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好教育云平台高考历史押题卷一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海量资源尽在星星文库:绝密★启用前2019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历史(一)注意事项:1、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填写在答题卡上。2、回答第Ⅰ卷时,选出每小题的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写在试卷上无效。3、回答第Ⅱ卷时,将答案填写在答题卡上,写在试卷上无效。4、考试结束,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第Ⅰ卷(选择题)本卷共12个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24.古代诗经《大雅•灵台》记载“经始灵台,经之营之。庶民攻之,不日成之。经始勿亟,庶民子来。王在灵囿,麀鹿攸伏。麀鹿濯濯,白鸟翯翯。王在灵沼,於牣鱼跃。”由此可见()A.周王在分封制下成为天下共主B.周王朝国运昌盛,人民生活水平高C.周王朝实现了对地方的控制D.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对周文化的认同25.宋代禅师契嵩在《寂子集》中说“儒佛者,圣人之教也。其所出虽不同,而同归乎治。儒者,圣人之大有为者也;佛者,圣人之大无为者也。有为者以治世,无为者以治心。……儒者欲人因教以正其生,佛者欲人由教以正其心。……故治世者,非儒不可也;治出世,非佛亦不可也。”据此表明()A.佛教试图保持独立性B.佛教亦成为社会主流思想C.儒学社会地位稳固D.佛教发展了儒家思想26.据载,唐初以分化事权方式推行三省六部制设置中央官职;明中叶以后,皇帝派遣巡抚总揽地方行政、民政、财政、司法、军事等职权取代地方三司管理,这两种制度推行的共同政治作用是()A.加强了中央集权B.缓解了中央与地方矛盾C.提高了行政效率D.促进了小农经济的稳固27.明初规定,轮班匠须一年或五年一班轮流到官营手工作坊服役,每班均三月,明嘉靖年间,规定轮班匠一律征银,政府则以银雇工,清初则“各省除匠籍为民”这一变化说明()A.明清时期政府放弃重农抑商政策B.明清时期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C.白银成为明清时期最主要的流通货币D.明清时期已出现工场手工业生产模式28.据《中国近代经济史统计资料选辑》称,自《南京条约》来,在列强的压力下,中国被迫开放了一系列通商口岸,但在1898年到1910年间,清政府又主动开放了30余个商埠,这说明了当时()A.晚清政府开始主动寻求中外合作B.清政府意图借此分洋人之利C.清政府希望以自由贸易求自强D.民族意识日益觉醒29.有学者称辛亥革命“不过是宗法式的统一国家及奴才制的满清宫廷瓦解之表征。至于一切教会式的儒士阶级思想,经院派的诵咒书符教育,几乎丝毫没有受伤。”这一评价()A.表明中国并没有真正实现近代化B.反映了辛亥革命只推翻了封建君主专制制度C.说明中国并未改变儒家思想主导地位及僵化的教育体制D.革命时代知识分子的阅历与对时代的深刻反思30.著名史学家顾颉刚在九一八事变后,积极参与中国历史地理研究热潮,组建“禹贡学会”,在“明辨疆域,昭告国人,神州版图,不容强邻侵吞”这表明()A.政府抗战态度不明,疆域史地研究不涉及政治敏感话题B.重视国史研究是史学界的传统C.先进知识分子通过研究历史地理来为中国当时的现实服务D.先进知识分子呼吁抵抗日本全面侵华战争31.罗马法规定,行政官可以根据每一个个别案例的情况做出载量,而不必僵硬地按照有关法律条文的字面含义进行判决,这种决定为事实上的判例法。据此可知()A.罗马法体系完备,程序严谨此卷只装订不密封班级姓名准考证号考场号座位号海量资源尽在星星文库:.罗马法广泛借鉴了外邦人的法律C.罗马法具有高度的灵活性和实用性D.罗马法违背了自然法的基本精神32.美国独立后,建立了松散的邦联制国家,中央政府权力弱小;1787年宪法则通过分权与制衡、宪法规定中央政府及地方各州权力,对联邦政府进行约束,这一变化的原因是()A.地方各州反对中央集权的结果B.启蒙思想的深刻影响C.殖民时代的经历与认识D.1787年宪法三权分立的体现33.《纽约时报》1989年10月23日指出:“苏联报纸从每天充斥着飞碟之类到对布尔什维克革命的亵渎批评之类的耸人听闻的新闻”,“神秘主义,甚至列宁主义实际是恐怖主义的分子的说法都出现了”。由此体现了()A.苏联改革出现了背离社会主义方向的迹象B.美国《纽约时报》歪曲事实,别有用心C.苏联已经呈现解体倾向D.美苏争夺重点向新闻舆论转移34.论及世界和平与发展问题,习近平主席指出“世界上本无‘修昔底德陷阱’,但大国之间一再发生战略误判,就可能给自己造成‘修昔底德陷阱’”。下列史实体现这一观点的是()A.古巴导弹危机B.20世纪五六十年代中美对抗C.科索沃危机D.20世纪五六十年代中苏关系恶化35.下表为1996年—2016年新兴市场与世界GDP份额变化比重统计,据此分析合理的是()市场范围时间世界新兴市场亚洲新兴市场亚洲之外的新兴市场199642.27%15.69%26.58%201658.11%31.62%26.49%A.全球经济一体化迅速发展。B.南北差距日益缩小。C.新兴市场国家均进步突出。D.美、俄、欧、日、中等共同发展,多极化已经形成。第Ⅱ卷(非选择题)本卷包括必考题和选考题两部分。第41题~第42题为必考题,每个试题考生都必须作答。第45题~第47题为选考题,考生根据要求作答。4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5分)近代以来,民族主义受到全世界不同制度的国家、不同文化背景的民族的普遍接受和信奉。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西方民族主义发端可追溯到宗教改革,在英国清教革命和美国独立战争中得到发展。其发展又可分为两个阶段。在18世纪末到19世纪中期的第一阶段,民族主义主要表现为一种爱国主义。在19世纪后期到20世纪40年代的第二个阶段,西欧和北美的民族独立基本实现,民族主义的主要表现形式渐渐转为沙文主义和帝国主义。70年代后,世界政治经济图式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资金和技术、商品和劳务、人员和思想文化跨国界流动达到了惊人的程度。经济国际化和企业网络化,已成为许多国家生活中难以回避的现实问题,对近代发展而来的民族主义也提出了深刻的挑战。到了80年代,由于受经济因素、意识形态以及宗教情绪的诱发与催化,民族主义又走上了复苏的道路,或者更确切地说,民族主义不是在复活,它根本就不曾死。种族偏见也不曾死。这些都是当今世界上最强势的运动。——摘编自百度论文库材料二中国近代民族主义和国家学说的倡兴始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这一时期,民族与国家的内忧外患更甚,人们强烈要求用西方的民主政治制度及先进的科学技术改造中国。但是,这一时期西方国家的许多政治、经济、文化的弊端也暴露出来,使得当时的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开始注意中国发展中应当避免的问题。于是在“救亡”与“救国的相互推进中,时人有一个对西方民族国家思想和西万文化正反两面性的认识深化的问题,并由此产生出在国家与民族认同问题上逐步具有的中国特色的认识。以孙中山为代表的近代仁人志士积极探索民族国家的重建途径,创造性地提出政治海量资源尽在星星文库:革命与民族革命相统-的思想,并以此为核心构建近代中华民族国家中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新的一致性。——摘编自李禹阶《华夏民族与国家认同意识的演变》(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西方民族主义的特征并分析其产生的原因。(11分)(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国民族主义与西方民族主义的不同点及其影响。(10分)(3)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民族主义思想的现实意义。(4分)4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材料对于中国近(现)代化的发展进程,史学界有如下几种阶段划分:1.1840年——1895年2.1895年——1927年3.1927年——1949年4.1949年——今根据以上时间段,结合所学知识,任选其中一个阶段进行阐释说明45.【重大历史改革回眸】阅读下列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5分)材料中国晚清以后,盐政愈为混乱。盐政改革先驱张謇力主改革盐法。张謇深知改革的难度,决定自己实践,亲自抓典型,进行改革试点,从点上取得经验,再向面上推广。,他创立同仁泰盐业公司。对公司进行整顿和改良,整顿的重点是恤丁。他认为:“盐须丁煎,私从丁出,不恤丁而责盐,犹不事耕而望获也。”改良的重点是富卤。“旧法制盐,天事居七八,人无可为。”同仁泰盐业公司按整顿改良的方针,主要进行了五个方面的工作:一是废丁籍,改称呼,提高灶民煎丁的政治待遇。二是整顿生产设备,改革规章制度,把封建衙门式的盐垣改为资本主义的股份制公司。三是改良生产技术,把耗草多、成盐慢传统旧方法,改为板晒代煎和以煤代草新工艺。四是改散煎为聚煎,即把以户为单位分散的生产方式,改为手工工场式的聚煎(后因集中聚煎不便搞家庭副业,灶民的工资收入不如个体合算而停止聚煎)。五是生产精制盐,在国际市场上一举夺魁。可以说,这就是张謇对中国盐业近代化和农业近代化的不朽贡献。——摘编自邹迎曦《张謇盐政改革理论与实践初探》(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晚清有识之士改革盐政的原因及措施。(9分)(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晚清张謇改革盐政的历史影响。(6分)46.【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阅读下列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5分)材料战争观是指人们对战争问题总的看法。具体地讲,战争观的理论构架,包括对战争的性质、战争的起因、战争的目的、战争的历史作用、对待战争的态度、控制战争的途径与方法等问题的基本观点。对此,各国学者曾从不同角度深入研究,其中不乏公认的力作。按照西方国际关系理论流派的划分,20世纪影响比较大的战争观有传统的现实主义战争观、和平主义战争观以及正义战争观等。其中,现实主义战争观一般都认为,惨烈的战争是一种实现目的的必要手段或工具,是同道德无关的活动。和平主义战争观(一战后形成)认为任何战争都是不道德的,应无条件禁止战争,希望通过和平谈判来解决争端并避免战争。正义战争观则是二战后兴起的新的战争观的典型代表,在整理前人见解基础上另辟蹊径,将战争划分为正义的和非正义的,至今仍有较大社会影响力。——摘编自梁占军《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后国际战争观的转向与衍生》(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和平主义战争观对20世纪20、30年代国际关系的影响。(6分)(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正义战争观兴起的原因。(9分)47.【中外历史人物评说】阅读下列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5分)材料于谦(1398-1457),明朝名臣。字廷益,浙江钱塘(今杭州)人。永乐年间进士。他任监察御史巡按江西时,曾为数百蒙受冤狱的人平反。升兵部右侍郎、巡抚河南、山西,深入里巷访问父老,赈济灾荒,筑堤植树,将镇将私垦的田全部收为官屯,以补助边境经费。正统十四年(1449)土木之变英宗被俘时,他坚决反对迁都南京,拥立景帝,调集各路军马严守京师,升兵部尚书。保卫京师时,他亲自督战,在北京城外击退瓦刺军的进攻。景泰元年(1450),也先以无隙可乘,释放英宗。于谦说服景泰帝接英宗归来。于谦认为和议难恃,努力整顿京营军制,创立团营,加强对军队的操练,对邓茂七等农民起义则调兵镇压。为官清廉正直,从不巴结权贵,不避嫌怨,和权臣石亨、宦官曹吉祥矛盾很深。天顺元年(1457),英宗在石亨、曹吉祥支持下发动宫廷政变夺回帝位,指谦谋反,处死,抄家。新治时追谥肃愍,万历时改谥忠肃。著有《于忠肃集》。——摘编自《明史》卷十七(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于谦被追谥的原因。(8分)(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于谦被指“谋反”折射出的中国古代社会问题。(7分)

1 / 3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