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章-利他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先看一段视频资料:•两位世界顶级的亿万富翁——比尔·盖茨和沃伦·巴菲特,他们创造的财富让无数人羡慕和惊叹,他们成功的脚步令无数人景仰和追随。虽然彼此成功路径不同,但拥有相同激情的他们两位却是莫逆好友。•当今世界上最具成功的二位超级富豪,比尔·盖茨与沃伦·巴菲特,一起走进美国的大学校园,与年轻的学子们进行了一场别开生面、而又饶有兴致的主题对话。巴菲特的风趣、幽默与智慧的快速抢答;盖茨的理性、机智与坦诚的娓娓道来;还有青春、朝气的大学生们一个个真挚而又犀利的提问,留给我们相当多的激励与思考。利他:帮助他人•“爱能拯救人——无论是施与者,还是获得者。”••——卡尔·梅宁格本章主要内容•一、为什么会有帮助行为•二、何时会提供帮助•三、谁会提供帮助•四、如何帮助•利他主义(Altruism),是自私自利的反义词。一个利他的人,即使在无利可图或不期待回报的情况下,也会关心帮助别人。一、为什么有帮助行为•几种关于帮助行为的理论,都一致认为,从长远来看,帮助行为会使施与者和接受者同样受益。•(一)获得回报•社会交换理论:•人们相互之间不仅交换物质性的商品和金钱,而且交换社会性的商品——爱、服务、信息、地位等,在这一过程中,人们采用“极小极大化”(minimax)策略,令花费最小化,收益最大化(预测)。•社会交换理论(social-exchangetheory),并不主张我们要有意识地去监控花费和收益,只是表明这类因素能够预测和影响人类的行为。•1、外部回报:催生帮助行为的外部因素。如商人捐款提升企业形象等。•帮助行为有助于提升我们的自我价值感。如无偿献血,志愿的社区服务等。•个案:汶川地震后,王老吉大力赈灾。有网民号召:“王老吉,你够狠,捐了一个亿。为了整治这个嚣张企业,买光超市的王老吉!”•王老吉的善举,不能说与广告无关:“要捐就捐一个亿,要喝就喝王老吉!”•当一个企业将经营理念自觉与社会责任挂起钩来,情况就大不相同。比尔·盖茨夫妇拿出自己54%的资产成立比尔·盖茨基金会。•有机构算了一笔账,几年来,比尔·盖茨每1美元慈善投入,换回了1.1美元至2美元的回报。•甚至大到国家关系,都存在利他与回报的现象。如中国与巴基斯坦的友好关系,请看一则新闻:•巴基斯坦空军参谋长:中国已承诺向巴出售歼10•参考网址:••南亚次大陆,印度占有优势。为了平衡印度,巴基斯坦和我国的关系一直很好,甚至被称为“巴铁”。相比之下,印度曾与我国有领土战争,又和巴基斯坦有克什米尔归属之争。•巴总体实力较弱,不如印度的威胁大,所以我方想以巴基斯坦来遏制印度,而巴方也需要我国的支持,以抵制印度。“歼10”战斗机“中国航空日”上亮相中国空军新歼10双机拉烟表演巴基斯坦宣传画上的枭龙和歼十伴飞图中巴联合研制的枭龙战机•2、内部回报,即催生帮助行为的内在因素,如帮助者的情绪状态或者个人品质。•(1)内疚感:内疚感促使帮助行为的产生。•(2)消极心境:有时会增加帮助行为,有时则相反。其规律是,前者多为成人;后者,则多为儿童。孩子随着年龄增长,学会站在他人角度看问题,帮助行为随之发展起来。•(3)愤怒与极度的悲痛,则会抑制对别人的付出,减少帮助行为。•(4)快乐的人更乐于帮助别人,这种现象同样适用于成人和孩子。因为,积极的心境,可以导致积极的行为。•3、社会规范•很多时候,我们帮助别人,并不是因为我们有意识地去算计该行为是否符合自身利益,而是出于自身利益的更为微妙的形式:因为某些缘故,我们必须去做。如替邻居搬家,战场上保护战友等。•驱动利他行为的社会规范:•(1)互惠规范:对于那些曾帮助过我们的人,我们应该给予帮助,而不是伤害。•(2)社会责任规范:人们应该帮助那些需要帮助的人,而不要考虑以后的交换。•(3)性别与助人规范:女性更多寻求帮助,并获得更多帮助。•(二)进化心理学•进化心理学认为,生命的本质,就是使基因存活下去。自私的基因,比勇于自我牺牲的基因,更有可能存活下来,因此,整个社会必须教导人们去帮助他人。•“献身的英雄往往没有后代。如果自我牺牲导致其后代的减少,那么允许英雄行为产生的基因,就会从人群中逐渐消失。”•——E.O.Wilson•然而,基因的自私性,却预示我们将以两种无私的,甚至是自我牺牲的帮助行为,即:•(1)亲缘保护:基因的利己主义(生物水平上),促使了父母的利他主义(心理水平上)。•虽然进化支持人们为自己的孩子做出自我牺牲,但孩子却不愿为父母的基因存活而冒更大风险。父母对孩子的奉献,比孩子返还的多的多。•亲缘选择(Kinselection):偏袒那些和自己拥有共同基因的人。•从进化的历史看,人们与相邻的人,比外国人共享更多的基因。•面对灾难的利他顺序:先年轻人后老人,先家人后友人,先邻居后陌生人。•(2)互惠:•基因的利己性预示着互惠行为。一个有机体帮助其他个体,是因为期待着日后的回报。所以,骗子、背叛者、卖国者普遍遭人唾弃。•教材以吸血蝙蝠为例,见P358。•对叛国者的惩罚:沃维汉案•中国公民沃维汉充当间谍,窃取战略导弹等绝密情报,以间谍罪被执行死刑,却牵动着西方国家的神经。沃维汉资料图•战略导弹(strategicmissile):•用于打击战略目标的导弹,通常携带核弹头,射程在1000公里以上,用于打击政治和经济中心、军事和工业基地、核武器库、交通枢纽等目标,以及拦截来袭战略弹道导弹。•上世纪90年代初,沃维汉结识了大陆导弹技术专家郭万钧,并以金钱将其收买。郭万钧参与了某型号战略导弹的设计。在明知道沃维汉是在为境外间谍组织工作的情况下,郭万钧向沃提供了大量有关战略导弹的情报。国家安全机关于2005年初将沃维汉、郭万钧抓捕归案。•2008年11月28日,沃维汉、郭万钧被执行死刑。•(三)比较和评价帮助行为的理论•见教材P358,图12-1•(四)真正的利他主义•一些帮助行为明显是利己的(为了获得回报或避免惩罚),一些是隐蔽利己的(为了获得内在回报或减轻内在痛苦)。•是否存在第三种形式的帮助行为——只是为了增加他人福利的真正的利他主义?•教材认为:可能存在,有待进一步研究。二、何时会提供帮助•(一)旁观者的数量•1、是否注意到别人需要帮助•2、对模糊事件的解释•a.透明错觉,即高估他人了解我们内心的倾向;•b.旁观者效应:当注意到紧急情况的人数增加,提供帮助的可能性变小。•3、确定责任•4、重温研究伦理(对设计研究方案的社会心理学家而言)•(1)保护被试者•(2)实现对社会的责任•类似涉及到伦理责任的个案•(1)关于《饥饿的女孩》引发的讨论•大家可能比较熟悉《饥饿的女孩》这张照片,它所蕴藏的无与伦比的震撼力,向我们展示了整个非洲大陆的绝望。但同时,它也引发了摄影界长期的争论。饥饿的女孩•作品:《饥饿的女孩》•摄影:凯文·卡特[南非]•摄于:苏丹•时间:1993年•获1994年世界新闻摄影比赛大奖•获1994年普利策新闻摄影奖•凯文·卡特,一位曾经默默无闻的南非小报摄影记者,就因为这幅照片荣膺普利策特写性新闻摄影奖。•然而,就在普利策颁奖过去三个月后,他用一氧化碳结束了自己年轻的生命。在无法回避各种指责、无法躲避精神煎熬的时候,他选择了死亡。•如何在新闻的价值,与做人的良知之间找到一个平衡点,成为新闻摄影界长期面临的课题。•(2)摄影记者抓拍市民雨中摔倒场面引发争议•2005年5月,数家新闻网站转载了一组发生在厦门的新闻图片。•这组照片记录了一位骑车人在暴风雨中碰到路上的水坑而摔倒的全过程。新闻事件尽管不大,网上评论却较多。•争论的焦点,在于记者传达新闻的责任和社会公德心之间应如何平衡。•(二)当别人也提供帮助时•亲社会的榜样能够促进利他行为•(三)时间压力•利他行为受时间长短的影响•(四)相似性•相似性产生喜欢,而喜欢又会引发帮助行为。三、谁会提供帮助?•(一)人格特征•研究表明,一部分人能够持久地比其他人更乐于帮助。•(二)宗教信仰四、如何增加帮助行为•(一)去除对帮助的抑制•1.减少模糊性,提高责任感•2.内疚和对自我形象的关心•(二)利他主义的社会化•1.教化道德包容•2.树立利他主义榜样•3.把帮助行为归因于利他主义动机•4.习得的利他主义

1 / 47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