning:FromMoretoShakespeare.TheUofChicagoP,1980--ShakespeareanNegotiations:TheCirculationofSocialEnergyinRenaissanceEngland,Berkeley&LosAngeles:UofCaliforniaP.,1988Montrose,Louis“NewHistoricisms,”inGreenblatt&Gunneds.RedrawingtheBoundaries,TheTransformationofEnglishandAmericanLiteraryStudies.Selden,Raman.AReader’sGuidetoContemporaryLiteraryTheory.NewYork&London:HarvesterWheatsheaf,1989Veeser,H.Adamed.TheNewHistoricism.NewYork&London:Routledge,1989--TheNewHistoricismReader.NewYork&London:Routledge,1994White,Hayden.“NewHistoricism:AComment,”inH.AramVeesered.TheNewHistoricism.Foucault,Michel.TheArchaeologyofKnowledgeandtheDiscourseofLanguage.NewYork:PantheonBooks,1972盛宁:《新历史主义·后现代主义·历史真实》,《文艺理论与批评》,1997、10王岳川:《新历史主义的文化诗学》,《北京大学学报》,1997、3伊格尔顿:《历史中的政治、哲学、爱欲》,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19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