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椭圆及其标准方程》评课稿赵书鹏是我校的一名优秀青年教师,他今天讲课的题目是“椭圆及其标准方程”,本节课选自人教版高中数学教材第二册(上)第八章圆锥曲线方程第一节(两课时)第一课时。纵观这节课的教学过程,有以下几个特点:1、创设问题情景激发学习兴趣在教学过程中,使学生体验数学的意义,经历数学知识的形成与应用过程。从实例中激发兴趣。教学过程中首先提出一个问题:这里有一个上下粗细相同的杯子,盛有水时,把杯子水平放置,大家观察水面边缘呈什么图形,杯子倾斜呢?从而引出课题《椭圆及其标准方程》,追问:大家想一想生活中还有哪些和椭圆有关的例子?引起学生兴趣,使学生头脑中初步形成椭圆的形象。从现实生活中提炼问题,并且注意到数学应用的广泛性。新教材的一个特点是数学问题的生活化。在本节课的教学过程中,教师从生活中的实例:一些天体运行轨道,油罐车的截面,鸡蛋的截面边缘(不是),古罗马角斗场平面图等问题提炼出椭圆。通过比较、鉴别、归纳等数学活动,建立椭圆的概念。较好的体现了数学来源于生活、应用于生活的本质。从知识的运用中提升兴趣。课堂上的四个练习,使知识从巩固落实到灵活运用逐步提升。练习1;2的配备旨在巩固椭圆的概念,练习3;4对学生提出了更深层的要求,强化学生对椭圆标准方程的理解。2、营造探究氛围引导合作交流教师在课堂上努力营造学生自主探究和合作交流的氛围,有意识的给学生创造一个探究问题的平台。课程改革的目的之一就是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化,加强主体性和探究性。本节课上通过师生共同探讨椭圆图形的画法及其标准方程的推倒,让学生体会椭圆的形成过程,图形的对称性,方程的推倒中不同的建系方式以及不同结果的比较。体现了自主学习与合作学习的协调发展,极大发挥了学生的想象力,学生通过充分探讨提出了不同的答案,享受成功的喜悦。3、巩固基础知识训练基本技能在问题解决的过程中,巩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本节内容是椭圆定义及其标准方程的推倒,建立椭圆的概念,用其推倒方程这也是新教材的特点。遵循这样一条主线,让学生学会用坐标法求曲线方程的能力。既强调建立坐标系的原则,又鼓励思维的灵活多样。每个想法都让学生抓住问题的核心,去互助探究。4、传承数学文化渗透爱国教育有意识的加强对数学文化的传承。在教学过程中自然传播了“椭圆”一词的产生及其定义的完善与发展。通过介绍古希腊科学家阿波罗尼奥斯,帕斯卡和笛卡尔等科学家在圆锥曲线领域的成就,体现了人类对客观世界中“数”与“形”问题不断探索和取得的进步,激励学生不断进取的信念和培养爱国主义精神。5、理解课程标准用好用活教材教案的编写体现了教师的教材观,作到了用好教材、用活教材。在实际问题的研究过程中引入椭圆的概念。教学过程以问题为主线,层层推进,引导和组织学生的思维活动,使学生在问题解决过程中经历椭圆标准方程的推倒。问题1和问题2紧扣现行教材引入课题,注意在前面学段的基础上进行学习,做好从圆到椭圆的过渡,明确本课内容,引发学生对椭圆的认识与理解的兴趣。通过建立坐标系来推倒椭圆方程,形成本章的主线,再通过例题中的四个小题进一步深入理解椭圆定义及其标准方程,从而使前后浑然一体。这节课的设计基于教材,又不拘泥于教材。教师利用教材中椭圆图形的形成过程设计了一个实验,同时教师还通过丰富的不同层次的实例,使学生椭圆的概念,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利用青年教师的优势,结合高二学生的活泼的特征,对信息技术合理、适度的使用。教师在讲解标准方程中a,b,c的几何意义时恰当使用几何画板动画演示,使得难以理解的知识变得易于理解的图形说明,起到了较好的教学辅助作用。课堂上让学生自主推倒椭圆方程,使学生经历“建系—设点—找等量关系—列式—化简”这一数学化的过程,培养学生的概括抽象能力。最后在教态方面,该教师吐字清晰,声音洪亮,有强烈的感染力;语言准确,严谨,又不失幽默,具有亲和力,尤其是肢体语言的适当运用,更能吸引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这节课的不足之处,由于教师对学生还不熟悉,加上场面比较大,师生的配合还不够密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