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国际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第七章国际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本章主要内容一、人力资本理论二、国际企业中人员的来源三、国际企业海外经理人员的素质四、国际企业经营人员的考评五、国际经营人员的工资待遇一、人力资本理论一、人力资本概念与理论的提出与全球化、知识经济、可持续发展、加入WTO......所有这些历史发展进程,都促成了人力资本理论与实践在我国的迅速推广传播。毫不夸张地说,掌握了人力资本,就把握了经济进步、企业发展的命脉。本文是在综合国内外主要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体系形成一般认为,所谓人力资本是指体现在劳动力自身中的生产知识、技能、创新概念和管理方法等资本存量的总和,它构成未来收入增长的一个源泉。首先必须明确,人力资本与人力资源是截然不同的两个概念。人力资源是被开发、待开发的对象。在一个社会组织中,凡具有劳动能力的人都可称为人力资源,而人力资本是能够直接创造效益的知识、技能、经验等资本存量。因此说,人力资本是从人力资源中开发出来,投入到经济活动中并创造效益的那一部分。惟有人力资本才能盘活资金等有形资本,实现价值增值。在古典经济学中,是没有人力资本这个概念的。一直到二十世纪50年代末,人力都被看作是一种单纯的要素投入,早期经济学研究忽略劳动力之间的差异性,认为劳动者生来具有同质能力。经典的柯步—道格拉斯生产函数充分体现了这种思想:经济产出取决于资本和劳动力两种要素投入,其中,资本主要是指机器厂房等物质资本、矿产等自然资本和货币资本,那么,为了增加产出就要增加资本或劳动力投入数量。然而,这种传统理论观点在上世纪50年代中后期遇到了挑战。首先,现实表明一些工业化国家产出增长率大大高于其劳动力与资本两种要素投入的增长率,经济增长出现了一个“余值”,这表明单纯把人力投入看作是数量的增加而不考虑质的改进是非常不全面的。显而易见的例子就是日本和德国,短短十几年间,经济便从战争后的废墟上奇迹般地复苏并发展起来。特别是日本这样一个自然资源极度匮乏的岛国,凭什么率先实现了经济起飞?其次,经济学家在研究收入分配领域时发现的大量的经验数据也明确显示出个人收入分配格局与教育程度具有某种相关性。•美国经济学家西奥多·W·舒尔茨率先提出了人力资本学说。他在长期的农业经济研究中发现,促使美国农业产量迅速增长的重要原因已不是土地、劳动力或金融资本存量的增加,而是人的知识和技能的提高。同时,他发现工人工资的大幅增长中有一部分尚未得到解释,他将这一部分归功于人力投资的结果。于是,1960年,舒尔茨在一次著名的经济学会演说中首次明确提出了人力资本的概念,指出由于人力资本这个第三要素的存在促成了经济更大幅度的增长。在舒尔茨的定义里,人力资本是相对于物质资本,体现在人身上的,可以被用来提供未来收入的一种资本,指人类自身在经济活动中获得收益并不断增值的能力。舒尔茨并指出,人的知识技能是投资的结果,一国欲获得经济产出的较大增加,必须进行大量的教育投资。•其实,早在他之前,雅各布·明塞尔在对有关收入分配和劳动市场行为进行研究的过程中,便开创了人力资本的方法,其后,加里·S·贝克尔将新古典经济学的基本工具应用于人力投资分析,提出了一套较为系统的人力资本理论框架。它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1.人力资本生产理论,主要回答为什么进行人力资本投资,其均衡状态是什么;•2.人力资本收益分配理论,探讨人力资本收益分配规律;•3.人力资本与职业选择问题。•今天的人力资本理论与实践正是循着舒尔茨、明塞尔和贝克尔三位大师的开创性研究发展起来的。随着社会的发展,人力因素在促成经济增长的各种因素中占有越来越重要的地位。今天,人们已经认识到劳动力是一种比资本的增值力更高的主动资本,而不是一种被资本雇佣的被动要素。•人力资本学说的提出宣告了知识经济时代的开端,从它一问世,便在经济企业管理领域产生了重要影响。总体说来,对人力资本理论的研究大体可以从三个主要角度展开:•1、人力资本在经济增长中的作用;•2、人力资本投资;•3、人力资本产权特征及企业治理。二、人力资本增长论如前所述,在传统经济学中,经济增长被看作是两种单纯的要素投入——资本和劳动力的结果,自从舒尔茨首次论证了人力资本是实现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这一现代增长观,80年代西方出现了“新经济增长论”,其代表人物为罗默和卢卡斯。1986年,阿可洛夫·罗默在他的博士论文《外部因素、收益递增和无限增长条件下的动态竞争均衡》中建立起一个“知识推动模型”。在这个框架下,罗默除了保留资本和劳动力两个基本要素之外,又引入了第三要素——知识,使得对经济增长的解释更为合理。他认为:1、知识能够提高投资效益,从而能够说明增长率的非收敛性。2、知识也是一种生产要素,在经济活动中必须像投入其他生产要素一样投入知识。3、特殊的知识和专业化的人力资本不仅能自身形成递增的收益,而且使资本、劳动力等生产要素也产生递增的收益,从而整个经济规模是递增的并保持经济的长期增长。后来,罗默进一步发展了自己的研究,把知识细分为人力资本(以劳动力受教育的年限来衡量)和新思想(以专利或知识产权来衡量),使其人力资本理论更趋完善。无独有偶,罗伯特·E·卢卡斯也在1988年用人力资本来解释持续的经济增长率,他把人力资本作为独立的因素纳入经济增长模型,将舒尔茨的人力资本与索洛的技术进步概念结合起来,具体化为“专业化的人力资本”,认为这是经济增长的原动力。卢卡斯强调智力投资是经济增长的关键因素,他认为:1、人力资本的生产比物质资本的生产更重要。2、拥有大量人力资本的国家会取得较快的经济增长速度。3、人力资本低下是欠发达国家增长速度较慢的原因所在。卢卡斯的模型与罗默的模型的不同是显而易见的:后者的贡献在于直接把技术内生化,而前者的贡献则是把原来外生的技术因素转变为人力资本来研究,从而根据贝克尔理论把人力资本内生化。他们的共同之处都是充分强调人力资本投资,并把它作为经济增长的关键因素,这就是后人把罗默和卢卡斯统称为新经济增长理论的原因。三、人力资本投资像物质资本一样,人力资本的形成也是投资的结果。1、西方代表性研究的回溯1957年,雅各布·明塞尔在他的博士论文《人力资本投资与个人收入分配》中,率先运用人力投资方法研究收入分配,并首先建立了人力投资收益率模型,提出了人力资本获利函数;并在考察在职培训对终生收入模式影响时,提出了“追赶”时期的概念。明塞尔把一个人看作在生命周期的每一刻都在做出人力资本投资的选择。在人力资本收益率模型中,用参加培训或受教育的年数表示人力投资量,那么,一个选择较多人力投资的人,年轻时只能获得较低的收益,但到年老时,则会获得较大的收益回报。模型表明,人力投资量越大的人年收入越高。值得一提的是,在建立人力资本获利函数时,明塞尔便明确将人力投资区分为正规学校教育投资和学校后的教育投资如在职培训。以后,加里·贝克尔在明塞尔人力投资收益率模型的基础上发展起完备的人力资本理论。贝克尔并结合事实,提出人与人之间在才能和家庭环境等方面存在的差异使事实中的人力资本投资存在差异性。•当然,贝克尔及其后的人力资本学家也补充了明塞尔的人力资本投资内容,即除了必要的教育与在职培训,人力资本投资还包括卫生医疗保健、劳动力流动甚至向境外移民等方面的投资。这其中,教育是起决定作用的投资形式。•2、我国企业管理中对人力资本的研究和实践•我国企业对员工的管理部门经历了劳资科(80年代以前)人事科(80年代)人力资源部(90年代)的演变过程。•五十年代到七十年代,我国对人力资本的投入与产出几乎微乎其微。企业培训以师傅带徒弟的传统方式为主,组织学习以政治内容为主。对员工的系统培训主要起始于80年代成立的合资企业,兴盛于90年代改制后的各种股份制企业。我国对人力资本的研究则是在近几年刚刚起步,目前只有少数有战略眼光的企业家认识到人力资本与其它资本在企业发展中有同样或更为重要的作用。•四、人力资本产权特征与企业制度安排•周其仁强调“人力资本与其所有者的不可分性”,通过剖析奴隶社会下奴隶的行为反应阐发了人力资本产权的三大特征:•第一,人力资本天然归属个人。•第二,人力资本的产权权利一旦受损,其资产可以立刻贬值或荡然无存。所以“出工不出力”的现象才蔓延古今。•第三,人力资本总是自发地寻求自我实现的市场。•进而,周其仁推论出,让人才充分发挥其知识才能,就必须从人力资本之产权特征着手,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的一个重要途径就是将企业所有权授予人力资本所有者拥有。•张维迎区分了两种人力资本所有者:一类是负责经营决策的人力资本,称之经营者;另一类为负责执行决策的人力资本所有者,称之生产者。并证明,由于契约的不完备,让最重要最难监督的成员拥有企业所有权可以使企业的总价值最大化,因而把企业所有权安排给“经营者”是最优选择。•二、国际企业中人员的来源P1561、从母国派驻外人员优点:了解母公司的意图熟悉母公司的各种做法缺点:人事费用高盲目推行母公司的各种做法对外派人员素质要求高受东道国法律限制现代人力资本理论•现代人力资本理论认为。在人的素质中,除了个人的知识、技能和体力对财富起增值作用,个人的道德素质、信誉、和社会关系也起着同样的作用,也应属于人力资本的内容。•1、道德素质•2、信誉•3、社会关系2、从东道国招聘人员优点:人事成本低有利于在当地建立良好的关系一般任期比较长当地管理人员提供了晋升机会可以缓和东道国的民族主义情绪缺点:与母公司的沟通较难对母公司的管理思路难于准确贯彻3、从第三国选择人员优点:精通外语,了解多国文化各具特长缓和矛盾工作从一国换到另一国所受的影响小缺点:人事成本高流动性大较难控制三、国际企业海外经理人员的素质P1581、过硬业务能力和管理技术水平2、对文化差异的敏感性和适应性3、良好的语言及人际交往的能力4、高度的责任心和使命感5、经理人员及家属移居国外的愿望和动机是从“海外工作”本身出发6、具有健康的身体、良好的性格等个人素质四、国际企业经营人员的考评P1641、考评指标业绩考评态度考评能力考评2、业绩考评的方法比较考评绝对考评•从企业文化中谈激励机制•一个普通的销售人员,一家公司的销售团队,一支规模庞大、结构复杂的渠道队伍——他们共同构成了冲杀在市场前线的先锋梯队。背负着销售量的重压,经受着客户的“揉搓”,承担销售职能的人员更需要“特别关怀”。于是,各种激励机制争奇斗研,诸多奖励措施竞相出台,“要让马儿跑,就拼命喂草”成了贯穿其间的指导思想。•然而,喂再多的草,马儿照样可能跑不动或不愿跑,这是目前很多公司都颇感头痛的问题——销售激励机制丧失效用,经营业绩缺乏上升动力。难以拉动销售只是激励机制失灵的显性特征,更为严重的是,相当一部分公司在推出激励销售的举措时,往往忽视成本收益分析——本来希望获得四两拨千斤的效果,但秋后算账会发现激励成本很可能高于实际收益,激励机制隐性失灵的危害显然更大。那么,出现上述现象的症结何在呢?•从心理学和行为学的角度看,任何附有激励性质的举措都存在一定的生命周期,其给目标受众带来的愉悦刺激及随之产生的行为冲动,会因时间的推移而呈现出递减效应,如果销售激励措施出台的时机不当或延续时间过长,难免遭遇“热脸贴上冷屁股”的尴尬;而且,在市场环境还不成熟、竞争秩序尚需规范的情况下,激励机制变形走样的可能性极大,加之国人历来擅长“上有政策、下有对策”的变通,弄不好就会“善花结出恶果”。••以业界最常见的返点制度为例:“销量越大,得到的奖励越多”是这一制度的设计初衷。可是,挺好的经愣是被唱歪了——某些销售人员和渠道商平进平出甚至赔本赚吆喝,铆劲增加销量,而把产品利润都赔进去了,主要靠奖金或返点维持生计。“谁赔钱谁光荣”导致价格体系濒于崩溃,厂商、分销商、二代等供应链诸环节的利益均受损。为了避免这些问题,很多公司对返点制度进行了改良,如实行“浮动返点”,即事先不公开具体返点数,而承诺年终会通过综合评估对表现良好者予以奖励等。不过,笔者接触的一位浸淫销售管理多年的资深人士感叹道:“再好的招也不能用三个月,没等销售人员找到钻空子的方法前就必须变招”。•不难看出,仅从“术”(具体措施)的层面来思考销售激励机制失灵的问

1 / 18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