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因数与最大公因数教学反思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教育教学随笔概念教学在探索中推进——《公因数与最大公因数》教学反思茶陵县解放学校杨军三月以来,我校数学备课组对概念教学进行了专题研究,开展了年级组磨课活动,月底举行了成果展示。概念教学在老师们的探索中不断推进,已初现端倪。我有幸全程参与,全心投入,并且执教五年级下册《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这一堂课,感受颇多。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是数与代数中较为重要的一个概念,比较抽象,学生难免感觉枯燥,缺少动力。为此,我通过创设情境,师生充分互动,共同解决了铺方砖问题,化繁为简,不仅激发学生探究兴趣,促使学生有效思考,而且强化了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较好建立了数的概念。整堂课环节完整,教学过程流畅,教师起了引领作用,把课堂还给学生,真正体现了概念教学生成性。其亮点有:一、概念形成的过程充分,环环相扣,步步推进。环节一:通过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兴趣,让学生初步感知公因数的概念。环节二:通过探究三种方案的合理性来挖掘公因数的内涵。在学生认为边长为4dm的方砖符合条件时,教师追问学生理由。学生回答4既是12的因数又是16的因数。师又追问:“为什么边长是3dm的方砖不选呢?”学生说出了3dm只是12的因数,但不是16的因数。通过选边长3dm、4dm的方砖的对比,让学生进一步明白4是12与16的公有因数,从而理解公因数的内涵。环节三:基于对公因数的理解,教师巧妙点拨,促动学生思维,积极主动探究求公因数的方法。当学生了解了4是12和16的公因数后,师又点拨式问:“那12和16还有其他的公因数吗?你有什么好方法一个不漏地找出来吗?”这一问,激起了学生探究思考的火花,学生积极参与,动脑动手,从而找出12和16的公因数有1、2、4.并归纳出找公因数的方法。环节四:练习设计基础与拓展兼顾,层层递进。练习中既有找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的基础练习,还有应用最大公因数解决生活中的问题。且在最后的练习中还通过找像“24与12”这样一些有特殊关系的两数的最大公因数,让学生惊奇地发现“如果较小数是较大数的因数,它们的最大公因数就是较小数。”这一特殊的找最大公因数的方法。二、精心设疑,巧妙地突破重、难点。这节课的重点是“理解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的概念及找公因数的方法”,在各个教学环节,教学中紧扣这一重点不放,重点突出。为了突破“找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的方法”这一难点,教师巧妙的作了设计。在学生理解了公因数的基础上,没有按传统的教法,直接告诉学生找公因数的和最大公因数的方法,而是创设情境:通过比较3dm、4dm的合理性,发现4dm是个特殊的因数,既4是12和16的公因数。从公因数的意义出发,学生自然就理解了找公因数的方法,教师起到了引导作用,只通过一句“你有什么好的方法一个不漏的找出12和16的公因数”,既很自然的引领学生自主探究并发现找公因数的这一方法,还有意识地让学生在探究找公因数的方法时,体会到有序地思考问题的数学思想。三、学会倾听学生发言,并及时灵活设计有价值的问题。例如:在探究方砖边长的三种方案时,当有学生说到了16和12都是4的倍数时,师马上追问:“那你能用我们学过的知识向大家解释,用这个方法再判断一下3和5,好吗?”学生马上就能完整地说出4与12、16之间因数与倍数的关系,使探究过程少走了许多弯路。当然,本堂课中也存在一些不足之处:如教师语言表达方面,还需进一步精炼,在学生表达的想法理解模糊时,老师的点拨要更精炼,有启发性。如当有学生说:“用16×12÷3也能判断方砖能铺时。”老师说:“行不行?”并没有很好地启发学生。其次对学生的评价过于单一,除了语言上的表扬,应还可以采取其他的激励方式。例如:在有学生勇敢地提出了反驳意见,老师由衷地表扬了学生:“说得真好!”如果这时再给点掌声,就更能体现你对他的认可,就更能激发其他学生积极思考回答问题。再有请学生回答问题时,没有做到关注全体学生,关注男生较多,较少关注女生,今后的教学中要注意关注全体学生的动态。

1 / 3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