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东南郊水网(通州区)工程传染病应急预案北京燕波工程管理有限公司第十八项目部编制:年月日审批:年月日北京市东南郊水网(通州区)工程传染病应急预案1.目的为了进一步做好传染病的预防与控制工作,切实保障本工地所有监理人员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法》的规定和要求,结合我监理部实际,避免发生传染疾病等公共卫生事件,确保在意外情况发生时,及时有效地开展救援工作,避免传染疾病传播,特制定本应急预案。2.指导思想认真贯彻落实防治传染病的有关法律、法规,本着“科学预防、依法管理、分级负责、快速反应”的工作原则,全面落实“早发现、早报告、早治疗”的工作要求,周密计划,精心安排,实现对传染病的可持续控制。3.适用范围本应急预案适用于第十八项目部生活区、办公区及施工现场范围内发生传染疾病等公共卫生事件以及其他紧急情况的处理。4.组织机构组长:赵文华副组长:王立群成员:雷明、王学文、江洪、杨志旭、周贵君、王旭5.日常工作内容5.1根据疫情预测和变化情况,及时召开会议,研究制定我部防控工作的制度、措施,有效应对传染病,维护我部稳定,保护监理人员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5.2对可能存在的病原体外部环境进行整治,对生活区、办公区等重点区域进行全面彻底的清扫。对容易滋生蚊蝇、老鼠等有害生物的场所采取灭蚊蝇、灭老鼠的措施,坚决杜绝卫生管理上的空白。对生活办公等人员集中的场所进行不定期消毒,经常开窗,保持场所内空气流通,预防呼吸道传染病的发生。5.3按照《食品卫生法》的要求加强食堂卫生管理,严防肠道传染疾病的发生。6.宣传教育建立健全宣传教育体系,针对主要疾病的危害及其有关行为按期、定时对卫生管理人员、监理人员进行预防传染病教育,提高卫生防病的意识,使其养成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7.应急响应监理部保持正常的工作和生活秩序,在坚持日常防控的基础上,适时采取以下措施:7.1项目部值班室严格执行传染病报告制度;值班人员每天除对生活区进行通风消毒外,应做好监理人员的体温登记工作;认真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法》,做好监理人员的感染控制工作。7.2食堂、办公室、生活区公共场所加强通风换气,并采取必要的消毒措施。7.3监理部对集体活动进行控制,举行集体活动要经过传染病预防工作领导小组同意。7.4监理人员外出和在公共场所要采取必要的防护措施,定时对居住场所进行消毒。7.5监理部传染病预防工作领导小组根据情况及时向监理人员通报防控工作。7.6传染病患者送定点医院集中收治。严格执行传染病病人急救转运程序,防止病人自行求诊中造成传染。8.应急状态处理8.1监理部每天安排值班人员,紧急情况或事故发生后,监理部成员每一个都有责任在第一时间内向小组长或上级主管安全的部门报告,从事故发生至公司应急响应领导小组接到报告,其间隔时间不得超过2小时;发生重大事故,项目部小组长和公司应急响应领导小组主要负责人应立即赶到现场,及时组织现场救援工作。8.2紧急情况或事故的抢救要坚持及时、得当、有效的原则,应根据应急预案和现场的具体情况迅速采取隔离、消毒等有效措施,控制疫情传播扩散,及时组织抢救。8.3采取必要和有效的措施,最大限度地减少人员伤亡。8.4严格执行救护现场的相关规定,严禁救护过程中违章指挥和危险作业,避免救护中的伤亡和损失。9.保障措施9.1组织传染病防治领导小组工作人员定期对食堂、办公室、宿舍检查卫生、环境卫生、宿舍卫生;定期对食堂及管理人员进行健康检查,及时发现病源携带者,保护易感人群。9.2监理人员若发现有发热、头痛、全身酸痛、腹泻等症状应立即送就进医院诊治,并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9.3监理部应随时掌握本部的疫情,做到早发现、早报告、早隔离、早治疗、早预防,及时处理疫源地,指导病人消毒,进行跟踪观察,有效切断传播途径,保护易感人群,控制和消灭传染病的发生和蔓延。10.其他监理部应急救援人员应进行适当培训,使之具备相关的应急救援知识。11.可能发生传染疾病等公共卫生事件的场所及预防措施序号可能发生事故的地点事故性质响应的应急措施配备的器材1办公区及宿舍区传染疾病控制隔离、消毒、组织救援、通知公司应急救援领导小组、重大疫情报告防疫部门消毒器材、医用药箱、防护口罩2施工现场与传染病人接触传染疾病控制隔离、消毒、组织救援、通知公司应急救援领导小组、重大疫情报告防疫部门消毒器材、医用药箱、防护口罩3外出活动与传染病人接触传染疾病控制隔离、消毒、组织救援、通知公司应急救援领导小组、重大疫情报告防疫部门消毒器材、医用药箱、防护口罩12.报告救援程序图(附后)13.公司应急响应小组及有关救援部门的联系电话公司应急救援领导小组:010-88459538救护电话:120或999通州区卫生局:010-69544082北京燕波工程管理有限公司第十八项目部2009年9月10日事故、事件报告、救援程序紧急情况、事故发现人公司主管安全领导公司应急救援领导小组驻地项目部负责人现场保护组织抢救疏导人员分散属地安全管理部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