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口社会学》复习题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人口社会学复习题一.填空题1.人口社会学的基本研究方法有实证主义和解释主义。2.美国社会学家米尔斯提出了一个至今仍具有重要意义的概念——“社会学的想象力”。3.自我感觉的贫困是指主观贫困。4.邦加兹模型中提出的四个最有意义的变量是已婚妇女比、避孕、人工流产和产后不育期。5.人口社会学的主要研究对象是各种人口现象和人口问题。6.马尔萨斯的人口理论的内容主要包括两个前提、两个级数、三个命题和两个抑制。7.社会结构的基础是人口的自然结构。8.国际人口迁移的经济学理论主要包括劳动力市场分割理论、新古典经济学理论和新经济社会学理论。9.不同时期、不同地区妇女或育龄妇女的实际生育水平或生育子女的数量是指生育率。10.1957年,人口学家马寅初先生提出了《新人口论》。11.一个国家最大的国情调研是人口普查。12.根据马尔萨斯的人口理论,解决人口过剩的两种抑制是“积极性抑制”和“预防性抑制”。13.“两种生产”的原理是恩格斯在《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中提出来的。14.中国第一个明确提倡晚婚的人是梁启超。15.戴维斯和布莱克提出了影响生育率的中间变量理论。16.同批人出生后平均每人一生可存活的年数是指平均预期寿命。17.婚姻挤压是指在适婚年龄的男女两性同期群中出现的数量不平衡现象。18.从空间角度看,城市化过程的发展路径分为扩张型城市化理论和全球化的城市化理论。19.中国六次人口普查的时间分别是1953年、1964年、1982年、1990年、2000年和2010年。20.法国社会学家和人口学家阿森·杜蒙特认为分析人口变化有三种途径:社会学方法、变迁的方法、文化的方法。21.我国传统社会的生育模式是由死亡率控制的多育生育模式。22.第一个关于人口迁移的理论是由泽林斯基提出来的。23.一般把家庭生民周期划分为形成、扩展、稳定、收缩、空巢与解体6个阶段。24.城市发展的第三阶段是“逆城市化”阶段。25.根据人口政策的实施目标,人口政策可分为内部人口政策和外部人口政策两种。26.1961年,邓肯提出了人口、社会组织、环境和技术模式。27.性别社会分层的表现形态可以从观念领域、社会公共领域和私人领域三个方面加以考查。28.亚里斯多德首次把人口与政治的关系提到了治国的高度。29.第五次人口普查首次使用的新技术有长表(10%)和短表(90%)。30.移民以融入的方式进入新的环境被称为文化适应。31.测量收入分化的指标主要包括基尼系数、工资报酬水平法和五分位法。32.重商主义主张通过增加人口来达到国家经济和军事的富强。33.贫困线的测量方法有市场菜篮法、恩格尔系数法、国际贫困线标准或收入比例法、贫困发生率。34.解释人们环境意识变化的理论包括反应理论、后物质主义理论和环境意识的精英理论。二.名词解释1.婴儿死亡率婴儿死亡率是指一定地区在某年内未满周岁的婴儿死亡人数与活产婴儿数的比率,以千分数表示。公式:该年该地未满周岁的婴儿死亡人数/该年该地活产婴儿数×1000‰。2.标准化死亡率标准化死亡率也称按年龄调整的死亡率,是用同一标准年龄构成作为权数来计算不同地区、不同时期的人口死亡率。公式:标准化死亡率=(年龄别死亡率×标准年龄构成)之和3.死亡率的阶层分化死亡率的阶层分化是指通过对职业、受教育程度和收入状况来分析死亡率的阶层差异,这其中职业的死亡率分化最具有分析意义,因为它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人们受教育程度和收入的内在联系。4.终生生育率度过育龄期后一批同龄妇女平均每人生育的孩子数,又称完全生育率。5.总和生育率总和生育率是在一定时期内(通常为一年)年龄别生育率之和,是指一名妇女如果像统计年那样度过她的生育期,她一生可能生育的子女数。6.人口结构人口结构是一个国家或地区的总人口中,各种自然的和社会的人口特征的分布状况,包括人口的自然结构、空间结构和社会结构。7.人口迁移人口迁移是指人口居住地(空间位置)永久性(半年或一年以上)的改变,包括国际人口迁移和国内人口迁移。8.人口过程人口过程是人口的生育过程、死亡过程和迁移过程的总称。9.人口变迁人口变迁是人口过程和人口结构在时间向度上的变化,它既是社会变迁的一部分,形塑着社会变迁,又深深地受到社会变迁的影响。10.生育意愿生育意愿是指人们关于生育行为的态度和看法,它包括三方面:一是人们的生育目的,即为什么要生育子女;二是生育数量的看法,即生育几个子女为理想子女数;三是有关子女性别的看法,即希望生育什么性别的子女。11.人口经济密度人口经济密度是指一地区的人口规模与支持它的经济条件之间的对比关系。使用不同的经济总量指标,可以得到不同的人口经济密度指标。12.人口性别结构人口的性别结构是指一定时间、一定地区男女两性在全体人口中的比重,通常用百分比来表示。13.社会性别社会性别是指社会对两性及两性关系的期待、要求和评价。社会性别强调社会和文化因素的重要性。14.贫困人口贫困人口指生活在贫困线以下的人口。15.家庭生命周期家庭生命周期反映一个家庭从形成到解体呈循环运动的过程。一般把家庭生命周期划分为形成、扩展、稳定、收缩、空巢与解体6个阶段。16.年龄中位数年龄中位数也叫中位年龄,是所有人口按年龄由小到大排序时位于中间的年龄,即把人口分为两个数目相等的部分,一部分在年龄中位数以下,另一部分在年龄中位数以上。17.“三位一体”理论三位一体理论是由韦伯提出来的。他认为阶级、权力和身份认同三者共同作用于社会分层。18.计划生育计划生育是对生育进行预先的设计,实行人类自身生产的计划化。19.家庭结构家庭结构是家庭规模中成员的构成及其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状态以及由这种状态形成的相对稳定的关系模式。三.简答题1.简述马尔萨斯人口波动规律的理论。第一,人口增加必然地要受到生活资料的限制。第二,只要生活资料增长,人口一定会持续不断地增长,除非受到某种有力的控制。第三,抑制人口增长的力量使现实人口与生活资料相平衡。这三条命题构成马尔萨斯的人口波动规律的理论。2.简述迁移者选择理论。迁移者是指参与人口迁移的人。迁移者的选择性理论认为,迁移具有选择性,只有某些特定的人可能成为迁移者。这是有关人口迁移的微观理论。对于迁移者的选择性来说,有三种进一步的解释:(1).生命周期理论。强调处于生民周期的不同阶段的人具有迁移倾向的差异。(2).职业生涯理论。强调职业影响人们迁移的可能性。迁移是一些职业人口通向事业发展的策略选择。(3).迁移的成本和收益理论。该理论认为,迁移是有成本的,包括货币成本和非货币成本。迁移的收益理论是指迁移者因迁移能够预期得到的更多的收入。3.简述现代化工作领域中性别分层的表现。一.社会劳动领域存在着明显的性别隔离。工作场所的性别隔离表现为男性的优势和女性的弱势构成了两性间制度化的社会距离。从劳动力市场看,存在着潜在的男性劳动力市场和女性劳动力市场。从工作内容看,性别隔离导致了职业的性别集聚。二.社会劳动领域中存在着明显的性别等级秩序。两性在职业进入、工作性质、工资收入和工作评价等方面存在着明显差别和性别等级化,女性从业人员受到歧视和贬低。三.性别隔离导致两性收入差距。四.公共领域中的“社会性别不平等系统”是社会性别关系系统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它既是结构性的也是象征性的。4.简述人口迁移与社会变迁的关系。(1)人口迁移是社会变迁的一部分,具有重要的社会功能。马克思和恩格斯明确肯定了移民对社会变迁和革命的作用。人口迁移是形成了今日各大洲和各个国家的人口分布状况的基本力量之一。(2)人口迁移的社会功能:第一,人口迁移带动地区发展。第二,人口迁移影响劳动力的合理分布。第三,人口迁移有利于文化交流和传播。但是人口迁移也可能会导致对土地的过度开发,带来环境问题。(3)社会变迁也影响着人口迁移。社会经济水平、市场条件成熟与否以及环境等因素都对人口迁移有着重要的吸引力。总之,人口迁移与社会变迁是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相互促进式关系。人口迁移刺激社会变迁,社会变迁带来人口迁移。5.简述适度人口的概念及其特点。适度人口理论是指当一个国家的劳动力恰好能够最充分地利用本国可获得的资源时的人口,或当某国在一定条件下达到最高生活水平时的人口。特点:一.适度人口是人类追求的人口与资源关系的理想状态。其标志是人口充分就业、平均生活水平高、均衡的人口构成和丰富的资源等,是人口与资源的高度平衡关系。二.适度人口是个弹性概念。强调人口与资源的关系之间的可变性,即在不同的技术水平下有不同的适度人口。影响适度人口的变量有国家规模、技术水平、交通状况、信息状况、经济危机以及人们梦想的生活水平。三.适度人口是个相对的概念,它相对于人们的生活水平。适度人口是个难量化的指标,很难得到验证,是表示人类的生活水平不会下降时的人口规模。6.简述马寅初《新人口论》中人口增长与国民经济发展之间的矛盾。人口与国民经济发展之间的矛盾表现在五个方面。一是人口与加速资金积累之间的矛盾。他认为,中国最大的矛盾是人口增加得太快而资金积累得似乎太慢,人口多,资金少是一个很重要的矛盾。二是人口与提高劳动生产率之间的矛盾。他认为,要提高劳动生产率,就要大力地积累资金,加强每个工人的技术装备,同时还要控制人口。三是人口与工业原料方面的矛盾。他认为,人口的增殖,就是积累的减少,也就是工业化的推迟。四是人口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之间的矛盾。他指出,现在粮食紧张,猪肉紧张等,这一切都牵连着人口众多的问题。五是人口与科学事业发展之间的矛盾。7.简述西奥多·舒尔茨的人力资本理论。舒尔茨认为人力资本包括四方面的内容:一.人力资本体现为人的知识、技能、资历、经验和熟练程度等,是后天获得的能力和素质;二.当人的素质既定后,人力资本表现为从事工作的总人数和劳动市场上总的工作时间。三.人的能力和素质通过人力资源获得,人力投资是为提高人力而从事的各项费用。四.人力投资是有收益的。对于劳动者来说,其收益表现为个人收入的提高;从国家来说,其收益表现为国民生产总值的提高。总之,人力资本是人类通过人力投资而获得的收益,是后天获得的、具有经济价值的人口质量。8.影响人口性别结构的人口过程因素有哪些?一.出生婴儿的性别比状况构成了各年龄段人口性别比的基础,它决定着一个社会总体的人口性别结构。二.生育率状况影响人口性别结构。原始社会的高出生率是以孕产妇的高死亡率为代价,性别比必然偏低。现代社会,生育率的下降不仅表明妇女生育数量减少,还降低了孕产妇的死亡率。三.死亡率状况影响人口性别结构。两性的死亡率的差异主要是由两性生理差异表现出来的女性死亡率低于同龄男性的死亡率。四.人口性别结构受到人口迁移的影响。大规模的人口迁移能够在短期内改变一个地区的人口的性别结构。9.简述刘易斯二元结构发展理论。(1)20世纪50年代初,刘易斯提出了城乡“二元结构发展模式”,认为农业存在着的大量零值劳动人口是城市化的动力。刘易斯认为,发展中国家的国民经济结构是二元结构,传统的自给自足的农业经济体系和现代城市存在着明显差异。(2)传统农业部门的特点:a.农业所使用的土地资源是一种非再生性的有限资源;b.农业技术简单,变化缓慢;c.农业部门是非商品化、非营利性经济;d.农业人口不断增长,新增劳动力是自然就业,农业人口一旦到达劳动年龄就自然就业,进入农业生产领域成为社区或公社的一员,按照“共同体原则”参加劳动产品的分配。(3)上述因素结合在一起就出现了相对于土地有限资源基础上的过剩劳动力,这些劳动力处于不充分就业或隐性失业的状态。在生产要素不断增加的条件下,人们虽然出工出力,但并不增加产值。在农业经济收益递减规律的作用下新增劳动的产值和边际生产率接近于“零”,甚至是负增长。这部分不能带来经济收益的劳动力成为“零值劳动力”,他们的存在是发展中国家经济长期陷于低水平徘徊的根本原因,这种发展模式是“劳动力无限过剩发展的模式”。(4)现代工业经济部门与农业部门不同。首先,使用的是可再生性的生产资料,生产规模的扩大和生产速度的提高具有超过人口增长的可能。其次,科学技术的发展使其就业人口的边际收益呈现出递增的状况,人口收入有稳定提高的可能性。(5)传统农业部门与现代工业部门

1 / 15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