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资项目理性决策的路径分析王立国吕丹(东北财经大学,辽宁大连116025)摘要:近几年,伴随着中国经济的高速增长,投资规模在快速扩张,但是由于投资效益的下降,投资对经济发展所作出的贡献却没看相应增长。因此,过度的投资规模增长、扭曲的投资结构以及低下的投资效益在一定程度上加速了我国目前的经济过热的态势。国家目前采取了相应的紧缩政策进行调控,初见成效,但是如何从姆头控制,从投资者主观上来控制不良投资的规模、提高投资效益,是非常重要的。本文所探讨的就是投资项目决策理性化问题。文章从古典经济学、政治经济学、信息经济学以及管理学的不同角度,充分论证了研究投资项目决策问题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运用行为经济学的分析方法研究了理性决策的决策标准;最后,结合笔者丰富的项目运作经验,介绍了几种操作性强、科学、有效的投资项目理性决策的方法,以期为读者带来一定的启示和帮助。关键词:投资项目决策理性化路径分析我国目前地方投资的跳跃性增长,房地产、钢铁、水泥、汽车和电解铝等产业的过度扩张,从某种程度上反映了我国局部地区和国民经济的某些领域存在着盲目投资和重复建设的问题。另外,投资效益低下这个问题也一直困扰着整体经济的发展,相对于偏高的投资率,就意味着大量的资源处于闲置的状态,并没有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和有效需求。低效率的投资可能会进一步加剧供求矛盾,导致资源浪费,影响经济增长和社会稳定。因此,在新的经济形势下提出投资项目理性决策问题,对于控制投资规模、优化投资结构、提高投资效率、促进国民经济良性发展都具有十分重要的实践意义。一、研究投资项目决策问题的理论意义(一)自然性根源——资源稀缺性投资活动是配置资源的一种重要的经济方法,无论是土地资源、资本还是劳动力,都可以通过投资活动来达到配置的目的;而投资活动也需要有相应的资源的支持才能完成。提高了投资效率也就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对有限的社会资源高效率使用和优化配置的目标。因此,如何决定使用资源投资于什么领域、投资多少、为何投资和如何投资运营等一系列问题变得尤为重要。此外,资源不仅仅是有限的,而且资源有着各种不同的组合和配置方式。这说明同样数量的资源,由于组合和配置的方式的变化,对国家的经济建设和满足社会需要的程度就会产生不同的结果,取得的社会经济效益也会有很大的差异,这就是投资所需资源的不等价的替代性。为了使社会资源得到最佳组合和合理配置,必须在投资项目拟建之前,进行理性决策。(二)社会性根源——信息不对称性信息不对称导致交易双方拥有的信息在量上和质上不相等,有信息优势的一方便会利用有利的信息向对方寻租使自己获利,而处于劣势的一方则会采取各种手段去获取更多的信息,以便作出科学、合理的决策。这样我们就不难理解为什么各类投资主体在进行投资决策之前都要进行审慎的可行性研究、资料的广泛收集和分析工作,虽然这种信息搜索活动需要大量的人力和物力的投入,但是投资主体为了规避由于隐瞒、欺骗和项目本身的一些隐性缺陷可能会给投资者带来的巨大损失,用于获取大量信息的费用还是相当值得的。在这种情况下,中介机构在投资项目决策过程中所发挥的作用也就相当重要,其可以通过专业的方法和广泛的信息渠道为投资者蕞大限度地寻找各种信息资料,从而改善投资主体在信息不对称形势下的境况。因此,不论在任何经济体制下的社会,投资项目决策过程的一个主要目的就是通过改善信息不对称境况,来实现有限的资源创造更多财富的目标;也正是信息不对称在经济生活中的广泛存在,才要求投资项目必须要有一个理性的决策过程,提高投资项目的效率。(三)经济结构性原因——集中化与分散化集中化的决策方式可以使决策主体的各个部门之间更好地进行协调,缩短了决策时间和成本,降低了机构设置和投资活动简单重复的可能性,在存在外部性的情况下,这种协调是非常重要的。而分散化的决策结构更有利于经济结构的优化和高新技术的发展,激发各个层次经济主体的积极性。既然集中化与分散化各有利弊,那么,如何权衡二者,如何对国家的宏观经济结构和微观的企业产品结构进行选择,对于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和企业的绩效提高都是非常重要的。在我国,1994年以后,改革者们逐步把注意力从单一的分权化转向在市场的基础上寻求分权与集权的平衡,对企业的改革重心也由过去的扩大企业自主权深化到与产权、资产经营、公司治理、公司管理甚至部分私有化等相联系的具体问题上来。随着不断在分散化和集中化之间进行权衡,我国的整体宏观经济结构在逐渐完善和合理化,由此,经济各个层面的决策主体也随之发生很大的改变,各层面的投资决策者的职能和权利也在渐渐转变。如何适应新的角色定位,更加科学、理性地行使投资决策权力、完成投资决策任务,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二、投资项目理性决策的理论分析(一)对完全理性假说的批判在新古典经济理论中,“决策者是完全理性的”是其研究的重要假设,他们假设决策者具有全部可供选择的机会和完整的指示,并且可以完全预料他们所作出的任何选择的结果。.在新古典主义经济学家看来,任何决策或者选择都是在一定的条件下作出的:第一,任何决策者都具有明确的目标函数,消费者具有可以明确界定的效用函数,生产者具有明确的生产函数,其决策目的是实现效用函数或利润函数的期望值的最大化;第二,每个决策者对所有可能的选择对象都有完全的了解和完全的选择自由;第三,每种选择结果的概率分布是已知的,即决策者面临的环境因素是确定的。通过上面的假设条件我们不难看出,完全理性是一个相当方便、简捷的假定,但是它与实际的选择过程有一定的出入。首先,完全理性要求决策者对任何一个选择结果有完全的了解和预见,但是在现实经济生活中,他们却总是片面和不完全的,甚至是不可预知的,决策者自身也存在知识和计算能力等方面的局限性。因此,决策者往往需要在缺乏完全信息的情况下进行决策。其次,完全理性要求决策者在所有可能的决策中进行选择,但是实际情况却往往是,决策者由于不可能具备完全的知识,因而不可能对全部的决策可能性了如指掌。最后,决策者所面临的环境因素也是随时变化的,影响决策的各种因素都有很大的不确定性。因此,人们在现实的经济活动中作出“完全理性”的决策基本是不可能的。我们通过对完全理性的假设条件的分析否定了完全理性决策的可能性,在实践中,我们应寻求那些尽可能的、有限的理性,以达到接近完美的目标。(二)有限理性和满意化原则1.有限理性原则有限理性强调的是实际决策过程对最终决策的影响。完全理性与有限理性的决策者在制定决策的过程中的主要差别见表1。完全理性和有限理性在决策制定过程不同观点的比较表1决策制定步骤完全理性有限理性1.提出问题确定一个重要的、相关的组织问题确定一个反映管理者利益和背景的、可见的问题2.确定决策标准确定所有的标准确定有限的一套标准3.给标准分配权重评价所有标准并依据他们对组织目标的重要性进行排序建立一个简单的评价模型并对标准排序;决策者自身的利益强烈影响排序4.制定方案创造性地制定广泛的各种方案制定有限的一系列相似方案5.分析方案依据标准的重要性评价所有方案;每一个方案的结果是已知的从希望的解决方法出发,依据决策标准一次一个的评价方案6.选择方案最大化决策;获得最高经济成果的方案(依据)组织目标满意决策:寻找方案直到发现一个满意的、充分的解决方法为止7.实施方案由于决策是最大化单一的、明确的组织目标,所以所有组织成员将会接受此方案政治和权利的考虑将会影响决策的接受和执行8.评价依据最初的问题客观评价决策结果对决策结果的评价只有消除评价者个人利益才能客观.资料来源:StephenP.ROb山ns:Management,PrenticeHallpublished,1995赫伯特·西蒙通过把新古典经济学中的“已知”和“假设”的内生化,提出了更符合实际决策过程的“有限理性”的概念,开创了广泛应用于各种实际决策的现代决策理论。由于可供选择的全部对象不是固定不变的集合,我们就可以在决策时假定项目为一个能够产生各种方案的过程;决策者事前并不知道选择结果的概率分布,相应的估计程序就可以被引入到对决策的分析之中;而在项目的进行过程当中,大多数因素具有不确定性,那么就可以通过寻找应付不确定性因素的各种策略来分析不确定的情况。2.“满意化”原则“满意化”原则在现代决策理论当中有着十分重要的地位。传统经济理论假定经济个体是完全理性的,他们具有完全的信息,追求并作出的是最优的选择,消费者追求的是效用的最大化,而企业追求的是利润最大化。西蒙对这个假定提出了质疑:决策者在作出决策时所拥有的信息往往是有限的、他们的计算能力和记忆能力等也存在着某些局限性,在这种情况下,最优方案的实现或者不可能、或者计算成本太高,使得决策者不得不满足于一个可以接受的、而不是最优的方案。三、投资项目理性决策路径分析(一)投资项目决策科学化1.运用科学的决策程序投资项目决策过程是一个逻辑分析和综合判断的过程。一般来说,科学的投资项目决策过程可以划分为以下六个步骤(如图2)。图2科学的投资项目决策过程2.建立严格的项目后评价制度科学的决策程序必须有信息反馈,以检验修正决策。建立项目科学理性决策的后评价制度,是信息反馈的基本形式。投资项目的可行性研究是大家比较熟悉的,它是在项目投资建设之前进行的,而与之相对应的投资项目后评价,则一般是在竣工投产后进行的项目事后评价。投资项目后评价(ex-postevaluation)是指投资项目完成后,对项目目的、执行过程、效益和影响所进行的全面而又系统的分析,旨在从投资开发项目中吸取经验教训,科学合理地作出决策,提高管理水平和改进投资效益1。通过后评价,检查确定项目预期的经济目标是否达到,项目或规划是否合理有效,项目的主要效益指标是否实现,并找出成败的原因,为未来新项目的决策和提高投资决策管理水平及时提出建议,同时为后评价项目实施运营中出现的问题提出改进的建议并采取有效措施,从而达到提高投资效益的最终目的。(二)充分运用科学的投资项目决策方法1.效用模型效用是指在不确定条件下作出选择的决策制定者的理性行为2。这部分介绍的就是基于效用模型的一个项目评价决策方法。这种方法使经验效用函数适合每个纳入多数性选择模型中的因素。我们把从效用函数中获得的特定效用值(权重)看成对一个项目进行决策的基础。效用理论是决策分析的一个分支,它涉及到数字模型的建立,该模型描述了在风险条件下决策制定者要在选项中作出选择的行为。由,2个影响决策的因素的复合集所产生的总效用通常用下式表达:U(x)=U(xl,x2,∧,xn)1姚光业著.投资项目后评价机制研究.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2:272(美)巴迪鲁、巴拉特著.项目管理原理.清华大学出版社出版,2003:396式中,c/是由属性Xi产生的特定结构,i=1,2,…,n;而U(x)是结果集对决策制定者的总的效用水平。效用理论的基本假设是人们以最优化他们的期望效用为目标作出决策。(1)加法效用模型n个要素(Xl,X2,∧,Xn。)的结果的组合产生的加法效用可表示为:011()(,)()nniiiiiiUxUxxkUx式中,xi=测出的或观察到的属性i的产出;n=需要比较的因素数目;x=n个因素的结果的组合;U(xi)=属性i的产出xi的效用;U(x)=产出集x的组合效用;ki=属性i的权重或比例因素(0ki1);Xi=属性i的变量符号;xi0=属性i的最差产出;xi*=属性i的最好产出;0ix=xi的互补品的最差产出集;U(xi,0ix)=属性i的产出的效用和属性i的互补品的最差产出集;是ki=U(xi*,0ix);01iik=1.0(对加法模型的要求)。在具体的计算过过程中,可以根据不同项目的不同属性,得到相应不同的效用值,选择效用值最大,即产出最大的项目作为决策结果。(2)乘法效用模型在乘法效用模型的情况下,n个因素(X1,X2,…,Xn)的产出组合的效用表示为11()(()1)1niiiiUxCkUxC式中,C和是ki是满足下列条件的比例常数:1(1)1.0niiCkC1.0<C<0.00<ki<1其余变量和前面加法模型中所定义的是一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