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高考新课标1卷生物部分高中生物练习试题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12013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新课标Ⅰ卷)理科综合能力测试(生物部分)一、选择题:1.关于蛋白质生物合成的叙述,正确的是A.一种tRNA可以携带多种氨基酸B.DNA聚合酶是在细胞核内合成的C.反密码子是位于mRNA上相邻的3个碱基D.线粒体中的DNA能控制某些蛋白质的合成【答案】D【解析】tRNA具有特异性识别和转运功能,一种tRNA只能转运一种氨基酸,所以A错;DNA聚合酶是一种蛋白质,在细胞质内的核糖体上合成,通过核孔进入细胞核内催化DNA的复制,B错;反密码子是位于tRNA上与密码子相配对的碱基序列,密码子位于mRNA上,C错;线粒体作为半自主性细胞器,能通过自身DNA控制部分蛋白质的合成,所以D正确。2.关于同一个体中细胞有丝分裂和减数第一次分裂的叙述,正确的是A.两者前期染色体数目相同,染色体行为和DNA分子数目不同B.两者中期染色体数目不同,染色体行为和DNA分子数目相同C.两者后期染色体行为和数目不同,DNA分子数目相同D.两者末期染色体行为和数目相同,DNA分子数目不同【答案】C【解析】同一个体中细胞有丝分裂和减数第一次分裂,染色体都经过间期复制,前期着丝点尚未分裂,其染色体数目、DNA分子数均相同,有丝分裂前期染色体排列散乱,减数第一次分裂前期染色体行为是出现同源染色体联会、交叉互换等现象,所以A不正确;在二者的中期,染色体数目、DNA分子数相同,有丝分裂的着丝点排列在赤道板上,减数第一次分裂的着丝点成对排列在赤道板的两侧,B不正确;进入后期,有丝分裂的着丝点分裂,染色体数目加倍,姐妹染色单体分离后分别移向两极,减数第一次分裂的后期由于同源染色体分离,染色体数目不变,分离的同源染色体分别移向两极,二者的核DNA分子数目因均不发生变化而相同,所以C正确。有丝分裂的末期,由同一个着丝点连接的两个染色单体分成的两个子染色体分别进入不同的子细胞,分裂结果是两个体细胞,染色体数目不变,而减数第一次分裂的末期是同源染色体分开进入不同的子细胞,分成两个次级性母细胞,染色体减半,DNA分子数目二者都减半,所以二者的DNA分子数目相同,D错误。3.关于植物细胞主动运输方式吸收所需矿质元素离子的叙述,正确的是A.吸收不同矿质元素离子的速率都相同B.低温不影响矿质元素离子的吸收速率C.主动运输矿质元素离子的过程只发生在活细胞中D.叶肉细胞不能以主动运输的方式吸收矿质元素离子【答案】C【解析】矿质元素的吸收速率与细胞膜上的载体的种类与数量有关,不同矿质元素离子的吸收速率可能会不相同,A错;矿质元素的吸收是一种主动运输过程,需要消耗能量,低温影响酶的活性从而影响细胞呼吸,使矿质元素的吸收速率降低,B错;主动运输需要载体和能量,只在活细胞中才能发生,所以C正确;在根外施肥或叶面施肥时,叶肉细胞能通过主动运输方式吸收矿质离子,起到快速吸收矿质元素的作用。4.示意图甲、乙、丙、丁为某实验动物感染HIV后的情况2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从图甲可以看出,HIV感染过程中存在逆转录现象B.从图乙可以看出,HIV侵入后机体能产生体液免疫C.从图丙可以推测,HIV可能对实验药物a敏感D.从图丁可以看出,HIV对试验药物b敏感【答案】D【解析】逆转录是指以RNA为模板形成DNA的过程,甲图体现了这一过程和特点,A正确;图乙指随感染时间的推移,抗体含量逐渐增加,一段时间后减少,体现了抗体的产生和作用,抗体的形成是产生体液免疫的主要特征,B正确;图丙中T细胞受HIV影响而减少,当加入药物a时T细胞数量增加,说明药物a对HIV有一定杀伤作用,保护T细胞不被HIV破坏,C正确;丁图显示药物b加入后HIV数量增加,说明药物b不抑制HIV的繁殖,HIV对药物B不敏感,所以D错误。5.某农场面积为140hm2,农场丰富的植物资源为黑线姬鼠提供了良好的生存条件,鼠大量繁殖吸引鹰前来捕食,某研究小组采用标志重捕法调查该农场黑线姬鼠的种群密度,第一次捕获100只,标记后全部放掉,第二次捕获280只,发现其中有2只带有标记,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鹰的迁入率增加会影响黑线姬鼠的种群密度B.该农场黑线姬鼠的种群密度约为100只/hm2C.黑线姬鼠种群数量下降说明农场群落的丰富度下降D.植物→鼠→鹰这条食物链,第三营养级含能量少【答案】C【解析】黑线姬鼠的种群密度受天敌数量变化等因素的影响,鹰的迁入率增加,使黑线姬鼠被捕食率增加,所以黑线姬鼠的种群密度受鹰迁入率的影响,A正确;设某农场有黑线姬鼠N只,根据标志重捕法公式,N/100=280/2,可得N=14000只,黑线姬鼠的种群密度为14000/140=100只/hm2,B正确;C黑线姬鼠种群数量下降,但没有信息表明农场的物种数发生变化,所以不能说明农场群落丰富度发生变化,C错误;在食物链中,根据能量金字塔能量传递逐级递减,所以植物→鼠→鹰这条食物链,鹰含能量最少,D正确。6.若用玉米为实验材料验证孟德尔分离定律,下列因素对得出正确实验结论影响最小的是A.所选实验材料是否为纯合子B.所选相对性状的显隐性是否易于区分C.所选相对性状是否受一对等位基因控制D.是否严格遵守实验操作流程和统计分析方法【答案】A【解析】验证孟德尔分离定律,可以采取测交或杂交,所以实验材料是否为纯合子对实验结论影响最小,A正确;,如果所选的性状为容易区分的相对性状,则结果容易统计,如果相对性状不易区分,则结果无法统计计算,对实验结论影响大,B错误;孟德尔分离定律研究的是一对等位基因的分离,所以多对等位基因控制的相对性状对实验影响有较大,无法证明,C错误;严格遵守实验操作流程和统计分析,所得数据才有说服力,D对实验结论影响大。二、非选择题:29(11分)某油料作物种子中脂肪含量为种子干重的70%。为探究该植物种子萌发过程中干重及脂肪的含量变化,某研究小组将种子置于温度、水分(蒸馏水)、通气等条件适宜的黑暗环境中培养,定期检查萌发种子(含幼苗)的脂肪含量和干重,结果表明:脂肪含量逐渐减少,到第11d时减少了90%,干重变化如图所示。3回答下列问题:(1)为了观察胚乳中的脂肪,,常用______________染液对种子胚乳切片染色,然后在显微镜下观察,可见___________色的脂肪微粒。(2)实验过程中,导致萌发种子干重增加的主要元素是____________(填“C”、“N”或“O”)。(3)实验第11d后,如果使萌发种子(含幼苗)的干重增加,必须提供的条件是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1)苏丹Ⅲ(或苏丹Ⅳ)橘黄色(或红色)(2)O(3)光照所需的矿质元素离子【解析】本题以种子萌发为背景材料,综合考查学生对实验的分析能力、识图能力以及与代谢相关问题的理解。(1)观察种子胚乳中的脂肪,常用苏丹III或苏丹IV染液,苏丹III能使脂肪呈橘黄色,苏丹IV使脂肪呈红色。(2)种子萌发过程中吸收水分,参与脂肪的水解和转化为糖类物质的过程,既能增加鲜重也能增加干重。脂肪水解后的物质转移到萌发的种子胚中,所以导致干重增加的主要元素是氧。(3)实验第11d种子中有机物消耗较多,使干重下降。要想使干重增加应给幼苗提供进行光合作用的条件。种子萌发时是黑暗环境,所以应当提供适宜的光照;水分(蒸馏水)不含矿质元素,应当给幼苗提供所需的矿质元素。【点评】本题考查种子萌发及其相关物质转化过程,考查实验的分析及对信息的理解运用。30(10分)胰岛素可使骨骼肌细胞和脂肪细胞膜上葡萄糖转运载体的数量增加,已知这些细胞膜上的载体转运葡萄糖的过程不消耗ATP。回答下列问题:(1)胰岛素从胰岛B细胞释放到细胞外的运输方式是______________,葡萄糖进入骨骼肌细胞的运输方式是____________。(2)当血糖浓度上升时,胰岛素分泌_________,引起骨骼肌细胞膜上葡萄糖转运载体的数量增加,其意义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3)脂肪细胞_________________(填“是”或“不是”)胰岛素作用的靶细胞。(4)健康人进餐后,血糖浓度有小幅度增加。然后恢复到餐前水平。在此过程中,血液中胰岛素浓度的相应变化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1)胞吐协助扩散(2)增加促进葡萄糖进入骨骼肌细胞和被利用,降低血糖(3)是(4)先升高,后降低【解析】(1)胰岛素属于分泌蛋白,经内质网和高尔基体加工后,以胞吐方式释放到细胞外。已知葡萄糖进入骨骼肌细胞需要载体但不消耗能量,所以运输方式是协助扩散。(2)当血糖浓度上升,使胰岛B细胞分泌胰岛素增加,从而降低血糖。细胞膜上转运葡萄糖的载体数量增加,能够加速葡萄糖进入组织细胞、利用和储存贮存,从而降低血糖浓度。(3)胰岛素受体广泛,分布于各种细胞表面,包括脂肪细胞。胰岛素可使脂肪组织细胞膜对葡萄糖的通透性增加,使葡萄糖通过脂肪细胞的转运速率加快,加速摄取葡萄糖。(4)餐后体内血糖浓度升高,血液中胰岛素含量增加,随着血糖浓度的降低,胰岛素含量降低。这是胰岛素的调节和血糖浓度反馈作用的结果。【点评】本题考查对血糖调节过程及物质跨膜运输方式的理解能力及对信息的提取能力。31(12分)一对相对性状可受多对等位基因控制,如某种植物花的紫色(显性)和白色(隐性)。这对相对性状就受多对等位基因控制。科学家已从该种植物的一个紫花品系中选育出了5个基因型不同的白花品系,且这54个白花品系与该紫花品系都只有一对等位基因存在差异。某同学在大量种植该紫花品系时,偶然发现了1株白花植株,将其自交,后代均表现为白花。回答下列问题:(1)假设上述植物花的紫色(显性)和白色(隐性)这对相对性状受8对等位基因控制,显性基因分别用A、B、C、D、E、F、G、H表示,则紫花品系的基因型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上述5个白花品系之一的基因型可能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写出其中一种基因型即可)(2)假设该白花植株与紫花品系也只有一对等位基因存在差异,若要通过杂交实验来确定该白花植株是一个新等位基因突变造成的,还是属于上述5个白花品系中的一个,则:该实验的思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预期的实验结果及结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1)AABBCCDDEEFFGGHHaaBBCCDDEEFFGGHH(或其它任一对为隐性,其余显性纯合也可)(2)用该白花植株的后代分别与5个白花品系杂交,观察子代花色(3)5个杂交组合中,如果子代全部为紫花,说明该白花植株是新等位基因突变造成的;如果4个组合的子代为紫花,1个组合的子代为白花,说明该白花植株属于5个白花品系之一【解析】(1)依据“5个白花品系与该紫花品系都只有一对等位基因存在差异”可推知,紫花应为显性纯合子,另5个白花品系只有一对基因为隐性纯合。若该紫色受8对等位基因控制,则其基因型可表示为:AABBCCDDEEFFGGHH(顺序可换),另5个白花品系即将该8对显性基因中的一对改为隐性基因,因此5个白花品系的基因有8种可能,如:aaBBCCDDEEFFGGHH等。(2)依据题意,紫花品系中偶然发现1株白花植株。这株白花可能是该紫花品系中原存在一对杂合基因,通过杂交产生性状分离得到了5个白花品系中的一个,或是该紫花品系另外的显性基因突变产生。若是前者,新发现的白花植株(若只用隐性的那一对基因表示为:aa)应与前5个白花品系之一有相同的隐性纯合基因(即其中之一必然也含有aa);若为后者,新发现的白花植株应为新突变的隐性基因(若只用隐性的那一对基因表示为:bb),且此基因在前5个白花品系表现为显性纯合(即都没有bb,而是BB)。故可通过将该白花植株子代分别与五个白花品系杂交,观察子一代花色:若后代出现白花,则为前者;若后代没有白花,则为后者。【点评】本题通过基因的分离定律相关知识,考查对分离

1 / 6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