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2013学年新人教版高一语文必修2课时作业12高中语文练习试题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1能力拓展——百尺竿头,更进一步作业时限:45分钟作业满分:60分积累运用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读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A.埋.怨(mán)尽.管(jǐn)磨.坊(mò)模棱.两可(léng)B.暴露.(lù)辟.谣(pì)行.伍(háng)力能扛.鼎(kāng)C.轧.场(yà)殷.红(yān)号.丧(háo)一叶扁.舟(biǎn)D.巷.道(hàng)逮.捕(dǎi)累.赘(léi)寡廉鲜.耻(xiǎn)解析:B项,力能扛.gāng鼎;C项,一叶扁.piān舟;D项,逮.dài捕。答案:A2.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A.经过30多年的改革开放,我国的经济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文化建设并没有取得与经济发展相对应的国际影响。究其原因,这与人们的文化自觉意识模糊有关。B.纵然食品安全早已是风声鹤唳....,善良的中国民众却还是怀有信心,抱着“贵的总还是质量可靠”的心态,寄希望于通过牺牲经济利益来确保个人的食品安全。C.运河开通,伴随着船舶的南北往来,运河之畔文化名城群星璀璨....,一座座城市,似璀璨的明珠,镶嵌在运河两岸,形成了浓郁的运河文化和地方特色。D.连环画是一种图文并茂、通俗易懂的读物,在中国出版史上留下了深深的印迹,我们要高度重视这一为人民群众所喜闻乐见....的出版形式。解析:A项,举世瞩目:全世界的人都注视着。B项,风声鹤唳:形容惊慌疑惧到了极点。不合语境。C项,群星璀璨:形容美好的事物非常多,犹如很多星星闪耀一般。D项,喜闻乐见:喜欢听,乐意看。答案:B3.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A.以“书香传友谊,和谐共发展”为主题的首届中国—东盟出版博览会集图书展销、出版论坛、版权贸易等形式于一体的出版博览盛宴。B.长期艰苦的施工环境,铸就了这支部队卓异的团队精神,令其创造了在200个有效2工作日内完成1个新机场的修建、9个机场的改扩建工程等12项施工纪录。C.近日,第12届国际岩石力学大会在京举行,此次大会不仅是对未来50年国际岩石力学发展蓝图的规划,而且是对过去50年国际岩石力学成就的总结。D.因为涡轮温度越高,发动机的推力就越大,但叶片材料受不了;如果在叶片内部造成多孔的空心,再通过空气冷却,使表面温度下降,就可以提高燃烧温度。解析:A项,成分残缺或赘余,在“集图书展销”之前添加“是(一场)”,或者删去“的出版博览盛宴”。C项,语序不当,“对未来50年国际岩石力学发展蓝图的规划”和“对过去50年国际岩石力学成就的总结”应互换位置。D项,结构混乱,“因为涡轮温度越高,发动机的推力就越大”句式杂糅,删去“因为”。答案:B4.(2012·全国新课标卷)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在我国古代,人们盛物用的器皿除陶器等之外,还有一种容器,是葫芦。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①最早的记载见于《诗经》,如《公刘》篇中“酌之用匏”的“匏”就是指葫芦②用葫芦作容器是先民们认识自然、利用自然的结果③葫芦是一种葫芦科爬藤植物的果实④葫芦成熟后,掏空里面的籽瓤,即可当容器使用⑤它大多呈哑铃状,上面小下面大⑥我国劳动人民使用葫芦盛物的历史非常悠久A.⑥②③⑤④①B.⑥①④②③⑤C.⑤③④①⑥②D.③⑤④⑥①②解析:根据横线前的句子可知③应排在最前面,据此即可排除A、B、C三项。答案:D阅读探究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5—8题。碧云寺的秋色北京西山碧云寺是一个大寺院,又是一个大林子。在那些大小不等的院子里,都有树木或花草。那些树木,种类繁多,其中不少还是活上了几百岁的参天老干。寺的附近,那些高地和山岭上,树木也相当繁密。我是中秋节那天搬到寺里来的,在那些繁茂的树丛中,还很少看到黄色的或红色的叶子。半个月过去了。寺里有些树木渐渐开始在变换着颜色。石塔前的柿子树,院子里那些3攀着石桥和假山的爬山虎,好像先得秋意似的,叶子慢慢地黄的黄、赤的赤了。可是,绿色的统治基本上还没有动摇。近日,情景突变。黄的、红的、赤的颜色触目都是。它来得是那么神速,将我那模糊的季节感惊醒了。不论这里那里的爬山虎,都急速地换上新装。它们大都由绿变黄、变红、变丹、变赤……我们要找出整片的绿叶已经不很容易了。罗汉堂前院子里靠北墙有株缠绕着大槐树的爬山虎,平日,我们没有注意到它跟槐树叶子的差别。几天来,可大不同了。槐树有一些叶子渐渐变黄,可全树还是绿沉沉的。而爬山虎的无数叶子,却由绿变黄、变赤,在树干上、树枝上鲜明地显示自己的艳丽。特别是在阳光的照射下,那些深红的、浅红的、金黄的、柑黄的叶子都闪着亮光,把大槐树反衬得美丽可爱了。释迦牟尼佛殿前的两株梧桐,弥勒佛殿前的那些高耸的白果树,泉水院石桥边的那株黑枣树……它们全都披上黄袍了。中山纪念堂一株娑罗树的大部分叶子镶了黄边,堂阶下那株沿着老柏上升到高处的凌霄花树的叶子也大都变成咖啡色的了。自然,那些高耸的老柏和松树还是比较保守的,尽管有很少的叶子已经变成了刀锈色,可是,它们身上那件墨绿袍子是不肯轻易褪下的。槐树的叶子,也改变得不踊跃。但是,不管怎样,现在,碧云寺的景色却成为多彩的了。多彩的秋林有它自己特别的情调和风格。夏日花园的美不能代替它,也不能概括它。古代的诗人,多喜欢把秋天看作悲伤的季节。过去许多“悲秋”的诗篇或诗句,多半是提到“草木黄落”的景象的。其实,引起人们的伤感,并不一定是秋天固有的特性。从许多方面看,它倒是一个叫人感到愉快的时辰。所谓“春秋佳日”,决不是没有根据的一句赞语。在夏天,草木的叶子绿油油的,这固然象征着生长、繁荣。但是,它到底不免单调些。到了秋天,尤其是到深秋,许多树木的叶子变色了,柿红的、朱红的、金黄的、古铜色的、赭色的,还有那半黄半绿或半黄半赤的……五颜六色,把山野打扮得像个盛装的姑娘。加以这时节天色是澄明的,气候是清爽的。你想想,这丰富的秋色将唤起人们怎样一种欢快的感情啊!我们晓得古代诗人所以对秋风感喟,见黄叶伤情,是有一定的社会生活的原因的。诗人们或因为同情人民的苦难,或因为伤悼个人遭逢的不幸……那种悲哀的心情,往往容易由某些自然现象的感触而发泄出来。即便如此,也并不是所有的诗人面对那些变了色的叶子都唉声叹气。“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明白地颂扬红叶的生机与美丽;“扁舟一棹归何处?家在江南黄叶村”,诗人对于江南秋色分明艳羡不已。此外,如像“红树青山好放船”、“半江红树卖鲈鱼”……这些美丽的诗句也都远离“满山红叶,尽是离人眼中血”那种饱含着哀伤的情调。大家知道,“现在”跟“过去”是对立的;但是,在历史的长河中,它们又有着一脉相联的源流。因此,即使是生活在旧时代里的诗人,对于某些事物也可以具有一定的正常感情。我们没有权力判定,过去一切诗人对于红叶和黄叶4的美,都必然是色盲的。(取材于钟敬文的同名散文)5.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两项是()A.本文对秋叶的描写采取了有详有略的技巧,着重描绘了得秋意之先的爬山虎,而对其它树种的叶子则点到即止。B.作者对急速换上新装的爬山虎倾注了热烈的赞美之情,意在对老柏和松树的“保守”表达自己的不满与批评。C.作者在行文过程中用对比的手法具体描述了夏日花园之美,借此突出多彩的秋林有它自己特别的情调与风格。D.古代诗人写下了许多“悲秋”之作,从“满山红叶”中见出“离人眼中血”,这与诗人的生活背景有一定关联。E.在结尾一段,作者援引了一系列描写秋色的诗句,是为了证明中国古代诗人见秋叶而伤情是完全不足取的。解析:B选项的判断较为容易,只要考生从文章的第6自然段对松树的描述中可判断作者对保守的松树并无不满和批评。C选项表述“用对比的手法,具体描述了夏日花园之美”,不准确,对于夏日花园作者只是一笔带过,对秋日花园则做了重点的描述。E选项表述为作者否定了悲秋情节,而在文中的最后一自然段“但是……”至最后说明诗人创作作品有其一定的原因。答案:AD6.请仔细体会第三段结尾画线的一句话:“它来得是那么神速,将我那模糊的季节感惊醒了。”回答下面问题。(1)这句话在文章结构上的作用是什么?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作者使用了“惊醒”一词,好在哪里?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解析:解答此题需要知道一个句子在文章结构上有何作用。无外乎这三点:一是在篇首,总领全文、引出下文、引出话题、为下文作铺垫或作对比;二是在篇中,结构上起承上启下的作用;三是在结尾,感情升华、主题深化、言有尽而意无穷。另外,从前后语境分析,作者运用惊醒一词,突出了自己对突然来临的秋色的感叹。注意这就不是一个简单的做惊醒的字典的解词这样的考察,而是问他对文艺表达上的作用。答案:(1)直接触发了作者对秋色的集中描写,起到了承上启下的结构作用。(2)彰显了秋色的突如其来,表达了作者对秋色之美的惊叹。7.本文大量运用描写色彩的词语,这与文章主旨有什么关系?产生了怎样的艺术效果?5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解析:解答本题需要考生从整体着眼,纵观全局,在准确理解主旨的基础上,分析作答。从设问可以体会到,命题人是把思考的方向引向了对于文章的艺术分析。答案:第一问:表达了作者对秋色之美的发现与赞叹,并结合古人的创作,传达了作者对审美体验和社会生活关系的理解,描写色彩词语的大量运用,凸显了文章的主旨。第二问:在艺术效果上,则写出了秋叶的绚烂多彩,展现了秋色的丰富性;给人以一种视觉的享受,富于艺术感染力。8.文章结尾说:“‘现在’跟‘过去’是对立的;但是,在历史的长河中,它们又有着一脉相联的源流。”结合上下文,谈谈你的理解。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解析:本文意在表达一种对秋色的赞美和感叹之情。考生把握了这一点,然后结合上下文内容具体作答即可。答案:作者通过对古代诗人赞美秋色的诗句的引用,说明了古人与今人的感受也是有相通之处的。因此“过去”与“现在”并不是割裂的,两者之间是一种辩证统一的关系。语言表达9.请你在微博中用准确、简明的话表达自己的观点。要求:使用对比或反问手法;50字以内。4月14日,温家宝总理指出近年来相继发生“毒奶粉”“瘦肉精”“地沟油”“染色馒头”等事件,这些恶性的食品安全事件足以表明,诚信的缺失、道德的滑坡已经到了何等严重的地步,这不禁催人思考: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示例1)与物质利益的吸引力相比,道德魅力微弱得多。治理一个小小的馒头其实需要重重的拳头。(示例2)国外是高昂严厉的违法处罚,国内是宽松低价的违规成本。监管不严,处罚过轻,很难催生企业道德的血液。10.“换句话说”是文章中作者的思维角度基于逻辑的合理转换的标志,理解它,同样需要智慧。请根据语境,在下文“换句话说”后补上合理的话。有人曾说,“日本地震,国人心震”。日本地震给我们带来的不仅仅是回到唐山、汶川、玉树,乃至最近云南地震的感受,国人心震,更多是因为日本地震后良好的社会秩序,正面而积极的国民素养,井然有序的救灾工作。要了解日本人,先要了解日本人的精神,这样你才能理解日本人对于大灾的集体平静。正是日本人的危机意识与精神特性,形成了日本人的集团心理。换句话说,________,________,当灾难来临的时候,尽管有些部件受损了,但整部机器却不会因此停下来,整部机器仍会按固有的程式进行运转,直至整部机器都被毁掉。6解析:根据题干中的提示,“换句话说”就是“文章中作者的思维角度基于逻辑的合理转换”,下文是一个比喻的后半部分,据此可知,这里作者的思路是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进一步说明。答案:整个日本像是一部机器每个日本人不过是这部机器某个部件的组成部分11.学校将筹办2012年“奔腾的校园”艺术节,请为此次活动写两句话。要求:①采用对偶句式,且上下句分别含有“奔腾”和

1 / 6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