班本课程的理论和实践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班本课程的理论和实践“班本课程”不是一个新名词,在一些课程理论的论著中都曾出现,但在幼儿园教育的实践中它确是一个新鲜的事物。“班本课程”与“园本课程”遥相呼应,它是“园本课程”的一部分,却又完全不同于“园本课程”。作为幼儿园一线教师,带着对于“班本课程”的憧憬,我们经过历时一年幼儿园“班本课程”的实践和总结,“生活取向的班本课程”渐渐成型,“班本课程”不再是空中楼阁,它真实得存在、发展着。“生活取向的班本课程”在理论上吸收了许多有益的理念,通过实践渐渐孕育起自己的理论土壤,它们是“生活取向的班本课程”的根茎。班级也是一个生态系统从一定意义上讲,普适课程指导了园本课程的开发,而园本课程也孕育出了班本课程的建设,班本课程针对的是特定班级中家长和幼儿、教师的需要。从微观上讲,班本课程涉及到班级中特定的人、事、物,即教师、幼儿、家长和环境等多种因子。这些因子之间的关系构成了一个生态链。一个因子的不佳状态,就会影响相应的生态链的功能的发挥。在一个具体的班级,教师、幼儿、家长和环境等因子有特殊性,其中,每个教师的专业水准和专业成长的路径是不同的;每个幼儿的现实的发展水平是不均衡的,发展的环境也是不同的;每位家长对孩子的教育理念是有差异的,对教育的投入程度也是不同的;每个班级所处的空间和形成的班级文化和班风也是有区别的。这些因子,通过班级这个组织,通过班级的活动产生多种多样的联系。正是这些独具特色的因子组成了班级这样一个特定的生态系统,无视这个系统,就不会产生有针对性的、有成效的课程。因此,班本课程是生态的,建设班本课程必须关注班级生态。班本课程没有一个既定的模式,它是建立在班级文化基础上的,班本课程的建构是在与幼儿的互动中进行的,是在教师之间理念的沟通中进行的,是在教师不断地学习中进行的,是在不断的尝试中进行的,只有在动态中才能建立起班本课程的框架和理念。在实习场中学习实习场是当代教育心理学中关于学习环境的一个隐喻,意在一个真实的或拟真的知识境脉中使学习者理解知识,也就是说,利用真实的或者模拟真实的情境,让幼儿活动,在活动中,幼儿进行计划、操作、交往、协商和体验,并获得发展。因此,实习场比较符合幼儿的身心发展特点和学习特点,比较适合幼儿园的课程实施。实习场就包含了这样一些基本的内涵:1.指一种特殊的学习环境,不是教师讲,幼儿听的环境,而是幼儿在作中学,教师给予支持和帮助的环境;2.这种环境与真实的环境相似,或者就是真实的生活环境,因此,幼儿比较容易熟悉,也比较容易进入状态;3.这种环境是动态的,关联的,在这个环境中,有很多有利于达成活动目标的相关的材料,有与活动相适应的规则,人与人之间,人与物之间存在明显的或隐藏的联系;4.这种环境中隐含了当前学习者最需要的知识经验、技能及情感,这种活动的过程,需要儿童在知识、经验和技能等方面作出积极的努力,儿童能感受到现实的挑战,这正是儿童发展的机会所在。实习场是一种引导感性的、综合的学习;是引导探究性的、尝试性的甚至是创造性的学习;是引导合作学习、共同的学习;是引导幼儿解决问题的学习。对幼儿园课程而言:实习场是一种基本的学习环境;实习场不只适合与科学领域的教育;实习场更多的借鉴现实生活情境。实习场设计的依据是:1.认知活动是境脉化的,不是抽象的;2.认知是在个体与环境的互动中交互建构的;3.概念是只有通过使用才能得以完全理解的工具;4.活动情境脉络中所有的因素都可能引发学习;5.实习场中的材料、活动是有一定的层次的。班本课程是由一个个相互关联、不断递进的情境脉络组成的,这些情境脉络就是实习场。这些情境化的活动必须是真实的,幼儿自己提出对问题的看法,搜寻所有的信息,将现有的知识与原有的经验联系起来,解释、证明自己的知识,最终形成自己解决问题的方法。因此他们就像自己在真实世界中对待这个问题一样进行工作。真实的情境中的各种问题让幼儿兴奋,也唤起了他们学习的责任。在困境中他们积极探索,用自己学习到的方法去解决;真实的情境中,教师的角色也是多变的,教师不仅是内容上的专家,也是一个学习和问题解决的专家。说到底,实习场就是要让幼儿在真实的或模拟真实的情境中,发现并解决与真实情境相同或类似的问题,使幼儿获得新的体验,发展能力,获取知识。让幼儿用多种材料建构房屋就是最好的例子。兴趣——问题是学习的真正动力班本课程的进程始终使围绕“兴趣——问题”展开的,它以幼儿的兴趣为出发点,问题贯穿课程的整个进程。首先,班本课程是以幼儿为中心的课程,课程应建立在幼儿的兴趣和原有经验基础上,它首先是引发幼儿的兴趣,将幼儿自发的兴趣和教师引发后的兴趣作为课程最初的内容。其次,问题贯穿课程始终。完全以幼儿兴趣为核心的课程容易迷失方向,教师很难把握,关键是要把握幼儿天性中的某种东西和其后隐含的教育价值,这就是“问题”。兴趣——问题导向课程把握的就是兴趣后隐含的问题,幼儿通过各种方法解决问题的过程就是课程展开的过程。最后,兴趣——问题导向课程关注幼儿在学习中解决问题的程序。幼儿解决问题的过程就是幼儿学习的过程,关注问题的解决程序就是关注幼儿的学习过程。给幼儿的发展提供鹰架“鹰架”观念源自维果斯基的“最近发展区”(或ZPD)概念。每一个儿童在实际能力和潜在能力之间存在有一段待发展的距离,即“最近发展区”。如果教学能够接近儿童的最近发展区,则能有效的帮助儿童从原有的发展水平提升到更高的发展水平。但是,往往儿童需要解决的问题知识和技能要求,会超出他们进入问题或探究项目时的先拥储备,此时,就需要对儿童的意义形成进行及时的支撑。后来,学者便以“鹰架”作为这种“支撑”的譬喻,说明引导儿童认知学习的适当技术。因此,“鹰架”就是:帮助儿童把经验组织起来,形成解决问题的适宜结构,使儿童在形成科学理解的最近发展区上得到及时的支撑。搭建鹰架就是:在最近发展区中提供必要的经验或联系以促成其形成适于问题解决的组织良好的经验结构。且通过“鹰架”提供的学习支持是暂时的、可调整的,当儿童熟练后,不必接受帮助就可以自行完成工作时,这个成人搭起的鹰架就可以撤离。从“鹰架”为儿童所提供支撑的功能出发,鹰架可划分为信息性鹰架、概念性鹰架、程序性鹰架和策略性鹰架等。在实际活动中,根据幼儿的实际情况、问题的难度,教师灵活地给予相应的支持。……“生活取向的班本课程”以主题形式实施,每一个主题都包含如下的结构:主题由来和意图:说明主题是如何产生的,这个主题中融入了教师和幼儿的哪些期待。幼儿发展状况的调查:幼儿对主题中的核心经验的兴趣和把握程度,由此确定主题的内容和活动。主题情境脉络:情境脉络是主题展开的基本线索,它又包括:①概述:说明主题的基本线索及线索的形成历程。②图式:图示主题的情境脉络。③举例剖析:对构成情境脉络的情境或次级情境进行深入分析。④幼儿的兴趣:寻找幼儿对主题的兴趣所在。⑤面临的问题:主题实施中,幼儿和教师可能遇到的主要问题。⑥材料:主题展开过程中,所需要的各种材料。⑦教师的支架作用:教师对儿童提供的不同层次的帮助。⑧活动效果:主题实施的结果,主要是在幼儿身上的反应。有成功的经验,也有不很成功的教训。主题实施:不是全面实录实施过程,而是呈现主题中每一个情境脉络中的实践“亮点”——对我们特别有启发或我们产生新的感悟的实践段落。主题评价①幼儿的评价:让幼儿以合适的方式做主题活动评价的主体。②家长的评价:让家长参与到评价过程之中。③教师的评价:教师的评价对课程的建设来说十分重要。困扰我们的问题:这些困扰我们的问题,是我们不断努力的动力。例:主题活动《生活中的数字》主题由来和意图:略幼儿发展状况的调查:略主题情境脉络:①概述:主题活动《生活中的数字》的情境脉络分别是场所调研、统计分类、数字物品展览、游戏。在“场所调研”中我们和幼儿一起在幼儿园、家庭、社区、超市等地寻找生活中的数字,然后再对调查得到的结果进行“统计分类”,根据我们的发现制作和数字相关的物品,召开“数字物品博览会”,并把这些物品在“游戏”中使用,作为娃娃家、电影院、汽车、数字剧场的游戏材料。②图式:③举例剖析:统计分类数字的调研、统计分类使幼儿获得了大量真实世界里关于数字的直接经验,所以当他们进行研究时,比较、归纳、分类、排序等时候,表面上看是在人为的、抽象的情境中学习、练习的数学能力,实际是充分体验到数字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是一种主动探究的学习。幼儿的兴趣:略面临的问题:1.分类的标准将物体按某一特征进行分类时,幼儿最容易想到是按物体的外部特征进行分类,如:颜色、大小、形状,可按这些特征给调研来的数字进行分类显然是不合适的。数字是抽象的,看起来都一样。分类的标准是什么?按不同的特征给物体分类,是幼儿利用已掌握的逻辑思维能力,辨别物体特征再分类的过程。分类活动有利于幼儿更好得理解、分析他们认识的世界。2.怎么按数字的排列次序进行分类什么是数字的排列顺序?除了从1到100这样的顺序排列,从100到1这样的倒序排列,是否还有其他的排序规律?要将已有的数字经验与这样的标准进行对应,对于幼儿来说难度较大。刚开始时,幼儿只能说出几种,他们感到了困难。不同排序的数字在生活中代表不同的意义,数字的意义是隐含在这些排序背后。幼儿在生活中常常缺乏这样的经验,他们对数字的认识更多是表象的。通过剖析不同顺序的数字,幼儿可以更深层次了解数字的意义。材料:略教师支架作用:策略性支架当幼儿面对分类的标准一筹莫展的时候,教师拿出了以往给废旧材料按用途分类的记录表。“这些材料可以按用途进行分类,我们找到的数字可以这样分类吗?”分类记录表启发了幼儿,“吃”、“穿”、“用”、“玩”被列了出来,我们的第一个分类标准也确定了。按物体的用途进行分类是幼儿已有的经验,教师做的是引导幼儿将这种经验进行迁移,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概念性支架在按用途进行分类之后,我们又将数字按照排列的次序进行分类。这样的分类以前幼儿是没有经验的,他们也是想不到的。教师在这里的支持体现了明显的概念性支架作用,教师向幼儿介绍了这种分类方法,并且详细解释按照数字排列次序分类的意义。按照数字排列的次序主要分成:顺序、倒序、无规则排序和特殊的数字。活动效果:略主题实施:参观与教、学数字,无处不在,寻找生活中的数字就需要我们走出幼儿园、家庭,进入更大的社会空间。教师事先和幼儿讨论参观的地点、路线、小组人员的分工、参观所要带的记录材料等,让幼儿对参观活动有一个细致的了解,并还要幼儿说说在参观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如安全交通、注意力应集中在“数字”上等。接着幼儿在成人的陪同下走出幼儿园,带着纸笔和写字板立刻进入活动中:瞧,汽车后面有好几个数字;这是住宅小区的示意图,上面有家的号码;图书上也有数字;那是卖饮料的柜子,里面有可可可乐、雪碧,那个大门上面的牌子上也有数字……回来后,教师让幼儿将自己记录的图画、表格呈现出来,让幼儿彼此交流所见所闻。幼儿大多对参观活动的每个部分很感兴趣。只要教师事先目的明确,幼儿几乎不会遗漏任何一个小细节。他们不仅对数字有兴趣,同时也对小区房屋的布局、图书、商品都很感兴趣,幼儿这些方面的兴趣就是教、学的大好机会。教师有意识让大班的幼儿用笔和写字板将看到的有兴趣的事情画或记下来,幼儿就会兴致盎然地仔细观察,而不是简单的寻找东西。在这种基础之上幼儿才能为物品分类。教师鼓励幼儿分析、讨论,等回到教室后再帮助他们用图画、表格、文字等方式呈现观察结果,才是有意义的活动。主题评价:略困扰我们的问题:略来源于实践的理论和理论指导下的实践构成了“生活取向的班本课程”,理论和实践密不可分,缺一不可。

1 / 12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