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讲-资本主义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第五讲资本主义所有制和剩余价值规律邱尊社一、资本主义所有制资本家之所以能购买工人的劳动力,把工人变为雇佣工人,其根源在于资本主义的生产资料所有制。(一)所有制和所有权生产资料所有制问题,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中具有根本意义的问题。对于生产资料所有制,马克思首先从经济意义和法律意义上作了区分。经济意义上的所有制,是指事实上生产资料归谁所有、由谁支配,并凭借这种所有和支配实现生产和获得剩余产品(利润或超额利润)。马克思认为,“为了进行生产,人们相互之间便发生了一定的联系和关系;只有在这些社会联系和社会关系的范围内,才会有他们对自然界的影响,才会有生产。”经济意义上的所有制以实际占有为基础,体现了现实生产过程中的经济关系,并表现了经济利益的实现形式。法律意义上的所有制,是由占有生产资料的法律原则决定的。为了维护经济上的所有制关系而建立的一整套规章制度逐步以法律的形式表现出来,这样就使所有制关系上升到了法的关系高度,所有制的实现形式就具有了法律形态,即所有权范畴。所有制一旦上升到法律的高度,就成为一种排他性权利,它强制地规定了人们在经济生活中对占有物行使权利的界限,直接影响到现实经济生活中生产资料的实际利用及其与劳动者之间的关系。所有制与所有权二者既有区别,也有密切的联系。所有制是所有权的基础,所有制的性质和特点只能从现实的生产关系的实际运动中去把握和理解,而不能从所有权出发去认识。所有制决定所有权,所有权是所有制的法律形态,它反映着经济关系的意识关系,这种意识关系或者法的关系的性质在根本上是由这种经济关系本身决定的。“这种契约形式的(不管这种契约是不是用法律固定下来的)法的关系,是一种反映着经济关系的意志关系。这种法的关系或意志关系的内容是由这种经济关系本身决定的。”(二)资本主义所有制及其本质从历史上看,奴隶社会制度、封建社会制度和资本主义社会制度都是剥削制度,所不同的是,在不同的剥削制度下,劳动者与生产资料的结合方式不同。在奴隶社会,奴隶主占有土地和其他生产资料,并完全占有奴隶的人身自由和劳动成果,奴隶和生产资料的结合是以剥削者对被剥削者的完全人身占有为基础。在封建社会,地主阶级占有基本生产资料——土地,而失地农民为了生存,不得不依附于封建主,地主阶级凭借超经济强制的方式对农民进行残酷的剥削,农民与基本生产资料土地的结合,是以农民对地主的人身依附为条件的。在资本主义制度下,资本家占有生产资料和劳动产品,而劳动者则一无所有,只能靠出卖劳动力为生。与以往的剥削制度不同,资本家与工人的关系不是完全占有,也不是人身依附,而是基于劳动者的完全人身自由。资本家只能通过购买劳动力的方式,将出卖了劳动力的劳动者与生产资料相结合进行剩余价值的生产。在这里,生产资料和货币采取了资本的形式,生产资料的所有者成了资本人格化的资本家,资本家和劳动者的关系是资本雇佣劳动的关系。资本家凭借对生产资料的占有,在等价交换原则的掩盖下,雇佣工人从事劳动,占有雇佣工人的剩余价值,这就是资本主义所有制的本质。二、生产剩余价值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绝对规律资本主义生产的直接目的和决定性动机,就是无休止地采取各种方法获取尽可能多的剩余价值。马克思指出:“生产剩余价值或赚钱,是这个方式的绝对规律。”(一)剩余价值的生产过程和资本的不同部分在剩余价值生产中的作用剩余价值是在资本主义的生产过程中产生的。资本主义的生产过程具有两重性,一方面是物质资料的生产过程,另一方面是剩余价值的生产过程,即价值增值过程。资本主义生产过程就是劳动过程和价值增殖过程的统一。物质资料的生产,即劳动过程包括三个基本要素:劳动者、劳动对象和劳动资料。由于资本主义劳动过程的要素都被资本家占有,因此,资本主义劳动过程的两个特点:其一,工人在资本家的监督下劳动,他们的劳动隶属于资本家其二,劳动的果实或者产品全部归资本家所有价值的增殖过程是剩余价值的生产过程,这是资本主义生产过程的主要方面。所谓价值的增殖过程,是超过劳动力价值的补偿这个一定点而延长了的价值的形成过程。如果劳动者创造的价值刚好补偿资本家所预付的劳动力价值,那就是单纯的价值形成过程;如果价值形成过程超过了这个一定点,就变成了价值增殖过程。资本是可以带来剩余价值的价值。剩余价值是由雇佣工人的剩余劳动创造的。在资本主义社会里,资本总是通过各种物品表现出来的。但“资本不是物,而是一定的,社会的,属于一定历史社会形态的生产关系,后者体现在一个物上,并赋予这个物以独特的社会性质。”这是资产阶级的生产关系,是资产阶级社会的生产关系。“黑人就是黑人,只有在一定的关系下,他才成了奴隶。纺纱机就是纺棉花的机器,只有在一定的关系下,它才成了资本。摆脱了这种关系,它就不是资本了,就像黄金本身并不是货币,砂糖本身并不是砂糖的价格一样。”不变资本是以生产资料形态存在的资本。可变资本是用来购买劳动力的那部分资本。把资本区分为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进一步揭示了剩余价值产生的源泉。他表明剩余价值既不是由全部资本产生的,也不是由不变资本产生的,而是由可变资本产生的。雇佣劳动者的剩余劳动是剩余价值产生的唯一源泉。既然剩余价值不是由全部资本带来的,而仅仅是可变资本带来的,因此,要确定资本家对工人的剥削程度,就可以拿剩余价值和可变资本相比,而不应该把它和全部资本相比。用公式表达:mˊ=m/v其中mˊ为剩余价值率,m为剩余价值,v为可变资本。由于工人的必要劳动是用来生产劳动力价值的,而剩余劳动则是生产剩余价值的,因此,剩余价值率还可以用剩余劳动和必要劳动的比率,或者剩余劳动时间和必要劳动时间的比率来表示:mˊ=剩余劳动/必要劳动=剩余劳动时间/必要劳动时间(二)生产剩余价值的基本方法资本家提高对工人的剥削程度的方法是各种各样的,最基本的方法有两种:绝对剩余价值的生产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绝对剩余价值的生产是指在必要劳动时间不变的条件下,由于延长工作日的长度而产生的剩余价值。相对剩余价值是指在工作日长度不变的条件下,通过缩短必要劳动时间而相对延长剩余劳动时间产生的剩余价值。在资本主义发展初期,资本家主要依靠绝对剩余价值生产来提高剥削程度。随着生产技术条件的不断改进和工人阶级反抗资本家延长工作日的斗争力量的增强,相对剩余价值生产的作用就日益突出了。资本主义国家的生产自动化是人类社会科学技术进步的结晶,它的普遍采用会大幅度提高劳动生产率,使资本家获得比过去更多的剩余价值。资本主义条件下的生产自动化是资本家获取高额剩余价值的手段,而雇佣工人的剩余价值仍然是这种剩余价值的唯一源泉。有人认为,随着科技的发展马克思剩余价值论学说已经不适用于现代资本主义了,对吗?请说出原因.(三)资本积累把剩余价值转化为资本,或者说,剩余价值资本化,就是资本积累。马克思关于资本积累的学说是剩余价值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揭露了资本主义制度下贫富两极分化的原因,揭示了资本主义失业现象的本质,深刻地阐明了资本主义必然走向灭亡的历史命运。资本家瓜分到剩余价值后,如果将其完全用于个人消费,则生产就在原有规模的基础上重复进行,这叫资本主义简单再生产,其本质是物质资料再生产和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再生产的统一。但是,资本主义再生产的特点是扩大再生产。资本家获得无偿占有的剩余价值后,并不是将其完全用于个人消费,而是将一部分转化为资本,用以购买追加的生产资料和劳动力,使生产在扩大的规模上重复进行,这就是资本主义的扩大再生产。资本积累是资本主义的扩大再生产的源泉。资本积累的本质就是资本家不断地利用无偿占用的工人创造的剩余价值来扩大自己的资本规模,进一步扩大和加强对工人的剥削和统治。资本积累的源泉是剩余价值,资本积累规模的大小取决于对工人的剥削程度、劳动生产率的高低、所用资本和所费资本之间的差额以及资本家垫付资本的大小。随着资本积累必然加剧社会的两极分化,即一极是财富越来越集中在资产阶级手里,另一极是多数人只拥有社会财富的极少部分。资本积累也是资本主义社会失业现象产生的根源。随着资本积累而产生的失业是由资本追逐剩余价值引起资本有机构成的提高所导致的。在资本有机构成提高的情况下,由于可变资本相对量的减少,资本对劳动力需求日益相对地减少,其结果就不可避免地造成大批工人失业,形成相对过剩人口。经济危机时期德国的失业现象失业曲线随着资本积累的不断增长,生产的社会性与资本主义的私人占有形式之间的矛盾日益加剧,这是资本主义被新的,更能够适应社会化大生产要求的社会形态所取代的根本原因。(四)资本的循环周转和再生产资本作为一种自行增殖的价值,不仅在生产过程内运动,而且在流通过程内运动,要深刻认识资本价值增殖的秘密,还要考察资本的流通。马克思分析资本主义流通过程中,首先详尽地分析了个别资本的运动,即资本的循环和周转过程,揭示了资本循环的周转规律。资本循环是资本从一种形式出发,经过一系列形式的变化,又回到原来出发点的运动。产业资本在循环过程中,要经历三个不同的阶段,与此相联系的是资本依次执行三种不同的职能。购买阶段——货币资本职能生产阶段——生产资本职能销售阶段——商品资本职能资产资本的运动,必须具备两个基本前提条件:一是产业资本的三种职能形式必须在空间上同时并存,即产业资本必须按照一定比例同时并存于货币资本、生产资本和商品资本三种形式中。二是产业资本的三种循环形式必须在时间上继起,即产业资本的三种循环形式必须保持时间上的依次连续性。资本在运动中增殖,资本必须不断地、周而复始地循环(即资本的周转),才能不断带来剩余价值。影响资本周转快慢的因素有:一是资本周转的时间包括生产时间和流通时间。生产时间包括:劳动时间;自然力独立作用于劳动对象的时间;生产资料的储备时间;停工时间。流通时间包括购买时间和销售时间。二是生产资本的固定资本和流通资本的构成。周期性地爆发经济危机和波动,使资本连续和高速运作的条件经常遭到破坏。1929-1933年世界经济危机期间华尔街经济危机的发生,实际上是资本主义条件下以强制的方式解决社会再生产的实际问题的途径。这种解决问题的途径虽然最终也能够使社会再生产由失衡转化为平衡,却是以社会经济生活的严重混乱,瘫痪以及社会资源和财富的极大浪费为代价的。(五)工资与剩余价值的分配在资本主义制度下,工人的工资是劳动力的价值或价格,这是资本主义工资的本质。资本家购买工人劳动力是以货币工资形式支付的,工人为资本家劳动,资本家付给工人工资,工资表现为“劳动的价格”,或工人全部劳动的报酬,这就模糊了工人必要劳动和剩余劳动的界限,掩盖了资本主义的剥削关系。“这种假象,就是雇佣劳动和历史上其他形态的劳动的不同之处。”资本主义工资的形式主要有两种:计时工资和计件工资。资本家制订各种各样的血汗工资制度,其特点是“科学的劳动组织”,最大限度地提高工人的劳动强度,从他们身上榨取更多的剩余价值。这种工资形式的典型形式,就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流行的“泰罗制”和“福特制”。血汗工资制度的实质,列宁曾一针见血地指出,他的实行,“意味着榨取血汗的艺术的进步。”在当代资本主义国家,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科学技术的进步,劳动过程的复杂化和脑力劳动作用的加强,工资的实际发放呈现不断提高的趋势,但是与其创造的剩余价值的增长幅度相比,实际工资提高的幅度还是较小的。只要资本雇佣劳动的基本经济关系不变,资本主义工资的本质就不会发生改变。在现实的资本主义经济关系中,资本家并不是把剩余价值看作可变资本的产物,而是把它看作全部垫付资本的产物或增加额,剩余价值取得了利润的形态。当剩余价值转化为利润时,剩余价值与可变资本的关系就被掩盖了。资本主义生产的目的就是获得利润。为了获取尽可能多的利润,不同生产部门的资本家必然展开激烈的竞争,大量的资本从利润率低的部门投到利润率高的部门,从而导致利润率的平均化,这是剩余价值规律和竞争规律作用的必然结果,体现着不同部门的资本家集团按照等量资本要求等量利润的原则瓜分剩余价值的关系。在利

1 / 47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