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势与需求中国建筑业的目标与任务:吸收发达国家的历史教训,针对我国国情、当地气候及各种资源,合理保护环境资源,建立人、建筑与环境之间和谐统一的关系,营造具有高质量生态环境的人居环境与建筑。绿色建筑:绿色建筑是指在建筑的全寿命周期内,最大限度地节约资源(节能、节地、节水、节材),保护环境和减少污染,为人们提供健康、适用和高效的适用空间和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建筑。△从使用者角度看:绿色建筑是健康舒适、高效、适宜且满足使用者生活与工作模式的建筑。△从环境角度看:绿色建筑是低耗、无废、无污、资源节约、环境影响小的建筑。真正意义的绿色建筑应该是,应该是从建筑使用到废弃整个过程都做到无害化,只有使人、建筑与自然生态环境之间形成一个良性的系统,才能真正实现建筑的生态化。(一)发展绿色建筑是实现节能减排目标的重要举措。我国目前建筑活动造成的无人约占全部污染的1/3,建筑垃圾每年高达数亿吨,每天生成的生活污水达580万m³,我国建筑能耗占全社会终端能耗的比率为27.5%,若综合建材生产和建造过程,建筑业相关能耗比例超过40%,建筑运营过程中造成了大量的能源和资源消耗。发展绿色建筑,倡导节能减排,对我国实现2020年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降低40-45%的目标有至关重要的意义。(二)发展绿色建筑是改善民生的重大要求。我国城镇人口集中,建筑物密集,建筑活动造成的噪声、灰尘、光污染,以及室内环境污染等直接危害人的身心健康。城镇基础设施建设与安全保障、水资源利用与保护、城市交通等突出问题日益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关切。大力发展绿色建筑,是改善人民环境,促进民生发展的重要任务。(三)绿色建筑是转变我国城镇发展模式的战略选择。我国城镇化率已超过51%既有建筑总面积逾440亿㎡,每年新增建筑面积20亿㎡,约占全世界新建建筑面积总量的一半,随着城镇的大规模建设,建筑产业高消耗、高投入、低收益的问题日益突出。发展绿色建筑是推进我国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转变我国城镇发展模式的战略选择。(四)发展绿色建筑是传统产业实现跨越发展的引擎。建筑业是一个传统的产业,我国是建筑大国,然而建筑、建材与住宅产业总体规模虽大,但生产方式粗放、生产效率底下,建材用材消耗过高、建筑垃圾回收利用率低、技术和管理手段落后等问题突出,发展绿色建筑,系统推进建筑全寿命期各个环节的规模化、标准化和绿色化,推动绿色新技术、新材料、新产品的应用,对于提升我国建筑业科技创新能力,带动一批相关新兴产业的形式和传统产业的跨越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绿色建筑发展概况1992年巴西的里约热内卢“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与会者第一次明确提出了“绿色建筑的概念,绿色建筑在越来越多的国家实践推广,成为当今世界建筑发展的重要方向。我国绿色建筑政策导向:2005年《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中明确提出建筑节能与绿色建筑“城镇化与城市发展”重点领域的5个优先主题之一.2006年科技部与建设部签署了“绿色建筑科技行动”合作协议。2009年国务院常务会议提出大力发展绿色经济,培育以低碳排放为特征的心的经济增长点,并明确了绿色经济就是低碳排放为特征的绿色工业、绿色建筑和绿色交通体系;我国政府颁布了《关于积极应对气候变化的决议》,提出要立足国情发展绿色经济、低碳经济。2011年:2011年以后国家“十二五”编制多项绿色建筑科技专项规划项目。我国绿色建筑评价标准:2006年《绿色建筑评价标准》2007《绿色建筑评价技术细则(试行)》2008《绿色建筑评价技术细则补充说明(规划设计部分)》2009《绿色建筑评价技术细则补充说明(运行使用部分)》2010《民用建筑绿色设计规范》【JGJ/T229】《建筑工程绿色施工评价标准》【GB/t50640】《绿色铁路客站评价标准》2011《绿色办公建筑评价标准》、《绿色医院建筑评价标准》2012《绿色超高层建筑评价技术细则》、《绿色商店建筑评价标准》2013《既有建筑改造绿色评价标准》、《绿色生态城区评价标准》《绿色校园评价标准》、《绿色饭店建筑评价标准》《绿色建筑评价标准》香港版、澳门版、台湾版、以及各省市绿色建筑及相关的评价标准等我们的目标与任务重点任务:(一)绿色建筑共性关键技术研究1绿色建筑规划与设计技术。研究我国不同地域、不同类型、不同规模的绿色建筑规划与设计技术、设计标准规范2绿色建筑节能整装配套技术。主要包括绿色建筑能效提升关键技术、节能新技术与产品研发以及不同气候区绿色建筑节能适宜技术集成与示范。3绿色建筑室内外环境健康保障技术。主要包括绿色建筑社区环境综合控制与改善技术室内环境质量健康保障关键技术研究。4村镇建筑师以技术研究与示范。主要包括村镇绿色建筑本地资源利用,被动式节能设计,可再生能源利用技术研究与示范(二)产业化推进技术研究与示范1绿色建造与施工关键技术研发(1)绿色建造规范和标准体系研究。(2)绿色建造新型预制装配集成技术研究。(3)绿色建造与施工技术研究。(4)绿色建造环境保障技术研究与示范。2既有建筑绿色化改造技术研究(1)既有建筑群绿色化改造规划与设计技术。(2)既有建筑绿色化改造集成技术。(3)既有建筑绿色化改造施工协同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3绿色建筑材料成套应用技术研究.(1)适用于绿色建筑的节能防火高耐久性功能建材产品研发。(2)建筑材料模块化技术。(3)利用废弃物制造建材产品成套技术研究与装备开发。(4)建筑材料模块化技术。(5)利用废弃物制造建材产品成套技术研究与装备开发。(三)绿色建筑技术标准规范和综合评价服务体系研究.1.绿色建筑基础信息数据库开发。建立涵盖不同地域、多种类型绿色建筑的相关信息数据库2.绿色建筑评价技术与标准研究。建立更具扩展性的评价标准框架体系,针对不同气候区,不同建筑类型制定相应的绿色建筑评价标准,指标体系与综合评价方法。3.绿色建筑技术信息服务系统研究。建立绿色建筑技术研发、咨询、评估与展示服务平台和成果推广应用服务体系。绿色建筑设计的内容与传统建筑设计不同,根据了绿色建筑评价标准的要求,可分为:节地与室外环境、节能与能源利用、节水与水资源利用、节材与材料资源利用、室内环境质量利用、运营管理绿色建筑设计的目标与任务:1.绿色建筑设计要为人们提供健康、使用和高效的使用空间。2.绿色建筑设计要为社会提供节约资源、环保、可持续、并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建筑。3.绿色建筑设计是一项综合建筑设计工作,要能综合各专业,做好合理安排,协调合作。4.绿色建筑设计是对建筑空间的合理设计,立足于现实,又要有创新性。5.绿色建筑设计的目标是建筑空间环境的统一、舒适、完美;综合效益上的最佳、优化;城市社会的有机、协调。绿色建筑设计要点及对应设计内容:节地(节地与土地资源利用);节能(节能与能源利用);节水(节水与水资源利用);节材(节材与材料资源利用);环(环境质量提升),以上左边为括号内缩写:1选址与场地设计:节地节能节水节材环;2资源利用与能源规划:节地节水节能节材环;3室外风环境设计:节地节能环;4热环境:节能环;5光环境:节地节能环;6声环境(外):环;7建筑区域雨水利用:节水;8区域绿化景观设计:环;9建筑空间布局与体型设计:节地节能环;10围护结构构造设计:节地节能节材环;11自然通风设计:节能环;12天然采光与绿色照明设计:节能环;13综合遮阳设计:节能环;14室内声环境:环;15立体绿化设计:节能环;16太阳能利用设计技术:节能环;17绿色建筑材料选用:节地节能节材环;18供热与空调系统节能技术设计:节能环;19电气系统节能技术:节能环;20绿色建筑智能化设计:节能节水环;21建筑结构绿色设计:节能节材绿色建筑评价标准我国绿色建筑评价标准及相关细则:《绿色建筑评价标准》、《绿色建筑评价技术细则补充说明(规划设计部分)》、《绿色建筑评价标准实施细则》、《绿色建筑评价技术细则(试行)》、《既有建筑改造绿色评价标准》、《绿色超高层建筑评价技术细则》、《绿色生态城区评价标准》、《绿色办公建筑评价标准》、《绿色商店建筑评价标准》、《绿色医院建筑评价标准》、《绿色校园评价标准》、《绿色铁路客站评价标准》、《绿色饭店建筑评价标准》、《绿色博览建筑评价标准》等;《绿色建筑评价标准》香港版、澳门版、台湾版,以及各省市绿色建筑及相关的评价标准等。国际绿色评价标准:LEED(美)BREEAM(英)CASBEE(日)DGNB(德)GreenCale(荷)EcoBrofile(挪)HQE(法)NABERS(澳)TQB(奥)EcoEffect(瑞)GREEN--MARK(新加坡)绿色建筑环境设计绿色建筑选址原则:1)合理选择建设用地,避免建设周边环境对建设项目可能产生的不良影响,减少建设用地选址给周边环境造成的负面影响。2)综合考虑土地资源、防灾减灾、环境污染、文物保护。现有设施利用等多方面因素。确定建设选址计划。遵循可持续发展原则,达到规划、建筑与环境有机的结合。3)保证绿色建筑外部大环境安全。建筑建设不破坏当地文物、自然水系、湿地、基本农田、森林和其他保护区。4)节约资源,注重资源循环利,减少浪费。5)充分发挥用地效益,利用场地原有基础设备和当地资源进行开发。6)保护及优化基地生态环境,优化场地规划,构建合理的植物组团,改善场地的环境,使场地内环境品质全面提升。绿色建筑场地设计要点:1.降低场地负面环境影响进行绿色建筑场地设计应减少场地及场地周边公共区域对建筑带来的负面环境影响(噪音、废气、污水等)为使用者提供舒适的建筑外外部环境。2.保护场地绿色生态环境(1)对区域既有生态系统做全面分析.将建筑对自然生态带来的消极影响控制在尽可能低的范围,同时发现可能的积极影响,为后续设计提供线索。(2)保障动植物生息环境的监测与管理计划。(3)提高居民与生物的接触机会,如创建亲水设施等易于与生物接触的空间。3.减少场地交通负荷在场地设置自行车停车场、限制汽车停车场容量,根据建筑选址的地理环境设置停车场以降低交通负荷。在可利用公共交通的场地,减少汽车交通造成的交通负荷。(1)公共交通系统倡导以步行,公交为主的出行模式,但应重视其必要出入口的设置方位,接近公交站点,区域出入口的设置应方便人形充分利用公共交通网络,其到达公共交通站点的步行距离,市区不应超过350米,郊区式城市新区5500米覆盖率达90%以上。(2)慢行交通系统区域内道路系统应减少车辆通行对行人的影响,建立自成体系的步行系统,自行车系统道路交叉口的规模与设计应提供机动车与行人系统分化为不同层次。(3)静态交通设施应尽量集中设置停车场用地面积25万㎡以上住区的机动车干道或停车场宜向城市开放。(4)低碳交通工具停用用地面积25万㎡以上区域宜设内部公共交通系统,并采用电动车等清洁工具。(5)智能交通监控。建设社会范围内的道路交通监控系统。主要道路交叉口宜采用协调控制方式(6)公共服务设施可达性。100%的行人步行到达公共绿地的距离=500m,100%的居住人口步行到达小学的距离=500m4.利用场地可再生能源(1)直接利用可再生资源。绿色建筑场地设计用合理利用场地自然条件(气候、风向、日照等)设计建筑布局、朝向、间距等,使建筑获得良好的通风和采光条件。①建筑群体最佳通风:场地设计中,分散布局模式在炎热气候中使风最大化,而紧密布局模式则在采暖季节中使冬季的风最小化。②建筑群体最佳采光:合理确定建筑间距确保太阳光进入每栋建筑并使太阳辐射得热量最大化。对于一个给定的街道朝向,可以通过建筑与开敞空间的适宜形状来保证相邻日照。建筑布局应满足《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中有关住宅建筑日照标准的要素(2)间接利用可再生能源方式:能源能源的利用方式;太阳能场地考虑;风力发电5.节水与水资源利用(1)制定水系规划方案。结合当城水资源水况,给水排水,气候特点等客观环境情况制定水系规划方案,增加水资源循环利用率,减少市政供水量和污水排放量(2)减少场地雨水流失,雨水回收和利用。采取低影响概念设计(LID),LID的任务就是将雨水逐渐汇集并渗透,从而对其进行管理,具体表现方式是将这个汇集和管理的过程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