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米主要病害识别及防治技术玉米生产过程中常受到多种传染性病害和非传染性病害的影响,造成重大经济损失。玉米“种子质量纠纷”事件中绝大多数是病害引起,其中主要是传染性病害,其次为生理病害。非浸染性病害病毒病细菌病害高等真菌低等真菌真菌病害浸染性病害病害线虫据资料记载,世界上为害玉米的病害有160多种,我国有30余种,山西有记录的有20多种。随着品种的更换、耕作制度的变革、农田生态的变化,玉米病害的种类、主次和为害程度,也在不断变化着,这就要求我们必须认识病害,监视病害的发展变化,做好应对措施。分五大类、从四个方面介绍各病害识别特征发生规律调查要点防治技术叶部病害叶鞘部病害穗部病害根茎部病害病毒病化学损伤及生理病害该类病害主要在叶片上形成大小不一的病斑,病斑占据叶表面,直接影响植株的光合作用,降低光和效率。少量的病斑对植物的生长发育不会造成明显的影响,当病斑尤其是棒上三叶的病斑占到叶片面积的30%以上时,可造成植株矮小细弱,果穗瘦小,籽粒干瘪,产量降低;同时病株抗性降低,易被镰孢菌等病原菌侵入,引起早衰、倒伏等造成更大的损失。(一)叶部病害1、玉米大斑病玉米大斑病又叫煤纹病、条斑病,在我省几乎所的玉米产区都有发生,是玉米生产上一个重要病害。识别特征病菌主要为害叶片,严重时也为害叶鞘和苞叶。在玉米生长到2-3尺时,先由下部叶片发病,逐渐向上蔓延,以玉米抽穗期发病最重。叶片初期出现灰绿色或水浸状小斑点,后沿叶脉向两端扩大,成为中央黄褐色、边缘褐色的梭形斑。后期严重时几个病斑相互连接成条状,叶片枯死。潮湿时病斑上产生大量的黑色霉层。初侵染病斑成熟病斑流行规律玉米大斑病是流行性病害。发生的轻重除与品种和菌源有关外,主要决定于温度和雨水。7-8月份雨量大,雨日多,湿度高,适合大斑病发生。多雨多雾或连阴雨天气,可使病势迅速蔓延,造成严重的产量损失。玉米连作地病重,特别是春夏玉米混作区,玉米出穗后氮肥不足,则发病严重。(1)注意清除菌源玉米收获时及时将病株残体翻入土中,以加速分解。用秸杆堆沤肥时一定要经过高温发酵再用,未经处理的玉米秸杆要用泥封存。(2)栽培管理措施种植抗病品种。适时早播,加强肥水管理,提高玉米抗病力。合理密植或间作套种,注意灌溉和排水,通风透光,降低行间湿度,控制病害的发生。防治方法(3)在病害发生初期,选用40%氟硅唑乳油(杜邦福星)8000倍液、10%苯醚甲环唑(世高)水分散粒剂1500~2000倍液、50%异菌脲(扑海因)可湿性粉剂1000~1500倍液、70%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500~800倍液、20%三唑酮(粉锈宁)乳油1000~1500倍液或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500倍液任选其一喷雾,同时可加入云大120的1500~2000倍液、绿风95的600倍液和1%~3%的尿素,提高植株抗病能力。每隔7~10天喷药一次,连喷2~3次。防治方法2、玉米小斑病玉米小斑病又叫玉米斑点病,在我省玉米产区常和大斑病混合发生。识别特征主要为害叶片,偶尔也为害叶鞘和苞叶。病斑初期呈水浸状,后变黄褐或红褐色,边缘色较深,有时病斑上有2-3个同心轮纹。病斑形状大小不一,明显受粗叶脉的限制。在多雨潮湿情况下,病斑上隐约可见褐色霉层。病斑先出现在下部叶片,逐渐向上部叶片蔓延,严重时整株枯死。梭形病斑长形病斑玉米小斑病菌主要以分生孢子或菌丝在病残体内越冬,第二年随气流、雨水传播,在玉米整个生长期都可发生,但以抽雄、灌浆期发病最重。小斑病发生轻重主要取决于温度、湿度、雨量和雨日。气温达25度以上,雨水多、湿度大,小斑发生就严重。连作地,低洼地,排水不良,种植密度大、施肥不足等都会加重病害发生。品种之间抗病性有明显差异。发生规律调查要点在玉米苗期至成株期注意调查中下部叶片,如有初侵染水渍状斑点时,及时进行药剂防治。防治方法玉米小斑病是气流传播,多次侵染的病害,防治中应采取以抗病品种为主,结合栽培技术,清除菌源及必要的药剂防治等措施,才能控制为害。(1)注意清除菌源彻底清除田间地头病株残体,并深翻土地。用秸杆堆沤肥时一定要经过高温发酵处理。(2)栽培管理措施当玉米小斑病发病时,摘除下部病叶,以减少田间重复侵染,减轻病害发生。加强田间管理及时中耕,提高玉米抗病力。注意灌溉和排水,控制病害的发生和蔓延。(3)药剂防治发病初期,用要与大斑病相同。常用药剂:苯醚甲环唑(世高)、氟硅唑(杜邦福星)、异菌脲(扑海因)烯唑醇(禾果利)三唑酮(粉锈宁)、以及多菌灵等任选其一喷雾防治。同时可加入云大120、绿风95、尿素等提高植株抗病能力。弯孢菌叶斑病灰斑病病斑病斑病叶圆斑病圆斑病重病田玉米穗部发病症状染病果穗染病果穗玉米穗部发病症状褐斑病叶鞘症状叶片早期症状锈病[识别特征]普通锈病主要侵染叶片,严重时也可侵染果穗、苞叶乃至雄花。初期仅在叶片两面散生浅黄色长形至卵形褐色小脓疤,后小疱破裂,散出铁锈色粉状物,即病菌夏孢子。病叶[发生规律]菌源除来自本地病残体外,随气流远距离传播的南方夏孢子也是北方锈病的菌源。田间叶片染病后,病部产生的夏孢子借气流传播,进行再侵染,蔓延扩展。生产上早熟品种易发病。温度适中,多雨高湿气候利于病害发生。偏施氮肥发病重。品种间差异明显。[调查方法]在玉米拔节后,注意调查玉米叶片上有无锈病夏孢子堆,在田间发现发病中心时及时防治。[防治技术](1)选育抗病品种。(2)施用酵素菌沤制的堆肥,增施磷钾肥,避免偏施、过施氮肥,提高寄主抗病力。(3)加强田间管理,清除酢浆草和病残体,集中深埋或烧毁,以减少侵染源。(4)在发病初期开始喷洒25%三唑酮可湿性粉剂1000—1500倍液或40%多·硫悬浮剂600倍液、50%硫磺悬浮剂300倍液、12.5%烯唑醇可湿性粉剂1500~2000倍液,隔10天左右1次,连续防治2—3次。玉米叶部病害防治小结该类病害的病原菌多数可通过气流、风雨远距离传播。条件适宜时,病原菌从侵入到再产生分生孢子传播危害仅需要几天时间,易在生产上造成大面积暴发流行。该类病害主要发生在玉米生长后期,此时植株高大,田间郁闭,施药困难,所以,最有效的防治方法是种植抗病品种。玉米品种对各种病害的抗性可查审定公告,或看产品包装上的说明。加强田间管理,健康栽培,能提高植株的抗或耐病能力。病原菌多在病残体上越冬,翌年传播为害,所以,重病田要避免秸秆还田,提倡秸秆腐熟还田和牛羊过腹还田。(二)叶鞘部病害主要指纹枯病和鞘腐病。该类病害主要发生在玉米生长后期,施药困难,品种缺少抗源,整体抗性较差。病斑局限在下部叶片时,基本不会造成产量损失,条件适宜时,很快到达帮三叶,甚至穗上苞叶,引起籽粒干瘪,或者穗腐,造成很大产量损失。纹枯病叶鞘云纹斑叶鞘症状(示菌核)玉米纹枯病是上世纪80年代在西南玉米区逐渐成为重要病害,近年在我省各地均有不同程度发生。穗部被害状叶鞘被害状叶片被害状玉米纹枯病是一种真菌性病害,对春玉米的危害主要在籽粒形成期至灌浆期,该病主要侵害叶鞘和叶片,严重时穗部苞叶也会被侵染。初侵染病斑呈水渍状、椭圆形或不规则形。病斑逐渐扩大或多个病斑混合形成中央灰褐,边缘深褐色云纹状板块。病菌可从叶鞘发病处直接侵入茎部,重者引起茎部腐烂倒折,或沿叶鞘蔓延到叶片、果穗、苞叶,并侵入籽粒、穗轴、导致穗腐,严重可导致整个植株枯死。菌核形成后期菌核形成中期菌核形成初期田间湿度大时病斑上产生大小不等的白色菌丝体,随后变为黑褐色颗粒状菌核。发生规律纹枯病以菌丝和菌核在病残体及土壤中越冬。菌核在干燥土壤中存活多年,遇适宜条件,菌核萌发产生菌丝侵染玉米引起发病。高温、高湿条件利于病害发生。一般低洼地发病重,坡地轻,连作田菌源积累多,发病重。防治措施(1)农业措施。选用抗病和耐病品种。加强田间管理,注意均衡施肥,防止后期脱肥,避免偏施氮肥,适量增施钾肥;注意及时开沟排水,合理密植,降低田间湿度,以减轻发病程度。(2)种子处理:用2.5%咯菌腈(适乐时)悬浮种衣剂10~20毫升,加水500毫升,拌种10公斤(3)化学防治田间病株率达到3%-5%时,每亩用5%井岗霉素1000倍液,40%菌核净可湿性粉剂1000~1500倍液,12.5%烯唑醇(禾果利)可湿性粉剂1000~1500倍液,任选其一喷雾,重点喷施茎基部,隔7-10天再防治一次。注意施药前要剥除病叶叶鞘。(三)穗部病害该类病害发生在果穗上表现症状,直接降低玉米的籽粒产量或品质。如丝黑穗病、疯顶病的发病率就是产量损失率。穗腐病或瘤黑粉病造成的果穗霉变,直接减少籽粒的产量,同时霉变籽粒产生毒素,如:玉米赤霉烯酮、脱氧雪腐镰孢菌烯醇、黄曲霉素等人畜取食后引起中毒,造成更大的危害。1、玉米丝黑穗病玉米丝黑穗病又叫乌米。近年来,由于玉米面积增加,重茬面积扩大,发病趋于严重,是威胁我省春玉米生产的一种重要病害。识别特征玉米丝黑穗病是一个苗期侵入的系统性病害,一般每株只在果穗或雄穗上表现症状。发病果穗变成一个大的黑粉包,后期散出黑粉,露出丝状物。雄穗发病时,则天花变形,颖片增多,呈叶片状,基部膨大。幼苗黄条纹症状黄条带症状叶部症状叶部症状矮化症状矮化丛生症状矮化黑头病株矮化黑头病株果穗被害状雄穗症状(包膜未破裂)雄穗症状田间发病植株玉米丝黑穗流行规律土壤中病残株是传染的主要来源,带菌种子也可以传播。因而玉米连作年限长,耕作粗放的田块发病重。防治丝黑穗病的措施(1)、选用抗病品种:晋单32、吉单261、晋单48等。(2)、实行轮作拔除病株减少菌源(3)、种子包衣:2%立克秀按种子量0.2%拌种;7.5%黑虫双全种衣剂1∶50包衣;克•福•戊干粉种衣剂1∶250包衣。(4)、提高播种质量、加强苗期管理2、玉米黑粉病玉米黑粉病又叫瘤黑粉病,在我省发生极为普遍。识别特征玉米黑粉病是局部侵染性病害,玉米的任何部分都可被侵染,在玉米的整个生育过程中陆续发病。一般苗期发病较少,抽雄后迅速增多。叶片、茎秆、雄穗、果穗、腋芽甚至叶鞘等相续感染而出现病瘤。病瘤外表有一层白色亮膜,膜逐渐干化成为灰白色,最后破裂,散出大量黑粉雄穗瘤黑粉症状茎顶瘤黑粉症状顶部被害症状顶部被害症状叶部症状植株畸形雌穗症状黑粉病重病田流行规律玉米瘤黑粉病菌以冬孢子在病残体、土壤、粪肥和种子表面越冬。翌年越冬后的冬孢子在适宜温湿度条件下萌发产生担孢子,随风雨或由昆虫携带传播。病害发生适宜温度为26~34℃,组织幼嫩、昆虫或机械损伤等造成伤口,利于病菌侵染,发病重。发的生与气候条件关系密切。前期干旱后期多雨或干湿交替气候易发病。多年连作或田间残留秸杆较多的玉米田发病较重。高肥密植田发病也较重。甜玉米发病也重。品种间差抗病性异明显。丝黑穗病与瘤黑粉病区别鉴别方法丝黑穗病瘤黑粉病侵染方式土壤传染气流雨水侵染时期幼苗期全生育期侵染部位果穗雄花所有器官黑粉包内有丝状物无丝状物防治瘤黑粉病的措施(1)、选用抗病品种(2)、减少和控制侵染来源:早期割除病瘤;清理病株残体;重病轮作倒茬。(3)、加强田间栽培管理玉米疯顶病玉米疯顶病又称霜霉病,是一种毁灭性病害,一旦发生很难控制,近几年在我省发生趋于普遍。玉米疯顶病发生部位:植株地上部识别特征:1)雄穗畸形:全部雄穗异常增生,畸形生长,使雄穗呈刺头状;2)雄穗部分畸形:上部正常,下部增生呈团状绣球,不能产生正常雄花.玉米产业体系病虫害防控研究室玉米疯顶病发生部位:植株地上部识别特征:3)果穗变异:受侵染后无花丝,内部全为苞叶;分化为多个小穗,但不结实.玉米产业体系病虫害防控研究室玉米疯顶病发生部位:植株地上部识别特征:4)叶片畸形:上部叶和心叶共同扭曲成不规则团状或牛尾巴状,植株不抽雄.玉米产业体系病虫害防控研究室玉米疯顶病发生部位:植株地上部识别特征:5)植株超高生长:有的病株疯长,植株高度超过正常高度1m,头重脚轻,易折断。一些玉米疯顶病病株同时伴有瘤黑粉病发生..玉米产业体系病虫害防控研究室玉米疯顶病发病规律:以卵孢子或菌丝体在种子、土壤、病残体上越冬。翌年侵入玉米,引起发病。土壤湿度饱和24~48小时就可完成侵染,带病种子是远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