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生物二轮复习生态系统稳定性及保护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微专题二、生态系统稳定性及保护1.生态系统的结构(Ⅰ)。2.生态系统中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的基本规律及应用(Ⅱ)。3.生态系统中的信息传递(Ⅱ)。4.生态系统的稳定性(Ⅱ)。5.人口增长对环境的影响(Ⅱ)。6.全球性的环境问题(Ⅰ)。7.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意义和措施(Ⅱ)。最新考纲重点提炼2.生态系统中三大类生物成分的地位和作用(1)生产者:(2)消费者:(3)分解者:考点一生态系统的结构1、含义:组成成分和营养结构能够加快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对于植物的传粉和种子的传播等具有重要作用;生态系统中最活跃成分。通过光合作用,把太阳能固定在它们所制造的有机物中;是生态系统的基石。将动植物遗体和动物的排遗物分解为无机物;是物质循环的关键环节。注意:构成生态系统的成分并不都构成食物链:食物链的起点一定是生产者,分解者与无机环境不构成食物链。3.生态系统各生物成分的判断(1)判断生产者时要注意是否为自养型生物,若为自养型生物,则为生产者。(2)判断消费者时要特别注意异养型、捕食者、寄生者,非腐生等关键词,植物、微生物都有可能成为消费者。(3)判断分解者的主要依据是能否把动植物的遗体、残枝败叶等转变成无机物,即营腐生生活,如蚯蚓。4.复杂食物网中某种群数量变化的分析(1)以中间环节少的作为分析依据,考虑方向和顺序为:从高营养级依次到低营养级。(2)生产者相对稳定,即生产者比消费者稳定得多,所以当某一种群数量发生变化时,一般不需考虑生产者数量的增加或减少。(3)处于最高营养级的种群有多种食物来源时,若其中一条食物链中断,则该种群可通过多捕食其他生物而维持其数量基本不变。命题视角※感※悟※高※考※(2014·海南,16)关于土壤微生物的叙述,错误的是()A.土壤微生物参与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B.土壤微生物可作为生态系统的分解者C.秸秆经土壤微生物分解后可被农作物再利用D.土壤中的硝化细菌是异养生物,因而不属于生产者D(2017海南28)(3)草→蚱蜢→青蛙→蛇→鹰是草原生态系统的一条食物链,在这条食物链中,次级消费者是_____,在生态系统中消费者的作用有(答出两点即可)。青蛙消费者是实现生态系统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的重要环节;调节种间关系;维持种群和生态系统的稳定性。(2018-129)回答下列问题:(3)太阳能进入生态系统的主要过程是。分解者通过来获得生命活动所需的能量。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将太阳能转化为化学能储存在有机物中呼吸作用将动植物遗体和动物排遗物中的有机物分解(2018-231)大型肉食性动物对低营养级肉食性动物与植食性动物有捕食和驱赶作用,这一建立在“威慑”与“恐惧”基础上的种间关系会对群落或生态系统产生影响,此方面的研究属于“恐惧生态学”范畴。回答下列问题:(1)当某种大型肉食性动物迁入到一个新的生态系统时,原有食物链的营养级有可能增加,生态系统中食物链的营养级数量一般不会太多,原因是。生产者固定的能量在沿食物链流动过程中大部分都损失了,传递到下一营养级的能量较少(2018-332)下图是某农业生态系统模式图。(2)根据生态系统中分解者的作用,若要采用生物方法处理生活垃圾,在确定处理生活垃圾的方案时,通常需要考虑的因素可概括为3个方面,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据图回答下列问题:(1)蚯蚓生命活动所需的能量来自于生活垃圾中的(填“有机物”或“无机物”)。生活垃圾中的细菌和真菌属于分解者,在生态系统中分解者的作用是。有机物将动植物遗体和动物的排遗物分解成无机物待分解垃圾的性质,引进的分解者生物的种类,处理环境的理化条件(2016-331)冻原生态系统因其生物的生存条件十分严酷而独具特色,有人曾将该生态系统所处的地区称为“不毛之地”。回答下列问题:(2)与热带森林生态系统相比,通常冻原生态系统有利于土壤有机物质的积累,其原因是。(3)通常,生态系统的食物链不会很长,原因是。低温下,分解者的分解作用弱(3分)能量在沿食物链的流动过程中是逐渐减少的(3分,其他合理答案可酌情给分)(2015-231)某生态系统总面积为250km2,假设该生态系统的食物链为甲种植物→乙种动物→丙种动物,乙种动物种群的K值为1000头。回答下列问题:(2)若丙种动物的数量增加,则一段时间后,甲种植树数量也增加,其原因是。(3)在甲种植物→乙种动物→丙种动物食物链中,乙种动物同化的能量_______(填“大于”、“等于”、或“小于”)丙种动物同化的能量。(2)(3)(1分)由于乙种动物以甲种植物为食,丙种动物的数量增加导致乙种动物的数量减少,从而导致甲种植物数量的增加(3分,其他合理答案也给分)大于2.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常考点(1)起点:(2)总能量:(3)特点:(4)传递效率:3.高考常考的信息传递的“三大作用”(1)维持个体生命活动的正常进行。(2)种群的繁衍离不开信息传递。(3)调节生物的种间关系,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1.生态系统的“三大功能”考点二生态系统的功能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人工输入的能量单向流动;逐级递减。原因是什么?10%~20%,含义?能量流动;物质循环;信息传递。易错警示(1)能量流动途径是食物链和食物网。(2)能量传递效率可以低于10%,但一般不能高于20%(3)最高营养级能量去路的特殊性:同化量只有3个去路。(4)流经各营养级的总能量①对生产者而言强调“固定”而不能说“照射”。②对各级消费者而言强调“同化”而不能说“摄入”或“储存”。4.与生态系统能量流动有关的4个易错点5.能量的传递效率与能量的利用率、能量转化效率是一回事吗?能量传递效率=下一营养级同化量/该营养级同化量×100%能量利用率指流入人类中的能量占生产者同化总能量的比值。能量转化效率指转化成自身生长发育和繁殖的能量占总同化量的比值①若下图表示生态系统的碳循环示意图根据A与C之间的双向箭头及有多个箭头指向C判断:A和C分别是生产者和大气中CO2库。根据A、B、D的碳都流向E,可进一步判断:B是初级消费者,D是次级消费者,E是分解者。6.巧辨碳循环模式图中的成分②若下图表示生态系统的碳循环示意图首先找出相互之间具有双向箭头的两个成分即A和E,一个为生产者,一个是大气中的CO2库。又因为其他各个成分都有箭头指向A,所以A为大气中的CO2库,E为生产者。然后观察剩余的几个成分,根据其他生物部分的箭头都指向C,判断C是分解者,剩余B、D、F则为消费者。③若下图中A、B、C、D为生态系统的四种成分,可先根据双向箭头确定A和B应为生产者和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其中有多个箭头指向B,可判断B为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不能写“无机环境”),再根据A→D,C→D,确定D为分解者,剩下C为消费者。项目能量流动物质循环信息传递来源太阳能生态系统生物与生物、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途径食物链和食物网多种途径特点单向流动逐级递减反复利用,循环流动,全球性往往具有双向性范围食物链各营养级生物间生物圈生物与生物或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联系共同把生态系统各成分联系成一个统一整体,并调节生态系统的稳定性7.能量流动、物质循环和信息传递的比较1.(2014·海南,18)在某水生生态系统中,分布有水鸟、藻类、芦苇等动植物,某些水鸟具有秋季迁移的习性。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该水生生态系统的物种数量随季节而发生变化B.减少芦苇和藻类后,输入该水生生态系统的能量维持不变C.藻类和芦苇等生产者固定的能量是流经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D.该水生生态系统动植物残体被微生物分解后可产生含氮化合物B※感※悟※高※考※(2015-24)下列有关生态系统的叙述,错误的是()A.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中含有非生物成分B.生态系统相对稳定时无能量输入和散失C.生态系统维持相对稳定离不开信息传递D.负反馈调节有利于生态系统保持相对稳定B(2016-15)在漫长的历史时期内,我们的祖先通过自身的生产和生活实践,积累了对生态方面的感性认识和经验,并形成了一些生态学思想,如:自然与人和谐统一的思想。根据这一思想和生态学知识,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有其自身的运行规律B.若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生产者固定的能量便可反复利用C.“退耕还林、还草”是体现自然与人和谐统一思想的实例D.人类应以保持生态系统相对稳定为原则,确定自己的消耗标准B(2016-35)我国谚语中的“螳螂捕蝉,黄雀在后”体现了食物链的原理。若鹰迁入了蝉、螳螂和黄雀所在的树林中,捕食黄雀并栖息于林中。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鹰的迁入增加了该树林中蝉及其天敌的数量B.该生态系统中细菌产生的能量可流向生产者C.鹰的迁入增加了该生态系统能量消耗的环节D.鹰的迁入改变了该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方向C重点提炼2.稳定性的两个方面的比较项目抵抗力稳定性恢复力稳定性区别实质核心影响因素考点三生态系统的稳定性保持自身结构、功能相对稳定恢复自身结构、功能相对稳定生态系统中物种丰富度的大小,营养结构的复杂程度抵抗干扰、保持原状遭到破坏,恢复原状1.概念:联系注意:冻原生态系统、沙漠生态系统抵抗力稳定性弱,恢复力稳定性也弱。2、生态系统抵抗力稳定性、恢复力稳定性和总稳定性的关系(如下图)对某生态系统来说,y越大,x_________(填“相对越大”,“相对越小”)。相对越大(2)y表示一个外来干扰使之偏离这一范围的大小,偏离的大小可以作为抵抗力稳定性的定量指标。偏离大说明抵抗力稳定性弱;反之,抵抗力稳定性强。如热带雨林与草原生态系统相比,受到相同干扰,草原生态系统的y值要大于热带雨林的y值。(1)图中两条虚线之间的部分表示生态系统功能正常的作用范围。(3)x可以表示恢复到原状态所需的时间;x越大,表示恢复力稳定性越弱,反之,恢复力稳定性越强。(4)TS表示曲线与正常范围之间所围成的面积,可作为总稳定性的定量指标,这一面积越大,即x与y越大,则说明这个生态系统的总稳定性越低。归纳提升3、两种反馈调节的比较比较项目正反馈负反馈调节方式加速最初发生变化的那种成分所发生的变化抑制和减弱最初发生变化的那种成分所发生的变化结果常使生态系统远离稳态有利于生态系统保持相对稳定实例分析(2017海南28)回答下列与生态系统稳定性有关的问题:(1)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是指______________。(2)在广袤的非洲草原上,食草动物如同“割草机”一样,通过迁徙在不同的草场上采食,这一现象年复一年地进行着,然而食草动物所处的草原生态系统却表现出了稳定性,这是由于该生态系统具有_____________________。生态系统所具有的保持或恢复自身结构和功能相对稳定的能力自我调节的能力※感※悟※高※考※负反馈调节是维持生命系统平衡或稳态的一种重要调节机制。下列调节过程中不属于负反馈调节的是()A.当食物过咸或饮水不足时,抗利尿激素分泌增加,机体尿量减少B.大量猎杀草原食肉动物,导致食草动物的数量先升后降C.在酶促反应中,反应终产物过量致使酶的活性下降D.湖泊受污染后鱼类数量减少,鱼体死亡腐烂进一步加重污染D下列选项中,不符合如图所示调节机制的是()A.代谢终产物的积累会抑制酶促反应相关酶的活性B.血糖浓度上升后会抑制胰高血糖素的分泌C.森林中害虫数量增加时,食虫鸟数量也随之增加D.膀胱逼尿肌收缩会刺激其进一步收缩,使尿排空D考点四、全球性的环境问题(2017北京3)酸雨指pH小于5.6的大气降水。在实验室中模拟酸雨喷淋樟树和楝树的树苗。结果发现,楝树的高度比对照组低约40%,而樟树的高度没有明显差异。结合生态学知识所作的合理推测是()A.酸雨对楝树种群中个体的株高影响较明显B.酸雨对樟树种群密度的影响比对楝树的大C.森林生态系统物种丰(富)度不受酸雨影响D.楝树生长的群落中,其他树种都不耐酸雨A造成温室效应的原因和缓解全球温室效应危机的主要措施依次是()A.煤、石油、天然气的大量燃烧;营造森林绿地B.SO2等有毒气体的大量产生;种植夹竹桃等能大量吸收SO2的植物C.人造含氟制冷剂的泄漏;采用无氟制冷剂D.汽车和工厂排放的废气和烟尘;收取排污费,限

1 / 39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