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血液学检测参考值红细胞计数成年男性:4.0-5.5*1012/L成年女性:3.5-5.0*1012/L新生儿:6.0-7.0*1012/L血红蛋白成年男性:120-160g/L成年女性:110-150g/L新生儿:170-200/L红细胞/血红蛋白增多成年男性:RBC6.0*1012/L,Hb170g/L成年女性:RBC5.5*1012/L,Hb160g/L1)相对性增多:因血浆容量减少,使红细胞容量相对增加。见于严重呕吐、腹泻、大量出汗、大面积烧伤、慢性肾上腺皮质功能减退、尿崩症、甲状腺功能亢进危象、糖尿病酮症酸中毒。2)绝对性增多,临床上称为红细胞增多症:①继发性红细胞增多症,是血中红细胞生成素增多所致:a、红细胞生成素代偿性增加:因血氧饱和度降低所引起。红细胞增多程度与缺氧程度成正比。生理性见于胎儿及新生儿、高原地区居民;病理性增加见于严重慢性心肺疾患如阻塞性肺气肿、肺源性心脏病、发绀型先天性心脏病、以及携氧能力低的异常血红蛋白病等。b、红细胞生成素非代偿性增加:与某些肿瘤或肾脏疾患有关,如肾癌、肝细胞癌、卵巢癌、肾胚胎瘤、肾上腺皮质腺瘤、子宫肌瘤以及肾盂积水、多囊肾等。②真性红细胞增多症:是一种原因未明的红细胞增多为主的骨髓增殖性疾病,特点为红细胞持续性显著增多,可达(7~10)×1012/L,血红蛋白180~240g/L,全身总血容量增加、白细胞和血小板增多;本病属慢性良性增生,部分病人可转变为白血病。红细胞及血红蛋白减少以Hb为标准,低于正常为贫血分级:Hb低于120(110)g/L-90g/L——轻度Hb低于89g/L-60g/L——中度Hb低于59g/L-30g/L——重度Hb低于30g/L以下——极重度①生理性减少:婴幼儿及15岁以前的儿童,红细胞及血红蛋白一般比正常成人低约10%~20%;部分老年人、妊娠中、晚期均可使红细胞数及血红蛋白减少。②病理性减少见于各种贫血。根据贫血产生的病因和发病机制不同,可将贫血分为红细胞生成减少、红细胞破坏增多、红细胞丢失过多。红细胞形态改变大小异常小红细胞(直径6μm)、大红细胞(直径10μm)、巨红细胞(直径15μm)、红细胞大小不均形态异常球星细胞、椭圆形细胞、口形细胞、靶形细胞、镰形细胞、棘细胞泪滴形细胞、裂细胞、红细胞缗线状形成染色体异常低色素性、高色素性、嗜多色性结构异常嗜碱性点彩、染色质小体、卡-波环(Cabot环)、有核红细胞白细胞计数成人:(4-10)*109/L新生儿:(15-20)*109/L6个月-2岁:(11-12)*109/L白细胞增多白细胞减少成人:10*109/L成人:4*109/L中性粒细胞杆状核:0.04-0.05*109/L分叶核:2-7*109/L中性粒细胞增多(1)在生理情况下,外周血白细胞及中性粒细胞一天内存在着变化,下午较早晨为高。妊娠后期及分娩时,剧烈运动或劳动后,饱餐或淋浴后,高温或严寒等均可使其暂时性升高。(2)病理性增多见于1)急性感染:特别是化脓性球菌(如金黄色葡萄球菌、溶血性链球菌、肺炎链球菌等)感染为最常见的原因。应注意,在某些极重度感染时,白细胞总数不但不高,反而减低。2)严重的组织损伤及大量血细胞破坏:严重外伤,较大手术后,大面积烧伤,急性心肌梗死及严重的血管内溶血后12~36h,白细胞总数及中性粒细胞可增多。3)急性大出血:在急性大出血后1~2h内,周围血中的血红蛋白的含量及红细胞数尚未下降,而白细胞数及中性粒细胞却明显增多,特别是内出血时,白细胞可高达20×109/L。4)急性中毒:代谢紊乱所致的代谢性中毒,如糖尿病酮症酸中毒、尿毒症和妊娠中毒症;急性化学药物中毒,如急性铅、汞中毒及安眠药中毒等;生物性中毒如昆虫毒、蛇毒、毒蕈中毒等白细胞及中性粒细胞均可增多。5)白血病、骨髓增殖性疾病及恶性肿瘤:大多数白血病患者外周血中白细胞数量呈不同程度的增多,可达数万甚至数十万。急性或慢性粒细胞白血病时,还出现中性粒细胞增多,并伴外周血中细胞质量改变。真性红细胞增多症,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和骨髓纤维化等骨髓增殖性疾病均可有中性粒细胞增多。各类恶性肿瘤,特别是消化道恶性肿瘤,如肝癌、胃癌等可引起白细胞及中性粒细胞增多。中性粒细胞减少1)感染:特别是革兰阴性杆菌感染,如伤寒、副伤寒杆菌感染时,白细胞总数与中性粒细胞均减少。某些病毒感染性疾病,如流感、病毒性肝炎、水痘、风疹、巨细胞病毒感染时,白细胞亦常减低。某些原虫感染,如疟疾、黑热病时白细胞亦可减少。2)血液系统疾病:再生障碍性贫血,非白血性白血病、恶性组织细胞病、巨幼细胞贫血、严重缺铁性贫血、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以及骨髓转移癌等,白细胞减少同时常伴血小板及红细胞减少。3)物理、化学因素损伤:x线、γ射线、放射性核素等物理因素,化学物质如苯、铅、汞等,以及化学药物如氯霉素、磺胺类药、抗肿瘤药、抗糖尿病及抗甲状腺药物等均可引起白细胞及中性粒细胞减少。4)单核一吞噬细胞系统功能亢进:各种原因引起的脾脏肿大及其功能亢进,如门脉性肝硬化、淋巴瘤、Gaucher病、Niemann—Pick病常见白细胞及中性粒细胞减少。5)自身免疫性疾病:如系统性红斑狼疮等,产生自身抗体导致白细胞减少。嗜酸性粒细胞(0.05-0.5)*109/L嗜酸性粒细胞增多1)过敏性疾病:支气管哮喘、药物过敏、荨麻疹、食物过敏、血管神经性水肿、血清病等外周血嗜酸性粒细胞增多可达10%以上。2)寄生虫病:血吸虫病、蛔虫病、钩虫病等血中嗜酸性粒细胞增多,常达10%或更多。某些寄生虫感染患者嗜酸性粒细胞明显增多,导致白细胞总数高达数万,90%以上为嗜酸性粒细胞,为嗜酸性粒细胞型类白血病反应。3)皮肤病:如湿疹、剥脱件古书、天痢疮、铌属病等可界.外罔『fn嗜酪件粒绷晌解、中度增高。4)血液病:如慢性粒细胞白血病、嗜酸粒细胞白血病、淋巴瘤、多发性骨髓瘤、嗜酸性粒细胞肉芽肿等,外周血嗜酸性粒细胞可有不同程度增高,有的可伴幼稚嗜酸性粒细胞增多。5)某些恶性肿瘤:某些上皮系肿瘤如肺癌等可引起嗜酸性粒细胞增高。6)某些传染病:急性传染病时,嗜酸性粒细胞大多减少,但猩红热时可引起嗜酸性粒细胞增多。7)其他:风湿性疾病、脑腺垂体功能减低症、肾上腺皮质功能减低症、过敏性间质性肾炎等也常伴有嗜酸性粒细胞增多。嗜碱性粒细胞(0-0.1)*109/L嗜碱性粒细胞增多1)过敏性疾病:过敏性结肠炎、药物、食物、吸人物超敏反应、红斑及类风湿关节炎等嗜碱性细胞增多。2)血液病:慢性粒细胞自血病、嗜碱性粒细胞白血病,以及骨髓纤维化等均可见嗜碱性粒细胞增多。3)恶性肿瘤:特别是转移癌时嗜碱性粒细胞增多,其机制不清楚。4)其他:如糖尿病、传染病如水痘、流感、天花、结核等,均可见嗜碱性粒细胞增多。淋巴细胞(0.8-4)*109/L淋巴细胞增多1、生理性增多:儿童期淋巴细胞较高,婴儿出生时淋巴细胞约占35%,粒细胞占65%。4~6天后淋巴细胞可达50%,与粒细胞比例大致相等。4~6岁时,淋巴细胞比例逐渐减低,粒细胞比例增加,逐渐达正常成人水平。此为儿童期的淋巴细胞生理性增多。2、病理性淋巴细胞增多见于:(1)感染性疾病:主要为病毒感染,如麻疹、风疹、水痘、流行性腮腺炎、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传染性淋巴细胞增多症、病毒性肝炎、流行性出血热,以及柯萨奇((Coxsackie)病毒、腺病毒、巨细胞病毒等感染,也可见于百日咳杆菌、结核分枝杆菌、布鲁菌、梅毒螺旋体、弓形虫等的感染。(2)肿瘤性疾病:急性和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淋巴瘤。(3)急性传染病的恢复期。(4)移植排斥反应:见于移植物抗宿主反应(GVHR)或移植物抗宿主病(GVHD)。再生障碍性贫血、粒细胞减少症和粒细胞缺乏症时中性粒细胞减少,故淋巴细胞比例相对增高,但淋巴细胞的绝对值并不增高。单核细胞(0.12-0.8)*109/L单核细胞增多1、婴幼儿及儿童单核细胞可增多,属生理性增多。2、病理性增多见于:(1)某些感染:如感染性心内膜炎、疟疾、黑热病、急性感染的恢复期、活动性肺结核等,单核细胞明显增多。(2)某些血液病:如单核细胞白血病、粒细胞缺乏症恢复期、多发性骨髓瘤、恶性组织细胞病、淋巴瘤、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等也可见单核细胞增多。网织红细胞(24-84)*109/L网织红细胞生成指数(RPI)RPI=(病人网织红细胞%/2)*(病人血细胞比容/正常人血细胞比容)正常人21.增高:提示骨髓红系增生旺盛,如缺铁性贫血、巨幼细胞性贫血、失血性贫血、溶贫2.减少:再生障碍性贫血、纯红再障、溶血性贫血再生障碍危象血小板计数(PC或Plt)(100-300)*109/LPC减少PC增多100*109/L400*109/L血小板平均容积(MPV):代表单个血小板的平均容积。7-11fl1)增加见于:①血小板破坏增加而骨髓代偿功能良好者;②造血功能抑制解除后,MPV增加是造血功能恢复的首要表现。2)减低见于:①骨髓造血功能不良,血小板生成减少;②有半数白血病患者MPV减低;@)MPV随血小板数而持续下降,是骨髓造血功能衰竭的指标之一。血小板分布宽度(PDW):反映血小板容积大小的离散度,用所测单个血小板容积大小的变易系数(CV%)表示15%-17%PDW减少表明血小板的均一性高。PDW增高表明血小板大小悬殊,见于急性髓系白血病、巨幼细胞贫血、慢性粒细胞白血病、脾切除、巨大血小板综合征、血栓性疾病等。红细胞沉降率(ESR或血沉率)男性:0-15/1h/末女性:0-20/1h/末血细胞平均值平均红细胞容积(MCV)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量(MCH)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浓度(MCHC)手工法:82-92fl;血细胞分析仪:80-100fl手工法:27-31pg;血细胞分析仪:27-34pg320-360g/L红细胞体积分布宽度(RDW)11.5%-14.5%1.嗜多色性红细胞:是一种刚脱落核而未完全成熟的红细胞,体积较正常红细胞稍大,胞浆经瑞氏染色呈灰蓝或红蓝相间。2.嗜碱点彩红细胞:是末完全成熟的红细胞,由于骨髓造血功能紊乱或铅等重金属中毒使胞浆中残存的核糖体发生聚集变性而形成,胞质中含有散在的大小和数量不一的深蓝色颗粒。3.Howell—Jolly小体(染色质小体):位于成熟或幼稚红细胞浆内的紫红色圆形小体,是幼稚红细胞在核分裂过程中发生异常而残留的核染色质。4.Cabot环:是红细胞中出现的一种紫红色呈圆形或8字形细线状环,可能是纺锤体的残余物或是胞浆中脂蛋白变性所致。5.核左移:正常时外周血巾中性粒细胞核的分叶以3叶居多,未分叶核细胞与分叶核细胞之比(Schilling指数)不超过1:13,若Schilling指数1:13,称核左移(外周血白细胞分类ll数,中性杆状核粒细胞大于5%,甚或出现杆状核以前更幼稚阶段的粒细胞,称核左移)。6.核右移:外周血中性粒细胞以3叶核为主,分时在5叶及5叶以上的细胞超过3%,称为核右移。7.中毒颗粒:中性粒细胞胞浆中出现的较粗大、大小不等、分布不匀的深紫色或蓝黑色颗粒,称之为中毒性颗粒。8.异形淋巴细胞:在病毒或过敏原的刺激下,一些淋巴细胞发生形态变异,称其为异形淋巴细胞。9.类白血病反应:是指机体对某些刺激因素所产生的类似白血病表现的血象反应。一旦刺激因素得到纠止,则血象逐渐恢复正常。Io.网织红细胞:是指晚幼红细胞到成熟红细胞之间的末完全成熟的红细胞,脑浆中残存多少不等的核糖酸等嗜碱性物质.用煌焦油蓝或新亚甲蓝进行活体染色,这些嗜碱性物质即被凝聚沉淀而着色,在胞浆中呈现蓝色细颗粒状,颗粒间又有细丝状联缀而构成网状结构,故称网积红细胞。11.网织红细胞反应:指对疑有营养件贫血的患者给予试验性治疗2—3d后,网织红细胞计数即开始升高,7—10d后达到高峰(甚至高达10%以上),治疗2局后逐渐下降,此时红细胞、血红蛋白开始上升。这一现象称为网织红细胞反应。12.红细胞比积(Hct或PCV):又称血细胞比容。是指红细胞在血液中所占容积的比值。13.MCV:平均红细胞容积,是指每个红细胞的平均容积,以飞升(fL)为单位。14.MCH: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