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跨文化语用对比分析凡是在两种不同文化环境中生活过的人,都会感觉到不同文化的人说话方式会有很大差别。这并不仅仅指他们所使用的语音、语法及词汇等有所不同,更指他们在语言的使用方式上有很大的区别。第一节语言使用的文化差异•在奥斯汀(Austin)、塞尔(Searle)、格赖斯(Grice)、布朗(Brown)及利奇(Leech)等学者提出了所谓普遍的言语行为理论、会话原则及礼貌原则之后,不同文化间在语言使用方面的差异往往被忽视或者被低估。这一新的研究方向使人们开阔了眼界,人们开始认识到:不同文化、不同社会、不同群体的人们,以不同的方式说话;说话方式之间的差异很大,而且具有系统性;说话方式之间的差异反映了人们在文化价值方面的差异;说话方式之间的差异只能在各自不同的文化及价值体系内得到合理的解释。•广义的文化包括语言,同时文化又无时无刻不在影响语言,使语言为了适应文化发展的需要而变得更加精确缜密。•人们交际的目的是相互沟通,理解彼此说话的意义,进而确认对方的意图。在跨文化交际中,双方必须使用同一种能使双方共享的语码。但是,在跨文化交际中常见的情况是,大家都听明白了对方的字面意思,却不懂真正的含义。这是因为语言是文化的载体,除了字面意思外,还有更深的含义。而这更深的含义来自文化的底层,因而语言也是文化的写照。由此可见,交际中的译码不是单纯的语言符号的解释,**上,我们对外来文化符号的全是必然受到自身文化的过滤。一、社会语言差异(一)沃尔夫假说1921年美国语言学家沃尔夫认为:•语言象一副有色眼镜,事先影响了人们对外界事物的感知。对沃尔夫假说,可以分成两个层次去理解:1、不同语言的人们直接(或图像)去感知世界。人人都可见到的,如“虹”客观实在───→非所有人都可以见到的,香蕉树:2、人们通过书刊报纸或评书、演讲等语言形式间接来感知世界。语人的感知───→───→客观实在言人们是通过:第1种方法来感知世界(观光旅游)第2种方法来感知世界(读书看报)第1与第2相结合来感知世界(看电影)沃尔夫假说图解犹如我们用望远镜观察**的景色,用显微镜看细微病毒,人们用语言来了解离我们久远的历史**,了解不能身临其境异国风光,了解远在天边的朋友的内心情感,言语和文字,即语言,就是我们的望远镜和显微镜。不同语言的这种”镜头“是否影响了我们对客观现实的感知?换句话说,不同镜头的“质地”(玻璃、水晶、树脂)、”屈光度“是否一样?语1人的感知───→2、3───→客观实在言4注:图中1为词汇量,2为词汇分类,3为句法,4为其他语言成分。证据:1、词汇量。uncle与中文的伯伯、叔叔、舅舅2、词汇的分类。英文对彩虹颜色的7分类与印第安人舒纳部族的4种分类、新几内亚的Jale人只分两种颜色:暖色和冷色。因纽特人有板有20多个词区分不同类型的雪,而阿兹台克人把雪、冰和霜同归一类。对时间的分隔,汉语中有节气,英语中就没有。对人际关系的分隔:叔叔、舅。对车、马的分类3、句法。英语的主谓结构与霍比语的主谓不分。持语言甲者对客观现实的感知该人的感知同一客观实在语言甲持语言乙者对客观现实的感知该人的感知同一客观实在语言乙持语言丙者对客观现实的感知该人的感知同一客观实在语言丙在不同的两种语言中,语言对人对客观世界的感知的影响影响是不同的。英语和德语○────────────────────○语言无关论语言决定论英语和汉语○────────────────────○语言无关论语言决定论英语和霍比语○────────────────────○语言无关论语言决定论例如,要用一种特定的语言说一番话,你就必须注意某些东西,忽略一些东西。例如,在韩国,如果要问好,你就必须知道对象比你年幼还是年长。在西班牙,就必须确定双方关系的是否亲近到可以用你相称,或者正式到了要用您相称。在日语中使用我的*种形式,就需要考虑自己的年龄、对方的年龄、自己的性别、对方的性别、以及相互之间的关系。沃尔夫的思想可以归结为两点:1、语言不同的人,有相应的不同感知和思考。这被称为语言相对论(linguisticrelativity)。2、语言决定对客观实在的感知和思考,感知和思考不可能脱离语言而存在。这被称作“语言决定论”(linguisticdeterminism)后人将以上思想统称沃尔夫假说,或萨皮尔-沃尔夫假说。•不同的说话方式是不同的社会规范的一个表现。所谓社会规范就是“行为准则”,就是“社会期望”。当我们违反这些规范时,我们会受到不同程度的惩罚。实际上,任何社会的成员都必须遵循其各自的社会规范,而且这种遵循和服从往往是无意识的,具有“条件反射”的特征。人们在使用这类规则的时候并不自知。(二)社会语言相对论•言语是社会行为,必须受制于社会行为规范,人们的言语行为必须遵循其社会或群体所共享的言语规则或言语使用规则。•社会语言规则或言语使用规则是指一个文化或群体所共有的对说话方式起支配作用的规则。•这些规则规定说话人开口说话的时机、说话的内容、开始和结束说话的方式,以及交往规则,即谈话如何得以顺利进行(合作规则)、如何达到有礼貌(礼貌原则)等等。社会语言相对论社会语言规则差异的存在是普遍的,而且某一特定的文化、社会或团体中的社会语言规则或言语使用规则只能在自己的文化中按其特定情况加以理解。不能用不同文化的社会语言或言语规则来描述某种特定的文化中的言语行为。关于人称谓在不同语言的思考和认知.如果一位叫JaneSmith的女士与一位叫PeterAustin的男士结婚,那么在英语文化中,我们应如何在社交场合称呼这位女士呢?•在英语口语上,如果外教的名字是JohnBrown,你作为他的学生,应该怎样称呼他呢?(三)言语是社会关系的标志言语作为社会行为,集中反映交际双方的社会地位,几种反映出交际双方的“权势”或“平等”关系。“权势”交际双方的社会地位有明显的距离,一方比另一方有权势,如上级对下级、长者对幼者、教师对学生、老板对雇员等。•“平等”涉及双方交往共享多少经验,共享多少社会特征,如宗教、性别、年龄、种族、职业、兴趣、出生地等,涉及他们在多大程度上共享亲密行为以及其他相关因素。“平等”关系较为常见。——美国——中国1、称呼语的处理在中国,人们习惯使用称呼语来表示“权势”关系,主要表现在“头衔”和“敬谦”的使用方面。礼貌称为必不可少,而且称谓之中必须反映各自的社会身份。汉语中的称呼自成体系,称呼方式种类繁多,别具一格。而在西方社会中,人们在称呼对方时常常是直呼其名,以此来表示说话人试图建立“平等”关系的愿望。头衔:主任、书记、教授、先生敬辞:贵(公司、国)、高见他称:令尊、尊夫人、对称:您自称:本人、卑职、免贵、贱姓、寒舍、蔽处许多语言中通过使用不同的代词,来表示“权势”和“平等”,例如汉语中的“您”和“你”。2、代词的分化权势平等法语voustu中国您你3、非语言行为的表现包括交际中的姿势、手势、眼神、体距、容貌、姿态、礼节、语气、服饰及场景等。•语用迁移在跨文化交际时,人们常常理所当然地以本国文化的准则和社会规范作为解释和评价别人行为的标准,这种迁移必然造成交际失败,并产生较大的心理或社会距离。(四)语用迁移及其后果“方便时候不能来”一次,几位中国同学邀请刚来华学汉语的外国男生吃饭,中间,一名中国同学出去“方便一下”。外国学生不懂其意,大家告知这是去厕所排泄。这名学生记住了,有一天,一名女生希望在他方便的时候拜访他,这位留学生立即摆手,“你什么时候都可以来,但就是我方便的时候不能来。”•语用失败(pragmaticfailure)语用迁移所造成的言语行为的施为之力丧失的现象,也是违***语言规则所造成的现象,又称社会语用失败(sociopragmaticfailure)。在跨文化交际中,人们能够容忍语音或语法的缺陷,但对语用失误,人们常把它归结于不礼貌或不友好,会认为是粗鲁和恶意的自然流露,认为说话人的人格有毛病。“语用失误或语用失败是语用规则迁移所造成的,即不同文化的人们在相互交际时直接把自己语言的话语翻译成目标语,而不考虑这些话应该遵循的交际规范,其结果是一种言语行为的施为之力在不同文化中失去作用。”“语法错误可能显示说话人还未掌握特定的语言能力,而语用错误可能反映出说话人的人格有毛病。”——托马斯会话受规范或条件制约,人们在会话是之所以不是以一连串的互不相干的语句组成,是因为交谈双方都遵循了某些规则,相互配合,即遵循了合作原则。(一)会话合作原则(格赖斯P.Grice)(cooperativeprinciples)二、合作原则及其文化差异•合作原则的各条准则是建立在西方文化基础上的,是以西方谚语交际通行的模式为标准的。按照通行的合作原则,我们会觉得阿拉伯人话太多,亚洲人话又太少……•在一些典型的东方社会,在一定程度上谈话者的“权威”本身就是信息。社会中人际关系较为固定,地位较低者对地位较高者有依赖性、顺从性。这样,他们遵循“量”、“质”“关联”以及“方式”准则方面肯定与西方人有很大差异。格赖斯的合作原则中“质”的准则最为重要,是第一位的。•相对而言,在很多场合,东方人似乎更注重“方式”,常常为此牺牲“质”、“量”和“关联”准则,而他们所注重的“方式”与格赖斯的准则也完全不一样。量的准则(quantity*****)a.所说的话达到现时交际目的所要求的详尽程度;b.不要使说的话比所要求的更详尽。会话合作原则(格赖斯P.Grice)(cooperativeprinciples)在东方,尤其在中国和日本,由于受传统文化影响,言语行为对环境有高度依赖性。很多信息在环境之中或在“不言之中”,“意会”是人们心理解码的重要手段,这种取向和“西方人”在很大程度上靠“言传”的取向形成很大反差,在这种情况下以西方合作原则“量的准则”来要求东方人的绘画交往行为显然也是不妥的。质的准则(quality*****)a.不说自己认为是不**的话;b.不说自己没有足够证据的话。中国人在说“No”时可能意味着“yes”阿拉伯人在说“是”时,意思可能是“也许”,当他们说“也许”时,意思可能是“不”……墨西哥人倾向于让人高兴,为此他们甚至不惜说些与**相反的话。“YourChineseisverygood.”•关联准则(relation*****)说话要相关、切题。“地位”低的一方往往先提一些对方喜欢的话题作为开头,慢慢地找个合适的机会再切入正题;地位高的一方则可以随意扯开话题,控制话轮,显得漫不经心,这正是显示权威的方式。Didyouarrivehereyesterday?TheweatherinLondonisveryfoggy,Ithink.Wehaveheardyouareverycapableandhardworking.初次见面时,英语国家主人问及的内容应当是来人的背景、工作经历、对新工作的打算,等等。而上面这些话基本上都是大实话,引不起话题。方式准则(manner*****)a.避免晦涩的词语;b.避免歧义;c.说话要简洁;d.说话要有条理中国的主流文化传统是强调“和”“和为贵”就是在这一文化语境中被优选的价值原则。人们倾向于在许多场合采用较为间接、迂回、委婉的表达。(二)合作原则的文化差异•格赖斯“合作原则”的“求真”与中国文化礼貌的“求情”之别“合作原则”的核心是质的准则。在交际中,这种“真”体现为,不论话语如何委婉,一定要让听者准确理解自己所要传递的**信息。中国文化中,人际交往注重的是“真情”,即对人热情关心和自谦尊人之情。中国人认为人与人之间的礼貌交往要遵循一定的行为模式,表达对他人的情感,依赖情感的表达可以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给你添**了。让您受累了。对不起,浪费了您不少时间。A:贝鲁特在秘鲁吧?B:这么说,罗马就在罗马尼亚了?(你说我款待你是给我添**,否定我的真诚和热情)(你说让我累着了,是对我的乐于助人的态度的否定)(是对我劳动的否定,也是对我个人尊严的侮辱)•1、李丽在一家旅行社当导游。有一次,外国朋友对她热情、周到的服务表示感谢,说“Thankyo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