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哲史(上)复习资料-杨立华----版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中哲史(上)复习资料(杨立华版)孔子孔子的认识论先验论——“生而知之者上也,学而知之者次也,困而学之又其次也。”有一种人的认识生来就有,先于实践而存在,这种人就是尧、舜、文王、周公一类的圣人“仁”的德行是自觉的,主动的,实现“仁”靠本人的觉悟和努力,是个人独立意志的表现,并不受别人或外界条件的影响。如“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假定“己”的心都是善良的,先验地认识什么是善良。一方面有先觉的圣人,另一方面有天生不知不觉的愚人,两种人都是天生的,不可改变。愚人指一般劳动群众,对这种人教育是白费力气,但教导他们服从贵族统治还是必要的。一个人要求获得知识,就要取得直接经验,也要善于吸取他人传授的间接经验,也强调重视推理的思考。孔子的教育思想和方法:虚心,实事求是,反对缺乏事实的道听途说;获取知识要广泛,途径要多样;思学结合,温故知新;启发式教学,因材施教,有教无类。老子老子朴素辩证法思想1.对立的事物概念相互依赖,对立的一面达到一定程度会表现出另一面的特点。如“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2.老子不懂转化的条件,笼统地离开一定条件讲凡事要从反面着手,带有消极成分。如“将欲弱之,必故强之”,这样不讲条件的转化是不可能的。3.由于其局限性,讲对立面的变动都是只讲一些具体事物的暂时现象,从“道”的高度看,静才是根本。老子君人南面之术1.反对奢侈2.废“礼”——“夫礼者,忠信之薄,而乱之首”墨子墨子社会政治思想国家之富,人民之众,刑政之治1.兼相爱,交相利(核心)兼爱以交相利为基础和内容。人人相爱相利,社会上残杀争夺的现象自然消灭,达到天下太平大治。兼爱也称仁义,但是墨子反对孔子恢复周礼、忠恕之道。兼爱不该有亲疏厚薄之分(爱无差),但墨子不认为贵贱等级可以取消,认为其关系应该是相互的。反对孔子的爱有差。2.非攻,重点是非战战争中无胜利者,只有受害者。墨子并非笼统地反对一切战争,有道君主讨伐无道的暴君,叫“诛”,应该加以支持赞扬。3.尚贤反对孔子的世袭等级制度。4.尚同根据最高统治所制定的共同标准,反映情况、统一是非、整饬纲纪、惩罚淫暴。天子要上同于天。“尚同”加强了专制统治。5.节葬、节用6.非乐:“乐”指广义的艺术门类注:5、6两点体现了墨子思想中的功力主义,反对孔子的礼乐,认为那是讲排场,蛊惑人心,宣扬周礼。墨子的认识论1.三表(名词解释中会单列出来)2.非命,反对孔子命定论在经验中不能看到或听到命的具体表现,就不能肯定命的存在命与义、力对立3.认识方法感性经验最基本,是抽象概念或认识的来源。(以实定名)推理从已知到未知,从表面看到隐晦的内部。事物的取舍是非,总可找到原因或理由。(“故”)墨子的宗教思想天志:1.天的意志是最高意志,是衡量一切事物的最高和最后的标准。2.天志要求人们兼相爱、交相利。3.天的赏善罚暴无偏向,天子也不能违背天志。明鬼:随时随地都有东西监督庄子庄子的逍遥游人生观消极厌世、虚无主义,摆脱一切外物和肉体的束缚,追求一种个人精神上的绝对自由的境界。绝对自由即“无待”,达到“无待”境界的方法是“坐忘”。反对各种制度,统治者应该不用心思,顺应自然。庄子的相对主义和不可知论(齐物)取消一切可观事物的是非差别,排斥人的认识可能和必要。客观事物的差别是人主观决定的,这么说一定程度上是为了平息当时的各派思想的成见争论。(“以道观之,物无贵贱;以物观之,自贵而相贱。”)一切客观标准都不存在。完全否定认识的必要。庄子的道论体系——“自本自根”道是世界的本原,是神秘主义的精神实体。——只能靠直觉体会,并且与老子的道有区别,庄子认为“道”是主观认识上的东西。庄子认为,把世界看成是非物质的,是对世界最高,最完善的认识。若有物质,则有区别,有是非,进而有争论庄子对客观世界的存在采取了根本的怀疑和否定,认为事物以各自的主观观念为转移。《管子》四篇“精气”说把“道”也叫做“精”,“精”是一种物质,是最精细的“气”。“精气”与“形气”是相比较而言的。人是由“精气”与“形气”适当相合产生的。与老子恍惚不可琢磨的“道”不同,“精气”是构成天地万物的基本元素,就其终极讲还是可摸索到的。“道”与“德”不可分,“德”是“道”居留的地方,两者结合形成具体的物和它的属性。精神与智慧的形成是“道”或“精气”居住在身体中。这种说法导致“形”“神”二元论。静因之道认识事物的时候,要去掉主观成分,而要等待接触事物之后,根据事物的本来面目去认识它。“虚”“一”“静”“因”——修养“心”(思维器官)的内容“虚”:没有事先存入心中的主观成见,并非“心”的绝对空虚。“一”:“正”,不偏不倚,没有偏见;专心一意集中在一个事物上。“静”:不要在事物来之前就急躁妄动,要“无为”“寡欲”。“因”:根据事物的本来面目。后期墨家的逻辑理论一、辩论的逻辑原则1.了解所辩事物的情况,符合客观实际,同时要充分了解对所辩事物各种意见的同异。2.使用的名词或概念必须要能反映客观实际内容,命题或判断要正确表达含义,论证要充分说明根据。(“以名举实,以辞抒意,以说出故”)3.遵守“类”概念原则,同一概念中选取已知部分提出例证,根据同类概念推论。4.不要把自己的意见强加于人。二、概念、判断与推理概念1.概念是表示客观事物的,为第二性。概念名词所反映的事物属性不能独立于具体事物存在。2.概念的分类——“达”“类”“私”“达”:最高最普遍的名词或类概念。“类”:一般的同类事物的共同概念。“私”:专指某一事物的专有名词或个别概念。判断1.判断是表达客观事物或思想确定含义的。2.判断的分类——“尽”“或”“假”“尽”:形式逻辑中的全称判断或选言判断中的穷尽形式。“或”:形式逻辑中的特称判断或选言判断中的不尽形式。“假”:就是一种假设,形式逻辑中的假言判断。推理1.推理的理由——“大故”“小故”“小故”:必要条件“大故”:充要条件2.推理的方法——“效”“辟”“侔”“援”“推”“效”:树立标准或公式来仿效“辟”:譬喻“侔”:相等的判断进行对比“援”:引用对方与自己相同的论据;援例论证“推”:已知推未知《易传》一、“器”与“道”“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道”是没有具体形体的,所以“形而上”;具体事物是有形体的,所以“形而下”。“道”是“易”的八卦体系,“器”由“道”派生出来。二、《易传》中的朴素辩证法思想1.变的思想,充分肯定变革的作用。2.“易”的体系就是层层分化为两个对立面,万物的产生、变化都是两个对立面交合、交配、交接的结果。(“一阴一阳之谓道”)3.一定程度上看到了对立双方相互转化的关系,并且提醒统治者注意这一点。4.事物的变化都是从微小变化开始,逐渐积累起来形成巨大变化。孟子一、仁政学说1.“制民之产”:正经界;井田制;什一税率;使民“养生、丧死无憾”2.“以德服人”:批暴政(“率兽食人,以邻为壑”);仁义为首3.统治者:大人、君子、士来统治国家。原因:他们忧民;他们“从大体”“无恒产而有恒心”注:仁政学说的内在根据是性善论二、性善论1.人性的定义:“乃若其情,则可以为善,乃所谓善也”,是人生而具有的倾向性。2.孟子告子辩论(原文见于《孟子·告子上》)(一)告子认为,人性如杞柳,仁义如桮棬。杞柳是后天被塑造成桮棬的,也就是说人性是没有善恶的,完全是后天环境的塑造。孟子认为,把杞柳塑造成桮棬如果不是其顺性而为之,就人性来说,是对人性的损害。告子的想法是“率天下之人而祸仁义”。(二)告子认为,人性如湍水,在哪边开口就会流向哪边。孟子认为,水永远向下流,“人之性善,犹水之就下”。(三)告子认为,“生之谓性”,即生而具有的自然倾向就是人的本性。孟子认为,“生之谓性”与“白之谓白”相同。各种地方,各种物质的白本质都相同,那狗、猪的性与人性也相同。注:孟子在这里使用了诡辩。“生之谓性”中,“生”丰富了对“性”的了解,因此它属于综合命题;而“白之谓白”中,“白”没有丰富对“白”的了解,因此属于分析命题。两个命题具有本质上的区别。(四)告子认为,食色性也。孟子认为,人性不等于食色,告子的说法低俗了人性,但是人性体现在对食色的态度。3.四端(名词解释中单列)4.修养方法少与外物接触,减少欲望培养浩然之气求放其心:努力把“心”找回来,恢复人的本性三、知言——孟子关注语言正人心,息邪说——专批杨、墨为错误思想言论建立坐标,指出错误言论错在哪诐辞,知其所蔽——言论片面而不完全淫辞(过度的言论),知其所陷——故作高深,滔滔不绝,为了让人走错路,说话人都不相信自己的话邪辞,知其所离——导致邪恶的结果,但说话人笃信自己的思想遁辞,知其所穷——说话人明知道不对却要为自己辩解四、“良知”说和“劳心者”治人1.良知不用学习,不用思虑就有的知识。寻求知识、才能,只要把失散的天赋本性找回来。2.尽心、思诚(明善)充分发挥天赋的四种“心”,可以认识自己的本性,进而了解天的意思,掌握命运。荀子一、荀子的历史观1.“礼义”“法度”是用来节制物质欲望的。礼的中心是“分”“别”,即区别贵贱、长幼、贫富等等级。等级并非是按照宗族血缘关系的世袭等级制。法应根据礼的准则来制定。2.人能组成“群”,是由于一定的社会政治道德关系。等级制度是必须的。3.荀子看到了下层人民的作用,但认为人民完全是消极力量。注:以上三点皆体现出荀子维护封建制度二、性恶论——核心是人的欲望问题1.政治制度、道德规范,都是制定出来约束人的社会契约。2.人之性恶,其善,伪也。“善”是人为的结果。人的本性是原始的质朴的材料。3.人的欲望自然而无节制。欲望是否无节制?由于欲望是多样的,生是最根本的欲望,人对自己最低的看法即为道德底线。荀子是一种抽象的欲望理解,孟子是一种具体的欲望感知。三、荀子的自然观1.“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忘”。反对天命论,认为自然界的变化是物质本身固有规律。2.“制天命而用之”,人发挥主观能动性控制和利用自然。四、荀子的认识论和逻辑思想1.知识的获得是由感觉经验开始,进而通过心进行思维。方法为“虚一而静”。“虚”:非虚无与绝对的静(臧、满、动);不要用已有的知识妨碍将要获得的知识。“一”:不要使同时接受的不同知识相互妨碍。“静”:不要使幻想、假象扰乱正确的认识。2.批评各家思想的片面性。墨家:蔽于用而不知文惠子:蔽于辞而不知实庄子:蔽于天而不知人3.墨子的“正名”名的作用:指称事物名的来源:感官接触各类客观事物得到不同感觉而“约定俗成”的。概念的分类:单称名词、复称名词种属:高一级类概念——共名(大共名:最高最普遍);低一级类概念——别名(大别名:事物的一个大类)诡辩的错误:颠倒名实关系,只重视概念的抽象逻辑推理,看不到事物客观的实在性。(“蔽于辞而不知实”)韩非子一、法、术、势人都是为“利”的,应该通过“严刑”“重罚”来治国。赏罚由君主一人掌握。1.法(商鞅):统治者公布的统一法律、制度。(要公开、明确)法的意义:稳固君主,使国家整齐划一。法有“形”的意思,法就是要把人贬降为物,严格划定每个人的责任。2.术(申不害):统治者潜御群臣的方法。(不欲见)3.势(慎到):统治者占据的地位和掌握的权利,即统治者的权威。势的分类:传统型:长管幼;制度型:上司管下属;魅力型:统治者的类型,君主的人格要深不可测。君主集权统治应该三者结合韩非反对循古守旧的思想,主张根据当今时代的实际情况,采取治理措施。二、韩非的认识论1.缘道理、参验(名词解释中单列)2.以实际功效检验认识,并且认识以实际功用为目的。3.“矛盾”学说:攻不破的盾和没有什么都攻不破的矛不能同时存在。以是否切实实际和功利来判断、取舍各派学说。4.事物转化的条件性:超过适当的良就会走向反面。三、韩非的自然观和无神论1.批鬼神迷信,否认意志“天”。2.道、德、理“道”无神秘色彩,只是自然界万事万物的本来面目,自然界或治理社会的总规律。“道”与“德”的区别和联系道——自然界的一般本质。德——每一具体事物的特殊性质,“德”体现“道”。“道”与“理”的区别联系理——构成每一事物的具体规律,可以通过“理”来区别事物。道——万物成那个样子的一般规律,是适用于万物的理。陆贾1.以儒家“仁义”为主,道家“无为”为最高

1 / 15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