痘病(Pox)由痘病毒引起的各种畜禽和人的一种急性、热性、接触性传染病。其特征是在皮肤和黏膜上发生痘疹(规律性:红斑→丘疹→水疱→脓疱→结痂)。病原:痘病毒(Poxvirus)为痘病毒科(Poxviridae)双股DNA型病毒,是最大型病毒。病毒呈砖型或卵圆形,有囊膜,在感染细胞内可胞浆形成包涵体。常用鸡胚分离病毒。虽然各种动物的痘病毒在血清学上有一定的交叉反应,但具有宿主特异性,一般不相互感染,除牛痘病毒。病毒耐干燥,如在干燥的痂皮内可存活6-8周。绵羊痘和山羊痘是发生于绵羊和山羊的高度接触性、热性传染病,特征是皮肤和黏膜上发生特异性痘疹,可见斑疹、丘疹、水疱、脓疱和结痂的病理过程,死亡率很高。一、病原绵羊痘--绵羊痘病毒;山羊痘—山羊痘病毒在血清学是单一的,但有毒力大小的区别。病毒适宜培养于原代绵羊羔(睾丸、肌肉、皮肤、肾脏),犊牛(睾丸、肌肉),山羊(肾脏)的细胞,并引起细胞病变,细胞培养还可通过绵羊与CAM交替传代作鸡胚培养。病羊毛被中能存活2月,暗、冷处能存活达2年。消毒剂:2%NaOH、石炭酸、1%甲醛。二、流行病学①各种品种均可感染,但纯种细毛羊最易感,改良羊发病率较高,而土种羊抵抗力较强。②羔羊最易感,发病率和死亡率均高。③孕羊在后期可引起流产。④四季均可流行,但以冬春为主。该病一旦传播到无本病地区,易造成流行⑤传染源:病羊和带毒羊。在自然条件下,绵羊痘病毒只能使绵羊发病,山羊痘病毒只能使山羊发病。⑥本病通常是接触传染,也为呼吸道传染,吸血昆虫可机械传播。三、临诊典型经过:①初似重感冒:发热,鼻眼分泌强,结膜潮红,眼睑肿胀。②几天后出现痘疹,首发于无毛处的体部、额部、乳房上,后在有毛的体部也受害。红斑期-→丘疹期(形成坚实小结节)-→第6-7天松驰、波浪状(皱膜丘疹)-→痘疹坏死、干燥结痂(期),继而脱落(脱痂期)。粘膜的分期不明显(上皮细嫩),以糜烂溃疡为特征。顿挫型:不出或少出痘疹,或无丘疹出现,称为“石痘”。或出现发热和粘膜卡他性炎症。恶性循环性经过:痘疱内出血,呈黑色(黑痘);痘疱发生化脓和坏疽,发出臭味(臭痘或坏疽痘)。四、病理变化常在口腔、鼻腔、咽喉、气管及胃黏膜有大小不一,圆形呈灰白色突出于粘膜面的痘疹,严重的可形成溃疡和出血性炎症。肺脏上见有半透明的或不透明的结节。五、诊断根据流行病学特点、临床症状和病理变化等可做出诊断,必要时进行实验室诊断,病原学诊断必须在相应级别的生物安全实验室进行。血清学诊断方法有中和试验。五、防制预防:1、要加强饲养管理,严格控制场外物质进入场内。对厩舍内应定期消毒,特别是冬春季节,应注意补饲,防寒,如发现病羊应及时采取隔离治疗措施,并对厩舍内的环境、用具进行彻底消毒。消毒药可选择过氧乙酸、优氯净或用0.1%碘溶液等。2、在常发地区每年定期预防接种,使用羊痘鸡胚化弱毒苗,尾部。股内侧皮下注射0.5ml,4-6天产生免疫力,免疫期1年。发病时的扑灭措施:(1)上报疫情,对疫区进行封锁,对疫点内的病羊及其同群羊彻底扑杀。(2)对病死羊、扑杀羊及其产品的无害化处理。对病羊排泄物和被污染或可能被污染的饲料、垫料、污水等进行无害化处理。(3)紧急免疫接种,应遵循从受威胁区到疫区的顺序进行免疫。(4)对疫区、受威胁区内的羊群必须进行临床检查和血清学监测。(5),疫点内所有病死羊、被扑杀的同群羊及其产品按规定处理21天后,疫区内没有新的病例发生,解除封锁。预防:以免疫为主,采取“扑杀与免疫相结合”的综合性防治措施。(1)加强饲养管理与环境控制:饲养场要控制人员、车辆和相关物品出入,严格执行清洁和消毒程序。(2)建立严格的卫生(消毒)管理制度:羊舍、羊场环境、用具、饮水等应定期进行严格消毒;饲养场出入口处应设置消毒池,内置有效消毒剂。(3)免疫接种,建立免疫档案:所用疫苗必须是经国务院兽医主管部门批准使用的疫苗。(4)监测:非免疫区域--以流行病学调查、血清学监测为主,结合病原鉴定。免疫区域--以病原监测为主,结合流行病学调查、血清学监测。(5)检疫:非疫区引种,并取得原产地动物防疫监督机构的检疫合格证明。调运前隔离21天,并在调运前15天至4个月进行过免疫。猪痘猪痘是猪的一种急性热性病毒性传染病,由猪痘病毒引起,牛痘病毒也可引起猪痘。猪痘的特征是在皮肤上有规律地出现红斑、丘疹、水疱、脓疱、结痂等病变。猪痘病毒:只感染猪,只在猪细胞上增殖,有胞浆和核内包涵体,动物试验仅感染兔,无红细胞凝集性,康复猪对牛痘病毒敏感。牛痘苗病毒:宿主范围广泛,能使各种年龄的猪感染,呈地方流行性。能在多种培养细胞上增殖,只有胞浆内包涵体,在鸡胚绒尿膜(CAM)上形成痘斑,动物试验可感染兔、鼠、牛、羊,有红细胞凝集性,康复猪对牛痘苗病毒具有免疫力。一、流行病学主要限于仔猪、架子猪(2-8月龄),成年猪以哺乳老母猪较易感。猪是本病唯一的自然感染宿主。病猪和康复带毒猪是该病的主要传染源,病毒大量存在于口腔痘疹(痘痂)及唾液、眼分泌物中,痘疹的传染性以皮肤作用最大,病毒从皮肤、黏膜的痘疹中排至外界,污染环境。本病可通过呼吸道、消化道和皮肤传染。猪虱、蚊、蝇等昆虫是本病的机械传播媒介。由牛痘病毒引起,则散发但侵害多种年龄猪。二、症状潜伏期5-7天。病初体温微升,衰弱、食欲降低。随后皮肤(少毛)的大腿内侧、腹部、乳房、耳廓、(脊柱)发生红斑,2-3天后出现丘疹(深红、坚实)---脓泡---6至8天后结痂(黑棕色,火山口状)---几周后脱痂,留下瘢痕。病猪眼、鼻分泌物增加。典型痘疹是一簇一簇先后发生的,因而可见到不同阶段的痘疹。本病一般呈良性经过,发病率在幼猪中可达30-50%以上,但死亡率极低,一般不超过1%,若饲养管理不当或有继发感染,则常使幼龄仔猪的死亡率增高,由于病程长,影响生长发育,而贫血或血虱严重的仔猪,可见到严重痘型,持续6-7周之久。皮肤结痂病灶体表痘疹典型痘疹脱落后的斑痕三、病理变化除与临床症状相同的皮肤变化外,解剖病死猪可见口、鼻、咽、气管、支气管等部黏膜有卡他性或出血性炎症。组织学检查可见皮肤病变部上皮增生,除脑浆内包涵体外,还出现核内包涵体,核空泡化。在细胞浆内还能形成大晶体,直径达800纳米,为其他痘病毒所无。四、诊断根据流行病学和临床表现不难鉴别,但要注意是猪痘病毒还是牛痘病毒感染则要进一步进行病毒的分离鉴定。(1)病原分离鉴定取痘疹皮、痘疹液等经处理后,接种猪肾、睾丸单层细胞,观察细胞病变,电镜检查病毒。鉴定病毒可用已知阳性血清作细胞中和试验。牛痘苗病毒与猪痘病毒主要区别:猪痘病毒:只感染猪,只在猪细胞上增殖,有核内包涵体,在鸡胚绒尿膜(CAM)上不形成痘斑,动物试验仅感染兔,无红细胞凝集性,康复猪对牛痘苗病毒敏感。牛痘苗病毒:宿主范围广泛,能在多种培养细胞上增殖,只有脑浆内包涵体,在鸡胚绒尿膜(CAM)上形成痘斑,动物试验可感染兔、鼠、牛、羊,有红细胞凝集性,康复猪对牛痘苗病毒具有免疫力。(2)血清学试验可用中和试验、补体结合试验、琼脂扩散试验作血清学诊断。四、防制1、平时加强饲养管理,注意清洁卫生,消灭猪血虱等外寄生虫,新购入猪隔离观察1-2周,确认无病方可混群饲养。2、发现病猪时应立即隔离治疗(对个别猪可试用康复猪血清或痊愈血治疗并结合局部和对症治疗),可用0.1%高锰酸钾溶液冲洗痘疹,然后涂以1%龙胆紫溶液。如有继发感染,可用抗菌素类药物治疗。对污染的环境进行彻底消毒。3、目前尚无有效疫苗,发病康复后可获得坚强的免疫力。禽痘是由禽痘病毒引起禽类的一种急性、热性、高度接触性的传染病。其特征是:皮肤型----皮肤(常见于头部皮肤)发生痘疹,继而结痂、脱落。白喉型----口腔和咽喉黏膜出现纤维素性坏死性炎症。也可能出现皮肤型和白喉型同时发生的混合型。病毒可在感染细胞的胞浆中增殖并形成包涵体二、流行病学1.鸡易感性最高,各年龄、品种和性别都可感染,但以雏鸡和中鸡发病率高,并易引起雏鸡大批死亡。其次是火鸡。鸽有时也可发生,鸭、鹅等其它禽类也能发病,但并不严重。2.病禽脱落的痘痂是病毒散布的主要形式,一般需经有损伤的皮肤和粘膜感染。蚊虫和体表寄生虫也可传播。蚊虫带毒时间可达10~30d。3.鸡群过分拥挤、通风不良、鸡舍阴暗潮湿、体外寄生虫、营养不良、缺乏维生素及饲养管理太差等,均可促使本病发生和加剧病情。如有传染性鼻炎、慢性呼吸道病等并发感染,可造成大批死亡。4.本病一年四季中都能发生,春秋两季和蚊子活动的季节最易流行。三、症状鸡痘的潜伏期约4~50d,根据病鸡的症状和病变,可以分为皮肤型、粘膜型和混合型三种病型,偶有败血症。皮肤型:多见于少毛区形成一种特殊的痘疹为特征。起初在冠、喙角、眼皮等部出现灰色麸皮状覆盖物,迅速长出黄色结节,并逐渐增大,表面不平,呈干硬的褐色结节。内含有黄脂状糊块。有时多个结节相互融合,形成大块厚痂,以至眼缝完全闭合。一般无明显的全身症状,小鸡可有精神萎糜,减食,体重减轻现象。产蛋鸡产蛋减少或停产。。粘膜型(白喉型):此型鸡痘的病变主要在口腔、咽喉和眼等粘膜表面,气管粘膜出现痘斑。初为鼻炎症状(病初浆液性鼻液,后转为脓性。如蔓延至眶下窦和眼结膜,则眼睑肿胀,结膜充满脓性或纤维蛋白性渗出物,甚至引起角膜炎而失明。),2-3d后在粘膜上生成一种黄白色的小结节,稍突出于粘膜表面,以后小结节逐渐增大并互相融合在一起,形成一层黄白色干酪样的假膜,覆盖在粘膜上面。俗称禽白喉。撕去假膜,则露出红色的溃疡面。当假膜逐渐扩大和增厚,阻塞在口腔和咽喉部位时,病鸡表现呼吸困难、打呼噜等现象,食欲减退。严重时嘴无法闭合,往往作张口呼吸。随着病程的进展,病鸡眼睛肿胀、流脓、失明。由于采食困难,迅速消瘦,精神萎靡,出现全身症状,并有不同程度的死亡。在口腔、咽喉部粘膜上形成白色结节混合型:皮肤型和白喉型症状同时发生,病情严重,死亡率高,死亡率可达50%左右。败血型:在发病鸡群中极少见,个别鸡无明显的痘疹,全身症状严重,发生肠炎,表现为下痢、消瘦、精神沉郁,逐渐衰竭而死,病禽有时也表现为急性死亡。有的转化为慢性腹泻而死亡。四、病变皮肤型:特征性病变是局灶性表皮和其下层的毛囊上皮增生,形成结节。结节起初表现湿润,后变为干燥,外观呈圆形或不规则形,皮肤变得粗糙,呈灰色或暗棕色。结节干燥前切开切面出血、湿润,结节结痂后易脱粘膜型:病变出现在口腔、鼻、咽、喉、眼或气管粘膜上。粘膜表面稍微隆起白色结节,以后迅速增大,并常融合而成黄色、奶酪样坏死的伪白喉或白喉样膜,将其剥去可见出血糜烂,炎症蔓延可引起眶下窦肿胀和败血型:剖检变化表现为内脏器官萎缩,肠粘膜脱落,若继发引起网状内皮细胞增殖症病毒感染,则可见腺胃肿大,肌胃角质膜糜烂、增厚。五、诊断皮肤型和混合型症状和病变具有特征型,不难诊断。黏膜型易与传染性鼻炎混淆,可取痘痂和假膜进行实验室检查。1、包涵体检查:2、病毒的分离:鸡胚接种:以0.1ml皮肤或白喉病灶制备的悬液接种9~12日龄鸡胚的绒毛尿囊膜,37℃孵化5~7d后检查有无痘斑。易感鸡接种:将病变组织上清液作鸡冠划痕或刺种。如为痘病毒,接种3~4d可见到接种部位或毛囊有明显的痘肿。3、血清学试验(1)间接血凝试验:用荧光碳处理部分纯化的禽痘病毒抗原,包被鞣化的马或绵羊红细胞后,通过被动血凝试验可以检查抗禽痘病毒抗体。接种后1周,在一些感染禽的血清中可检查出血凝抗体,该抗体可维持达15周。(2)荧光抗体技术:有直接法和间接法,均是通过感染细胞与异硫氰荧光素标记了的特异性鸡痘抗血清或使用荧光素标记了的抗鸡免疫球蛋白抗血清与特异性鸡痘抗血清作用,观察胞浆中的荧光。其它如过氧化物酶或酶联免疫吸附试验等均可用于禽痘的诊断。六、防制预防:1、平时做好饲养管理、定期接种和卫生防疫工作。2、新引进的家禽应隔离观察,确定健康后方可合群。3、发生疾病时,应立急进行隔离,并注重消毒和尸体的处理等工作。4、接种疫苗,目前应用的疫苗有3种:(1)鸡痘鹌鹑化弱毒疫苗:按实含组织量用50%甘油生理盐水或生理盐水稀释100倍后应用,稀释后当天用完。用消毒过的钢笔尖蘸取疫苗,在鸡翅内侧无血管处皮下刺种1~2针。1月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