攻击行为:伤害他人本章主要内容•一、什么是攻击行为•二、攻击行为的理论•三、影响攻击行为的因素•四、怎样减少攻击行为•人类行为是人类社会中最奇怪、最不可测和最难以解释的现象。自然界中人类面临的最大威胁恰是人类本身。——刘易斯·托马斯(LewisThomas,1981)•回顾人类历史,20世纪的人们受到最好的医疗和教育,同时却也是最嗜好残杀的时代之一。(Renner,1999)•战争、种族屠杀及人为的饥荒在内,大约1.82亿人死于“大规模不幸事件”。(White,2000)个案•皮丘什金:令人恐怖的连环杀手•皮丘什金被指控在1992年至2006年14年间谋杀52人。检方说,亚历山大已承认,其中大多数命案确系自己所为,并坚称自己实际杀害了63人。•《莫斯科时报》2007年8月13日报道,与很多罪犯一样,皮丘什金童年非常不幸。他生来没有父亲,他的妈妈先送他进收容所,后来又让他和祖母一起生活。•祖母去世,给了他很大打击。从此,皮丘什金经常一个人带着狗到比茨维斯基公园散步。这只狗死后,皮丘什金把它埋在公园里,而狗的墓地周围正是皮丘什金后来的杀人场所。•在邻居的眼中,皮丘什金是一个“懂礼貌”、有点儿“多愁善感”的人。他非常爱动物。如果一只宠物不幸死了,他会非常伤心。•然而,绝大多数熟悉皮丘什金的人都没有意识到,这个年轻人有着恶魔般的内心世界。•1992年,18岁的皮丘什金第一次杀了人:由于视一位同学为情敌,他将对方从公寓楼的高层推下,导致对方死亡。警方对他进行了审问,最后却认定,那名同学是“自杀身亡”,从而使他逃过一劫。•这个结果让皮丘什金以为自己受到了上帝的眷顾,于是,从2001年起正式开始实施恐怖的杀人计划。•2006年7月,俄罗斯独立电视台播放了一段皮丘什金接受俄罗斯警方讯问的录像。•在被问及为何杀人时,皮丘什金回答道:“我的生活里如果没有杀人,就如同没有食物一样。那(杀人)是一种必需品,你能理解吗?我感觉我是这些人的父亲,我为他们打开了一扇通往新世界的大门,我赋予了他们新的生命!”•网址:一、什么是攻击行为•攻击行为(aggression):就是意图伤害他人的身体行为或者语言行为。•攻击行为分成两大类:•敌意性攻击行为(hostileaggression)•工具性攻击行为(instrumentalaggression)•敌意性攻击行为,由愤怒引起,以伤害为目的,比如,起因于冲动的谋杀。•电影《七宗罪》又译《火线追缉令》,年青的警官在暴怒的冲动下,杀死罪犯。•工具性攻击行为,只是把伤害作为达到目的的手段,比如恐怖活动等。•如前不久,发生在内蒙呼和浩特市第二监狱的暴力越狱案件。•参见视频《内蒙古越狱事件》。二、攻击行为的理论•在分析攻击行为的原因时,社会心理学家主要有三种观点:•(1)人类有基于生物本能的攻击驱动;•(2)攻击行为是对挫折的自然反应;•(3)攻击行为是习得的。(一)攻击行为的生物学理论•1.本能论•弗洛伊德:人类的攻击行为根源于一种自我破坏的冲动。•洛伦兹:攻击行为更多是适应性的,而非自我破坏。•以上两种理论都认为,攻击性的能量来自本能(instinctual),是非习得的和普遍的。•2.进化心理学•巴斯和沙克尔福德(进化心理学家):攻击行为对于人类的远祖,在特定情况下有着相应的意义,可以更好地获得资源,抵抗攻击、打败情敌、防止配偶不忠等。•这有助于解释攻击行为更多出现在男性之间。•3.神经系统的影响•脑区异常可能导致异常的攻击行为。•4.基因的影响•人类的气质(即反应性和反应强度)部分是与生俱来的,同时也受交感神经系统反应性的影响。一个人幼年表现出来的气质通常是稳定的。•先天因素和后天因素,是相互影响的。•5.生物化学因素•血液中的化学成分,可以影响神经系统对攻击性刺激的敏感性。•酒精可以降低人们的自我觉知和考虑后果的能力,进而增加暴力行为发生的可能。使人们的个性弱化,降低我们的抑制能力。•暴力行为与雄性激素,即睾丸激素也有关系。个案•歹徒酒后劫持人质涉嫌强奸被擒•喝高了酒,在同一火锅店打工的几个男子起了口角并大打出手。就因打架吃亏了,一男子持菜刀劫持了一年轻女子并对其殴打。随后,该男子对人质进行性侵犯。••(二)攻击行为的挫折–攻击理论•经典挫折-攻击理论•挫折产生攻击的动机,由于对反对和惩罚的畏惧,人们往往不直接对挫折源进行攻击,转而攻击其他目标,甚至伤害自己。•参见教材P283,图10-2•修正后的挫折–攻击理论•伯科威茨认为,原有理论夸大了挫折与攻击行为之间的关系,他修正为:无法接受的挫折,会产生愤怒,这种愤怒和攻击线索结合,产生攻击行为。•与攻击行为有关的线索,会放大这种攻击行为。•参见教材P284,图10-3个案:•09年10月14日,晚上7时许,浦东新区闸航路、召泰路路口附近,一名年约20岁的年轻人站在路中央拦车。此时,上海庞源建筑机械工程有限公司的司机孙中界正驾驶一辆金杯面包车路过。看到这名年轻人无公交车、出租车可搭乘后,他顺道开车将其送到了1.5公里外的目的地。然而,就是这不到5分钟的善意之举,却被浦东新区城市管理行政执法局认定为“非法营运”。•为了证明自己的清白,年仅18岁的孙中界竟然选择了自杀,用刀砍向自己的手腕。所幸同事及时制止,才没有酿成惨剧。•参考网址:•再如球场暴力,遭受挫折的球队,往往更多出现球场暴力的倾向。•参见视频《中国足球暴力》。•相对剥夺:把自己和别人进行比较时,挫折感就会变得较为复杂,这种感觉称为相对剥夺。(relativedeprivation)•在贫富差距大的国家和地区,人们的幸福感较低。电视节目和广告中描绘的富裕生活,也是挫折感的一个可能的来源。(三)攻击行为的社会学习理论•1.攻击行为的回报•指攻击行为是为了得到特定回报而采取的手段。•如,儿童一旦成功地使用武力胁迫其同伴,他可能会越来越富于攻击性。•2.观察学习•社会学习理论认为,我们的攻击行为是习得的。通过亲身经历和观察别人的成功,我们会习得攻击行为的好处。•我们可以从家庭,文化和大众媒体中学习攻击性行为。三、影响攻击行为的因素•提示:•诱发攻击行为的因素,包括厌恶事件、唤醒、媒体和群体氛围。•(一)厌恶事件•1.疼痛:疼痛引发攻击。•1997年6月28日,在拉斯韦加斯举行的世界拳击协会(WBA)重量级拳王争霸战上,泰森在与霍利菲尔德前两回合的较量中挫败,处于下风。这时二人的头又意外地撞在一起,在疼痛的驱使下,泰森咬下了霍利菲尔德的一块耳朵。•参见视频。•2.受到攻击或侮辱•受到攻击或侮辱时,大多数人的回应方式是:以牙还牙,以眼还眼。•(二)唤醒•挫败、酷热或者侮辱性的情境都会提高我们的唤醒水平,这种情况一旦发生,唤醒状态就会与敌对的想法和情绪一起,促成攻击性行为。•(三)攻击线索•胸中怒火喷涌时,攻击行为最容易发生。此时,若能获得武器,武器本身就是一种攻击线索。•“手指扣动扳机,但扳机同样拉动手指。”•在美国,家中藏有枪支的人,被谋杀的可能性是其他人的2.7倍,自杀的可能性是其他人的5倍。•(四)媒体影响:色情文学和性暴力•(1)歪曲了女性对性攻击的真实态度•(2)增加男性对女性的攻击行为•(五)媒体影响:电视及电子游戏•与非暴力电子游戏相比,暴力电子游戏更容易:•提高唤醒水平;•引发攻击性思维;•唤醒攻击性情绪;•诱发攻击性行为;•减少亲社会行为。个案:•美国校园杀人狂赵承熙为CS爱好者•2007年4月16日7点15分,弗吉尼亚理工大学发生了美国历史上最为严重的校园枪击事件。韩国籍学生赵承熙,在该校工程系教学楼内打出170发子弹,造成凶手在内的33人死亡。弗吉尼亚理工大学枪击案凶手赵承熙摆出持枪姿势赵承熙爱好枪击游戏《反恐精英》赵承熙使用的瓦尔特P22半自动手枪•(六)群体影响•“战争最残忍的是,它强迫人们集中在一起,干一些就个人而言谁都很反对的事情。”•——艾伦·凯(EllenKey),1916•群体通过责任扩散,使攻击行为增大。•战争中,远离前线的战略家作出攻击决策,又由别人去执行,这种距离让下命令发动攻击变得更为容易。四、怎样减少攻击行为•(一)宣泄•60、70年代,人们主张要采取“水压模式”,认为聚集的攻击能量就像用坝拦住的水,需要一种释放,而偏激的言论,则有助于释放这一能量。•80年代以后,开始有人质疑宣泄理论。研究发现,表达敌意导致了更多的敌意。•建议:要以一种能使别人积极响应的方法交流,不采用攻击性的方式,但仍然坚持自己的主张。•(二)社会学习观点•此观点主张,通过消除引发攻击的因素,控制攻击行为的发生,诸如减少厌恶刺激,奖励和塑造非攻击行为等,可以有效减少攻击行为。结语•导致攻击的原因多种多样,纷繁复杂,控制起来并不那么容易。但是,文化是可以改变的,正如纳塔莉·安吉尔(NatalieAngier)所言:•“北欧海盗曾烧杀抢掠,而他们在瑞典的后裔近200年来却没有打过一次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